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问世,而这时候厉以宁先生去世了。
本来一位高大上人物的离世并无关小人物什么事情,但看了李肃论道缅怀他的十期视频,觉得好像还是应该说上两句。
在《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ABC》和《主体论》中,并没有对计划经济问题做专题的讨论,主要是感觉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共同体公共劳动中,围绕效用生产按需生产的机制有了,围绕效用供给和效用调整的计划生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又何须专门的讨论呢。
但看完李肃的视频,发现过去的这个想法并不全然对,起码有个地方还是要说明一下的,就是关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它可不可以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因为计划经济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是股份制改革理论和实践曾经堂而皇之的理由。
关于苏联和新中国只用了短短三几个五年计划就把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比较先进的工业国,更有甚者如朝鲜只用几个五年计划竟可以把自己建设成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问题不谈——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是抹杀不了的。除此,左派自己也承认,过去的计划经济,在按需生产上还确实存在问题,所以它确实也还存在自己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抓住把柄用政府指令性计划而非按需生产定义等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污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缘由所在。
但实际并非如此。
因为在工业化落后国家搞建设,初期要无中生有的创生出许多过去没有的众多工业产品,政府的计划和资源调度就是必然的,但一当各种产品被创生出来,社会供给能力基本建成了,按社会成员效用选择的生产就必然的提上历史议程。
这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实际是包含了按需生产的。计划经济怎么可能不是按需生产的经济呢!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围绕效用更新和效用选择的生产,而只在于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序性的可计划性,当然也必然的会延伸到效用更新和效用选择的更合理的整个经济过程当中。所以,计划经济过去是未来也当然更是最可以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它源自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源的浪费配置,本意就是为了最优的资源配置。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多数起自工业革命落后国家,一开始需要有个工业化的过程,政府指令性创生的内容就重些,这是必然的。也因为此,工业化大体完成之后,计划经济也必然的要迎来它的全面升级时期。新中国这个议程的转折性表现就是孙冶方。
按照孙冶方的意思,起码到毛泽东时代结束的时候,经济计划已经不能都清一色弄成政府指令性计划,要实现以销定产,即今天说的按需生产,要企业狠抓产品和服务质量,要企业能独立核算以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效益的标准。这些都是朝着有效解决指令性计划的方向发展的。如果都达成了,那么计划经济就会由初期的计划经济成功走向完成的成熟的计划经济。如果能实现,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问题上还会有什么缺点呢?没有了。最多就是还没有如我们一样比较彻底地认识到使用价值的效用更新和围绕效用更新生产的问题,但只要在改革中达成了孙冶方的如上目标,那社会主义企业就都会实际的争相为社会提供效用越来越好的产品,并按需生产,部门效用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就在有机地引导供给结构的变动。再加上计划经济本来就具有的前瞻性的战略性的规划和资源调配能力,怎么能说计划经济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呢?如果全部实现了,那样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实际也就完成了。除此改革还要改什么呢?甚至未来的经济计划工作都可以和部门产品的效用更新和围绕此的资源调度等同对待。
不要以为共同体公有制公共劳动围绕效用更新的生产有了,它资源配置(现在所谓的供给侧)的效率会比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低下,它是有集中统一领导的共同体公有制公共劳动,它的资源配置怎么可能会比互不统属的私有制经济更加困难呢?我们在探讨公共劳动的可调配性优势的时候已经说了,那绝不可能,苏中朝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的工业化在过去就是明证。
所以,也正是在这个地方看当初的改为什么叫胡搞乱改。由温铁军李肃们透露的秘辛——因为胡搞乱改造成中央的财政危机,由中央的财政危机进一步的胡搞乱改,农村的甩包袱,工业废除党委制——厂长负责制,给群众生活断奶式的自负盈亏,拨改贷,承包,卖继续的甩包袱,那是把全民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当农村的承包地吗?
又经李肃提醒,在改革中起最坏作用的就是价格改革和所谓的金融调控。88年一个价格改革搞出全国的抢购潮,搞的全国鸡飞狗跳。而94年后的调控紧缩则直接把全国竞争性公有制企业直接给全部搞死翘翘了。有人说这是公有制的体制问题,是公有制的必然结果,今天倒都私有制了,你把银行的融资都断掉看看,看还有几家私有制企业还可以活!我们都是经历过来的人,本来都还好端端的欣欣向荣的国有集体企业欣欣向荣的社会,就几年的紧缩就那么全都完了,就几年时间整个社会哀鸿遍野一片萧条。
从这个地方看,2000年前后全面的私有化的首要功臣还真不是厉以宁。一个小小的厉以宁怎么可能有那么大能量呢,不过是当权官家利用厉的法子对自己已经烂掉的政策继续的卖烂而已。既然已经搞砸了,索性一砸到底,都砸烂卖掉拉倒。
而厉以宁的股份制实际也没那么必要。
厉以宁所谓的股份制的必要,不过是说股份制更有利于供给结构随需求结构不断重组的资源配置。但实际上共同体公有制公共劳动不是更有利于这种重组的再配置吗?
如果实现了按需生产,计划经济实际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这还需要论证吗?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因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个最大的问题。
所以说不管是吴敬琏的价格问题,还是厉以宁的股份制更适应供给结构配置的问题,对计划经济来说实际都是虚假命题(当然这不是说不可以根据需要搞些股份制)。
长久以来,从西方传进来的教科书因为计划经济一定阶段上存在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完全定性成与按需生产无关的纯粹的政府指令经济,这是一种严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污蔑。但从吴敬琏厉以宁们开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居然就这样全盘接受并且信了,并且到今天我们的人在讲台上还依然在这么讲。
在共同体的重建中,一定要明确,计划经济是按需生产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未来基于大数据的计划经济更应该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至于价格,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商品价格都是商家自己说了算的,能卖出去就说明有市场企业就还行,卖不出去就降价,降价还不行,说明没有市场,就要改路子被供给侧。社会主义商品没有不同。即使未来的产品生产,那里连交换价值都没有,更没有价格,但只要是效用选择下的按需生产,它照样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至于群众的生活,在重建后的共同体中,不可能存在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因为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永远可以得到保障的。社会主义的人们是边生活边劳动,劳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总结:厉以宁的股份制,从后来的非公三十六条看,从改革的整个实践看,它并非资源的最优配置方式,而只是资本的最优配置方式。它是为国内国际的资本或资产阶级瓜分侵吞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厉以宁是资产阶级和私有化的大功臣。如果权力层非要说他是改革的大功臣,左派也无需反对。厉以宁先生死了,他代表的那个时代实际也已经结束,就等着埋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