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在内,把危机变机会的正确出路
王小强博士写的《启动两头在内的经济循环》一文,提出一种与这十几年完全相反的经济发展思路。该文用大量事实说明,近20年的“两头在外”、“沿海发展战略”、“梯度发展”等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次中国面临的经济危机不仅是美国消费,中国生产这种模式造成的,最主要的是,西方经济已经不会再提供这种模式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现在回头把发展立足在“两头在内”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贫道十分同意这种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讲既是危险,又是机会,贫道也持这种看法。但是,在这种时候,危险和机会像头顶上的两个往下掉的球,站在那里不动,或者躲避危险的动作不对,危险就掉在头上。只有正确分析危险来自哪里,机会来自哪里,做出正确决定,才能在对别人来讲是危险的时候获取了机会。
为什么贫道认为确实是机会与危险同时存在呢?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市场经济从来就存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部分。一些国家一时成为世界或者某个区域最强大国家,但是,如果这些国家的金融经济特别发达,通过金融获得财富比从事实体经济更容易,那么就往往会选择通过金融优势生存。这个时候,如果其他国家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实体经济,往往会在发生金融危机中替代那个强国。因为危机中金融财富损失会比实体财富损失幅度大。一个停产企业是可以开工的,一堆股票赔了是回不来的。
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最富裕国家,由于财富主要是靠抢劫拉美黄金白银得来的,因此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因此扩大实体经济。而且钱多制造业少,引起国内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这个时候荷兰也开始进入殖民经济,但是,荷兰同时实体经济开始迅速成长,这表现在造船业非常发达,甚至每天能下水一条新型海船,而且渔业和食品制造也快速发展。于是17世纪初荷兰就取代或者接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实例。
而荷兰是股份经济的发明者,很快就变成一个以股市为中心的金融经济体,通过金融获得财富的能力很强。这就给了英国以机会。17世纪初,英国开始殖民地经济后,通过殖民北美和其他殖民地,以及通过黑奴贸易以及奴役黑奴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实体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这个过程中,荷兰人投资英国实体经济也很多。结果,英国代替荷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国家。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到19世纪末,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人通过金融活动获得财富的能力也非常强,英国金融资本开始向美国、德国等国家投资,美国也通过掠夺西部印地安人的家园对英国进行“招商引资”,结果,美国、德国的制造业逐渐发展,并最终在19世纪末赶上了英国。到一战结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这是美国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原因。
我们会发现,这些过程中,凡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两头在内”的国家往往抓住了机会,而一直想靠两头在外的国家都失去了机会。
美国在建国初期确实是两头在外,开发西部对外招商,大量吸引外国资本在美国从事制造业和农业,同时,大量出口棉花和其他作物。两头在外。但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开始两头在内,与外国经济往来减少了,实行什么“大陆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移民,一方面大量发展制造业和农业,形成一个两头在内的经济体。同期的德国则认为自己的殖民地太小,选择了为扩张殖民地的战争政策,最终导致两次战败并失去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机会。
因此,开始两头在外,关键时刻选择两头在内是把危险变机会的一次最关键的抉择,也是一次最困难的抉择。因为过去的成功和习惯会成为政策制定者选择的重要干扰因素。
中国现在也走了一次两头在外的路,中国已经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国家,典型性在大国中已经达到顶峰造极的地步。这一点,王小强文章已经给出了数据。中国目前制造业水平也已经很高,除了一些设备制造业还有差距外,加工企业能力已经非常强,已经是世界制造业数一数二的大国。而且现在确实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强国依赖金融获利的机制出了故障,甚至可能是毁坏性故障。因此,对中国来讲这是个机会,历史性机会,甚至是难以再现的机会。
如果看看同样两头在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有利用机会的大国,都是因为曾经面临危机和机会中选择了持续两头在外才没有抓住机会,并最终被西方国家彻底踩在脚下。巴西人口也过亿,就算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成为一个强国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阿根廷也是这样。而且,这些国家也曾经在高速发展中,遇见过1980年前后、90年代初西方经济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而且自己国家也受影响。但是,这些国家都在这个时期选择了更加开放而不是两头在内。在危机中更加开放,西方资本控制的行业和资源越来越大,最终在2000年前后被西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金融洗劫。如果用这个思路看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贫道在7月份就写了个帖子,说中国“命好”,本来中国可能在2008-2010年间遭受一次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遭受过的金融洗劫,但6月美国自己点被点爆了,中国躲过一劫。但是,中国并没有真正躲过真正的威胁,只要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选择巴西、阿根廷的处理危机方法,结局还是和他们一样。因为只要两头在外,在当今世界经济规则中,必然会遭受金融洗劫。
今天,中国选择继续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做准备,熬过世界经济危机的方法,是最容易想到,最容易选择的方法。因为这样不用调整国内社会、经济结构,甚至连产业结构都不用做大得调整。而选择两头在内,就比较麻烦。首先,消费在内,就必须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这牵涉一系列体制重建,牵涉很多富人的个人利益。当年、阿根廷和巴西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80年和90年前后西方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这两个国家基尼系数与中国现在差不多,大约在0.5左右。由于这些国家都是“民主”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取向需要时间,需要“政策失败”的证明。因此他们都没有做这样的调整,于是选择“既定方针”。最后造成经济危机后基尼系数进一步提高,最终在本世纪末达到0.6左右,接近撒哈拉以南国家水平。这两个国家是在世纪初遭受金融洗劫后,富人和中产阶级也被洗劫,才使政府“左转”,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现在都比洗劫前的0.6左右下降到0.55左右)。因此,让政府“自由选择”,一定是“既定方针”,按市场规律“自然发展”,也是两头在外。
但是,如果不解决“弱势群体”收入问题,不解决将近8亿人基本“不在”中国市场上的问题(贫道以前的帖子曾详细算过这个帐),两头在内就无法实现。进行这样的调整并不是没有成功先例。且不说“革命”一定解决,就算罗斯福新政也曾经扭转了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的趋势,并使美国最终在50年代形成中产阶级化。对中国来说,实施这种政策的难度是非常小的。因为中国不需要像拉美国家,或者泰国、马来西亚那样在实施这个政策转变前进行“试错验证”,中国共产党只要通过协商就能决定新政策取向。缺少的就是认识和决心。
中央目前的政策也体现出要按“既定方针”办的迹象。大量投资交通,无非是解决两头在外的农民工回家以及运输问题(按王小强文章数字,中国汽车/公里高速是美国的4.16倍,运输条件已经世界第一),还是围绕“继续两头在外”涉及的。所谓“产业升级”,也是围绕在新两头在外过程中“吃亏少点”的思路。贫道觉得,这很危险,无非只重复阿根廷、巴西的错误,甚至一定程度帐重复日本的错误。
而两头在内的发展模式,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策,也是一个社会政策,可以做到动一点而使整个国家全面“和谐”的做法。这一点就不用叙述了,随便想想就能想通的。
况且,“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实现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一点没兑现。难道中国也要像巴西、阿根廷一样,最终让西方把富裕人也砍一刀,通过“共同贫穷”来实现基尼系数下降,以形成“和谐社会”吗?
机会到来了,真的来了。再有这样的机会恐怕很难了。
希望中央认真读读王小强博士的文章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1/65568.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