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赫鲁晓夫如何搞砸了中苏关系:惊心动魄的中苏博弈(上)

退役校慰 · 2024-08-04 · 来源:校慰讲武堂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校尉出生于湖南丘陵地带,那里最典型的地貌叫“冲”。中国最有名的冲就是韶山冲,校尉祖居的冲虽然无人知晓,但地形特点与韶山冲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谓“冲”,也即丘陵之间水流长年冲击形成的长条形平地。原本有自然的坡度,但被我们的祖辈改造成了一丘丘平整的稻田。

  湖南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但在丘陵地带,田地占比其实连一成都不到。

  为了节约极其有限的耕地,冲里人家通常住在山冲两侧的山坡上。由于地势逼仄,一个山坡也就三、两户人家。

  而就这两、三户人家,屋后的半山腰上,也必然有一个防空洞。这些的防空洞非常简陋,就是横着向山里挖个十来米深的土洞,但必然有两个以上的出口。

  到县城上中学时,学校也有一个“巨大而奢华”的防空洞,砖石固化、电灯照明,还有排水通风设施,据说能够通到离学校数百米外的浙赣铁路边上,当时租给了一个卖香蕉的。

  不过这是少年时的感觉,从军以后,见过很多巨大的地下军事掩体,也就不把那个多次进去买香蕉的防空洞放在眼里了。

  包括著名的韶山滴水洞,后山同样修建有非常坚固的防空掩体。当然,这个掩体的配置,就更不是其他地方能够比拟的了。

  如果我们真能拥有上帝视角,能够把视野从湖南山冲的某处防空洞向外不断扩大,直到覆盖整个中国,我们就会发现,在960万平方公里上,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地,不管是工厂还是学校,不管是军营还是居民区,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防空洞。

  出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苏联就好比他所研制的人类威力最大的核弹——爆炸当量高达5000万吨、外号大伊万的“沙皇”巨型氢弹一样,死死地压在中国头上。

  这种恐怖的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确实很难体会。

  校尉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因为没有任何加固措施而开始坍塌的后山防空里爬进爬出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曾经有颗巨大的核弹,长期悬停在我们头顶,不知何时就会掉下来。

  还好,我们最终还是成功拆解了这颗人类最恐怖的核弹!

  《国运的抉择——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之陆“拆解恐怖大伊万——惊心动魄的中苏博弈(上):赫鲁晓夫如何搞砸了中苏关系”

  说中苏博弈的高潮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中苏关系的整体发展脉络。

  一、风雨四十年

  纵览四十二年的中苏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十年上下。

  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期,可以算两国关系的蜜月期

  在这个阶段,虽然两国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有分歧、有博弈,比如抗美援朝前期的明争暗斗,包括斯大林给我们设置的朝鲜战争无敌阳谋,但整体以合作为主,对外表现得非常团结。

  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两国关系的恶化期

  这个阶段,以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为引子,以中苏论战为标志,两国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冲突。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又很快扩散到经济、军事层面:

  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提出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被中国断然拒绝;

  1959年苏联发表声明在中印边境争端中支持印度,首次公开中苏矛盾;

  1960年,苏联撕毁两国合作协议提前撤回苏联专家;

  1962年,苏联策动伊犁、塔城边民叛乱;

  同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联再次表示支持印度,引发了中苏之间的激烈争吵。

  正是在关于中印边境问题的争论中,中国开始质疑历史上与沙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即提出了领土争议。

  这本来只是口头争吵,但苏联的反应非常激烈,一边不断在中苏、中蒙边境(1963年苏军重返蒙古)增兵,一边不断在边境挑起争端。原本平静的中苏、中蒙边境,就此成为热点区域。

  补充交代一句,咱们通常说苏联屯兵百万,其实是判断失误。事后分析,最多的时候,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概囤积了五、六十万部队。

  1964年,中国已经对中苏关系缓和不抱期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从六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对峙期

  1966年,在中苏论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苏联不顾中国反对,召集19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强行召开苏共23大,相当于利用整个社会主义集团来压制中国。

  作为回应,中国拒绝参加苏共23大,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1969年3月,珍宝岛战争爆发;同年8月,苏军在新疆裕民县边境的铁列克提伏击我巡逻战士。

  随着边境冲突不断,中苏关系终于从对骂、对峙发展到对战。

  面对中方的强硬还击,对苏联官僚阶层无比宽容、对外部尤其是盟友蛮横霸道的勃列日涅夫,准备对我发动大规模战争包括核打击,一时之间,核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中国。

  正是在苏联的战争恐吓与核讹诈下,中国全民进入最高水准的战备状态。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样的口号,响遍了整个中国。

  中苏全面对峙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1969年8月,美国向我泄露苏联的核打击计划,并宣称如果苏联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美国一定会对苏联发起对等打击,主动向中方释放了善意。

  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开始推动大球。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1972年2月,尼克松秘密访华,中美关系成功破冰。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全面转向改革开放。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月底小平同志访美。

  同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中国以实际行动宣布中苏关系决裂。

  同年4月,就跟分居多年的夫妻领离婚证一样,中国宣布不再续签名存实亡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同盟关系完成正式破裂的法律手续。

  就此,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实现了第二次大转换,由最初的中苏合作对抗美国、到中国独自应对美苏打压、再到中美联手对付苏联。

  1979年12月,眼见在远东方向占不到便宜,苏联入侵阿富汗,准备换个地方打开局面。

  从八十年代初到苏联解体,是两国关系的缓和期

  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并逐步改善外交形势之后,因为阿富汗战争、远东大规模驻军、支援越南等军事行动,苏联背负沉重的财政包袱,内部矛盾逐渐凸显。

  更重要的是,中美建交、中苏同盟废止,让勃列日涅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压力。

  中美苏大三角,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时候,苏联没有珍惜,中国自立门户的时候,苏联多方打压,甚至一度试图联手美国废除中国的核能力,现在中国靠拢美国,苏联终于绷不住了!

  压力之下,1982年,勃列日涅夫主动释放善意,表示“认可中国社会制度、支持一个中国、愿意恢复往日关系”,中方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两国恢复副外长级别的磋商。

  但勋宗很快病逝,后面苏联进入一个频繁的权力交接期,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相继接任又相继病故,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政局逐渐稳定,中苏外交往来逐渐恢复。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小平同志与其会面,两国共同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四十年恩仇,就此相逢一笑。

  对中国来说,抛下中苏恩怨,后面的故事更精彩。但对苏联来说,后面的故事已经不长了。

  二、中苏翻脸为哪般——赫鲁晓夫的三次访华

  就跟建国初期只能选择向苏联“一边倒”一样,中苏关系破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苏关系从蜜月到疏远、由疏远到破裂、由破裂到军事对峙的四步曲,前三步均发生在赫鲁晓夫任内,即便最后一步,也与赫鲁晓夫下台紧密相关。

  有意思的是,在苏联任期最长的三任领导人中,整体说来,其实敲宗对中国的帮助最大,但中苏关系却是在他手中走向破裂。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充分展示她的诡异性。

  提及中苏交恶的起因,大多数人,习惯于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撕毁中苏合作协议等具体事宜上找原因,但从更宏观的视野、更深层次的逻辑看,这些都只是表象。

  中苏关系破裂的底层逻辑有四:一是中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二是中苏之间积累了太多的历史积怨;三是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四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又都可以归结为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或者说,国家利益冲突。

  作为中苏关系的弱势方,作为历史交往的吃亏方,对我们来说,历史恩怨可以暂时搁置,意识形态分歧可以耐心沟通,大国沙文主义可以大度忍让,唯有以地缘政治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涉及到国家主权时,我们绝对不可能退让!

  在斯大林时代,因为主权问题,中国就与苏联进行过顽强的斗争,硬生生从苏联那里要回了东北主权。

  当时苏联控制着旅顺港、大连市(含港口)和中东铁路。建国之初,毛泽东首次访苏期间,经过近3个月艰苦的外交博弈(加路途3个半月),斯大林才勉强同意归还。

  国家草创之际,主要领导人出访这么长时间,在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先例,可见双方斗争之激烈。而苏联失去“远东权益”,也是朝鲜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见《斯大林的超级阳谋——朝鲜战争的爆发》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苏联对中国的认识彻底改变,不再将中国定位为个子大一些的小兄弟,而是可以依靠的远东安全支柱。

  此后两国关系相当融洽,对外携手反美、对内共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双边之间也达成了大量的合作协议。

  1953年3月,朝鲜战争结束前不久,斯大林逝世。

  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最终赢得胜利。但鉴于资历威望等方面的原因,敲宗的地位并不稳固。这个时候,赫鲁晓夫急需得到中国的支持。

  啰嗦一句,网上一般习惯称其为穗宗,不过校尉觉得敲宗更传神,反正赫鲁晓夫不是去敲别人,就是被别人敲。

  1954年9月底,赫鲁晓夫出访中国,这也是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

  这次会面,虽然因为赫鲁晓夫临时起意,提出让中国派一百万劳工支援苏联远东建设,而产生了一点小误会,整体说来,双方沟通得非常愉快。

  简单归纳,通过这次会面,我们收获了两大成果:

  一是军事层面

  会晤期间,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将旅顺、大连交还中国,并且答应低价向中方转让港口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

  补充一句,老人家第一次访苏时,虽然与苏联达成协议,双方约定苏军不晚于1952年底撤出东北。但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以及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带来的海防压力,迫使我国两次主动要求苏军延期。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苏联不主动提出撤军,我们想要让苏军离开,肯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是经济层面

  在继续加强前期援华项目的基础上,苏联同意增加大量新项目,最终形成了大家比较熟悉的156个大型项目。另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5.2亿卢布的长期低息贷款,同时无偿赠送大量机器设备。

  赫鲁晓夫还打破斯大林只给二流产品的惯例,为中国提供了许多新型武器的技术资料。比如大名鼎鼎的56式,就是这时候依照枪王AK47仿制的。

  校尉从93年入伍军训一直到新世纪初,实弹射击训练都是打的56式。

  此次访问之后,中苏关系进入了最好的阶段,直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事件。

  关于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做这个秘密报告,一般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通过贬低斯大林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二是为大规模调整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做舆论准备;三是个人恩怨。

  赫鲁晓夫的儿子曾经两次犯下死罪(杀人和投降),尽管赫鲁晓夫拼命求饶,据说都下跪了,可斯大林也只饶了第一次没饶第二次。

  不管怎么说,赫鲁晓夫这种后任彻底否定前任的做法,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一是极大地动摇了苏共与赫鲁晓夫个人的执政合法性,既然斯大林的合法性有问题,那作为继承人的敲宗更有问题;二是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三是让其他原本尊崇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比如中国。

采编2-历史,社24987.jpg

  这样的画像,当时遍及中国,赫鲁晓夫这么搞,确实让中国很难受

  为了维护团结,对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国虽然很不满意,但在由此引发的匈牙利事件中,中国还是对苏联表示了支持。

  1957年11月,老人家第二次访苏,一边委婉地批评赫鲁晓夫,一边表示社会主义阵营要团结、要继续以苏联为首,再次帮赫鲁晓夫稳定了秘密报告引发的混乱局面。

  但随着赫鲁晓夫地位的稳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开始重新凸显。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致电中国国防部,提出在中国合资建设长波电台。中方答复由中国出资,且主权在我。因为观点不一致,双方又反复纠缠了几个回合。

  1958年6月,周恩来致电赫鲁晓夫,希望苏联为中国生产核潜艇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回应,7月21日,苏联派驻华大使尤金求见毛泽东,提出组建联合舰队,被老人家严词拒绝。

  次日,余怒未消的毛泽东将尤金召到中南海,并要求在京政治局委员参加。会见时,老人家再次严厉地表达了对组建联合舰队的愤怒。

  接到尤金的电报后,赫鲁晓夫感觉事态严重,于7月30日秘密飞抵北京。

  这次访问,中方没有组织任何欢迎仪式。一方面是保密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不满,否则铺个红地毯、弄个仪仗队还是可以的。

  不过中国也做了变相的补偿,毛泽东亲自带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接机。赫鲁晓夫第一次来,当时是刘少奇、周恩来带队接机。

  这次访问,双方依然不欢而散。赫鲁晓夫一边否认长波电台、联合舰队是他的主意,一边又再次提出相同的需求,但同样被老人家毫不客气地拒绝。

  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赫鲁晓夫本想悄然来去。但中方提出,秘密来可以公开走,坚持要发布公报。这并非关键问题,赫鲁晓夫就同意了。

  这次公报,只提及双方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一致,忽略了关于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的激烈争吵。

  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本是为了缓解矛盾,同时还想促成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宜。结果却事与愿违,双方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大。

  原因在于,在强势惯了的苏方看来,这纯粹就是军事合作。西方强国包括美苏都是这么干的,经常以合作的名义侵犯别国主权。而那些小国,包括日本、韩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也对得到大国庇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但对刚刚从百年屈辱中走出来、又在中苏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来说,根本无法容忍苏联在自己的土地上驻军,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将失去对自己领土、领海的控制。

  历史上,列强包括沙俄、苏联,就是无数次以这种方式侵略中国、分裂中国!

  虽然以几十年后的上帝视角看,当时苏联并无这样的企图,但在历史迷雾的笼罩下,我们的父辈看不到几十年后的事。他们只是从中国刚刚过去的百年惨痛历史教训中,看到了苏联驻军所代表的现实威胁与民族屈辱。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领导人强烈的个性,也放大了双方的误解与怒火,加快了中苏关系破裂的速度。

  时隔一年,1959年9月30日,跟第一次访华一样,还是在新中国的国庆前夕,赫鲁晓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中国。

  在这一年多点的时间内,中苏矛盾并未缓解,反而发生了许多新的冲突。

  一是金门炮战。

  上次赫鲁晓夫走后不到一个月,1958年8月,出于声援阿拉伯国家反美斗争、测试美国援台底线、回击国民党对沿海地区骚扰等原因,著名的金门炮战开始。

  在外界看来,中国的行动,就是与苏联商量好的。联想到上次中方执意要求公开自己的秘密访问,赫鲁晓夫觉得被算计了,因为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必须表达对中国的支持。

  二是苏联单方面毁约。

  1959年6月,苏联借口正在与美方讨论禁止核试验条约,单方面提出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

  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时,中方提出请苏联提供研制核武器方面的技术援助,当时赫鲁晓夫没答应。

  后来敲宗被秘密报告搞得焦头烂额,为了感谢中方的帮助,老人家第二次访苏之前的1957年10月,双方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核心内容就是支持中国搞核武器。

  这个协定本来就执行得磕磕绊绊,赫鲁晓夫提出暂缓,大概率是为了拿捏中国。只是当时双方嫌隙已深,看在中方眼中,苏联就是想毁约。

  三是偏袒印度。

  1959年8月,由于印军越境,中印发生第一次边境冲突。苏联不顾中苏同盟关系,通过塔斯社发布声明指责中国,引发了中方的愤怒。

  这个阶段,中苏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不同。

  苏联想跟美国搞和平竞争,提出了“三和”主义,也即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而中国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用武力方式解决。

  现在可以更深入地解读金门炮战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就是要通过金门炮战,打断苏联与美国的联系,恢复中苏联手对付美国的局面。

  不过赫鲁晓夫比较执着,时隔一年,就在第三次访华之前,又专程跑到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三天会谈。

  此后,赫鲁晓夫极力宣扬所谓的“戴维营精神”,并要求其他兄弟国家也按照苏联的“三和路线”来处理对美关系。

  因此,这次访华,赫鲁晓夫其实就是兜售“戴维营精神”来的。

  这看起来好像是外交理念不同,其本质依然是国家利益之争。

  苏联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民生经济不好,所以试图通过缓和美苏关系来发展经济,甚至还想得到美国的援助。

  但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斯大林刚刚施展超级阳谋,逼得中国跟美国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导致中美关系敌对,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恢复。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跟美国讲和,本身就是对中国的背叛。

  所以中国才坚持两个阵营的矛盾不可调和的观点,如果真的意识形态挂帅,后面尼克松访华就不会这么顺利。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苏条件谈得拢,搞不好就变成了美苏联手打压中国。因为所谓的戴维营精神,换个角度理解,无非就是美苏联手统治世界。

  老大、老二相持不下,顺手先把老三给灭了,这样的教训,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说客没当成,反而与中共高层爆发了激烈的论战。在中印边界冲突、达赖外逃、炮击金门、释放美国间谍等问题上,双方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

  在校尉看来,这些问题,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底层逻辑,是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赫鲁晓夫没有舌战群儒的本事,最终悻悻而去。但从来都是敲打别人的敲宗,兴冲冲来到北京却被中共高层敲打了一顿,赫鲁晓夫深感羞辱,下定决心要给中方一个教训。

  1960年7月,苏联忽然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并撤走援华专家。

  1962年4月,苏联煽动伊犁、塔城边民叛逃。

  1962年10月,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联再次表态支持印度。

  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为了争取中国支持,苏联的态度有过摇摆,但最终还是支持了印度。参见《回看对印自卫反击战:叹为观止的神仙仗,现代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

  就在中苏关系在彻底破裂的边缘徘徊之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同一天,苏联发生政变,终止对华核技术支持的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新的领导核心。

  历史的因果,有时就是这么玄妙,似乎冥冥之中真有一双大手在精确操控!

  三、历史的终极玩笑:祝酒风波

  勋宗上台后,秉承敲宗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传统,把中苏交恶的屎盆子全都扣到了赫鲁晓夫头上,同时邀请中国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

  中方高度重视,决定由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参会。

  这本来是改善中苏关系的最佳契机,想不到苏联又捅出了天大的漏子。

  11月7日,庆祝活动的最后一天,苏共在克里姆林宫大摆筵席,款待各国来宾。

  但灌多了伏特加后,苏联人开始大放厥词。

  在向贺龙祝酒时,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语出惊人:“苏中两国关系不好,就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了赫鲁晓夫,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

  在最高级别的外交场合,公开怂恿“盟友”(当时中苏还是名义上的盟友,1979年才废止盟约)搞政变,这样恶劣的外交事故,就跟老人家上次长达三个多月的访苏一样,同样举世罕见!

  周恩来闻言大惊,连忙召集代表团退出宴会,返回中国大使馆等待苏联做出解释。

  次日,勃列日涅夫亲自登门拜访,代表苏方致歉。但周恩来觉得苏联别有用心,要求正式会谈。

  说到这里,插个花絮。

  这张主席亲自给总理接机的配图,校尉的同龄人应该很熟悉,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彰显党内的团结,因为西方媒体已经开始借祝酒风波造谣生事。

  回到正题,虽然苏联答应正式会谈,但结果令人失望。苏联表示,他们不是赫鲁晓夫,但在与中国人的分歧上,他们与赫鲁晓夫并无二致。

  这个纯粹的偶发事件,成为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的直接原因。但从苏方正式会谈的表态来看,即便没有这个恶性事件,中苏关系依然会走向破裂。

  因为度过幼年期的中国,必然会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而秉承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并不会尊重中国的利益诉求。

  关于这一点,穗宗比敲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马利诺夫斯基的失言,既暴露了苏联人骨子里对中国的不尊重,也提前导致了中苏决裂!

  结语: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人类制造各种意外。

  但只要把视线拉得足够长、视野放得足够宽,我们就会发现,所有历史的偶然,最后都是必然。

  好比大江东去,沿途的每个浪头、每处漩涡,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但大江必将东流入海。

  中苏关系的破裂,同样充满各种偶发因素,但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只要中国坚持自己的道路、坚守自己的利益,与秉承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之间,就迟早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日韩可以当美国的傀儡,中国必须独立自主!

  因为唯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才是中华复兴的根基、才是大国崛起的脊梁!

  修订感言: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很多资料中,都在若隐若现表达一种观点,我们的领导人个性太强烈,甚至有些意气用事。

  但在校尉看来,个性强烈是真的,至于意气用事,那就未免过于井底之蛙了。

  说个小故事,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馍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皇帝肯定下地都用金锄头!”

  对于经历过无数复杂斗争的开国领导人来说,所谓的意气用事都是表象,国家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正因伤及国本,他们才会大发雷霆,以表明绝不退让的决心!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武圣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这,才是刺杀哈尼亚背后的真相!
  2. 混蛋的“一百个客观理由"和“一个理由也没有”
  3. 张黎平:嗅到一种可怕的味道——对纪检监察机制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4. 血饮:刺杀哈尼亚和诡异开幕式揭露犹太最后的疯狂!
  5. 触目惊心!从方某看外国基金会的布局如此之深!
  6. 他们,并非只藏在暗处……
  7. 知道老百姓们不好骗,干脆连装都不装了!
  8. 恢复了一点信心,但真的也就一点
  9. 朱树松:是否是合伙不成的互咬?
  10. 伊朗要复仇?不,以色列要搞更大的了!
  1. 从江西万年县委书记被举报“胁迫、性侵乡党委书记”看文革
  2. 剑云拨雾 |政治契约:从司马懿洛水之誓看“先富带后富,十个如果” 后果有多严重?
  3. 祁建平|一个落在人民的后面的东西
  4. 林彪:毛主席意见受不到尊重,事情就要出毛病
  5. 陈先义:毛奇这号人
  6. 这不是恶心,而是阴谋!
  7. 好多有钱人润了
  8. 就业率崩的越来越离谱了
  9. 拍案称奇之毛奇佩霞
  10. 下岗女工的最后自白
  1. 对大会的十个看法
  2. 张文木|毛主席叮嘱年轻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3. “断子绝孙”已成现状,官方穷尽方法也无奈了,此局该如何破
  4. 对这46年出现不良现象进行反省
  5. 这下好了,退路也断了
  6. 庐山会议整倒彭德怀的真相(不要被骗了)
  7. 上海拆伟人像,官方的答复令人不解
  8. 捂不住的大事
  9. 两个实名举报,戳穿了两个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10.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后,毛刘辩论,伟人就是伟人!
  1. 阎又文:傅作义身边的神秘潜伏者,真实身份去世30年后才被解密
  2. 脸抽的最疼的,还真不是给开幕式洗地的
  3. 祁建平|一个落在人民的后面的东西
  4.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5. 下岗女工的最后自白
  6. 下岗女工的最后自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