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到汉武帝时,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又取得了稳固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其上层建筑),儒家的复辟奴隶制的主张就像漏了气的皮球一样彻底的干瘪了,这时,儒家随着历史形势的变迁也就稍加修改自己的主张而重新粉墨登场。自汉以后儒法两家的斗争焦点是,坚持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还是倒退回去搞奴隶制的分封制。儒法两家的斗争由春秋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的两个阶级的斗争,而演变到了地主阶级内部下层革新派与上层保守派的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
汉武帝以后,地主阶级政权基本完成巩固。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统治者所面临的任务已经不再是进行社会变革,而是如何加强对农民的统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专政,到这时,地主阶级也就由上升的、新兴的、进步的阶级开始走向了保守、反动。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不再符合大地主阶级的胃口了。所以,封建统治者在思想上也就越来越乞灵于儒家的孔孟之道,地主阶级由尊法反儒,演变到了尊儒反法阶段。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丘,也就被越抬越高,到唐玄宗李隆基时终于被抬到了“先圣文宣王”的宝座,封建国家也就正式规定了讲经仪式,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唐朝突出的儒家代表是韩愈,作为一个大文学家,韩愈在我国历史上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思想上,他继承了儒家的道统学说,拼命的宣扬董仲舒的“性三品”、“三纲五常”、“天命”等这些唯心主义的谬论。大谈孔孟的所谓“道统”,说什么“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就是说对孔圣人所讲的话是不敢提出丝毫异议的,于是孔丘开始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偶象了。
就在这孔孟之道被抬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柳宗元勇敢地站了出来与正统儒家思想作坚决的斗争。他批驳了儒家的反动观点,与韩愈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儒法大论战。辩论的首要问题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韩愈坚持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也能有赏有罚。人们的命运如何,全由天来决定。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写了《天说》一文,对韩愈的有神论进行了驳斥,他说: 往上看,那个苍苍的东西就是天,往下看,那些黄色的土,就是地,在天地间有些浑然不分的东西,无论是天,还是地,以及天地之间的东西全是普通的物质。没有什么神秘,所以天是没有意志的,对于人世间也没有什么“赏功而罚祸”的能力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与天无关。柳宗元在和韩愈辩论天到底有没有意志,人是不是受天的支配这个问题时曾问得韩愈哑口无言。
柳宗元的《时令论》、《非国语》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论文对先秦以来儒家的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说进行了一次总的清算,一针见血的戳穿了天命观的反动实质。例如汉代的董仲舒,说三代受命于天,都有“符端”为根据,柳宗元尖锐的指出:董仲舒的宗教预言,就像跳大神的巫婆一样,都是骗人的,并深刻地指出,历代统治者大肆宣传天神,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愚弄老百姓欺骗人民,这正说明他们力量虚弱,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历代统治者宣传有神论的社会根源。在无神思想上比汉代的王充更为深入了一步。
柳宗元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当时朝廷腐败,宦官掌权,藩镇割据,分裂势力十分嚣张,许多小的独立王国的形成,再次破坏了国家的统一。这时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的藩镇和大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势力和既得利益,为自己的反动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就又把早已过了时的分封制,重新搬了出来。他们歪曲秦灭亡的原因,胡说什么周天子搞分封制存在了八百年,而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是因为秦始皇搞的是郡县制。柳宗元严厉驳斥了这种谬论,从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出发,写了著名的《封建论》一文。这是历史上一篇敢于冲破儒家传统思想束缚的杰出文章,他尖锐地批驳了鼓吹分封制的荒谬论点,高度地评价了秦始皇和法家路线。在文章里柳宗元分析了郡县制的进步性和分封制的反动性。肯定了秦始皇郡县制。认为说周朝维持了八百年这是不合实际的,因为实际上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已成了空名,周朝早就衰亡了。而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而不在于“制”。就是说,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它对人民的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特别是赵高篡权后,加重了剥削和残酷镇压农民,激化了与农民的矛盾,因而暴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搞郡县制的结果。相反,秦行“郡县制”,达到了威镇四海的政治局面,因此他作出了结论“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在《封建论》里,柳宗元用“势”的观点来解释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尊儒反法的反动派胡说分封制的产生出于所谓“圣人”之意,而“圣人”呢,又是老天任命的,因此嘛,分封制也就是天定的制度,应该用于千秋万代,永不改变。柳宗元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分封制的产生“非圣人意也,势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圣人”的意志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势”就是指的培观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也是任何“圣人”所改变不了的。同样,封建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奴隶制的分封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柳宗元反对分封制,在《封建论》里指出:倒退回去实行分封制,只能使国家分裂。当时那些鼓吹分裂的人提出: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以后,封同姓,立诸侯,可以亲亲相维,和谐无隙。而柳宗元指出,分封制不仅不可能使天下长治久安,而且还会造成天下大乱,使国家四分五裂。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周天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实际的周朝早已完蛋了。又举了西汉刘邦,刘邦取得政权后采取了分封与郡县并行的制度,结果发生了七国叛乱,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八王之乱”。柳宗元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十分清楚地说明,搞分封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在《封建论》里,柳宗元针对儒家骂秦郡县制是“私天下”的恶意攻击,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认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把有才能的人用来管理国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是公天下,而分封制让诸侯贵族子孙相袭,代代统治就会把统一的国家变成许多独立的小王国,必然引起互相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之发展,这才是地地道道的“私天下”。唐朝时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是个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孔丘胡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两汉以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教条。这种纲常礼教是束缚中国妇女的极大绳索!使妇女身受四种权力(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压迫,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在这样的形势下,武则天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登上皇帝的宝座,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对孔孟礼教的一个批判。鲁迅先生说:“武则天坐皇帝谁敢讲‘男尊女卑’。”
武则天,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因为李治昏庸无能,武则天便参与朝政,亲掌政权。李治死后,她没有只做为太后临朝称制,而是正式登基作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在位长达20余年。武则天在称帝前后共掌握政权达40多年。她保持和发展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兴旺景象。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统一和强盛局面。武则天是唐前期统治阶级进步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 武则天具有尊法反儒的倾向,推行一条“法治”路线。她在称帝前,就提出相当开明的政治主张。她所建言的十二件事,大部分被采纳施行。她重视农桑,主张减轻赋税和徭役,节省开支,重视广开言路而又能注意防止坏人进谗言。
在经济上,武则天维护的均田制。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规定年满18岁的男子,国家授田100亩,20%是永业田,80%为口分田。对老弱残废寡妇的授田也分别有具体规定。武则天维护均田法,防止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保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向的。所以在她执政前后50年间,全国人口从380万户激增至615万户。在这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从侧面说明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则天是善于用人的。为了选拔人才她改进了科举制度,不计门第,破格用人。她采用了自举(自己推荐),地方推荐试官,开殿试,创武举(收取军事人才)等多种措施,广开仕途培养人才。她亲自考试,凡有突出才干的亲自接见,以“务取真才真贤。”她藐视孔孟儒术,压抑儒家。她对自己的亲属加以控制,对于没有才能的人不给他们行政上的重权,防止这些人篡夺帝位,使他们不致损坏当时的政治。武则天用人,不称职的要革除,有才能的要提升。她了解的刚直的臣子,不轻易听信谗言而怀疑。她明察善断,在她周围有一批谋臣名将,使国家保持正常状态,免于内乱外患,是武则天执政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的游牧民族吐藩、突厥时常侵犯中原,武则天发兵抵抗,反击侵略,保卫了中原,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的商路。
武则天改革贵族教育,提倡诗赋文章,重视文史,蔑视儒家经典。她以文章取士。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武则天的这些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贵族世家和有政治特权的大地主阶级。因此这些保守势力极力攻击武则天,企图谋反,利用皇太子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给予了应有的还击,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勇敢。她反击皇亲贵戚这些保守势力代表人物,罢了他们的官,有的还严厉镇压了。武则天还大开告密之门,设置检举箱,接受告密文书,亲自接见一些告密人,发现作恶的人就严刑处理。 武则天实在是一个“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女皇帝。所以武则天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李贽就曾高度赞扬武则天,说她“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然而历史上的儒家学者采用歪曲史实,造谣中伤的手段,竭力贬低武则天。攻击武则天做皇帝是“女祸”“乱国”。胡说武则天杀人成性毁灭了学校,这完全是对武则天的有意诽谤。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作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人物的武则天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她打击大地主阶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我们要予以应有的肯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