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正起草大范围涨社会工资方案的消息一经批露,引来的却是一片责骂声,可能让发改委官员和专家们始料未及。
该不该大范围涨工资和怎样涨工资,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经济问题。而经济运行状况是前提,并决定着改善民生的手段。
十二五开局,中国经济面临CPI高企局面,并且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高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但CPI走高实质是通货膨胀问题,这也是经济学定律。一个国家解决物价高企的手段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增发流通货币以促进生产、保障供给,要么通过紧缩金融来控制物价。
选择紧缩或宽松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才谈得上宽严有度的“积极稳健”。如果是投资不足引起供应紧张,“物以稀为贵”,首选自然是宽松;假如“钱不值钱”成为高物价的动因,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带来阶段性的假“繁荣”,一时的GDP发展只是虚胖的假健康。饮鸩止渴过后,民生等社会问题将会更为突出。判断物价高企是市场供应不足的“稀为贵”还是“钱不值钱”,这不需要多深的理论,明眼人只需要看就行。
经济学的所谓“市场”,反映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正常”供需关系。而中国的房市、高端酒市的“刚性需求”如同“姜你军”、“蒜你狠”,都是人造“刚”。真正把握了现阶段中国市场的脉搏以后,谁都会下这样的结论:控制货币发行量。
而“大范围涨社会工资方案”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第一,大范围涨工资,每年递增15%、五年翻番,支撑这个方案的只能是印钞机。增资的结果,每月需要大量的钞票进入流通。在耕地面积不断被“项目”挤占、农民被加速度“市民化”的条件下,农产品不会因人们涨工资而供过于求,相反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遽增。而超量发行的货币必将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机领域,或者在人们生活必需品中寻求突破,形成新的CPI飙升。
第二,大范围涨工资缺乏操控手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政府对于私有经济范围的工资问题早就失去了“计划指令”权威。采取“建议指标”办法,对于私企没有任何意义。在原材料涨价、竞争环境未改善的情况下,私企不可能按照建议指标确保每年的15%。如采用行政命令,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会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倒闭,反过来造成供应不足,促使物价上涨。
第三,政府能够管理工资的“资源”,只剩下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现存的国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人总体工资收入早已高过社会平均工资。如果计划性地“确保”他们每年递增15%、五年翻番,新的不公平又会被制造。一个工资高出普通工人若干倍的“高管”,被翻番是个什么概念?
第四,以工资追物价,对于无工资收入的人只会雪上加霜。无工资收入的人,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从年龄分,有具有劳动能力和不具劳动能力的人。从职业分,有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等。另外,从家庭人口看,还有供养人口多寡区别。“大范围涨工资”并没有覆盖本来十分窘迫的家庭。举一个例子,国企改革中下岗的一对45岁左右的夫妻,他们依靠个体劳动供养着老人和尚未就业的子女,每年还必须缴纳一万多元的社会保险。当工资与物价玩儿起追捕游戏后,这个家庭将如何生存?并且,水涨船“不”高,别人涨工资以后必然造成社保费用基数上涨,他们每年负担一万多元恐怕再也不够了。
第五,大范围涨工资会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有人会问,社会平均工资越高,社会保障费用收缴的就越多,为什么还会紧张?缴费基数随工资上涨而上涨只是一个方面,当年进入退休年龄的养老金计算是以社会平均缴费基数为主要依据的,收缴的增加部分应付完这方面增长以后,实际多收是有限的,这是由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退休人口剧增造成的。而安全性隐患有两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支撑着多少退休人员?既然社会工资年递增15%,养老金也必须随之递增15%。一年多支付的15%是多少?实际上,社保基金早就捉衿见肘,个人账户是空账。另一个原因是涨工资必然促使物价上涨,在高通胀的条件下,社保基金不说增值,且越来越无法保值。
十二五的规划目标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思想。要健康,除了调整结构、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以外,稳定物价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物价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社会稳。
国务院刚刚召开的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而发改委的涨工资“设计”却让人有进退失据、宽严无度的感觉。中国的经济“专家”多如牛毛,自然更明白这一轮物价问题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不充分论证一番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