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败一个帝国?一种答案是,帝国败于更加强大的帝国或国家联盟,典型例子就是威廉二世的德国,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因为在一战失败而解体。还有一种情况是,帝国亡于国内矛盾的大爆发,或政局激变引发动荡,或国内民众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沙皇俄国以及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元帝国、明帝国,都属于这种个例。
第三种情况,也是历史学家最感兴趣的,则是强大帝国败于看似弱小的对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000年后,美国进攻阿富汗和伊拉克。前一事件导致了苏联不仅在全球很大区域内失去了政治道德,陷入战略被动,而且还被抽空了对世界其他地区采取军事干预的行动能力和财政能力。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受困其中,仿佛趟入泥淖,无法自拔。
历史上帝国败于弱小对手的例子更是不少。英国18世纪的杰出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就意味深长的说到,“帝国最严峻的挑战来自一种在疆域上过度延伸以及不加节制地包揽任务和责任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罗马帝国覆亡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英国的忠告。按照吉本的观点,帝国只需要控制利益攸关的地区,并且,世易时移,如果上述地区的利益攸关指数下降,帝国也应当及时卸下责任。应该说,英国在历史上行使殖民霸权,相比美国和苏联行使军事与政治霸权,确实显得更趋理性。
比如,拿破仑帝国就因为快速扩展了控制区,而深陷与包括西班牙等地民众斗争的泥淖。又如日本在二战期间将战线扩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并试图完成对占领区的深入控制。这一任务当然不可能完成。即便没有美国在后来发动的反攻,占领区如此辽阔,不同民族的民众掀起的反抗必将逐渐超出日本的控制能力。二战战后,尽管英国、荷兰、法国都希望继续维持对亚洲殖民地的统治,但风起云涌的各民族游击战还是最终击溃了殖民者的美梦。越南战争中,美国在正面战场几乎赢得了每一场战事,却因为越共游击队的活跃,最终输掉了该次战争。
如果我们再深入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王朝,其覆亡原因并不是过于弱小、混乱,相反是强大而试图保持进取、延伸的姿态。东汉王朝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曹操倾覆的,更不是一时嚣张的董卓,也不是黄巾起义,而是大大耗损了其国力的西北羌乱。帝国如果过度延伸,必然陷入资源枯竭,而帝国的对立面越是了解帝国的底细,就越会捕捉时机来使得帝国加速消耗本已短缺的部分资源,在资源彻底枯竭前导致帝国精神崩溃。东汉末年的北宫边玉、韩遂,越战时期的越共游击队,与戴高乐主政时期的法国奋战的阿尔及利亚游击队,显然都深谙其道。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其所著的《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一书中指出,帝国的过度延伸并没有客观、明确的衡量指标,而更带有主观性。所以,各类、各时期的帝国在推行进取、扩张政策时常常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被进取、扩张带来的短期利益所吸引。
弱国(者)消耗帝国之道
帝国为了维持地位,常常需要采用策略,承诺保障盟友免受攻击,来换取盟友在安全防卫方面减少投入资源。古希腊时期,雅典对周边城邦就做出过这样的承诺。众所周知,二战战后,诸如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都成为了美国羽翼下的被保护国。美国还极力防止核武器这样的“大杀器”被弱国获得,这也就是所谓的防扩散和反扩散政策。
因此,多数弱国通过获得“大杀器”来建立某种程度上与帝国之间的对称平衡,就变得行不通。《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书中说,弱国就会致力于发动世界舆论来反抗帝国中心。这就像是舆论上的游击战,一点点的消耗帝国的斗志,最终拖垮帝国。
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非国家实体的相关组织(如恐怖组织),避免与帝国的专业化战争时期正面交锋,而在躲在暗处,声东击西,与对手周旋。这还是游击队式的策略,通过频繁攻击帝国在资源上最脆弱的点,增强其资源消耗。当然,这种消耗常常显得为时太久,所以,一些弱国或非国家实体,会通过激怒对手,使之反应过度,再将之拖入过度延伸的糟糕境地。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书中指出,“弱小者通过非对称化战略建立起来的为例,主要由两大元素构成:一方面,它们想方设法让帝国显得外强中干,绝没有它宣称的那般坚不可摧、战无不胜;另一方面,它们给帝国施压,诱使帝国继续扩大某些优势来增加它的负担,从而使帝国行动越来越难以为继……”
在历史上,帝国统治的边缘往往难以避免爆发反帝国抵抗运动,并通过舆论宣传把帝国书写为压迫奴役和掠夺者,贬低帝国自诩的建设成就。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曾经沙皇俄国形容为“各国民族的牢笼”。
从帝国的角度来看,要维护统治阶级乃至广大疆域内普通人的利益,都得采取行动来捍卫秩序。所以,帝国对反抗者的打击,也自认为是正义的。
如前述,弱者会千方百计激怒对手。就像与以色列对抗的某组织那样,该组织在发起对以色列的攻击时,从来不自居为一个国家,所以不必恪守国家实体需要遵循的国际法,经常导致以方平民遭殃——成功激怒以色列,并诱导其采取对等的报复原则后,以色列的行为就显得是国家暴行,这就成功的让以色列陷入了国际舆论的谴责。谴责者此时也就忘记了以方也有平民受害于某组织的暴行。
时代不同了,帝国过时了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21世纪初,美国再现了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姿态,以咄咄逼人的架势发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与之同时,美国在处理与墨西哥等国的关系中,也表现得十分强势。美国至此已经被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认同为帝国,并认为今时今日已经不同于古代,帝国这种基于强权的国家类型变得不合时宜——当然,也有对应的崇美者,认为只有美国行使帝国职能,才能让世界秩序更好的运转。
这本书通过梳理历史上世界不同地方在不同时期涌现的帝国,详细分析了帝国的运转特征、兴衰定律,讨论了帝国与霸权的区分,就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式动力深入分析了美英帝国的兴衰,更是打通了自古以来的大陆农业帝国、草原帝国、海洋帝国的历史分析了帝国统治的运行逻辑,指出了古代帝国驯服蛮族是维持长期有效统治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讨论了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通过控制全球化进程来构建帝国”的实践。崇美者对于美帝国的讴歌,主要是宣扬其能够很好的保护人权,促进民主,开拓和保障自由市场,但美国的自身行为,无论是其保护的中东盟友,还是经由美国占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距离上述目标都相去甚远。而在特朗普任期内,更是明白无误的撕毁了美帝国的道德外衣。
美帝国陷入窘境,很大程度上与内部治理的政策失当有关(国家经济过度去实体化、过度金融化),但确实也与批评者所说的过度延伸、过度陷入边缘困境有关。好勇斗狠对于一个帝国其实并不算是很大的负担,麻烦就在于这样的好勇斗狠并没有给美国带来预期的收益——最起码,美国资本阶层、工业寡头之外的广大人士并没能从中获取足够的好处。
在历史上,维持时间并不算长的葡萄牙帝国,曾经成功构建起了覆盖非洲西海岸以至印度的殖民贸易网络,而后,荷兰也在东南亚建立起了类似的网络和霸权。葡萄牙,荷兰,外加西班牙、法国、英国,都得益于当时能够“军事榨取剩余价值与商业榨取商业价值”。殖民地及其人民,等同于无主之物,开采掠夺对于殖民帝国来说都不存在太大成本,而殖民帝国可以通过军事和技术上的领先自如实施对殖民地的降维打击。但这一切对于而今的美帝国,是大为不同的,帝国依据霸权所能获取的各方面收益降低了,而可能招致的反击、反噬所加大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