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共产党人

“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儿子分配工作,朱老总却要求他“从工人学起”

吴頔 · 2022-10-05 · 来源:红色文化网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1960年10月,朱德写下这首诗,希望后代能永远勤俭朴素。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始终保持优良的革命作风,同时也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德在柏林的留影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朱德出生、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勤俭持家一直是朱家的美德。朱德受益于此,并修身齐家,努力将之延续下来。

  年幼时,朱德家境艰难,1895年除夕,全家被迫退佃搬家,但据朱德回忆,“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祖母“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也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九十岁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祖母去世后,朱德将吊唁的诗文及之前祝寿之文汇编成《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记录并传承祖母遗风。

  1937年,为革命与家人失联十年的朱德终于打听到了生母与养母的境况,身无分文的他寄信前妻陈玉珍,希望她“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但陈玉珍此时也身无分文,难以为继,朱德无奈又给同乡好友戴与龄写信,“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速寄家中”。

  1937年9月5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向山西抗日前线出发的前一天,化名“刘钟”给在四川省南溪县的前妻陈玉珍写了这封信

  1944年2月,朱德的生母去世,朱德撰文《母亲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他在祭文中回忆道,1908年他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到云南后从家信中得知,母亲对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了许多慰勉。

  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刊发朱德文章《母亲的回忆》一文(中央档案馆藏)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朱德在文中深情写道,母亲教给他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受到长辈们的影响,朱德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到了和平时期,他即便身居高位,也依然克勤克俭,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同样,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孩子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每月的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都要细致清楚,就连孩子们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他的同意,并一一记账。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曾四次主动减薪: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他的工资是649.6元,那时正是家里人口最多的时期。尽管如此,为减轻国家负担, 他又连续3次主动减薪:到了1957年1月,变成了579.5元;1959年4月,降至460元;1960年10月后,他的工资一直是404.8元。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个补丁和数不清的小孔。还有一个白麻纱贴花床罩,罩面上有6个补丁,它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又一直用到去世。这个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而这些补丁都是朱德的儿媳赵力平缝补的。

  朱德与女儿朱敏的合影

  在朱德的要求下,孩子们的生活也极其简朴。衣服总是大孩子穿完再给小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鞋子通常是从军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上缴的旧鞋。每当孩子们回到家中,朱德都要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还经常带孩子们到地里劳动,学习刨地、下种、施肥和管理。他曾教育孩子:“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热爱劳动,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1963年12月26日,朱德还给儿子儿媳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

  “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

  “那些希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1937年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这样写道。他还说:“我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这是战争年代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一刻没有放宽做人做事的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如果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孩子们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有特殊化思想,更不允许子女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

  他常对孩子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直到临终前,他还谆谆嘱咐女儿一家“要做无产阶级”。

  1960年10月,朱德写下《勤俭格言》(图源: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就是变质的开端。他和家人约法三章,规定“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他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

  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孩子们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就连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一次,儿子朱琦跟随朱德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去看戏,演出结束后,他站在一辆公务车的踏板上回家,警卫员走路回去。朱德知道后,对朱琦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他应当“毫不特殊,做一个普通劳动者”。朱琦从此把父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许多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多年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

  朱德与妻子康克清的合影(中央档案馆藏)

  闲暇时,朱德还会带领孩子挖土种菜,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他不允许孩子乱花钱,孩子们上小学时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并一一记账。孩子参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轻易给他们买什么东西。

  朱德的孙子们读书时吃住在学校,周末回家想改善生活,朱德却规定他们必须到机关大食堂去吃饭,并一再嘱咐,不准买好的,不准超过别人的伙食标准。朱德说:“你们不应该有一点儿特殊化思想,应该和广大的工农子女生活在一起。”

  朱德强调,作为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须摆脱特权思想,必须和工农子弟一样,靠自己双手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朱德的儿子朱琦是抗战干部,在前线作战时腿部中弹致残,转业时朱德叮嘱他,转业到哪里,安排什么工作,要完全听从组织分配,无论做什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要干好,务求上进。朱琦后来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朱德说:“你到铁路不能当官,要从工人学起。”于是,朱琦到石家庄铁路局当了工人,先做铁路练习生学技术,然后成为火车司炉,之后又当上了火车副司机、司机。后来朱琦调到天津铁路局,虽然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仍经常驾驶机车。

  1965年4月9日,朱德写给儿子朱琦的信

  当得知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朱德欣然表示:“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朱德还建议他的大外孙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大外孙被分配去养猪,由于力气不够,把猪食撒了一身,为此他写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回信批评道:“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朱德的家教和家风,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成为全党学习的生动教材。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2.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3. 从历史工人运动到当下工人运动的谋略——(一)历史工人运动
  4. 如何看待某车企“中国工人”在巴西“被指处于类似奴役式环境”
  5.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6.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7. 到底谁“封建”?
  8.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9. 乌克兰逃兵
  10. “中国人喜欢解放军吗?”国外社媒上的国人留言,差点给我看哭了
  1.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3.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4. 与否毛者的一段对话
  5. 元龙:1966-1976,文人敌视,世界朝圣!
  6. 群众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谁不高兴了?
  7.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8. 社会乱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着
  9. 我国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问题:内卷,失业,学历贬值…
  10. 不能将小岗村和井冈山相提并论!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7.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元龙:1966-1976,文人敌视,世界朝圣!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机关事业单位老人、中人、新人养老金并轨差距究竟有多大?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