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承接新中国农业史1,在本页,请移步观看)
前文提到,经过了为期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来到1952年。这时的中国农业已基本摆脱了落后且野蛮的封建地主制,走向了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的经济。在各项数据创下新高,稳定了当下民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也将重点放在未来的经济计划上。
本该在1950年就上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不得已而推迟,这时的新中国,既要在朝鲜半岛抵御联合国军,又要在国家内部搞好经济建设。实在是不宜推行一些大的变革计划,何况中国在20世纪过去的五十年,一直是作为一个农业国而存在,工业化程度极低,各种工业产品无法自主生产,只能靠外国援助或者购买,在这种大前提下,想要实行公有制,无疑是痴人说梦。因此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这七年时间,中国先后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官方称为是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而在这段时间内,中国赢下了不可一世的美国,打赢了这场响当当的立国之战,北方的老大哥苏联也在这段时间开启了名为“156项工程”的工业转移计划,开始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书籍。中国终于开始了由一个农业国蜕变为一个工业国的缓慢的转型之路。
在1957年,中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产值大大提高,同时经过锲而不舍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从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至此,中国终于有了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基础。
而对毛泽东来说,这样的成果,在他的意料之内,早在工业化起步初期,在党内还流行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时,毛泽东就在《论十大关系》写道:
毛泽东深知,没有良好的工业化打底,单靠着农民们卖力苦干,产值是永远也跟不上去的,农业的发展也永远不可能有大的进步。因此要先花时间和精力来建设重工业,等工业化完成了,再进行工业反哺农业。
但是时间并没有给予毛泽东太多的选择,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举办,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令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巨震的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彼时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威望极高,这一事件间接导致了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爆发。毛泽东对于这一件事十分不赞同,而他身为战略家的战略眼光也在告诉他,赫鲁晓夫此人目光短浅,不可久谋。中苏两党今后的分歧只会越来越深,如果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要做好断绝了苏联援助也能自力更生的准备。
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全会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这一举动包括后来发起的“大跃进”运动被很多人解读为毛泽东在经济工作上的失误,事实上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脱离了苏联的帮助,中国固然能再建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可那花费的时间将十分的漫长,面对着不稳定的老大哥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中国人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努力将156项工程中的更多项目建设完成。
后来的事情果不出毛泽东所料,在相继爆发了联合舰队与中苏论战事件后,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好在经过前三年的钢铁增产,此时的中国已基本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ps:有关大跃进运动,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多说,但大跃进造成饥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放卫星”,而关于这点,毛泽东本人早有过多次批判,例有1. http://news.cnr.cn/special/mzddc/latest/20131202/t20131202_514289566.shtml2. http://www.fjsen.com/l/2011-12/19/content_7333021.htm3. 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zg/detail_2009_06/05/1059741_0.shtml)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集体化,机械化的底子已经有了,而在1958年后,全国各地也已陆续实现集体化,这要归功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起的人民公社。但是一些群众当时并未接受良好的社会主义教育,小资产阶级思想深植脑中,加以运动推进时,个别政策制定过于激进:粗暴的将社员的一切财产全部充公,甚至连桌椅板凳也不例外,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家庭被拆散,男女社员分住的情况。导致人民公社建成初期群众普遍对公社接受程度不高。直到1958年12月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此前所犯的“左倾”错误,人民公社才将将稳定下来。
长久以来,毛泽东对于中国农业的贡献处于一个被极大低估的地位。实际上,毛主席是我国最早提出技术革命和农业现代化的人,早在1957年10月他便强调说:“我们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为了了解农业问题,掌握规律,以便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要切切实实地调查它,研究它。去好好总结经验,制订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领导农业经济的主动权,切实加强和改善农业经济的领导和管理。”不仅如此,1958年,在江苏、浙江、辽宁、河南等地视察后,系统地总结了农民增产的经验,毛泽东提出了“水、土、肥、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法”。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肥料问题的指示,指出化学肥料在最近几年内还不能满足需要,各地除了积极努力增产化学肥料以外,都很注意发展土法制造的化肥。1959年,安徽省兴建第一批20个年产800吨的合成氨厂。省里和各个专区都成立了“化肥厂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大建化肥“小洋群”高潮,不到半年就建成了11个。至于水利工程,毛泽东也大力推进,从1953到1957年间,全国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大型水库数目从原来的6座增长为19座,中型水库由17座增长为60座。同期中国的农业产值亦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数量的增长,同步增长了48.5%。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履带拖拉机诞生,名为“东方红”,谭震林副总理庄严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终于来临了”。到1958年底,全国各地的拖拉机站,已将其71.2%的拖拉机和农机具下放给2200多个人民公社,到1960年,各地的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拥有了良肥、集体、水利工程,现在连拖拉机也有了,经过了11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新中国的农业,似乎要进入最好的时代了。
(本文结尾部分数据来自于知谷农机网:https://www.nongji1958.com/node/1370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