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

一位网友 · 2021-05-18 · 来源:赤色星灵佐伊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无论何时,不能抛弃阶级分析。抛弃阶级分析,很多事情会变得无法解释或是变得抽象,最后沦为一种情绪化的输出,符号化的指责和站队,然后什么都没有解决。

  【编者按】《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篇目,以通俗的语言呈现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非常适用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读物。但是,由于其本身仍然是哲学篇目,在理解方面仍然可能给新入门的读者造成困难。

  本文就是某位朋友基于读者理解《矛盾论》和《实践论》可能存在的困难所做导读,该导读体现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切的感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篇原著。

  正文

  写在前面

  本文是基于德胜大大的《矛盾论》所做的导读,间杂《实践论》。说是导读,我从未读过导读,更从未写过导读,那就不必多说了,这篇文章多半会显得像个提纲。不过还是不得不写,因为我发现我认为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东西别人却很难理解。《矛盾论》里的内容相当有意思,也相当重要,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方法论,可惜许多人避而去之。我想试试看可不可以拉进这些内容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距离。

  但是请注意,《矛盾论》更像是扫盲读本,而我所做的导读是给几十年前的扫盲读本做注解。如果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实践论》《矛盾论》已经足够了;如果要彻底的学会辩证法,而不是简单的去运用,我建议从简单到难,读读马恩的文章,甚至可以读读黑格尔的文章。

  我写完这篇文章后,把这篇文章放了足足一个月,现在我需要把其中错误的地方揪出来订正掉,加入一些我新理解到的内容和我日常觉得挺好用的方法论。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阐明我们如何确认一个理论的真伪。这篇文章中我们奉行的是“不可推翻即真”和“可实证即真”的原则。真理具有其可行域,故而一方面,当真理的可行域尚不清楚时,我们奉行“不可推翻即真”,也就是没有反例即为真的,例如对于矛盾的解读;另一方面,当真理已经明确其可行域时,我们只需确认在这个可行域内这个真理确实可以作为真理存在,也就是“可以实证便是真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切内容都是物质的。

  人对于世界自有其思维,思维来源于客观实际。如果说把思维的假定看作是至上的无条件的真理,依据一个engels讽刺杜林先生的老梗,“为了使人们不致怀疑其他某个天体上二乘二等于五,杜林先生就不能把思维称作人的思维,因而只好使思维脱离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即脱离人和自然界,而在我们看来思维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杜林先生就绝望地陷入使他成为‘模仿者’黑格尔的模仿者的那种意识形态里。附带说说,我们还要更加频繁地在其他天体上欢迎杜林先生”。

  然而我们的思想不是现实,我们的大脑里没有直接把整个宇宙塞进去,所以一切思想认识只能作为人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正如同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语文阅读题里“反映了什么”是怎么想出来的一样,一个东西,不同的人一般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的思维认识是否能够反应客观实际呢?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思维认识在实践中得以证明的过程,小到理解“1+1=2”,再到刷题,再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无不是通过“特殊”到“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我们的导读就从这里开始。

  当然,我们的格式也会跟着《矛盾论》,其中的小标题也会根据《矛盾论》各段为标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我们会在其中增加一些内容,进而辅助读者理解,避免读者因为纠结于几个字而发狂。

  首先、矛盾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我们所谓的“矛盾”是什么。

  以下全文中出现的未进行特殊解释的“矛盾”,都是广义上的矛盾,也是《矛盾论》所讲的“矛盾”。矛盾就是事物在各种情况下(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产生的一切(无论是对抗性的对抗还是非对抗性的对比)对立,这种对立意味着矛盾双方不可能互相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一旦联系,就必然会出现对比或对抗。

  矛盾虽然有相对的两个方面,但是一个事物不只有一个矛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事物有N个矛盾,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也有N个矛盾,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尽的。因之我们了解矛盾,就是为了尽可能好的解决矛盾。

  01  两种宇宙观

  在这里所说的宇宙观,其实可以理解为世界观,也就是说(假定我们的读者并不知道什么哲学用语),对于这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就是说,宇宙观寻找的是世界的共性而非个性。

  在这里,教员把宇宙观分为两个部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听就知道,这是玄学。这里的“上下”,指的是“高于(不需要)”和“低于(需要)”。简单的翻译下,便是“高于(不需要)形态的叫做道,低于(需要)形态的叫做器”。如此看来,这个“形而上”还是唯心主义。不错,“形而上学”很多时候是归唯心论的,不过这里的“形而上学”不能和“形而上”画绝对的等号,说“俺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研究出形而上学了”之类明显暴露人糟糕知识水准的话。

  形而上学(英文metaphysics,古希腊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metaphysica),出自亚里士多德,但这一名称出自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命名的《物理学之后诸卷》。当然这篇文章是希腊文写的,拉丁文翻译时翻译家们会去除古希腊文的冠词然后转换成拉丁字母,因为这样就可以直接把古希腊文变成拉丁文。不过拉丁的学者们把这个《物理学之后诸卷》进行这样看似简单的翻译后,却发现翻译后的著作更像是“超越了物理学的科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加上其中确实都是形而上学的开端,干脆就将错就错了。至于形而上学这一翻译,来自于日本明治时期的翻译家井上哲次郎,中文翻译者严复则将其翻译为“玄学”。

  扯了这么多,形而上学到底讲什么呢?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事物的数量多寡,而这一变化则出自外因,比如因为疫情爆发,所以我们集体呆在家里。换句话说,一切都是绝对的,只有事物的变化是相对的。这个观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问题。事实完美的证明,这种逮着一个东西嘚了劲地钻的方式什么都解决不了。而这一宇宙观的出现,是人类的科学研究实在太少,生产力水平实在太低的结果。当时可是“人五十不称夭”的时代,宇宙中多少东西活得都比人类久,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请注意,形而上学并不只是我上述所说的这么简单,不过既然这只是一个扫盲读本,我就不必多言,诸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学习。

  而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便是辩证法。辩证法出自德国古典哲学巨人黑格尔。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出现过辩证法,只不过他们是朴素的,也就是没成体系,只是不自觉的在运用而已。黑格尔把这一理论完美的形成了一个体系,可惜欧洲传统哲学以虚无缥缈的玩意当一切的起始的老毛病深深坑害了黑格尔(这是欧洲古典神学的锅),最后让他完美的倒向了唯心主义。最后马克思成功地扬弃了这一理论,把辩证法变成了唯物主义者的利器。

  那么这么好用的辩证法,到底是什么呢?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化都是出自内因而非外因,换句话说,在无限范围内,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运动是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如果我们限制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的话,便会发现一些运动是无限接近于静止的,这种情况便是相对静止。还是以疫情爆发为例,我们集体呆在家里,西方诸国的年轻人可是依然嗨得不行,因为新冠传染性强,可致死率弱,西方年轻人把新冠当成强一点的流感,而且谁会管祸害到别人送别人见上帝呢?自然就浪;而咱们知道,新冠传染性可是比流感强不少的,咱们还是惜命,而且咱们不希望有谁提前见教员大大去说咱们的坏话,加上相对来讲没有几个月疫情是消退不了的,那还是乖乖窝家里面吧。

  辩证法研究世界,是从事物的内因出发,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而这种变化和其他事物间必然有联系。一切事物的变化,首先都是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发生了变化,其次才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外部条件。一切的一切,无论只是简单的移动一下还是改变了物质的性质,都必须从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出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使用的唯物的辩证法否认外部条件的影响。正如同你不会在冰箱里发现一个鸡蛋过了很长时间竟然孵出只小鸡。但是外部条件只是条件,没有内部的矛盾的变化是不会用上外部条件的。正如你不可能让被母鸡捂着的鹅卵石孵出小鸡一样。

  两种宇宙观大概讲的就是这些。

  02  矛盾的普遍性

  人研究社会,是以“特殊——一般——特殊”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就像我们知道鸡有蛋、鸭有蛋、鹅有蛋(特殊),所以我们推测所有禽类都有蛋(一般),如果我们会掏麻雀窝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麻雀窝里也有麻雀蛋(特殊)。所以我们知道,一切鸟类禽类都生蛋。二战前共运的连续性高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列宁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苏联的建立与强大,已经证明了如同上文“鸡有蛋、鸭有蛋、鹅有蛋”般的特殊的现象的存在,并且从这一现象,已经证明了“共运是必然的,被压迫者是必然得嗝屁的”这一普遍的理论的正确性,所以教员便先讲矛盾的普遍性而非特殊性了。

  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呢?这分为两个部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句话说,事物从矛盾中出现,在矛盾中壮大,因矛盾而消亡。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运动是简单的(比如运动)还是复杂的(比如治理国家),都离不开矛盾。为什么?因为举不出反例,矛盾这一领域的可行域还在探索,并且所有明晰的确定的科学的正确的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用矛盾解释的,而矛盾无法解释的不然是被解释物本就不存在(比如神),不然是被解释物还没有明晰还没有确定,无一例外。

  可我们无法感受到这里所说的矛盾啊?因为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包括我们所有人所了解的理所应当的东西,比如走路,就存在有摩擦力与引力与脚掌向后产生的力的矛盾;再比如新冠之下,免疫系统就存在有“不是病毒死就是你死”的矛盾。矛盾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忽视矛盾如同我们忽视空气一般。一个博学的人(比如黑格尔)是可以轻易地运用辩证法的,因为其知识的广泛可以支撑得起辩证法的运用。

  同样的,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差异也是矛盾?没错,差异也是矛盾。很多人以为矛盾是已经到发生了对抗的层面时才会发生矛盾。然而不要忘记了,一切事物生于矛盾,盛于矛盾,亡于矛盾。从事物出现了对立——而一旦事物存在就势必与其他事物产生对立——矛盾便出现了。

  通过上文,你恐怕也可以猜到,一切运动的原因在于矛盾的变化,矛盾的变化便导致了运动的发生。辩证法认为人类还不能举出无条件的运动不存在的例子,所以运动是绝对的,既然如此,导致运动的矛盾也必然是绝对的。运动受到矛盾的驱动,矛盾中旧的一方从压制新的一方到被新的一方压制乃至消灭,而同时更新的一方从原来新的一方里出现并壮大为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矛盾就此呈现出循环的变化运动,进而导致了所有运动。而最新的物理学也反过来证明了辩证法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恐怕是因为我废话与举例讲的较少的缘故,所以这一段看起来还少于第一段。不过别担心理解不了这一大堆云里雾里的玩意,接下来讲特殊性时我们会全力地把这一切讲透。

  03  矛盾的特殊性

  在说完了矛盾的普遍性之后,教员便开始讲演矛盾的特殊性。这里可以说是《矛盾论》最重要也最长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如何研究矛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单独提出来单列一个部分了),也是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一部分尽可能讲演到透彻。

  最先研究的问题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为何?首先,我们无法举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运动的物质,所以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在后面的论证中将作为大前提。

  而在这些物质中,必然有共性(比如所有的物质都是存在的),也必然有各自的特性。其运动不仅仅受与其他事物相同的规律的影响,也受与其他事物不同的规律的影响。正如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不信你可以回忆回忆自己的童年。正是因为有共性的存在,我们才得以认识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特性的存在,我们才得以分辨每个事物。如果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那么就会得到“男性和女性就是一个东西了,世界的一切也就是一个东西了”这一在现实生活中相当荒诞的结论。一切的一切,凡是存在的,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人的思想,都必然有其与其他东西相一致的特点,也都必然有与其他东西不同的地方。

  所以观察事物永远是从特殊的东西开始,搞清楚“what is it(这是什么?这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会这么运动?)”,然后在足够的积累下才能解决“what are they same(这些似乎有一样的地方)”的问题,从中提取出一般规律,然后回归到其他特殊的东西里去确认一般规律的正确性,解决“where it will be look like this(这些一样的地方都会在哪儿出现?)”的问题,最后才能用这一确定正确的理论去处理这个理论所可以处理的东西,也就是解决“how to use it(怎么用)”的问题。如果我们是科学地客观地完成了这个流程,而不夹杂着主观色彩的话,那我们的这个研究就会让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让我们更好地去处理这个常常会在各种地方出现新事物的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

  这里教员提醒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不能拿个公式法则生搬硬套,就像你用1+1套1*1,1+1=2,1*1=1,1+1>1*1,可如果硬套,那就会得到1+1=1*1这一荒诞的结论。那么研究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教员指出,一切问题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就像鸡和乌鸦都是禽类,但是鸡不会飞,乌鸦会飞。看待问题时如果只抓住共性去思考,就像把鸡和乌鸦放在一块一样,因为鸡和乌鸦都是鸟类,于是就把鸡不断的往上抛,期望着鸡可以和乌鸦一样飞,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见人把一个有共性A的东西随意的套进另一个有这个共性A的东西里。这其实是因为干这个事情的人没有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摸透,拿教员的话说就是“懒汉”。也就是说,认识一个东西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个东西的所有信息。从他的出现,到生长,到强力,到虚弱,到消亡,包含着什么,包含的东西里哪些必须研究哪些没必要研究哪些值得关注,那些研究的东西也应该尽可能的了解,我们能研究多少就尽可能研究多少。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这样可以保证尽可能对。《矛盾论》里说:“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所有事物,其都是有独有的,特别的矛盾,所以我们不能知道一个方法就疯狂的套用,而是因时因事因内外条件而变,“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而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也就在我们处理旧矛盾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也不能用解决旧矛盾的方法直接解决新矛盾,必须细细的研究这一矛盾,才可能解决问题。总而言之,如同《矛盾论》所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同样的,为了分析我们要研究的东西(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和怎么变化,我们必须要剔出这个东西相比起其他东西特殊的地方,也就必须要剔出构成这个东西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特殊的地方,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这个东西,最多打个脸熟。

  在讲演矛盾的特殊性时教员还提到了上文我们解释矛盾时提到的,一个事物往往具有一堆矛盾,而这一堆矛盾里又有各个方面,而这一堆矛盾里各个不同的方面,都是独特的,我们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可讲演到这里,恐怕读者会想:一个事物有那么多矛盾,我怎么去了解矛盾呢?我难道要通过把一个个矛盾都解决掉才能解决这个事物带给我们的问题吗?可矛盾是无穷尽的啊?我们又为什么要去解决矛盾呢?

  下面我们会一个一个讲演。不过先让我们跳过这段,继续讲演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在矛盾及其过程中,也表现在矛盾与其他矛盾的联系上,也表现在组成矛盾的各个方面上,这一点教员专门强调了,就像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各有不同的,每个人单纯的性格、知识储备以及其他不必列举的东西也是各有不同的。但教员更强调,不同事物在不同阶段下是有不同的特性的。这一点也好解释。不断的运动会导致事物不然自身变化了不然外部和他有联系的变化了,造成了强烈的作用和反作用。一个没熟的果子和一个熟了的果子处理方法是不同的,一个放在教室里的课桌和一个堆在废弃品堆里的课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而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本性质的矛盾,根本矛盾的改变和消失直接导致由这个根本矛盾所规定所控制的事物的改变与消失。根本矛盾在一切运动的一开始掩藏得极深,生怕露脸,但在后面会越来越清楚地展示自己是多么的暴躁——因为它被激化了,这一激化不是一激灵就爆的那种激化,而是呈现着阶段性的积累和积累后的短暂激化这两者的不断循环,直到根本矛盾被解决为止。这么一来,事物虽然还是那个因为根本矛盾没改变或消失而保留着本质的事物,却已经由于根本矛盾的激化而把事物内的其他矛盾给搞变化了,有些随着根本矛盾激化暂时退居幕后,有些跟着根本矛盾一起激化,有些新的矛盾又跟着根本矛盾的激化诞生了。事物的变化就此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提示了我们,必须注意事物不同矛盾在不同阶段下的特殊性。

  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修改下我们研究的范围就是了。正如同我们如今面对的矛盾,在如今这个时刻是普遍的,而如果从宇宙诞生开始研究那只不过是某个特殊的一瞬而已。这也告诉我们,研究事物一定要确定好范围,虽然很多时候这个范围都是默认的,但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默认的范围。同样的,普遍性往往会掩藏在特殊性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事物又和无数具有共同普遍性的事物有联系,故而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面面俱到,要观察我们研究的目标事物内部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用矛盾论的总结来结束这一段的讲演: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04  如何研究问题以及《实践论》讲演

  这个问题,我们不仅仅要看《矛盾论》,更要看《实践论》。《矛盾论》讲演的是矛盾的观点,也就是辩证法的核心;而《实践论》讲演的是如何研究问题,研究矛盾,进而达到知行统一的地步。

  首先,《矛盾论》里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是什么,《实践论》里解释为“脱离实践,脱离实际,忽视了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研究社会”。听起来挺像空话的,这里我们举engels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子。

  engels在讲演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哲学的时候,解释了黑格尔对辩证法——一切都是变化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的创立作用,同时解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革命性有多强。然而黑格尔如同一切哲学家般,幻想着按照自己的理论就可以让社会达到完美,却忘记了如果存在一个完美的没有矛盾的社会的话,辩证法又怎么可能存在。也就是说,黑格尔构筑了一个和辩证法相悖的体系去配合辩证法。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虽然解释了自然界的唯物性,却把社会当成唯心性的。在费尔巴哈眼里,历史、政治都是小人的活计,因为历史记录的都是人的思维活动,故而里面没有科学存在。费尔巴哈用恩格斯的话说,“下半身是唯物的,上半身是唯心的”,承认了唯物论,可是却走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黑格尔的一切都抛弃地一干二净。

  而marx,作为曾经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保留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并将这种唯物思想在后来的研究生活中运用到了一直不被视为科学的社会领域,创造了我们目前正在讲演的东西。

  为什么呢?黑格尔是大学教授,后来还成了柏林大学的校长;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手下学习完,就回乡下老家隐居了。两位最大的特征在于,二人都没有接触实际,他们只做到了从特殊到一般,而且这还是脱离了社会实践的。

  同理,长期以来,在西方,历史都被当做小人的游戏,而在东方,历史则被普遍当做改变世界的唯一工具,这些都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字史都只专注于记录王侯将相等旧有阶级的内容所导致的要命后果。

  而marx则积极参与革命实践当中,他的理论不少是在实践中得到的,也在其生前身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的得到了证明和发展。

  Marx’s ideology和其他思想最重要的区别是他公开的堂堂正正的立足于proletariat的利益。这一区别表现有两个方面:

  其一,一切认知和由认知引申出来的事物从实践出发,由实践检验。一切事物,如果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创造价值,消耗价值)相悖,就必然会招来末日审判式的毁灭。而一切认知,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反馈。不可能出现不会运用于生产中的认知,如果有,那是因为那个认知所涉及的生产是高专业性的困难的,总而言之,常人难以涉及的区域。但是你不能期望在奴隶社会开头就出现Marx’s ideology。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比如社会,都是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跑步进入新时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需要谨记。而且Marx’s ideology不是光认识“what is this”就完了的,其最后的目的还是“how to chance that”。

  其二,Marx’s ideology是公开为proletariat服务的,这也意味着Marx’s ideology相当重视阶级分析。支持Marx’s ideology的人遵循“特殊——一般——特殊”原则,在足量的社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各方势力所代表的阶级,而阶级属性则来自于前人无数次的成功实践所总结出的共性,结合我们所面对事物的特性,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比如我们面前的是engels,虽然是个富人,但是是我们的前辈,我们的伟大导师,我们尊敬他,他也热爱着我们,投身于人类解放的伟大实践当中;再例如马X或XX,他们也是个富人,但是他们是纯粹的Big bourgeoisie,是我们的死敌。脱离了阶级分析或是实践中任何一方,研究问题就必然会犯主观性,比如你打倒了马家军,却把engels也打倒了,你就忽视了特殊性;你保engels这个真·人民富豪,却把马家军也给保留了,那就是把特性当成了共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实践,开拓创新,这可不是什么空话。想要认识梨子,必须变革梨子——亲口吃一次。

  实践论的另一大部分是讲演了如何认识,这个我们上文讲过了,我们也反复的提到了这个“特殊——一般——特殊”。总的来说,从大量特殊的实践(包括类似读书学习这种间接实践)中出现映像,将映像提炼为成体系的科学的认知,再将这个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证明其在何时何地何情况下是正确的,进而改造世界。

  在《矛盾论》里,教员从主观性出发,延伸出两个新性质: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两个都是主观性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常见体现。

  片面性就是只了解矛盾的一部分,没把矛盾了解透彻,就以为自己把矛盾了解透彻了,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明白这个事物了。这个错误常见在一些新人身上,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不过他们跌跟头倒是挺常见的。不过这也是好事,能涨经验。但是只片面的看一个问题,势必会导致对一方认识过于清楚而对另一方连面都没见,这怎么可能会解决双方的矛盾呢?这样解决矛盾,只会有失偏颇,看似啥都干了其实什么都没干,仅此而已。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表面性则是只看看“what is it”,就跟人看热闹似的看矛盾,到最后解决矛盾的时候却满口“我认为”“我觉得”以掩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矛盾是啥。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就容易停留在表面性,再糟糕的还夹杂着片面性。正如同饭圈的人只看见自己所粉的人的表面,并且把这一表面当做绝对的东西,而不稍稍利用自己的逻辑去分解一下。当然我们不能怪罪他们,毕竟真的扑向饭圈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挺可怜的,只是因为我不了解,所以还是算了。另一个例子是大量的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往往就是在事发地拍一下了事,一些确实是不能多讲,但可以多讲的你就刨一下表面,然后把刨出来的东西当真理……我们在网络上和人论战的时候,也一定不能咬文嚼字式的针对他们的口号,而是摸清楚他们为了什么说这个话,然后在保证刀子不会被降维打击的前提下一刀捅下去。

  那么我们怎么分析事物犯了主观性系列的错误呢?只要看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看他有没有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说事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排除掉大量毫无意义的对手,余下的多半值得亦敌亦友。

  以及,认识一个事物,不可能逃离“扬弃”,我在前文也用过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不是高中政治老师讲的假大空的玩意。我认为,所谓的扬弃,也被叫做否定之否定,首先是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抛弃掉从事物里看出来的多余的事物,这是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做的事情,比如买菜的时候,首先人们关注的不会是菜上面的虫孔或是斑点,而是要买上海青还是买莴苣;其次,对事物进行自觉不自觉的分析,获得一种印象,比如说你买莴苣,看见莴苣变色了,就得到了“这莴苣不新鲜”的印象,这是你不自觉的处理所导致的,依仗的是你之前所拥有的经验,比如你妈妈教你或者你自己吃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对这种印象进行反思,进而得到更完备的概念,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有“扬”,也就是提炼的过程,也有“弃”,也就是抛弃的过程,比如你得到了“这莴苣不新鲜”的印象,你去反思这种现象,突然想起来你觉得不新鲜的那种莴苣是紫色叶脉,而好死不死这世上就是有紫色叶脉的莴苣,你的这个印象便被你的理性揪出了巨大的bug,然后你就把这个bug给弃掉了。

  总结性的说,扬弃分三个阶段:首先,确认这个事物是什么,此时这个事物在思维中已经不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而自身就是一个整体了;其次,从事物中提炼出印象,这是感性(从你的个人好恶出发)和知性(从你的经验出发)的活计;最后,对你所得出的印象加以反思批判,实质上也是对你的感性和知性加以反思批判,进而抽象成确认的概念。最后这一步就是理性的工作流程,从你的感性和知性中来,到你的感性和知性中去,订正你的感性和知性;而感性和知性也是从事物中来,到事物中去,给该事物在你的思维中产生的内容定性。但以上的所有扬弃过程都只能在思维中进行,而不能在实在中运行,这是需要注意的。

  05  主要矛盾

  当然,由于世上矛盾太多,我们不可能傻瓜到一个一个把矛盾解决掉。教员将主要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提出来专门讲演,就是为了解决如何解决矛盾这一问题的。

  由于矛盾的联系实在太过于密集,导致必然有一个矛盾(很多时候是根本矛盾)可以创造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个矛盾变了,其他矛盾往往也得跟着变,这个矛盾便是主要矛盾。如果我们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基本不会不涉及到)多个矛盾,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正如同打蛇打七寸。我们找到这个问题下的主要矛盾,然后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搞事情,最后解决掉这个主要矛盾。

  但是请注意,矛盾的各个方面,因为内因外限,往往是不平衡的。在主要矛盾不平衡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支配这个矛盾的方面,上文提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矛盾指代事物,所以这里的主要方面也指支配事物的那一方,事物的性质也往往受主要方面的影响。

  当然,一切都是变化的,矛盾也不能免俗。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变化了,这个主要方面的位子可就不稳了。这一变,可能主要方面的位子就得让与之相对的方面去坐了,而事物的性质也就因之变化了。这种不断地变化,形成了事物的新陈代谢,新的事物从旧的事物里诞生,强大,与旧事物逐渐对峙,压倒和毁灭了旧事物,同时从自己内部也形成了更新的事物,如此循环。“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这是必然的趋势,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趋势的开始是相当艰难的,不过解决一系列导致这个相当艰难的开始的原因后,后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起飞,此时困难也就得把主要方面的位子让给顺利了。当然,一旦飞得过了头,犯了错误,栽下来了,困难就又把主要方面的位子从顺利接回来了。

  同理,唯效率派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矛盾问题的互相转化,如果没有理论和方针,那么对于效率的追求就必须让位给制定理论和方针;如果不同的人付出的不同的劳动所获得的回报超出常理的不对应,也就是说,出现了严重的剥削,那么对于效率的追求就必须让位给对于公平的追求。我们承认一样事物中必有长期主导的方面,但这个方面也会在一些时刻短暂让位给其他方面,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是长期主导主要矛盾变化的那一方面,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但是却不能拉动社会发展时会临时担任主导主要矛盾变化的方面(因为问题就处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直到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拉动社会发展之时(因为这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劳动力了)。

  这便是《矛盾论》针对主要矛盾讲演的地方。

  06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首先,我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把同一性和斗争性解释为矛盾自身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表达在矛盾内部各个方面上的。这些方面组成了矛盾的双方,又互相对立,产生了矛盾,那么这些方面所组成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具有这些方面所表达出来的性质了。

  回到正题,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个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通过对立证明互相的存在,如果一样事物不和另一样事物产生对比,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证明其存在,正如同天对地、男对女、老对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你来我往之间已经相互交融了,甚至不少矛盾本就是旧的方面和由旧的方面中诞生的新的方面之间的矛盾。如果把矛盾的一方彻底消灭掉,矛盾的另一方受到的损失也和消灭掉没什么两样了。

  “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会因为内因外限的改变而向着互相的反面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是可以不干涉到性质的),弱小的走向强大,强大的走向弱小;非主导走向主导,主导走向非主导。矛盾的两方面本就是互相对立的,但因为其同一性的存在,矛盾的两方面就此变得不再单纯的对立,反而千变万化,奇巧绝伦。而这两方面,也因为内因外限,自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旧事物和更旧的事物之间矛盾,旧事物与新事物的矛盾,两个完全不一样。青年少年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中老年的人一般很难接受新事物,也正是这个道理。毕竟青年人年年都有,但每个青年人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步入中老年。而且很多时候,大矛盾中对立着的双方内部是有大量小矛盾的,这些小矛盾的不断变化运动也推动了大矛盾双方的运动。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这也就解释了列宁为什么说辩证法是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的问题了。这也又一次的提示了我们,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变化着的。但各自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情况就不同了。

  矛盾的斗争性,也就是说,矛盾双方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列宁有这么一个解释:“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也就是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为何?因为矛盾无论是在急速变化的阶段还是在相对静止的积累阶段都是有两个阵营互相对立的,但是如果没有内因外限的变化,就不会有矛盾双方地位向着相反方向的互相的变化,此时的同一性一方面没有出现矛盾一方被消灭导致矛盾双方都被消灭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没有出现矛盾双方往相反方向的变化,就无法被体现出来。然而只要矛盾还在,矛盾双方的对立就还在,自然而然矛盾的斗争性一直都在,所以我们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也因为同一性多变,所以其一般都是矛盾的外层,而斗争性则是矛盾的内层,同一性里包含着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07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教员在这里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在生活中说的“矛盾”,实际上指的是辩证法中的“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不能指代矛盾全部,只是矛盾的一部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互相之间都是矛盾的,因为互相之间是对立的,但这是对比状态而非全都是对抗状态。可调和的矛盾是可以在对比状态下就消失的,所以我们并不觉得对比是一种矛盾,但是从对比转入对抗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正如同炸弹没爆炸的时候如果掩藏的好,一般人很难发觉这是炸弹,可一旦引爆了,掩藏的再好,这是个炸弹的事实也会随着炸弹毁灭性的冲击而直截了当的暴露出来。

  上文也体现了出来,我们处理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矛盾是可调和的还是不可调和的,就如同你在点火的时候一定要看这是柴火还是炸弹。如果你是为了取暖,那你绝对不会拿炸弹点燃取暖,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炸弹是什么类型,会不会见火即爆;如果你是为了炸混凝土墙,你绝对不会拿木柴点火炸墙,木柴又不会爆炸。可调和的矛盾,就如同你点柴火取暖一样,你不能拿冰水取暖,也不能点炸弹取暖;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同你要拿炸弹炸混凝土墙一样,不可能拿水泼一盆就塌了,也不可能拿柴火点火烧墙。不同类型的矛盾,必须在不同的内因外限下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可调和的矛盾用调和的方法解决,不可调和的矛盾用对抗的方法解决。Worker和worker之间的矛盾,基本可以用调和的方法解决;proletariat和bourgeoisie的矛盾,只能通过各种revolutions 去解决。“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总结

  这里,我们的总结恐怕不如教员的总结,所以我们只是简单的分段以方便读者阅读: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以上便是《矛盾论》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在导读讲演的时候还讲演了《实践论》,现在我们把《实践论》中教员的总结也“河蟹”之后复制上来: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无论何时,不能抛弃阶级分析。抛弃阶级分析,很多事情会变得无法解释或是变得抽象,最后沦为一种情绪化的输出,符号化的指责和站队,然后什么都没有解决。

  以上全文,便是我们讲演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读一读原著。当然,学习并不是只学唯物辩证法就足够了的,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博学。大学学院里的哲学系素来喜欢各个派系间的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哲学系的这个优良传统,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一下最前沿的各种科技成果。

  2021.2.9完成初稿

  3.28完成一校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看今朝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历史的“魔镜”
  4.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5.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6.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7.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8.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9.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10.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4.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5.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