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加息等原因导致外需不振,国内则以房地产收缩形成内需不足,总体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以千万毕业生为代表的就业难问题十分严峻,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而凸显。在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面临显著的瓶颈,到了应该寻找新发展路径的关键时刻。本文试图论述并提出建议抛砖引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回顾改开后的经济发展历史,可知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和后为两个重要阶段。加入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加入后则打开了市场的瓶颈,快速进入世界市场。期间,混合着外资企业的攻城略地、私营企业的野蛮生长,以及国有企业的跌宕起伏。
加入世贸后,我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出口和房地产。由于房地产发展是我国依据出口贸易顺差结汇发行人民币的结果,所以可以说,今天房地产的状况,是我国加入世贸实行出口型经济的内部必然表现。外需不振与房产困局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有人会说“外贸出口早已不占我国生产总值的多数”,因此认为外向型经济不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看法,是没有能看清我国目前经济模式的内在驱动方式,下文慢慢解释。
按照中位数来考察,我国国民的实际收入仍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的消费不得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国民,同时不和谐的是,我国的生产力和产出是世界之首,中国制造遍布世界。那么,扣除需要进口的高端制造如芯片、以及矿产资源等产品的价值后,多余的出口产品为何不能由自己国民所享有?这种产出与消费严重不匹配,揭露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必然存在着使其不匹配的、不合理或错误的机制。这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经济驱动方式。
市场内部的驱动方式,是参与市场的主体自发寻求方向。在市场外部,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主体决定和驱使着整个的市场走向。这其实是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在市场之外,是经济架构。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架构中,计划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就不能得到体现和实现。这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经济架构,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它要求我国不断根据发展形势调整经济政策,甚至调衡经济机制,来平衡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为我国人民提供获得更高收入的经济分配机制。
除了经济架构之外,货币的发行是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主动性手段,它具有“有形之手”的直接推动作用。因为货币发行即使可以紧盯市场需求施行,但其本身不能被市场化。中国目前的货币发行方式,虽然匹配着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但不匹配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基础即计划经济的状况。对于市场经济部分中的外向型经济,允许出口产品接受外币,通过外贸顺差结汇发行人民币,这部分人民币则在内部循环,成为推动内部经济的驱动力,结果是房地产及其产业链高速发展,并逐年推高房价,政府则卖地获得土地收入回收人民币,最终形成货币发行回收的闭环。
由此可见,前文所提的外贸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实际上并不是外向型经济的全部,房地产经济及其产业链,以及政府卖地所得的收入及其再投资所涉及的产业链,它们全部的产值其实都是外向型经济的组成部分,他们是一体两面的。
上述的闭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加入世贸后我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而货币发行方式也符合了这些年的市场经济运行。但发展至今,这种运行机制已经到了潜力的极限。弊病早已经体现:即我国经济的计划经济基础,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远远小于同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这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目标即共同富裕的要求。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市场经济产生两极分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公有制的经济机制即计划经济才是弥合两极分化的关键。
当前的形势是:世界范围市场饱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衰退、通胀、滞涨,通过市场外手段——货币发行向市场内注水,且优先供给本国,全力向外转嫁危机。实际上就是通过金融手段,剥削从事制造生产的国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而首当其冲地受害。我国继续外向型为主的强生产、弱消费模式,已经变得严重得不偿失。由此导致的内部两级分化,除了会带来政治不稳定、精神文化衰退等负面作用之外,也严重不符合共产党执政的初心。
说到强生产、弱消费的模式,需要进一步解释,以免造成误解。严谨地说,应该称作强生产、弱分配模式。因为消费其实是分配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当人们从他们劳动成果的分配中获得更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有能力有意愿去消费更多。抛开收入谈消费,是在谈论无源之水。而对于同样的劳动成果总量,只有分配才能改变收入。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批判过所谓的“公平分配”,认为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这个论述是马克思对所有制重要性的强调和论述,是对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强调和论述。即,如果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谈论分配是无关紧要和错误的。我国已经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这个前提下,分配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当前的经济纲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强调政权和所有制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就说明了我国经济的性质必须是社会主义的。
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经济,但国有企业在总体上应该是计划经济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市场主体。如前文所述,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唯一通路,是弥合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也是马克思论述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由此出发,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结论也就必然是明确的:即审时度势,推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扩大我国计划经济成分在经济总体中的比例。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抑制或限制现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的组成部分。
这里首先简述一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发行。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货币是政府能够且必须掌握的驱动经济的直接手段,对于它的运用可解决诸多问题。
可能有人会担心,我国自己决定货币发行数量与去向,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或者象美国那样的将政府债不断推高的情况。对此的回答是:首先,货币发行作为手段,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关键看如何使用。其次,由于货币是主权问题,因此,货币发行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国家主权必然要求。第三,这也是个理论自信问题:难道货币主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就一定会出问题吗?相反,实践告诉我们,锚定外币是授人以柄,只能被对方以通胀来侵蚀侵吞我国人民的劳动成果。而合理地使用货币主权,可推动很多问题的解决。
比如货币发行结合就业问题。就业对个人而言是生计问题,是生存问题,而对国家而言,是稳定问题,是所有制基础问题。当前经济不景气,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不考虑社会责任,动辄裁员,更不要提不遵守提劳动法等行为。这些年计划经济成分的不同步发展,使得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就业人口的大幅上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侵蚀。结合现在的外部政治形势,国家安全问题是严峻的现实。
不过,正所谓危中有机,当前却正是扭转这些年形成的不利局面的大好时机。以千万应届大学生为例,这些年青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安稳就业,以及他们的所有制雇佣关系,对全社会成员如他们的父母、他们将来的子女至关重要,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的稳定至关重要。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大力吸纳招聘这些大学毕业生就业。
回到利用货币发行的话题。可由央行认购政府的专门国债,政府获得货币后,由国有企业申报招聘毕业生人员数量,政府则给企业发放专门补贴。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公平杜绝腐败。假设每年国企吸纳500万大学生,每人补贴工资全国平均4万一年连续补贴5年,则10年内总花费金额为:500*4*5 *10 = 10万亿,平均每年1万亿,这完全是可实现目标。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并且影响深远的:短期具有刺激作用可立即促进消费,长远则可改变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减少了社会劳动力供给,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裁员问题、劳动保护问题都会带来改善。
再比如货币发行结合抑制两极分化问题。中国可择机施行中国版的量化宽松政策。制度化地建立经计划确定的、可持续的定向发行货币机制,直接解决社会问题。这里有几个发行方向:一是养老金缺口、二是社会福利、三是可直接定期发放国民收入。总体的原则,应该是总量上有限制、持续而有计划地发放。这种方式其实就是铸币税的合理使用:通过制度性地发放货币,在宏观上直接调控微观市场经济中的不合理分配的结果,直接平抑贫富分化,而不必依赖收税再发放的事倍功半的渠道。通过严谨的计划控制货币发放的总量,使得货币的发放不至于冲击经济的运行。比如,总量控制在人均收入的10%以内,做到不抑制市场经济活力。
有人会反对说“全民发钱等于不发钱”,这实在是谬误。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构成相当程度的两级分化,而在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发放货币,是在弥合两极分化:假设每个国民发放1个单位的货币,假设总人口为1万,则共发放1万单位货币,假设社会财产分布为(甲10000、乙1000、丙100,丁10,其余9997人为1,),第一次发放后状态(甲10001、乙1001、丙101,丁11,其余9997人为2,),第二次发放后状态(甲10002、乙1002、丙102,丁12,其余9997人为3,),第三次发放后状态(甲10003、乙1003、丙103,丁13,其余9997人为4,)等等,明显可见地,两极化的差距在缩小,如果发放金额越多越持久,则弥合越彻底。
有人会反对说“会引起通货膨胀”。可能的确会有受控的通货膨胀发生。但需要明白的是,这种做法中,通货膨胀的受益人是财产少的人,而通货膨胀的承担者,则是上例中甲乙等财产的主要拥有者。因此,通货膨胀在这里实际上是弥合分化的机制。
也有人会反对说“企业主最终会把这些货币都赚走,因为穷人会消费”。这可能没有错。发放货币的好处之一正是可有效地促进消费。解决“赚走”问题的方法,是将货币的发放额指数化,即将发放额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根据通胀率提高发放额度,从而使得赚走的差额永远无法积累。
可能有人会谈论“商业道德”,或者说“可能抑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这里想说的有两点:1、积极性不等于是贪婪,企业主体应该明白其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权利平抑两极分化;2、根据我国的发展情况,发放额度应控制适当范围内,现阶段可能仍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发放货币这种按需分配的成分还只能在市场经济的承受程度内。
以上之所以谈论货币发行,是因为它作为经济驱动的手段,是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是有形之手。它见效快、直接,能够暂时解决部分问题。但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而言,更为重要、根本和关键的是,要对现有的经济机制进行变革。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说明中国已经到了关键的岔路口,到了重大变革的时刻。近期,总书记指出,中国应建立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国探索更适合社会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机制。
历史是螺旋上升发展的。回顾新中国经济历史可知,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为绝对主体、市场经济也未完全取消的发展模式,也就大家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尽管有各种诋毁和争议,这个模式取得堪称奇迹的伟大成功。
1949到1978,中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社会奇迹”:人口增长了77%、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从1950年的73%升至1976年的105%”。毫无疑问,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时期,这些成绩,都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实现的。单从经济方面而言,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即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必须指出的是,这个9%的增速,其增长质量是远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同比例增长的。原因在于,由于没有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前者的增长成果更为平等地为大多数人民所享有,人民的实际获得与统计数字是相符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济发展具有平衡性、持续性,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滞涨、衰退等不可破解的发展困境,这正是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发展的要义所在。
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并具有市场经济不具备的全体人民享有成果、无困境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这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的惊人潜能。另一个堪称奇迹例子,就是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70余年,从落后的沙皇封建农奴制国家,发展为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并最终成为战胜国。它再一次证明计划经济具有惊人的潜能。这里并不不否认计划经济有其缺点和弱点,而它是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然而,如果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就会明白,缺点和弱点不能掩盖优点和强项,评价的总体结论,仍要从结果的优劣来综合判断。上述中国和苏联的两个伟大社会实践,压倒性地说明,计划经济在总体上是具有极大优越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这里还想从理论上阐述一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原理,与同志们探讨,以便于更深刻地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他们的关系。所谓计划与市场,其实都是与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相而关联的,与人对客观的认识及其真理性相关联的。人组成的主体,大到国家、群体、小到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行动所形成结果的因果逻辑性,规划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计划。人的认知既具有真理性,也具有不完备性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因此,计划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达到目的的,也可能是错误和不足的,即未完全达到目的甚至完全未达到目的。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想实现较为准确的计划性,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经济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能及时地获得经济的变动信息,这是极为困难的。由此,历史上人们发展出了市场经济,也就是市场主体只能对自己的经济活动作出计划,各主体之间通过交换实现总体经济活动。但在实际上,人们也从未放弃试图对于市场进行总体把握和控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展出的垄断经济,就是资本家试图整体把握经济的实际例证。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个体生产的计划性与社会总体生产的无计划性的矛盾,并且认为矛盾积累的最终结果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应采用对经济活动总体把握的计划经济,以解决这个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暗示了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巨大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秘密所在。这个论断,为前述的中国和苏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奇迹所阶段性证明。
重点在于,唯物主义者是相信可知论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认为,虽然极为困难,人们仍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虽然极为困难,人们仍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切实可行的、卓有成效并且是欣欣向荣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的认知的真理性也是存在不足和不完备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和排斥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架构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理论来源。
因此,随着生产力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通过对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考察进行总体判断,通过科学的规划,调整经济活动中计划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成分的比例,以实现目标,这应该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这样的变革,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就当前中国面临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国内形势而言,可以说又到了规划和转向的历史性时刻。一方面,我国内部生产力在很多分支上已经极其发达:在绝大多数的制造品类中,中国都不仅成为冠军,而且产品远销世界即制造能力数倍于中国自身的当前的消费水平。同时不和谐的是,国民收入则相对较低,无力消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得不寻求出口换汇,并由此形成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外汇储备问题。另一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结构性矛盾无法缓解,似乎越来越走向马克思说的“总危机”,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中的市场接近饱和。更为糟糕的是,美欧日为转嫁危机,利用制造国储备外汇,实行“货币宽松”,剥削掠夺制造业国家,使得我国出口制造品变得得不偿失。对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可能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最终市场也会饱和,并且同样会激起民族主义矛盾。并且,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果中国制造全面碾压外国本土制造,那么,外国除了比如矿产资源外,还有什么可以提供给中国用于交换?如果没有,那么出口的中国制造,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免费的赠送!西方国家通过货币超发赖账只是免费的形式之一,发展中国家最终也将无力偿还。由于我国不实行霸权侵略政策,不能通过入侵和占有领土的方式获得回报。即使假设随着一带一路的成功,有友好国家由愿意加入入以我国为主体的命运共同体,甚至类似苏联加盟共和国那样而成为更紧密的一体,也不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一来,“外部”的市场空间就会变得更加狭小而不可持续。
但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外部市场空间的不足,问题还来自于中国内部。我国的生产能力不是无穷的,目前的出口制造如果不能换回相应价值的物品,那么,我国的财富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失。这种流失,就生产资料而言,将导致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资本积累不足;而就生产主体即劳动者而言,将导致劳动者即生产力不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素质和养育下一代,即不能有效再生产劳动力。这些现在都已经可见端倪了:科研、企业资金不足、国内市场消费不足、劳动者素质下降、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正在逐年加剧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如任其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在达到巅峰后将陷入衰退!其实我国明清两代的劫难,在经济层面中的失误,都与在对外贸易采用银本制相关,清末为甚。历史巧合,使得西方列强可以通过掠夺美洲白银不断换取我国实物,中国的出口产品不能获得足够的使用价值补偿劳动者,虽然地方豪强积蓄了白银但不能惠及多数劳动者、劳动者无力进行有效地劳动力再生产,且出口型经济扭曲了经济结构压制其它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马克思说,生产力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就是劳动者。虽然还有生产资料积累等其它因素,但劳动者本身的衰退基本上就是生产力的衰退!以史为鉴,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国家应予以最大程度的重视。
危与机是并存的。危是显性的,并逐渐积累的。而机则是隐形的,它需要实践和探索。时不我待,它需要急迫地进行。好在我们有前三十年的伟大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包括建国初期对私营企业的改造和赎买经验。无论如何,在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它取得的成绩完美地证明了,计划经济是内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独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堪当大任。
结论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应通过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全面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力扩增我国经济架构中的计划经济成分。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产业中,应实行计划经济为主体,允许少量比例的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经济结构,封存过剩产能,提高产品售价,让企业获取正当利润,让产业有能力研发、有能力提高劳动者工资来改善分配状况,起到弥合两极分化、促进国内消费、培育国内市场、扭转人口下降趋势等等作用。在新兴产业中,则可维持以市场经济成分为主导、计划经济作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在对外贸易中,采用逐步取消接收外币代之以人民币进行外贸交易,探索人民币汇率的真正国际市场价格;同时采纳可减少出口退税、增加出口关税等手段,调节出口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例,使生产力更多地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循环。当然,这些都是要科学决策、审慎施行,具有严格先后顺序和不同力度。
另外,在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等领域,也应大力强化计划经济成分的总量,大量吸纳、整合科技人员,依托计划经济成分,形成实力雄厚的科技驱动力量,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共享的坚强后盾,直接地、跨越式地推进经济的科技发展。
当前的经济低潮,是计划经济成分扩大的好时机,因为大力吸纳人民就业会获得最广泛的支持。比如成功实施前述的吸纳应届毕业生方案,可一举奠定今后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总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新时代中,在当前世界和国内的经济形式下,在改革前后的丰富经验之上,中国又到了探索经济发展机制的时刻,弘扬计划经济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摒弃。因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审慎决策下,可以通过计划-施行-反馈-修正计划-再施行-再反馈这样的认识-社会实践-认识螺旋,准确、快速、有序地进行并有效纠正负面作用。
如是,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成为现实,同时中国也将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又一次做出伟大的贡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