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美国曾经的“盟友”与永远的敌人
薛洪涛
5月2日晚上,许多美国人彻夜难眠,因为总统奥巴马在当天晚上11时36分宣布了令大多数美国人振奋不已的消息:“本?拉登被美国突击队击毙”。美国举国上下欢腾一片,华盛顿州的一名男子得知本?拉登毙命的消息后,终于刮掉了留了10年已经长到15英寸的胡子。他曾发誓如果本?拉登不能伏法,他就永远不刮胡子。
狂欢的美国人可曾记得,本?拉登曾是美国的盟友,美国人眼中的“英雄”。那时的本?拉登,在亚洲的阿富汗,与美国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苏联,时间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抗苏时代的甜蜜合作
阿富汗有“亚洲斗鸡场”之称,在阿富汗可以影响到中东、中亚、南亚、东亚等地区。阿富汗历来是大国角逐的对象和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盘踞阿富汗的英国因为实力不济,撤离阿富汗。
英国刚撤出,苏联就趁势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1953年9月,穆罕默德?达乌德出任首相,他力图削弱内阁中的亲西方势力。1955年12月,赫鲁晓夫访问阿富汗,苏联向阿富汗提供巨额贷款,帮助阿富汗改造军队,并向阿富汗提供武器。
1973年7月,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查西尔王朝。达乌德表示愿与美国恢复“友好”关系。苏联对此极为不满,1978年4月,亲苏的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发动政变杀死达乌德。苏联立即予以承认,并颂扬塔拉基为“杰出的民族革命家”。塔拉基的高压政策激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总理发动政变,塔拉基被杀死,阿明接替了他的一切职务。阿明上台表明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苏联为了控制阿富汗,防止美国势力取而代之,因此决定出兵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5000名苏军空降到喀布尔,杀死阿明及其家属,并在裹尸布写上“美国间谍”。与此同时,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5个师的苏军在1700多辆坦克、2100辆装甲运兵车、4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下大举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民众在苏军入侵后奋起抵抗,先后在国内外建立了70多个抵抗组织,游击队人数发展到10万人,控制了80%以上的国土。作为对抗,苏联陆续把侵略军增加到近10万。1981年6月,各地抵抗组织成立了统一的“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
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震动了美国朝野,1980年1月,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向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了多种新式武器。
就是在这个时候,沙特富翁本?拉登作为志愿者,从沙特赶到阿富汗加入抗击苏联的斗争。他参加了“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战斗,带领士兵参加军事行动。本?拉登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美国中央情报局视他为盟友,甚至赞誉本?拉登是“英雄”,本?拉登也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学到不少军事策略和暴力手段。
在抗苏战争期间,1988年,本?拉登建立了基地组织,目标就是驱逐中东地区的西方势力。他认为阿拉伯国家要么成为美苏争霸的棋子,要么成为美国打击的目标,任何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存在都是威胁。本?拉登推崇暴力恐怖手段,决心凭自己巨额财产为阿拉伯世界讨回公道,由此本?拉登慢慢变成一个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恐怖领袖。
1989年,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本?拉登返回沙特。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为自保向美国求援,美国50万大兵进驻波斯湾,这让许多阿拉伯青年无法接受,本?拉登更是批评沙特允许美国驻军,于是他发动对美国驻军的袭击,沙特无法容忍本?拉登的行为,取消了他的沙特国籍。
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后,很多阿拉伯人憎恨西方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和美国的军事优势。此外,许多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社会出现动荡,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这为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拉登离开沙特以后,凭借抗苏战争的经验,发展基地组织和游击队,帮助伊斯兰教极端分子对付他们的政府。
苏联撤离阿富汗以后,阿富汗军阀混战,陷入派别之争,塔利班异军突起。
塔利班起源于宗教学校和难民营,成立之初,塔利班总共只有800人。因为塔利班高举铲除军阀、重建国家的旗帜,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塔利班发展迅速。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国曾秘密为塔利班提供武器装备以对付苏联。
为取得对阿富汗的控制权,塔利班与反塔利班武装派别进行了数年内战,1995年,塔利班控制了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的全国90%以上的领土。掌权后的塔利班声称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家,实行严厉的教法统治,但宗教理念和政治统治逐渐向极端化方向发展。
塔利班政权禁止妇女接受教育和工作。所有欧美服装都被禁止穿戴,男人不得留长胡子,禁止看电视、电影、拍照片以及听音乐。有些规定与纯粹的伊斯兰教无关,只是一种宗教管制。因此,塔利班政权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抵制,联合国和绝大多数国家拒绝承认塔利班为阿富汗合法政府。
1996年,阿富汗刚被塔利班控制,本?拉登就前往阿富汗发展基地组织,塔利班坚持庇护本?拉登,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双方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
本?拉登和埃及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圣教组织也有联系。这个极端组织的最初目标是埃及的世俗统治者,将埃及变成伊斯兰国家。但其领导人奥马尔?阿卜杜尔?拉曼被囚禁美国,其他领导人被迫流亡后,该组织陷入困境。
20世纪90年代,埃及圣教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决定调整目标,将矛头指向美国,以调换目标的方式和有资金实力的本?拉登基地组织结盟。本?拉登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他则为基地组织输送了约200名训练有素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成为基地组织的领导核心。
本?拉登与美国水火不容
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处于国际权势顶峰。美国的军事力量傲视天下。美国主导了国际机制的建构,支配了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美国打着全世界利益的旗号,利用国际机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保护美国利益,促进西方文明价值观的推广。
美国力推的政治价值观的内容包括政教分离、自由主义、宪政、人权、法治等。这些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在伊斯兰世界不仅难以引起共鸣,还会引发它们的抵触与反感。美国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理念,反而激起了伊斯兰世界保卫其宗教文化的决心。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这两种文明之间确实存在不少差异,交流上也存在不少障碍。历史上也是这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同一个地方兴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种宗教相碰后,逐渐形成了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对抗,并且斗争日益加剧。这种表面上的政治争斗,其背后则是两种宗教意念的相互噬咬。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旦出现尖锐对立后,矛盾不可调和,本能地排斥对方,他们根据宗教确定身份,将对方分门别类确定为敌人。这种对立不仅仅是在教义层面,而是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兵刃相见,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国际战争。
公元3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扩展到地中海北面,而穆罕默德则在公元6世纪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大帝国,为了实现各自的宗教理想,证明教义,争夺地盘,两大宗教主导的文明发生正面冲突,从公元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一直打到21世纪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在长达1000年的冲突斗争中,绘成了世界历史上一幅幅血泪画卷。
十字军东征是两大宗教冲突引发的最残酷的战争。从1096年至1291年,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对地中海东岸的阿拉伯国家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争夺地中海东岸以及耶路撒冷的控制权。
二战结束后,西方强国开始从阿拉伯世界撤退,阿拉伯民族主义抬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现身。并且西方在能源方面变得严重依赖波斯湾国家,富有的穆斯林国家开始拥有较为强大的武装力量。阿拉伯国家有些人不愿意看到伊斯兰世界被边缘化,伊斯兰文明被挤压,他们要代表伊斯兰国家接受其他文明的挑战。
在两大文明对立的背景下,美国扶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开战,激怒了阿拉伯世界。整个阿拉伯国家被弹丸之地的以色列踩在脚下,在战争中惨败,失地、丧权、辱国,使阿拉伯民族主义在信念和感情上遭到重创,由此一步步种下了与美国和西方的仇恨种子。
由于以色列军队在战争中占领了被奉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的耶路撒冷老城,发生了焚烧坐落于圣殿山上的阿格萨清真寺事件,这成为战败的阿拉伯国家激励宗教感情的重要工具。悲情的阿拉伯人这时候提出“圣战”号召,用“圣战”精神来激励阿拉伯军队的士气。部分中东国家政府支持这一口号。以死相拼,在政治家眼里,是弱者对强者唯一的反抗手段。
“圣战”分子及其支持者坚信,他们加入恐怖主义组织是为了使世界更美好,至少对他们热爱的民族来说意味着美好的未来。这就变成一种富有激情的职业,恐怖组织则利用羞辱和挫败感产生情绪,再把这些情绪转化为武器。
本?拉登宣传的对美国的斗争,也变成了恢复穆斯林国家和青年尊严的抗争。只要美国继续偏袒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就不会和美国交好,会继续憎恨美国,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法国革命家弗朗茨?法农曾提出过,暴力即是“净化力”的理论可以解释基地组织的行为。他认为,暴力能够使遭受屈辱的人摆脱“自卑情结”和“绝望”,并使之恢复自信尊严。暴力攻击的目标是加害人及其同情者。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手册上就列举了他们实施恐怖主义行动的辩解理由。
随着铁幕终结,冷战的结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分野又开始重新浮现。而美国又开始推行以基督教为价值核心的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甚至不惜充当世界警察,将其作为国家对外战略,以军事优势和经济实力为推广价值观开辟道路。美国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引发其他文明的本能抵抗。
处于权势顶峰的美国咄咄逼人,傲视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国家由于利益分歧不能团结一致对外,对美国的价值观渗透没有强有力的反击手段。于是,便出现了极端力量以自己献身的所谓“圣战”方式,试图赶走自己的敌人,捍卫他们所认为的本民族的文明。这种冲突最终演变为一轮又一轮恶性循环的恐怖主义。
少数穆斯林极端组织把对美国和西方的敌对情绪与对“异教徒”举行圣战的传统观念结合起来,进而诉诸“圣战”,用极端手段来传播其激进的原教旨主义思想。
1992年,本?拉登发表“圣战”号召,敦促追随者杀死驻扎在阿拉伯和非洲的美国士兵。1996年,他又发出第二次“圣战”号召,指责西方国家对穆斯林犯下的罪行。1998年,本?拉登创建了“国际伊斯兰反犹十字军圣战阵线”,其主要人物就是本?拉登和埃及“圣战”组织领导人扎瓦希里。本?拉登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美国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他还宣称,其毕生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谁。
世界不会从此太平
1998年2月,本?拉登发表第三次圣战宣言后,开始督促自己的追随者发动针对美国平民的袭击。此后,本?拉登连续制造了几起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也开始全球通缉本?拉登。
但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把美国人惊呆了。这一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不仅造成了多达3000名无辜平民的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得美国本土的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一度草木皆兵,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二战结束后,美国本土还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力量的攻击,这也是美国人引以为傲之处。
“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创伤。美国认定“9?11”事件是阿富汗本?拉登基地组织所为。在事件发生后第9天,即9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展开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全面战争,建立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联盟。
2001年10月7日,美国向掌控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塔利班则要求美国拿出证据。美国显然没有这样的耐心,于是,集结北约等军事力量,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大打出手,塔利班政权迅速走向覆亡。
面对美国急切出兵打击塔利班的做法,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反对,俄罗斯还向美国开放了空中走廊。因为阿富汗北面是俄罗斯,东面是中国,如果这地方成为恐怖分子的大本营,无疑是邻国之大患。
美国经常忽视自身行为产生的意外结果,“9?11”事件促使美国开始反思,并调整了克林顿时期以对外经济关系为主导的战略。布什政府把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作为全球战略目标,提出美国的最迫切任务是全力以赴打击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定为美国面临的最重大威胁。
面对美国的反恐政策,世界主要大国纷纷支持。布什政府也称赞中国的合作态度。通过反恐也拉近了美国与中国的距离,增加彼此间来之不易的信任感。虽然“9?11”事件之后,美国让伊斯兰国家站队,提出“非友即敌”的方针,但美国也很高明,并未将反恐与伊斯兰直接挂钩,避免在伊斯兰世界树敌过多。
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美国增加了军事力量,大幅度增加了军费,调整了海外军事部署,对外政策变得愈加强硬。美国的反恐政策改变了当代世界的大国关系,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以反恐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首次实现了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这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发动反恐战争,首先使中东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在中东建立霸权,主导中东事务,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
反恐不仅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也关系到美国的霸权地位,通过战争美国赶走了塔利班政权,还控制了欧亚大陆,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美国反恐的单边主义行动也影响了国际秩序,将国际社会多年努力建立的解决全球问题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弃之一旁。
但是,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扩大化倾向,又激化了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世界上的伊斯兰激进势力,成为美国眼中的主要威胁,为了消除这些威胁,布什政府对阿拉伯国家实施“改造”,在中东推行“民主化”,以影响整个穆斯林世界。
美国一直没有忘记本?拉登,经过10年的追杀,本?拉登这个敢于向两个超级大国叫板的强人,终于毙命于美国人的枪口下。
所有的人都相信,世界恐怖主义并不会因为本?拉登的死亡而消失。
(部分参考文献:《文明的冲突》赛缪尔?P?亨廷顿;《“基地”组织:变幻无常的敌人》杰西卡?斯特恩;《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5月5日《法制周末》)
附:拉登之死,世说纷纭
以色列领导人对“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击毙表示欢迎,称美国取得了“正义的胜利”。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声明中还称:“以色列与美国人民一起为本?拉登获得清算而喜悦。”
英国首相卡梅伦对本?拉登的死讯表示欢迎,称这将为“全世界的人们带来宽慰”。
德国外交部长基多?韦斯特维勒称,“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的死讯“对世界上每一个自由思考和热爱和平的入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意大利外交部长弗拉蒂尼说,美国击毙拉登是“美好战胜邪恶,正义战胜残忍”的事件。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称,本?拉登被打死将使得世界更加安全,同时也为那些在他操纵的袭击事件中丧生的人们伸张了正义。约翰?基说:“奥萨马?本?拉登应为数千人的死负责,这些人中包括身处世界各地的新西兰人。虽然他的死不会立即使恐怖活动终结,但我确定,没有本?拉登的世界是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新加坡政府谨慎地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将会变得安全。该国外交部说:“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但是恐怖主义和使其长期化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复杂和长远的挑战。应对它仍然需要警惕。”
法国总统萨科奇向美国多年来在追捕这名“恐怖大亨”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表示敬意。
而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日本防卫相北泽俊美宣布,为了防止恐怖分子的报复行为,日本将增加其军事设施的安保措施。
印度内政大臣吉登伯勒姆称,“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被打死更加说明了恐怖分子在巴基斯坦找到“庇护所”。
吉登伯勒姆在声明中称:“我们极其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所称的打死奥萨马?本?拉登的地方阿巴塔巴德‘巴基斯坦一处腹地’。”
他还说这一情况再次让印度对不同组织的恐怖分子在巴基斯坦找到庇护所感到忧虑。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讲话中说:“这是个令人骄傲的重大时刻,不仅仅是对在‘9?11’中失去的生命的家人和在基地组织其他恐怖活动中丧生的人来说。这个时刻也是属于全世界所有想要为我们的孩子建设一个充满和平、自由与合作的人类共同未来的人们。”
美国前总统乔冶?布什称,世界头号通缉恐怖分子奥萨马?本?拉登被击毙标志着“美国的胜利”。
布什称他已经从奥巴马那里获知拉登被打死的消息。
布什办公室发表声明说:“我对他(奥巴马),还有参加此次行动的男女士兵以及情报机关表示祝贺。我们对他们永存感激。”
布什还说:“这次重大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上寻求和平的人们,还有那些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的胜利。”
“与恐怖主义的战斗仍将持续,但在今晚,美国传递出一条明确的信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2001年在布什的任期内,美国遭受了“9?11”恐怖袭击,随后布什发动了“反恐战争”来追缉“基地”组织领导人。但自从2001年后,拉登一直下落不明,有人宣称其已经死亡,而他却发布过30多段录音和录像讲话。
美国认为,拉登是“基地”组织的“精神支柱”,并主要充当“战略家”,不直接参与策划恐怖袭击活动。再加上今天“基地”组织早已化整为零,分散到其他国家活动,因此“击毙拉登”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胜利,对消除全球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影响不大。
美国《纽约时报》则在第一时间刊文指出,本?拉登之死或许能够成为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文中写道,对于由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而言,本?拉登之死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但是,本?拉登之死是否会激怒他的追随者?他们是否会将本?拉登视为烈士?击毙本?拉登能否成为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这一事件又能否进一步推动奥巴马政府在阿富汗的撤军行动?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纽约市长彭博表示,“9?11”事件后,我们承诺会不惜一切代价捕获或者杀死本?拉登,经过几百万人的努力,我们已经恪守了这个承诺。拉登的死亡不会减轻纽约人的苦痛,为这个消息纽约人将近等了10年。我希望这将能给“9?11”事件遇难者家属带来一些宽慰。
大约有3000人在那次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丧生,仅“基地”成员劫机撞击世贸双塔就造成超过2600人死亡。
不过,有法国媒体报道称,拉登的死讯传出之后,美国的安保问题将面临空前挑战。基地组织及拉登的支持者可能会发起报复行动。
法新社5月2日报道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军追捕本?拉登的行动已经持续了近10年。拉登一死,基地组织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美国的安保也将受到空前挑战。而除了基地组织外,一些伊斯兰极端组织和本?拉登的支持者也可能会对美国发起报复。
而据路透社报道,一些伊斯兰极端组织已经公开表示,他们正在祈祷有关拉登被击毙的消息不实。他们暗示,如果消息属实将采取报复行动。一个在阿拉伯语论坛上出现的贴子称:“哦,真主,请不要让那一消息是真的,真主诅咒你,奥巴马。”另一个伊斯兰论坛上的贴子称:“拉登可能被杀了,但他的圣战信息将永远不会死。”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69期,摘自2011年5月4日—10日《世界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