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8月3日发出第一篇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半。这期间共发了三篇《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吗?政治经济学的回答》。
三篇文章依次分析了: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二、最终消费支出分析
三、所谓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四、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六、消费与收入
七、消费在在生产中的作用
今天的第四篇,继续这一话题,分成三个部分:
八、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的价值数量关系
九、消费对资本的流通过程的意义
十、结合中国实际的最后陈述
八、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的价值数量关系
在考察消费对资本的流通过程的意义之前,从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角度继续研究消费。
学习西方经济学,入门的时候都要被提问一个古老的问题:要黄油还是大炮?然后引申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最优配置等等。
当宣扬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时,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黄油与大炮”。不论是总产品还是总收入,都是社会生产中消耗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到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资源向第Ⅱ部类倾斜,消费资料才能生产得更多;那么生产资料的生产当然就受到了负面影响。
显然,两大部类之间也应存在着一个合理的比例。因为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所以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本质上也就是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一个经济体中如果积累更重要一些,则生产资料生产得更多一些,第Ⅰ部类增长得更快一些;如果消费更重要一些,则消费资料生产得更多一些,第Ⅱ部类增长得更快一些。说白了,就是将来更重要还是眼前更重要。
要考察两大部类之间的价值量的关系,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用来与Ⅱ部类交换的Ⅰ部类产品,也就是第Ⅰ部类中补偿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的部分、还有来自剩余价值中用来消费的部分,这三部分的总和,需要在与第Ⅱ部类中补偿不变资本部分的商品交换之后仍然有富余,这样可以有第Ⅰ部类的商品继续与第Ⅱ部类的商品交换,使Ⅱ部类可以从简单再生产转变为扩大再生产。
也就是,Ⅰv +△Ⅰv + (Ⅰm -△Ⅰc -△Ⅰv) >Ⅱc
整理得到,△Ⅰc < Ⅰv +Ⅰm -Ⅱc
因为△Ⅰc +△Ⅱc =Ⅰv + Ⅰm -Ⅱc,这就说明,△Ⅱc >0。也就是说,在扩大再生产中,第Ⅰ部类应当与第Ⅱ部类共同扩大生产规模,不应在发展Ⅰ部类的同时停滞Ⅱ部类的发展。否则,一方面会迫使Ⅰ部类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以牺牲消费换取积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单纯从价值变换的角度来看还是可行的。表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快速提高,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逐步减少。在某些历史时期这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原则上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是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的经济增长方式。
上一篇文章我说过,因为△Ⅰc +△Ⅱc =Ⅰv + Ⅰm -Ⅱc,所以显然,如果要经济快速增长,第Ⅰ部类的增速就要比第Ⅱ部类快一些,这样Ⅰv + Ⅰm -Ⅱc才会更多。这里的分析给这个观点一个补充,即第Ⅱ部类的增速也不能太慢。
第二,可以用来与Ⅱ部类交换的Ⅰ部类产品大于Ⅱc的部分,不能超过Ⅱm,否则,Ⅰ部类产品中将有一部分没有其它商品可以交换。
也就是,Ⅰv +△Ⅰv + (Ⅰm -△Ⅰc -△Ⅰv) <Ⅱc +Ⅱm
整理得到,△Ⅰc >Ⅰv +Ⅰm -Ⅱc -Ⅱm
也就是说,第Ⅰ部类的规模必须足够大才能维持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如果第Ⅰ部类的增长过于缓慢,那么,第Ⅱ部类的增长就会太快,直到第Ⅱ部类的规模大到不变资本无法由第Ⅰ部类弥补为止。此时,两大部类再生产都无法正常继续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即:Ⅰv +Ⅰm -Ⅱc -Ⅱm < △Ⅰc <Ⅰv +Ⅰm -Ⅱc
这是使得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同时进行下去在价值数量上的必要条件。而且,△Ⅰc +△Ⅱc =Ⅰv + Ⅰm -Ⅱc >Ⅱm(否则Ⅰv +Ⅰm -Ⅱc -Ⅱm<0),即第Ⅰ部类产品的剩余价值及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之和要大于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因为△Ⅰc +△Ⅱc =Ⅰv + Ⅰm -Ⅱc,所以,可以把上式中的△Ⅰc用△Ⅱc替换,变换成另一个数学公式。这个变换很简单,结果是
0 < △Ⅱc < Ⅱm
这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要说明的是忽视生产资料的生产而一味强调消费资料的生产,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对这个目的,这些数量关系也就足够了。
九、消费对资本的流通过程的意义
在第三篇文章中,我提及消费完成资本的流通过程,对经济增长确实有促进作用。资本能够完成循环是社会再生产可以持续下去的前提。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货币经营资本等等),产业资本的关键是在资本的循环中存在着生产过程。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会变现为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可以表现为三种形式,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产业资本的每一种循环形式中,都有不同形式的产业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变换在资本家的掌控之中。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则不然,一般情况下这本质上是被外部的、异己的神秘力量操控的,不是资本家的个人意志可以控制的。可是这又是最重要的变换。资本主义或者市场经济,是为了增值而生产,货币才是一般等价物,所以商品必须转变为货币才能够再次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再次生产。所以马克思说,“由于卖的速度不同,同一个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者缩小。”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不断持续的扩大再生产。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是关键。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消费者协助实现商品的跳跃,使商品生产者、销售者获得货币,从而进入下一轮再生产和经济活动之中。而消费者也正是在生产等经济活动中获得收入的。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过,旺盛的消费力,本质上是经济活跃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消费者即使怀抱着消费救国的决心,也要有支持这种决心的钱包。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多少有些舍本逐末,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有效。这也是自从9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都不怎么成功的原因。同样,当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等等各方对经济前景并不看好的时候,厂商都变成“货币主义者”,也都非常谨慎。在经济萧条阶段兴风作浪的那些胆大妄为的投机商,不论他们自己最后的下场如何,多半都是给市场、经济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冲击。
十、结合中国实际的最后陈述
固然,刺激或者扩大消费,有助于完成资本的循环,缩短资本循环的时间,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具体到中国的现实,又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除了居民消费品,还有大量的用于生产的消耗品、设备等,这些都不是直接用于居民消费的。真正用于居民消费的产品,只占总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固然,在中国的GDP中最终消费率达到55.7%(2023年),但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统计的是最终产品,不包括大量的中间产品。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投入产出表,2020年的增加值(最终产品)为1016422亿元,中间投入为1682605.8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66倍。可见,粗略估算,在产值上,用于消费的产品大约只占总产品的21%左右。
扩大消费加速的资本循环,要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带动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难度不小。当利润率低下、经济低迷之际,持币观望的气氛浓厚。除了刺激居民消费,还要刺激企业投资、生产。现在刺激企业投资的方法,只有减税、开放负面清单之类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意义不大。
其次,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经济的很大一块市场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这种本来就效果有限的做法的实际作用更要大打折扣。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打击非常明显,事实上,企业界普遍认为中美贸易战是中国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当然不正确,但是足以说明贸易战对企业冲击之深远。自从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贸易战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两个循环”的提法是正确的,但却是在外贸受打击、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提出来的,时机不对。在这个时候,外需的缺口,内需无法填补。
而且,与前边对国内市场的分析类似,很大一块中国出口产品是非居民消费品。我们出口商品中的最大一块是机械及运输设备,除了乘用车基本上没有民用的东西。其余各种出口商品中的大部分也不是居民消费品。扩大或者刺激国内消费对这部分商品没有意义。
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否可以没有国际市场?理论上讲,一个足够大的经济体,全封闭运行是可以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地球并不需要火星或者金星的市场,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在地球这个封闭的体系中完成的。列宁说,“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决不取决于社会产品(特别是额外价值)的实现规律,而取决于下面几点:第一,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国家。”
一般地,理论上这是完成正确的。但是具体到中国的现实则不然。由于中国已经是世界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提供者,那么封闭的体系就不行了。把中国全部的生产力都塞入中国国内,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摧毁多余的生产力才行。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所以中国不能失去海外市场。但是中国是否拥有海外市场,并不是完全由中国的意志决定的。
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将被再次证明为教条主义的迷信,智小而谋大的无能为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