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海战中,中途岛海战是整个太平洋海战的转折点,这是公认的事实。学习这段历史,我特别关注的是从珍珠港偷袭到中途岛海战这段,中间夹个珊瑚海海战似乎没有多少人重视它,而我认为,当时的日本军方在中途岛海战之前,如果真的能深刻理解珍珠港偷袭和珊瑚海海战,那么后面的中途岛海战有极大的成功可能。
从珍珠港偷袭到珊瑚海海战,日本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有哪些认识不足呢?
第一,战列舰、巡洋舰在战场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其实日本军方对战列舰的作用是有所察觉的,但是却没有往前走,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很可惜。无论是珍珠港偷袭,还是珊瑚海海战,这段历史明确告知世人,舰艇面对面之间的直接对抗,已经过去了,战列舰、巡洋舰基本上没什么大用,即使对岛屿的偷袭也可以从航母上的舰载机开始。那么当时怎样使用才能发挥已经存在的战列舰、巡洋舰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是对岛屿的进攻,后来的美军就是这么用的。既然把战列舰、巡洋舰主要用来对岛屿的进攻,那航母上的舰载机就不应该把对岛屿的进攻作为主要任务来使用。
第二,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使用。在远距离的攻击上,舰载机一旦被击落,飞行员要么死要么被俘,都是回不来了。而在当时,培养一个舰载机飞行员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这个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因此使用舰载机远距离攻击,至少是有较大的胜算情况下,才能这样使用,否则,最好作为舰队外围防空来使用,这样一旦被击落,用快艇可以把飞行员救回来。这就像坦克的使用上,首先是把坦克作为作战对象。
第三,航母作为海战的核心,那么航母的防卫尤关重要。珊瑚海海战中,美日双方都有航母被击沉击伤,这说明当时在舰队防空上双方的认识都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对于有双重任务(岛屿和舰队)的进攻方尤其不利,后面日军的惨败也印证了这一点。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在舰艇上多布置些射高三千米以下的小口径防空武器,应该不成问题,为此拆除一些没有什么用的巨炮也应在所不惜,甚至可以建造一些一千吨级以下的以防空为主的快速舰艇,追求的效能是要实现舰队上空三千米内的绝对安全,如果这个做不到,至少也要保证一千五百米内的绝对安全。这并不是说三千米以上就不管了,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将绝大部分大口径炮拆除,除了换成小口径防空炮外,还要换装德国88毫米那种类型的防空炮,从而避免让敌方在三千米以上的空域自由漫步。
第四,舰队怎样布置才能完成任务。珊瑚海海战中,日军的目的是要占领莫尔兹比港,由于美海军的阻挠,未能达成。进攻中途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占领中途岛,不可能不面临美军的阻挠。前者失败了,后者为何必定成功?而当时的日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中途岛惨败之前,日军的海空军力量明显占有优势——毕竟是一直处于战争中的国家。航母、战列舰比美方多,这方面有压倒性优势;舰载机性能有优势,飞行员素养也高于美方,也就是说空战方面也有压倒性优势。这样的优势,却在后来的实战中没有发挥出来。
如果日方对上面四点有足够的认识,那么一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编队进行远程奔袭。最容易让后人诟病的是,整个行动计划,日军编制的很复杂,而且是多路出击,分散了力量。正确的做法是,以中途岛方向为核心,将绝大部分力量投在这个方向上。我设想的是这样的,将进攻中途岛的力量分为三个舰队,让它们互为犄角。摆在最前面的是诱饵舰队,以战列舰4~6艘、2艘轻型航母为主,任务有两个:一是诱惑美方的舰载机来攻击,而己方的舰载机只是承担诱饵舰队本身的防空任务;二是美方如果不上钩,则前突到中途岛以战列舰、巡洋舰来轰击该岛,为登陆做准备。另外两个舰队分别在诱饵舰队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分别以3艘航母、1~2艘战列舰为主,任务有两个:一是支援诱饵舰队的防空;二是根据美方航母位置,寻机击沉美方航母。在实战中,若美方发现诱饵舰队的后方舰队,并进行攻击时,即使被攻击舰队的舰载机倾巢出动去支援诱饵舰队或者去攻击美方航母,还有另一个舰队的舰载机承担其主要防空任务。这样的安排,以美方当时的海军实力,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只是在损失一条航母后放弃中途岛,退守夏威夷。不过以美国的工业实力,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另外一场类似中途岛的决战必将上演。
上述的思考,告诉我一个事实: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看清楚的。现在俄乌冲突正酣,出现了不少新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清楚想明白,又有谁会步日军当年后尘。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