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千家诗》,看到《观书有感》这首诗,陷入沉思。想到我原来写的《我写 我在》写完后,总觉得不接地气,太飘渺了。“文字使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时空中里。”有那么容易吗?无论怎么写,大多数的人的名字也到不了无限的时空,会很快被人忘记。
那么,阅读和写作的意义何在?
威斯坦·休·奥登说,读书就是翻译,因为从来不会有两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读书是把线上人和线下人调拨成同频共振模式。
我们的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生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果我们去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物理空间,那是什么感受呢?
2014年深秋,我和徐克铎爷爷领着4个孩子畅游清华园,路上,徐爷爷对我说,他每一次去清华,都呆在屋里不出来。徐爷爷的老伴在清华园后勤工作了一辈子。每次,他在校园里走,清华学子老远就叫他“老师好”。徐爷爷是甘肃庆阳的农民,他说,听到孩子们叫他老师好,他脸发烧,就不出门了。一路上,我观察到清华学子的脸上都是“厚德载物”的专属表情包。
一个爱读书的人,能引领一个家爱读书。一个家爱读书,能引领一个社区读书......这是阅读和写作的力量。
前几天,看到一个故事,说一个下乡知青,年轻时抛弃了曾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乡下女友,女友为他怀过孕,还打过胎。后来他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不再和女友继续了。
到了暮年,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一本书,自费出版,只给自己一个人看。他每天打开书,读一页,以示忏悔。靠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自己身体上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疾病。写作能治病救人,写作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书是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书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链条,我们看书、学习,是接受了先辈的精神遗训。我们在书中会找到一个理想的自己,我们通过书籍,把现实的自己和梦想中的自己严丝合缝地混为一体。重塑一个崭新的自己。
阅读和写作使我们的生命像条大河,有徘徊的天光云影,有清如许的高山雪水。
前几天,也就是12月12日,看到网友们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年。讨论包法利夫人为什么成为包法利夫人。我心里琢磨,包法利夫人如果是生在清华园,那最不济也能成为高晓松的。
阅读和写作是给自己造境,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物理空间,是改天换地。
编后记
文|马大勇
2021年匆匆而过,12月悄然而至了。月初,我们皮村小区里又安排给居民免费注射新冠疫苗,预防感染。本来,在年初的时候,小区里的超市、饮食业的工作人员都已经注射了疫苗。4月份时,小区里安排给居民们打第一针,5月打第二针。接下来要间隔6个月,才可以打第三针。小区也就安排了这一次,真是把疫苗送到了社区。不过,春夏时打完疫苗需要观察半小时,没事,就坐在室外空地上等着,观察完毕各自回家。冬天大风常要刮过来,在空地里坐着可不好受。于是服务者们还搭建了帐篷,可以遮风,打完疫苗针就坐进去观察好了。
于是大家井然有序,前来打针。我也是在这时候打了第三针。没说的,自己也是为国家抗疫做贡献。
在这一个月里,小区超市时而传出售货员提醒大家戴好口罩的吆喝声。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处有一定范围的反复,让人心里很不安。最近的一次是某地有几百人感染,但很快控制住,感染人数下降了。紧接着是陕西西安市,也是一天里几十人被传染,连续好几天都这样,于是市里下决心,让所有市民居家隔离,非必要不离市。做这个决定不容易,西安市是约一千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啊!一下子被按下“暂停键”,所有居家的市民们又照样要吃要喝,粮油蔬菜等供应首先就要做好,要有很多医护人员、志愿者参与测核酸、供应物质,维持秩序.....当然,我们国家这两年来有“动态清零”的好经验,坚信疫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全国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这个月,还有一件事,让我们心里牵挂着。文学小组用来举办教课活动、工会用来举办活动的两个小院,村里下通知要拆迁了。这两个小院,地上有点坑坑洼洼,房子有点破旧,下雨时屋里还会漏几滴雨。可院里有水泥乒乓球台,有小图书馆,小电影院。栽种着大株的桑树、柿子树,结出红黑色的桑葚、金色的柿子。还有两株杏树,春花开了,结满树杏子。还有大丛的紫玉兰和蜀葵花。一转眼,算起来文学小组已经在小院里活动七八年了。这里曾有我们认真听课的身影、各位老师谆谆教课的话语声。有我们撒下的笑语。
如今是冬天,院子里的树梢头光秃秃的,残留着些叶子在风里颤。听说小院要拆了,真是有些恋恋不舍。
不过,不破不立。要拆就拆,搬就搬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照片、用记忆记下这小院子。
这一期的非虚构,收录有一篇苏木清清写的《孤独行走的文字》是记述了自己的一些生活,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有一大段也说及了文学小组在这小院中的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貌。也是一种记录。
非虚构这一辑,还采用了李柰的《一个医专生的进城之路》,写了与医疗有关的很多人与事,各种细节写得真实。
这一期所收散文,有记述栽种棉花、菊花的辛苦劳作的《棉花记》《采得菊花插满头》。有怀念远去的守车和守车工人辛苦的《记忆深处的守车》 。有写母亲善良、辛劳的《母亲的玉米情结》《母亲的立冬饺子》。还有写冷天吃羊肉汤的,写江南骆驼担子、泡泡馄饨的,别有滋味。也有一篇《于沉寂中关照美》,写的是阅读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的体验。
这一期的两篇小说,选了沧浪笙的《回归》,探讨人生的曲折、感情的悲欢、宿命一般的命运。朱斌的《公招变奏曲》,记述机关职场上的一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似乎并不奇怪,又发人深省。
诗歌中,选取的拉玛伊祖的诗,有对家乡风物的描写与思念、寻觅。潘硕珍的诗,家常话一般平实而不失灵动。松林湾的写矿区的诗,隐藏着对劳动的赞美。还选取有好几位充盈着思索的诗人的作品。
已经是年底了,气温越来越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到了。大街上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的,匆匆而过。但是,街头仍有卖芝麻酱的商贩在邦邦地敲打梆子,叫着:“芝麻酱~”还有长长的吆喝声:“收废品咧~旧电脑回收咧~”几个穿得严严实实的身影,仍守在街尾垃圾桶边,捡拾可回收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东西。这一期的《新工人文学》,也冒着寒风编辑成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