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农田是农业生产的特殊用地, 即耕种的田地,是从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来的。在地理学上,农田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所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为基本农田,这是从战略高度出发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是“吃饭田”和“保命田”。
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国家战略高度上,农田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为什么还要提生态农田呢?这是从环境、健康与农业技术保护角度出发而考虑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目前的农田是充满“杀机”的,盲目使用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地膜,使耕地越来越不健康,造成严重的农田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 尤其栽培种类下降等问题,一些无辜生命被灭杀;从健康角度来看,食物链污染导致各种重大疾病发生,医院人满为患与食物污染有很大的关系;从农业技术保护角度来看,由于谷贱伤农,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农业不被人看好,农田撂荒严重,农产品只有提高附加值才能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从事农业。
要解决上述 3 个角度问题,生态农田就应运而生了。生态农田是以生产优质安全食物为主的农田,其管理技术不同于普通农田,投入物也与普通农田不同,如要求不能使用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尽量不使用化肥。这样,生态农田生产出来的食物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技艺才有人传承。
生态农田如何管理?这是本书要介绍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思路是:对于害虫,用生态的办法,尽量不用化学物质对抗乃至灭杀,恢复生态平衡;对于杂草,采取机械+人工办法,从源头控制杂草种源,而不用除草剂等危害土地与食物安全的化学方法,或将杂草资源化处理;对于病害,尽量创造无病害的生态环境,利用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对于严重的病害,用中草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对于土壤养分,采取自然界中所有的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替代化肥,恢复并持续提高土壤地力,增加土壤碳库与氮库。
上述是根据生态理论改造农田,并提升农田生产力,尤其是经济产出的基本设想,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还需要数据说话,需要农民说好,需要市场认可。
为此,本团队进行了 13 年的生态农业实践。该长期实践证明了生态农业的理论是
科学的,即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在生态农田里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主粮,并且能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目前我们在全国大力宣传本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国累计推广了 20 多万亩(1 亩≈666.7 平方米)。本团队的科研成果表明,利用 6 亿亩耕地就能够生产出 6 亿多吨粮食,且不出现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等问题。
其实,过去本团队的生态农业实践不仅限于农田,对于果园、菜园、中草药园、草原等也进行了科学试验。由于其他分册都有专家专门撰写,本书没有涉及生态农田之外的内容,仅在害虫资源化利用部分,可能与本套丛书其他分册有所重叠。但为了保留生态农田管理系统的完整性,本书保留了该部分。
按照生态农业丛书编委会的要求,理论部分,本团队参考了学者的专著或论文,部分进行了创新;对于实践,尽量采用本团队亲自试验的案例和数据,部分参考国内外成功案例。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这对于生态农田非常重要。其实,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如何在优于市场价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种田人的积极性问题。
感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彩虹博士、工程师吴光磊博士;博士研究生岑宇、谷仙、崔晓辉、王岚;硕士研究生宋彦洁、原寒、徐子雯、秦天羽、吴志远、张易成、周改芳等,他们为本书查找了部分资料,并完善有关章节内容;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的全国生态农场基地的有关人员,尤其推广弘毅生态农场农业模式的负责人。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本书是完不成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态农田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生态农田的学科框架、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尽管本书观点是团队长期实践、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但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蒋高明 郭立月
2022 年 6 月 20 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