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改革”?
4月28日,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文章,题为《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它到底向社会、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什么信号,值得人们关注和警惕。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这标了颜色的,是无话找话,还是话中有话?莫非在引导人们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改革”?
目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改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话题。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大力倡导对“异质思维”的“包容”,显然是有着很深很深的特殊涵义的。
从语境上看,《人民日报》的“包容论”,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异曲同工。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人们对其改革方略的广泛质疑,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不争论”“理论”。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于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了“不争论”的道路,人民由此进入一个“尊严而幸福”的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然而,当人们回过头来,深入观察和思考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类社会乱象时,如层出不穷的有毒食品、无法遏止的官场腐败、眼花缭乱的灯红酒绿、风起云涌的群体事件、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一言难尽的仇官仇富、疲于应对的强权要挟、屡屡丧失的国土尊严等等,觉察到邓小平的“不争论”还是有缺陷的,而且是重大缺陷。正是由于什么都不“不争论”,才最终导致过去的改革没有邓小平向人民承诺的那么美好。
邓小平在晚年的时候,对富了少数人,穷了多数人的改革有过反思,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十个如果”。或许是由于“不争论”的影响,邓小平的反思并没有得到社会最广泛、最积极的回应和思考,相反,“十个如果”不幸成为严酷的社会现实。
从实践上看,《人民日报》的“包容论”,就是为“异质改革”定调。
当初的“真理标准”讨论,是为解放思想定调;今天的“包容异质思维”,是为什么定调呢?
人们此前一直在关注、在讨论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怎么改,应该朝哪个方向改。人们呼唤“改革”的改革,人们渴望“改革”的改革。但某些人一方面不明确阐明政治改革的含义,和民众玩起“躲猫猫”的游戏;一方面又大肆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拼命鼓吹资本主义的所谓“民主”、“正义”、“公平”、“人权”、“自由”等等,借此强化人们对西方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追捧和向往。今天的时机对他们来讲,似乎是已经成熟了,于是,“包容异质思维”横空出世,很显然是要为“异质改革”定调!
尽管《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并未使用“异质改革”一词,但却采用了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之类的障眼法,以生造的“异质思维”掩盖真实的“异质改革”。善良的人们啊,必须提高警惕,并认真对待之。
如果“包容异质思维”成为政治改革的前奏曲,成为改革攻坚的冲锋号,带来的必然是“异质改革”。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既不能包容“异质思维”,更不能包容“异质改革”。“异质思维”带给中国的,是思想的混乱;“异质改革”带给中国的,是社会的动荡,必将引起天下大乱,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不归之路!
或许您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