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
日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
更臻醇厚
曾经,我们总是很期待2020年,
但当2020真的来临,
我们却开始怀念2020之前的生活.....
这些年,打击接踵而至,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有一些幼时崇拜,长大敬佩的人,
一个一个的离我们远去,
在今年4月15日,
又一巨星陨落……
他是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广西大学杰出校友魏乃文。
“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
他毅然选择机械工程系
魏乃文1922年5月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城厢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
魏乃文于1935年考取浔州初中(今浔州高中),
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读书三年,
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之时。
1943年,魏乃文在获保送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的情况下,
通过高考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
在两个专业中,魏乃文牢记科技报国的初衷,
他说之所以选择机械工程系,
就是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
科技落后就处处被欺负,
“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魏乃文的毕业照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魏乃文进入重新组建的船舶建造局工作。
解放后,他作为技术骨干的魏乃文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技强国工作中,
先后担任船舶产品设计所第四产品室甲板机械科副科长及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七研究室武备科科长等职务。
在接到通知到新开辟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研究专业岗位工作后,
魏乃文开始专攻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技术。
“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
曾“人间消失”几十年
1963年,魏乃文进入国防科工七院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
同年被任命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
魏乃文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像人间消失了一样,
连亲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为什么逢年过节也不见回来。
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
以超乎寻常的意志,魏乃文等科技专家、工作人员坚守岗位,
严守纪律,默默奉献,无私付出,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铸成神剑冲天而起,
向世界宣告中国完全有能力迈入科技强盛的大国序列,
壮我国威军威,守卫和平发展。
魏乃文的母亲等不回来儿子,病重期间,
老人家反复追问家人魏乃文的下落:“我儿,他现在在哪?做什么?也不知道回家看看,生你何用!养你何用!”
对父母心有愧疚,
但人世间最大孝是精忠报国。
没有国,哪有家,
魏乃文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与他一起战斗的广大科技专家等,
也是同样的付出,
他们把小家之情深埋于心,
怀揣滚烫赤诚,担起大国科技强国之责任。
一个瘦小的身影,与广大科技专家同行、工作人员等一起战风沙,
斗盐碱,吃粗粮,在实验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岛上等,
克服简陋的试验条件,一次次总结实验失利的原因,
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及再模拟、再实践。
直到1988年9月的一条新闻公报,
向全国人民通报重大消息: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这篇简短新闻公报下,
有一篇《光明日报》记者刘敬智撰写的新闻通讯《核潜艇攻关记》。
通过这篇新闻通讯,家乡亲人、朋友才有了魏乃文工作的一点讯息。
在壮丽的核潜艇诗篇中,
他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他依旧“三不争”,
即不争职务,不争职称,不争物质享受,
他始终生活简朴,淡泊名利。
在退休后,他发挥专业优势余热,
主编《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史料集》一书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特别奖等。
家乡亲人曾到河南省郑州市魏乃文家中探望,
发现魏乃文仍住老式楼梯房中,家中陈设简单,
没有一件贵重的家电及家私,
全为普通人家的生活条件,
一日三餐也是清淡节俭。
他们想不到这样的有功之臣,
生活环境如此一般,对物质条件如此淡薄,
这更令人为之钦佩。
魏乃文为核潜艇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隐姓埋名奉献,一生淡泊名利,
光荣在党63年,百岁老人魏乃文,
用他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默默奉献的年华以及勤俭朴实的质地,
诠释一个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和国家、
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情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