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绝不会终结反华宣传
曾被视为“民主利器”的“美国之音”,日前传出奥巴马政府为削减预算将取消其对华广播的消息。消息传出后,迅速激起各方反应,但种种言论背后,有一个细节不应被忽视——“美国之音”要将未来的重点转向数字媒体,对华宣传并不减弱。本刊综合报道。
“美国在中国面前畏缩了?”
“随着北京逐步扩大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宣传攻势,奥巴马政府2月14日宣布,将于今年取消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美国《华盛顿时报》2月15日报道了这样一条让西方反华势力极不舒服的消息。报道说,在“美国之音”的上级机构美国广播理事会的2012年财政年度预算报告中,停止“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被描述为削减预算的举措。该理事会计划将重点从短波转向数字媒体,如互联网广播等。“美国之音”台长丹•奥斯丁最近向中文部员工宣布了这一计划。他表示,尽管面临着部门的反对,但他支持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计划。如果美国国会批准这一计划,自1942年以来开设的“美国之音”,其所有对华短波广播和电视广播都将在今年10月1日停止。文章还分析叫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拒绝为美国对华广播提供帮助,“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宣传广播公司将在美国启动60个分站,美国的有线电视网络能够收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作为连锁反应,该消息立即引起了美国国内一些势力的不满。加利福尼亚共和党议员、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罗拉巴克声称:“这是又一个警报,美国在中国面前畏缩了。中国人民是我们最重要的盟友,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一名接近“美国之音”的政府官员说:“这将给中国发出错误的信号。停止‘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意味着一个重要途径的消失,通过它,那些未经过滤的新闻广播得以进人中国。”
“美国之音”将取消对华广播的消息也引起台湾岛内媒体的关注。据“中央社”2月16日报道,“美国之音”想大删汉语普通话广播预算800万美元,裁员55%。报道说,“美国之音”普通话广播有69名员工,依据新会计年度预算计划,将裁员38人;广东话广播的7名员工则全部裁掉。《台北时报》引述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阿瑟•瓦尔顿的话说:“这是令人震惊的愚蠢行为……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拙劣的讥讽,但恐怕这是真的。”
“美国之音”中文部对华“黄金时代”结束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美国之音”一直在毫不避讳地要煽动起中国的社会动荡。2010年6月,美国国务院邀请了中国记者代表团赴美,参观“美国之音”位于华盛顿的总部是其中一项活动。在那里,记者看到了“美国之音”所称的“格言墙”,墙上就有达赖等人的名字以及他们说过的话。“美国之音”总部的楼很大,语部很多,中文部的地位要远高于其他语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家媒体对中国的重视。在交谈中,记者能感觉到该台中文部的一种情绪,他们明白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该台一名工作人员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不用通过收听“美国之音”来了解中国的情况了。他们还说,他们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听众。在美国广播理事会上交这份预算案之前,为美国之音进行的最新听众调查显示,美国之音短波电台广播只赢得了约0.1%的人口。
“美国之音”中文部的人员介绍说,他们以往对中国的报道侧重于政治,但近来已经有所变化,中国的风土人情、商机等内容开始出现增加。他们不避讳反华的立场,但也承认中国获得的发展。他们还说,以前中国官方对“美国之音”持敌视态度,包括中国使馆人员,而现在中国官员对他们的态度已经变得更加开放,甚至跟他们开始积极接触。在当时,记者们还没有感受到“美国之音”的财政危机竟然如此之大,只是听到其中一些人抱怨,他们年薪只有六七万美元,与美国其他媒体同行相比相形见绌。
在对华广播黄金时代衰落之前,“美国之音”在俄罗斯已经遭受冷遇。2006年7月12日,“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前副台长赫尔在给《华盛顿邮报》的信中宣布,布什政府计划在今后几个月内完全停止“美国之音”对俄广播,同时还将大量减少国会资助的“自由之声”电台对俄广播。因为随着互联网目前日益普及,人们很容易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浏览信息。现在在俄罗斯,几乎无人再认真收听“美国之音”的广播。赫尔说,美国在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强大宣传机器现在已经有点过时了。广播代价过于昂贵,在俄罗斯几乎没人再去收听,美国国会和政府也不愿意继续资助这些意义不大的宣传活动。
为美国服务已经68年
将取消“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的消息,被“德国之声”渲染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20世纪80年代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大多离不开一个短波收音机,因为通过短波可以收听到“美国之音”来学习纯正的美国英语。但当他们通过各种努力留学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之音”反而在美国消失了。因为“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的宣传机构,美国法律禁止向美国市民直接广播。
回顾历史,“美国之音”确切的首播是1942年2月24日,也就是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79天之后。当天,播音员威廉•哈兰•海尔是用德语对听众说:“这里是从美国发出的一个声音,每天的这个时间我们都会向您提供有关战争的消息。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我们将告诉您真实的情况。”很快,中文、俄文等广播相继出现。
随着二战结束,为了更好地为本国的对外政策服务,“美国之音”在冷战期间对自己的广播政策和播出节目进行了调整,比如在广播节目中不断赞美民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西方怎样运作和发挥作用。“美国之音”播发的社论等节目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和颠覆性,被西方国家视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有效工具。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2007年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观念很重要,美国向其他国家的民众推介美国的信念和信仰的能力将十分有效地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信息战加快了苏联的崩溃和共产主义世界的瓦解。”过去40年中,像“自由欧洲之声”、美国之音、“美国信息处”等都在兜售民主、个人权利、自由市场的观念,最终,这些价值观推动了苏联不流血的瓦解。
即使在互联网刚在全球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美国之音”还能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美国之音”播出节目的语种最多时超过50种。1994年“美国之音”成为世界上首家利用互联网络的国际广播电台,现在人们可以在其网页上找到播出的节目表,而且可以收听、收看和阅读播出节目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海外所创办的藏语广播频道中,集中力量对西藏自治区进行广播宣传的有25个,而由美国国会支持的“美国之音”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美国之音”于1991年设立了藏语广播和藏语节目专栏,达赖就通过“美国之音”的藏语节目进行煽动活动。此后,美国政府不断加大扶植力度。1997年,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政府在1998 -1999年度为“美国之音”在内的对华广播拨款8000万美元。由于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美国之音”随即加强了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的宣传力度。藏语广播的波段由1991年的3个增至1997年的13个,广播方言由一种增加到3种,广播时间也由每天30分钟增加到每天3小时。美国媒体曾报道说,在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前,“美国之音”的对藏广播又增加到4小时。
最近几年,“美国之音”还以不实报道诋毁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2006年8月10日“美国之音”网络版刊登了一篇以《非洲拉美国家为何不满中国公司》为题的文章,该文章既没有现场采访,也没有对援引其他通讯社报道的内容进行核实。
对华宣传转战新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周琪2月16日表示,“美国之音”在推广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施加意识形态影响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其可能叫停对华广播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如今通过电台收听节目的人数每年在剧减;第二,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经费面临削减的压力;第三,新兴的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影响力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作用受到与日俱增的关注。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韩旭东教授2月16日也表示,“公共空间”渐成世界争夺的“新战场”。奥巴马政府在2月8日公布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中也明确强调了争夺公共空间与网络空间主导权和优势的战略方向与重点。关闭“美国之音”的步骤与这个战略恰恰遥相呼应。
与“美国之音”类似,英国广播公司的中文广播节目也长期自诩是“民主之声”。今年1月底,英国广播公司也宣布为节省成本,关闭包括汉语普通话等7种语言的广播。路透社分析说,美英等国关闭各自的对华广播绝不是放弃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的竞争,而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电视以及互联网上,因为这些领域云集了更多的受众。
“美国之音将把汉语内容的放送转到网络和新媒体”,美国广播理事会称。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表示,2012年度预算案表示,理事会正努力推动美国之音成为一个数字广播平台。根据新的计划,美国广播理事会将继续制作音频和视频内容,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发送,包括智能手机,目的是利用中国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的爆炸性增长。据美国广播理事会的听众调查,有7%的中国人每周用手机上网,中国农村用手机上网的人比城市更多。
而在美国国会,一些重要的保守派人士反对这个削减计划。对这一计划持批评态度的人说,在北京斥资几十亿美元扩充自己的国际广播能力的时候,美国之音却在削减自己对中国的广播计划,显然目光相当短浅,该法案势必会在国会山掀起一番争论。
新闻链接:
台对陆广播不甘心退场
近日,美国之音(VOA)先后宣布计划停止中文广播的消息,引起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很快,有岛内舆论提出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决不能跟风,要继续坚持对大陆广播。
曾被视为重要战场
“下面请欣赏歌曲《梅花》……”据老家在浙江的马女士介绍,小时候摆弄收音机时有时能听到这样一个奇怪的调频。虽然里面男女播音员的普通话标准而富有磁性,但节目“确实没什么意思”。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过去负责宣传抗日、激励民心士气的“空中武器”——“中央广播电台”,变成了对大陆“心战喊话”的重要单位。
作为当时岛内唯一的“国家广播电台”,“央广”只能向海外放送、不能对台湾地区广播,使得它在一般百姓眼中成为一个陌生而神秘的机构。但对于老一辈“央广”工作人员来说,这里就是“解救大陆同胞”最重要的阵地。因此BBC、VOA打算停止中文广播的消息传出后,从“央广”退休的工作人员立即投书媒体呼吁“对大陆广播不能喊停”。文章指责英美政府“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强调“台湾不能在资讯战上丧失传统,不能重蹈英美覆辙,拱手让出战场。”
文章还强调,在两岸经济等各层面加深交流之际,“央广”节目更是大陆民间了解台湾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从心战喊话到邓丽君
老一辈“央广”人固执的想法跟过去几十年他们的工作内容不无相关。上世纪60年代,“央广”对大陆广播推出的重头节目名为《三家村夜话》。节目开头,先是一句男声“要知中共派系斗争的原因,请听三家村夜话”,接着一句女声“要知人民痛苦的原因,请听三家村夜话”,然后是一出长度约10分钟的广播短剧,内容不外乎丑化、抹黑大陆高层。另一种心战喊话主要针对大陆军人。如“央广”曾反复播报“欢迎架机‘起义’来归,奖金为X两黄金(X依照飞机型号各有不同)”,以及详细的飞行路线与“摇摆机翼”等“投诚”指示。
还有一类“特约通信”节目,则酷似电视剧《潜伏》中的情节。通常播音员在节目里以4个数字为一组,一组一组地播报,每组数字代表一个字,传送给台当局派驻大陆的情报人员。这些“密码”指示的都是紧要之事,每6到7小时播出一次,播出时间不时更改,以防大陆破解。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开放交往,加上“央广”从台“国防部”管辖下独立出来成为财团法人,播出内容才渐渐有了变化。节目中逐渐增加了流行歌曲、生活新知、励志小品之类的软性节目,节目风格开始走活泼、温馨路线。
这一时期,周一到周六晚上的《邓丽君时间》是“央广”对大陆广播的“拳头产品”。为了扩大影响,一些“央广”播音员甚至想出到大陆办听友会,于是在节目中暗示“某月某日我们会去某市的某饭店,欢迎大家来坐坐”。
马英九拨乱反正
除了“央广”老员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跟“央广”交情很深。担任台北市长期间,马英九就曾到“央广”做客;“出访”俄罗斯时,“央广”俄语主播刘宇卫担任其翻译。
2008年12月3日,刚刚上台半年多的马英九二度前往“央广”视察,并通过广播亲自对大陆民众喊话。视察过程中,他还在电台历史馆聆听了“央广”保存的孙中山、蒋介石以及蒋经国等人的讲话。当馆中播出孙中山讲话时,因其浓重的广东口音,马英九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询问这究竟是哪位前辈的声音,经人告知之后才恍然大悟。随后播出蒋经国讲话时,曾长年担任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一听就听出来了。
马英九视察“央广”后,对其做出的指示之一就是“少批评中国大陆”。事实上,这是对“央广”的一次拨乱反正,因为陈水扁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曾对“央广”人员进行大换血,指使一批“台独”分子通过广播散布“台独”理念。如2003年1月1日起,台呼由“中央广播电台——台北国际之声”改成了“中央广播电台——来自台湾的声音”。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央广”台呼再次修改,由“来自台湾的声音”改为“台湾之音”。在节目名称上,以“中国”和“台湾”区分两岸。这一时期的“央广”节目内容上更是充斥着批评大陆人权问题、鼓吹台湾“民主”等单元。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67期,摘自2011年第8期《读报参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