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大婚”、“游龙戏凤”与“孔子复出”
盛世多盛事,在辛亥百年和建党90周年之前,媒体为我们奉上一个威廉“大婚”,价值秒以亿万计的中央电视台不吝黄金为大不列颠王子“大婚”作专题节目,可以想见,其意义的不同凡响。
斯亦可谓不朽盛事矣。
一
思想僵化,对旷世之盛实在提不起分享兴趣,进入眼球就止不住恶心,只好从“凤凰”管中窥豹。
婚礼流程(北京时间)16:00 整程仪式开始
17:10 新郎及伴郎驱车前往教堂
17:20 外国王室成员到达教堂
17:25 英王室成员出发前往教堂
17:45 女王夫妇抵达教堂
17:51 新娘出发前往教堂
18:00 婚礼开始
19:15 新人离开教堂返回白金汉宫
20:25 新人阳台合影
20:30 英国皇家空军进行飞行表演
20:35 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午餐会
【世纪之吻】王室成员再现身 威廉凯特阳台两吻惹欢呼
【马车巡游】新人坐上敞篷马车巡游 凯特王妃笑容满面
【婚礼仪式】威廉王子与凯特婚礼誓词 未提及“服从”
威廉为凯特戴上威尔士黄金铸造婚戒
【宾客名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
宾客陆续抵达威廉大婚现场 小贝夫妇盛装现身
卡梅伦曾为睹戴安娜王妃在林荫大道露宿
【晚宴】食物相当炫目 菜单全法文标注
【蛋糕】婚礼蛋糕亮相 共8层高达7英尺
【思母】三首诗歌念戴妃 | 婚礼现场为戴安娜王妃留空位
【花费】总花费或达2000至4000万英镑 | 反王室者称拒买单
真是,唯恐遗漏,不厌其详,细大不捐。
调查与反应
1.你最关心威廉凯特婚礼的哪一点?
威廉与凯特这一对新人的风采
出席婚礼的王公贵胄和各界名流
王室礼仪和正宗基督教婚礼流程
新娘婚纱钻戒等服装器物
整个仪式所体现的贵族气派
毫不关心
2.整个婚礼极尽奢华,所费不赀,你怎么看?
将重塑王室亲民形象,走出戴妃阴影
可以拉动英国经济,重振信心,增进国民凝聚力
3.你如何看待全球媒体大肆报道威廉凯特婚礼?
大国王室盛典,应大规模报道,满足民众知情权
对一个象征性人物的过分炒作
这不是婚礼,这是聚光灯下的表演,新人被围观
这是为了满足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童话
虽也有:“奢侈浪费,毫无意义”“ 说不清” “英语世界的关注可以理解,华文媒体没必要过度关注 ”,但屈居末座,“弱势群体”也,可有可无。
好一个央视。
英国王子娶媳妇,干尔屁事!
仰望,艳羡,十足奴性!
30年“思想解放”“拨乱反正”“观念更新”所打造出的国民心态,尽在其中矣。
“先富”年代,需要这样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转型接轨”需要,“融入世界”需要。
时尚新闻,与中国富豪奢侈醉驾飙车碾人相表里。
二
“大婚”云云,“知识产权”并不属于撒克逊人,它是中国精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新”,这一从皇陵地宫出土的发着霉味带着尸臭的古老词语,与“戴妃”一样,它重新获得生命力并迅速蹿红,媒体霸权精英实在是功不可没,它不愧是中国买办文人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奴性”的硕果。
它不禁使人想起我们古老的大清帝国“中西两种方文化碰撞”盛世年代,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大婚”的风光。
同治皇帝“大婚”的排场,花费白银11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20%。
同治大婚时,仪仗队的花费是8万两白银,宫内各殿和皇后府邸所铺的踏垫花费白银25.118万两,各宫门灯3.33万两,帝后轿舆3.814万两,皇后銮驾4.85万两,龙凤被褥衬衣马褂10万多两。另外还花费赤金5000余两,皇后金册使用足金529两,金宝用足金550两。
光绪皇帝大婚时,业已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不得不节省近一半,花费550万两。白银之外,还有6900两黄金,黄金的三分之二是用于皇后的妆奁。(《中国后宫制度变迁》)
到“末代皇帝”大婚,北洋政府无力“依法”赞助,清宫就开始盗卖宫中珍贵文物来筹款,盗卖不足,又拿数千件宫中珍宝到英国汇丰银行抵押贷款。这些国宝最后都流落到国外。
“体面”,“贵族意识”,“能挣会花”,“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拉动消费”……这意识放到今天,也不算落后。
如果用“民粹主义”观照一下,就大煞风景了。
光绪大婚排场,仅白银一项,就可买400万石粮食,供160万人吃一年。
彼时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经常是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啊。
同治和光绪大婚,即使是今天“凤凰网”介绍,也不全是赞美。
怎么遇到英国王子,就只剩下艳羡和仰望了呢?
莫非,洋人的都是“先进文化”?
三
不由联想起近年充斥银屏的清宫辫子戏,联想起京剧长盛不衰的《游龙戏凤》。
记得,往昔某公爱看《四郎探母》和《游龙戏凤》。
《四郎探母》故事未作探考,是不是不可以从“昭君出塞”角度索解且置勿论,但在 “杨家将”的话语体系中,杨门英烈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化符号,正如岳飞文天祥一样,并不是哪一个民族的问题。因此,置国恨家仇于不顾,改名换姓在番邦做了15年驸马,念念不忘“多蒙太后恩如海,铁镜公文配和谐”,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说不过去。
《游龙戏凤》歌咏的是正德皇帝冶游玩弄民间女子的故事,用今天流行话语,叫“正德爷泡妞”,若从李凤姐的视角,则叫“傍大款”。
一个丑剧闹剧题材,却被演成喜剧,十足的糟粕。剧中,“正统爷”潇洒,“酷”,充分表现了猎艳的得意与满足;而李凤姐呢,“傍”上“大款”攀龙附麟,也是得意与满足。
贾元春省亲流不尽的眼泪,尚且说“当日及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红楼梦》那才是“启蒙”。
在这里,是“泡”与“被泡”的高度和谐一致。
恶劣的奴性颂歌!
本来是女性被侮辱损害悲剧题材,却炮制成为宣扬泡妞和傍大款同样得意的喜剧。
《游龙戏凤》热演,正适应时下“泡妞”与“傍款”的时代需要。
成功人士和权贵阶层的潇洒与消费,特色中国突然产生出空前的“三陪二奶”“鸡”市场需求,文艺也就“与时俱进”了。
中国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以京剧为切入点,曾经创造过可观的辉煌。文革失败后,革命现代京剧被打入另册,几乎被判处死刑,以致 “一听到样板戏就会头皮发麻”,乃成精英们控诉“极左”宣泄情绪表明身份的习惯用语。于是,京剧的所谓“拨乱反正”,就以一成不变地照搬传统的方式来表现时代的复旧偏执了。从剧目、表演程式到流派特色,乃至师徒关系,从“程长庚大老板”到四大名旦,兼收并蓄,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比如,“三更四点”“更”固然该读“jing”,但《钓金龟》“大舜耕田”的“耕”,也一定要照读“jing”;刘邦项羽和鲁肃,一律称“大(dai)王”、“大(dai)夫” ——唱词中的这些明显疏错,也都原封不动奉为神明,表现出无限敬畏不敢有半点唐突。
京剧素称“国剧”,诚不愧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但这国粹,并不是象牙塔里长出来的,它与诗骚一样,也是从泥土里生长起来的。
京剧的唱词系艺人口耳相传,清季民初的加工者,也多类稗官成书式的“书会才人”, “他有个四弟子龙将”、“封你一字并肩王”、“将杨字拆木易匹配良缘”等等,与后来田汉的《白蛇传》和《谢瑶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不要说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样板戏了。
如脍炙人口的《二进宫》中的三角对唱,唱词平直粗俚谈不上精彩,与《沙家浜·智斗》相比,那差距是不能以道里计的。
京剧,文不及“昆”,俗逊于“花”,介乎雅俗之间。说它是“大家闺秀”,也如评剧“张五可”式的“大家闺秀”。拒绝变革固步自封,早晚要毁了京剧。近年,一些新编剧目如《刘罗锅》的创作,艺术上才敢突破,那不过是当年京剧改革的“老路”回头重走,实际上等于为“样板戏”作证。
《游龙戏凤》式的糟粕不在少数,怎么就碰不得呢?
精英“一听见样板戏就头皮发麻”,草民是一听见“游龙戏凤”就恶心。
四
放到这一视域下,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复出”就好理解了。
“大婚”、“游龙戏凤”,也包括黄世仁刘文彩的翻案, 他们是共生的。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不过多了个“普世”“接轨”罢了。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者“打碎平均主义铁饭碗”“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是也,“复礼”者,“大婚”风光得见于今日也。
“大婚”热,无论在本义还是象征意义上,都是“复礼”的最佳诠释。
“郁郁乎文在”,同治爷大婚!——“吾从周”!。
“郁郁乎文在”,威廉王子大婚!——“吾从英吉利”。
英吉利,先进文化代表也。
“游龙戏凤”与“四郎探母”,是同出一源的。
在中国,“爱资”必“崇洋”,必走向“尊孔”;而且,“反共”与“拥‘国’”、“仇毛”与“颂蒋”,也都形成一个共生的链条——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十年前说这话你会不信,但近年右翼情绪演变趋势,就是如此。
孔子“复出”,身份不是“中国文化代表”,而是“封建文化代表”——他是带着强烈的政治情绪“复出”的。
孔子复出,是毛泽东“批孔”彻底否定的产物,是对“过激主义”——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反动。
孔子复出,标示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上智下愚不移”、“尊尊亲亲”,这些“天下通义”是永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时代,也是“游龙戏凤”时代,也是“大婚”无限风光时代。
这些宝贝,是同一种气场的产物。
(2011.5.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