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双爷完成《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全景纪实》,但到处找不到地方出版,有的出版社准备出版合同都签了,却又接到指示不出了。双爷我只好将部分章节在网上传播,没成想竟然传到海峡对岸去了,还因此而得了一笔意外的“稿费”,直到今儿个还为革命小爷们落下了疑似被湾果“统战收买”的话柄……
双爷有两位朋友心有不甘,于是把书稿打印出来送给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李际均将军(原军委办公厅主任),不料李际均将军用三天时间读完了后大加鼓励和赞扬。于是促成了这本书于200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当年出版界的乱象各位是知道的,这本书编辑印制质量很差滴——双爷自己都不忍去瞅。但没成想还是很快脱销,2013年又由华夏盛轩出版公司与四川文艺出版社再版,如果加上盗版盗印,双爷我都记不清有多少版了。
说实话,这本书是双爷的处女作,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写得并不算好——当时资料还不算丰富,远不如今天,所以报告文学式的煽情过重,实际考据求证的成份不足——仍然有不少Bug。要搁如今再写,一定能写得更好。
让双爷我很鸡冻的是,李际均将军还为本书作了序。这个这个……双爷受宠若惊啊!李将军是我军战略学大师级人物啊,双爷视作上师啊!双爷研究党史军史的方法都来自他老的著述啊!他的《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军事战略思维》、《论战略》在双爷看来,都是传世宝典啊!甭瞅现如今掰活显摆战略啥的大V们狠多狠多,可双爷比较学习之后,还是赶脚李将军的著述最靠谱,最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甭瞅着这些宝典没得N多风光一时的“大师”们那么时尚,那么流行,那都是过眼烟云,匆匆一现的昙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磕碰滴。
不过双爷还是不愿显摆李将军鼓励和夸奖过双爷,怕的是给人贻人以“傍着名师求名利”之话柄。双爷当时想的是:双爷我绝不能抬上师来显摆自己,而是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下笨功夫,做真学问,存大志向,干小事情,整出拿得出手的成果来,让上师欣慰满意——为他这个不在编的学生自豪和欣慰!
快20年了,双爷的这个心愿差不多达成了,李将军已重病卧床,双爷把历年来的成果呈送给他老时,他老明明白白地告诉俺:他很为俺自豪和欣慰!
双爷准备继续让他老欣慰和自豪。
生命中的一本书——李际均将军《开国第一战》写的序言
今年春节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新华通讯社记者熊蕾、云杉同志看到我写的《西江月──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词中写道:
阔别五十春秋,
又到鸭绿桥头。
英雄碧血染山丘,
半岛纷争依旧。
世纪风狂雨骤,
一代壮志何求?
韶华不为少年留,
谁解丹心白首。
两位记者或许感念我这老兵缅怀那场战争的心情,便把双石写的《开国第一战》的书稿送我看。老实说,作为从战争走过来又长期从事军事科研工作的我,对军事文学作品,向来是很挑剔又缺乏耐心卒读的。然而这部巨著却使我不能释手并为之动容。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难忘的教师,让人终身受益。前几年,《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辑计亚男为“生命中的一本书”栏目,向我约稿。我便把当年在朝鲜战场读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的感受,乃至后来对人生的顿悟写了篇短文,在该报上发表。我相信《开国第一战》更有资格成为许许多多读者“生命中的一本书”,因为它真实地记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它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有人是这样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任何民族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没有精神的复兴是不可能的。数百年里第一次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抹去那种黑色屈辱胎记的,是那藐视一切敌人、勇往直前的志愿军将士。当中国今天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黄继光在前面,是因为中国当年在上甘岭站立着。我们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到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得的的尊严。这就是那些在朝鲜战场殊死而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改变了中国的位置,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面孔,他们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他们所获得的,超越了一切其他得失的评判。每一个要自尊的中国人,和民族一体,在五十年前重新出生了……。
我想这段话是半个世纪后对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志愿军英灵最好的祭奠。
本书的责任编辑一青博士原是军事科学院的大校研究员,也是一位多产的军事作家。由于一青的努力,使得这部被延宕出版的好书得以问世。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和责编提出要将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那篇短文作为代序言。我把标题改成《生命中的一本书》,正文照录于后:
每一个人都有一生难以忘怀的往事,尤其是在严酷的战争中,似乎每一种真实都比小说深刻。有时候一首唱过的歌或一本读过的书,都能唤起对往事的追思,甚至升华为对人生的感悟。1951年夏天,我们部队在朝鲜战场完成连续五次战役作战任务后,从三八线以南返回成川地区休整。半年以前,我还是个16岁的高中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后,在艰苦的行军作战途中,边走边打磕睡,仿佛仍然走在上学的路上,直到被敌机轰炸和扫射声震醒。有一天宿营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我发现一本被人丢弃的、撕掉了封面的小说,里面有些书页已经缺损,可能被人卷烟抽了。我读完后还不知道书名。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我返回祖国,才在书店里看到这本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叫《恐惧与无畏》。它真实地反映刚上战场的一群年轻战士怎样在战争中成熟起来。
记得那本小说的开头,是写营长乌雷·莫维什·巴武尔章(也许记忆有误)在一场苦战之后,集合全营官兵宣布处决临阵脱逃的士兵。他面对一个还像个孩子似的逃兵,产生了一刹那怜悯之情,从其他士兵的眼神里也能看出似乎在为这个逃兵求情。于是营长饶恕了他。这个逃兵带着微笑和感激的神情回到队列里。谁都不怀疑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但这只是营长思想上的一闪念,在严酷的战争情况下,他必须执行铁的纪律。那个年轻的逃兵被处决了。全营官兵经历了从恐惧到无畏的过程,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恐惧,是生存本能的反映;无畏,则是教养和锻炼出来的品质。50年过去了,我深感在生活道路上,或许要经历从恐惧到无畏的三次升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当一个人初上战场,身边枪炮齐鸣、弹片横飞时,不论阶级立场多么坚定,可是那颗未经战火洗礼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如果不克服恐惧心态,人的所有才华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都会毫无用处。随着战争经历和血与火考验的增多,一个真正的战士终于会通过这一关,成为英勇无畏的人。这是一个征服自己心灵的过程。任何豪言壮语甚至悲剧式的喧聒都代替不了沉着坚毅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这是人生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一次升华。
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二次升华,“恐惧”已经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即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就是人们今天常说的:从最困难的方面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从个人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办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终如始。从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而“无畏”也不仅仅是在作战中保持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品质,而是认识必然之后的自由,是摆脱了私欲之后的无所求也无所惧,即“无欲则刚”,“不以盛衰易节”的坚定和超越自我的思想境界。
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三次升华,是到了人生的冬季,能积极而坦然地对待生命的凋谢。中华民族是以先人的血泪洗面才得以容光焕发。比起先烈们壮丽的人生,我们是何等渺小;比起那些伟大的生命,我们又是多么微末。步入老年,没有往日那般绚丽多彩,却不乏浓重与恢宏,少了一些浮躁与偏狭,多了一些深沉与宽容。不论是与身俱来的缺陷,还是成长中的伤痛,都渐渐淡化。从回忆与沉思中重新发现和省察自己的人生体验,并从中得到欢乐和激情的驱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两万五千天,从出生到白头。漫漫人生路,坎坷何其多。有阳光就有阴影,只有心中的理想才是永不熄灭的光明。无论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艰险与平淡,作为人生体验都是财富,但从挫折和艰险中获得的智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更弥足珍贵。直到不期而至的那一天,闪烁在脑海里的灯火突然止熄,喧腾在胸中的心潮归于沉寂。在人生谢幕之时,可以坦荡地说:尔今尔后,庶几无愧!至于有没有观众并不重要。
读罢李将军的这篇序言后,双爷也作了一首和词——
匆匆隔世春秋,
铁马冰河悠悠。
千钧一线抵浊流,
霹雳雷声依旧。
当年镝鸣剑吼,
铿锵叠叩心头。
眼底吴钩看不休,
宁移丹心白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