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头条上曾经读到了《中国农业为什么要搞人民公社大集体?人民公社为什么会解体?》(唐纯杰首发2024-01-25 07:27)一文。文章分析了中国农业为什么要搞人民公社大集体及人民公社解体的原因。
在文章中,认为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是:“随着国家建设的迅猛发展,工业需要大批的粮食和原材料,而土改以后建立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小私有制。在这种制度下,农民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不可能满足工农业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仅靠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不行的。”“那时,在生产力中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改善恶劣的生产条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唯一办法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只有废除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很显然,在这里,把人民公社体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对此,我是完全赞同。
事实上,人民公社体制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来说,建立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是实现我国原始的农业生产力向现代化的生产力转变的需要。
我国以土地为私有制的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生产力,是一种原始的生产力状态。在1949年解放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相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农业原始生产力需要迅速转变为现代生产力,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因此,我国人民公社体制的产生,首先是则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开始之初,首先形成的并不是机器大生产,而是同样以手工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为什么作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能够战胜小农生产方式的个体农业呢?原因就是因为工场手工业是建立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它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一章)中分析了它的特点和优势。马克思说明了:协作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从活劳动来看,协作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从死劳动看,协作可以节省生产资料。除此以外,1,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力,这种集体力,大大超过了许多单个个人劳动能力的总和,它使单个人无法完成或需要很长时间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2,协作使许多人劳动,由于竞争心和精神振奋,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3,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适应了生产过程整体性的需要,缩短了生产时间;4,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迫的任务;5,协作可以在很大空间内同时进行劳动,可以适应大型工程的需要并节约生产费用等等。协作基础上形成的集体形式的生产力,或者说现代生产力,打破了个体生产力的局限,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集体形式的生产力与单干形式的生产力的这种区别,同样存在于包干到户的单干形式和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形式。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举过一个使用脱粒机的例子:譬如一个生产队,三十户左右的人家,一百多口人,200多亩地,本来生产队用一大一小两台脱粒机(四工位和两工位的各一台)就可以解决队里的脱粒问题。但是,在分户单干之后,虽然每户的责任田多的只有五六亩地,少的是二、三亩地,那30户人家每户都要买一台脱粒机和一只马达,需要额外多出七、八百元的费用。而在脱粒作业时,集体生产时七、八个人相互配合、流水作业,一般当天收上场的麦子或稻子,当天开夜工完成脱粒。而分到户之后,常常是一个人要完成脱粒的多道工序,去捧稻时,就不能上机脱粒,脱粒机空转的时间很多,而且即使是两工位的脱粒机,也常只是一个人操作,无论是机械利用效率还是电能的利用效率,都是不能与生产队时作业组的生产方式相比的。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其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个体经营的原始生产力向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也是一种必然性的趋势。
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通过所有制的变革,促使原始状态的生产力向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转变,是合乎情理的必然选择。
二,从满足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看,我国农业劳动者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变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
人所共知,在历史上我国进行过多次农民起义,但是,由于在起义成功之后,仍然只是保持了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因而农民的土地最终都会向地主、官僚集中,广大劳动者仍然会变成贫下中农,免不了被剥削的命运。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制度,就不可能消灭剥削阶级,更谈不上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建立人民公社体制,也是共产党体现农民劳动者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从我国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看,建立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是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949年建国之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过百年战争的创伤,国库又被蒋介石卷走,有着5亿人口的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在这一基础上,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除了变革社会所有制,走集体化道路,发挥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来积累力量,别无他法。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首先需要有资金。而我们又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去靠侵略、掠夺别的国家积累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因此,我们必须靠提高自己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积累资金。
要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从而能快速积累资金,首先需要把我国那种个体经营的原始生产力状态转变为现代化的生产力状态,即由单干的、农户经营的生产力状态转变为集体的、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生产力状态。
正是有了以上的所有制变化所引起的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的转变,我国农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电力化、水利化、农田耕作和管理现代化、逐步机械化和工业化等阶段性的变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