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②
教科书说:“由于生产力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方面,以及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形式,就会过时,就会落后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而不再适合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这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经济领导形式,使其适应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这一段还讲得好。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只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和领导经济的形式方面,存在着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也会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教科书接着说:“然而,同以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事情不会弄到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类冲突的地步。这些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充分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依靠群众——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活动,能够及时克服产生的矛盾,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力图保存腐朽的经济关系的阶级,对社会发展进行着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领导。”
这一段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这里说依靠群众的“积极活动”来克服矛盾。应该认识到,所谓“积极活动”,包含着复杂的斗争。要对各种错误的倾向展开批评和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要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差别,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先进的人对集体事业忠心耿耿,勤勤恳恳,朝气勃勃;落后的人为名为利,为私为己,暮气沉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有一部分人力求保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我国农村中的富裕中农,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并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对这些变化进行抵抗。甚至在技术问题上也有斗争,广东在农村同富裕中农展开农业“八字宪法”的辩论,就是证明。
教科书说:“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跃进。”
好。
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他们也有大跃进,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但是,新的增订本又改成了“巨大的发展”。
教科书说:“由于合并集体农庄,提高机械化水平,培养集体农庄的熟练干部等等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集体农庄的基本生产力(集体农庄庄员)和集中在机器拖拉机站中的基本农业生产工具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和建立集体农庄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由集体农庄购买机器),是一项极其深刻的革命措施,它解决了已出现的矛盾,为农业的更大跃进开辟了广阔场所。”
在他们那里,事实也在变化,可是很多人的思想跟不上。最近看了苏联《消息报》的一篇文章《一个经理的自白》,表明他们那里需要一个“极其深刻的革命”,需要展开斗争,展开批评。
教科书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以后,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教科书说,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斯大林自己还不是对有些东西认识不清楚?他曾经说过,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发生冲突。斯大林的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
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平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教科书没有讲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
教科书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话,说随着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所推动的社会原因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产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这是人类由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说“开始”,说“愈来愈大”,这就比较正确。
教科书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使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成为客观必然性,因为不这样,对共产主义建设实行有计划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
讲得太容易。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社会愈充分地认识经济规律,就愈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愈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十分熟练地应用经济规律,必须学会全面地考虑这些规律在每个时期发生作用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讲得还有点意思。
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是被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利用的。经济政策的成功,首先决定于它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的正确程度。”
对,好。
教科书说:“……现代修正主义分子所鼓吹的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缩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这样一条无政府主义的、机会主义的路线,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民利益相敌对的。这种机会主义的路线,使劳动者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工具,使社会主义各国在帝国主义面前解除了武装。”
这一段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不正确。现代修正主义者,他们不是不要国家机器,他们要自己的国家机器可厉害呢,他们所仇视的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他们所谓反对国家对经济的领导,实际上是一种欺骗。他们的目的是用这个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产阶级专政。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作用。”“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
“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这几句话讲得太绝对了。实际上,资产阶级国家,对他们的经济是起调节作用的,例如美国政府出来干涉钢铁工人的罢工,就是一种调节。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这一原则,是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基本特征的结合,即国家对经济的有计划的集中领导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结合。”
好。
教科书引用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初稿中的话:“真正民主意义上的集中制的前提是历史上第一次造成的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不仅使地方的特点,而且使地方的首创性、主动精神和各种各样达到总目标的道路、方式和方法,都能充分顺利地发展。”
上面引的列宁这几句话讲得真好。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中国的人民公社,就是在发挥地方的首创性、主动精神下创造出来的。
教科书说:“要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发展,就要时刻同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中各种官僚主义现象、同代替经济鼓励的命令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不讲政治领导。
教科书说:“工会的使命是要促使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它们有权对于劳动立法的遵守实行国家监督,对劳动保护状况实行社会监督。”
教科书不讲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不讲如何加强政治教育,只偏重讲福利。
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剥削阶级,但还有代表私有倾向和习惯的、阻碍社会主义经济中新的进步趋势发展的落后分子,还有公共财产的盗窃者和忽视人民需要的官僚主义分子,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还没有完全克服。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劳动者的主动性,促进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进步趋势的发展,支持新的幼芽,加强它们,促进先进生产方法的推广;国家同危害共产主义建设利益的一切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者,妨碍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迅速发展生产、加速技术进步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切惰力、各种落后和守旧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这一段讲得有点神气。要上层建筑干什么?就是为了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教科书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旧斗争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一段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说法不妥当。矛盾才是动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矛盾的方法。
据邓力群同志编辑整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国史研究学习资料清样本名义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一书的主要部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收录,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读该书时批注和谈话的风貌。
邓力群同志是这篇文献的原始记录者,先后六次对它做了系统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