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哲学研究》1958年第5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城市对广大农村(实质上为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城市和农村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这种矛盾得不到解决,中国劳动人民不能翻身,中国社会不能向前发展,更谈不到国家的工业化。
毛泽东同志早在1927年,即深深地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于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民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实行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多年来城市和农村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城乡、工农之间还有矛盾,党自觉地采取了“城乡互助”与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政策,不断地克服矛盾。由于国家主动地通过工农产品的交换、工农互相支援,农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由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城乡矛盾趋于尖锐,1956年党在农村领导农民基本上完成农业合作化后,解决了这个矛盾。但由于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工农之间的基本差别还存在,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根本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根本消灭差别。
城乡差别何在呢?主要表现为:工业的城市与农业的乡村,由此产生了现代化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及由此产生的在文化、科学、技术上的差别和交通运输条件上的差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执行工农互相支援政策,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乡村和城市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根本差别仍然存在。这种差别,从整个社会说来,实质上反映了少数先进工业与广大落后农业的矛盾,是工业与农业分离的矛盾,是广大乡村缺乏工业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落后的农业本身不能向前发展,并且不能适应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和农业都难以很好地发展;尤其由于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乡村缺乏工业,乡村交通运输条件,农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以及文化、科学、技术难以改善。
实现共产主义,要求社会有高度的物质生产力和人们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但如果不消除这个差别,在上述那样情况下,不仅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广大农民的觉悟也难以普遍提高,那就说不到根本向共产主义过渡了。因此,为了能根本过渡到共产主义,全面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就必须消灭城乡差别。
怎样消除城乡差别呢?
根本消除城乡差别,本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由于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党的英明的领导,这个过程将可以大大地缩短。我国在工业上是个落后的国家,现代化大城市没有几个,大部分农村的小城市如同乡村一样,也很落后。因之,所谓城乡差别实质上就是少数大城市与广大乡村的差别。
广大乡村建设工业,没有旧城市的束缚和障碍,而有与手工业结合的方便;而少数大城市在国家有计划地统一安排下,也容易改造。所以我国人民一旦建设了广大乡村的工业并改造了现有城市,城乡差别即基本消除。消除的办法和过渡是怎样的呢?
首先,实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民办工业。我国城乡差别的基本问题,在于工业发展水平很低,不仅广大乡村缺乏工业,而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也并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实质在于,高速度地发展工业和发展一切社会主义事业。
为此,总路线规定:“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并举;”为了多快好省,党号召“全民办工业”。
党的总路线和号召,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并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因此,短短几个月内在我国广大领土上——城市和乡村,平原与山地,军队和机关,居民和学校……都在举办工业了。这样遍地开花地办工业,首先使工业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并在广大乡村建立了和继续发展着各种工业。这对缩小城乡差别起了大作用,并为将来根本消除城乡差别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是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在“全民办工业”的号召下,农村工业如雨后春笋很快发展起来了。但由于农业合作范围小,力量小,举办多种工业和较大的工业都大大地受到了限制。人民公社的建立为生产关系的扩大和重大改革,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卫星人民公社计划就地发展工业:“首先是建立开采矿产、冶炼钢铁、制造滚珠轴承、加工农产品、制造农具、制造肥料、制造建筑材料、修理机器、水力发电,利用沼气以及其他工厂和矿场”。(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
各地人民公社也都因地制宜,按需要举办各种工业。由此可知,农村办工业,有的为大、中工业生产服务,加速重工业发展;有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有的为农产品加工和为农民生活服务。其中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这些工业不仅是同农业完全融合为一体的工业,而且与国营工业结合,可以尽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电气化,从而根本克服落后的农业。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而农村工业化正是克服农村落后,使工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基本方法。
由于大办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农村迫切要求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卫星人民公社提出:兴修道路、疏浚河道,改善交通工具,安装电话,逐步建立现代化交通网。许多公社都这样做。从发展看,交通运条件的根本改善,必然缩小了城乡差别。
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工农业同时并举,迫切要求文化、技术,因而迅速普及教育;促进农村的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培养出“亦农亦工”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劳动者。从此,千百年存在的农业没有文化、技术的时代,快要成为过去,而城乡差别从这个方面也必然由缩小到消除。
由于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的需要,人民公社“要逐步改善社员的居住条件,对全社居民点的安排和住宅的建设,做出通盘、长期的规划,并且逐步付诸实施”。(卫星社章第二十条)由于农村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现代化,改善居住条件,使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完全成为可能。
许多人民公社也都在有计划地建设现代化村庄,有的简直叫它“共产主义庄院”。这正如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情景时,赞成欧文所提议建造大公寓以代替那些房屋分散的村庄,(恩格斯:“在爱北裴特的演说”)这样从居住条件上,也就逐渐消除城乡的差别。
此外,由于以上情况和我国农业生产大发展,现在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将很快赶上城市居民水平,从而在生活水平方面亦将缩小城乡差别。
如上所述,我国城乡差别的基本问题,在于“农村缺乏工业和工业发展水平低,在于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分离”。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全民办工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而从农村方面说来,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就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具体途径。
从城市方面说来,应该怎样消除城乡差别呢?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三结合”方针,采取以下办法:
(一)有计划地改造现有城市工业,主要的是扩建带有全国性的现代的必要工业,改组或迁移不适应于大城市生产的工业,如为农业服务和为农产品加工的工业;
(二)有计划地建立新工业,主要的如恩格斯所说: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更本衡的分布大工业(见“反杜林论”),使之能适合于工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工业和农业的密切结合,并为一切生产和生活更好地服务。这叫做工业的合理分布,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做到。
列宁所希望的:“如何合理分布俄国工业,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并使得在从原料加工转到以后各个程序时即转到半制成品加工和最后制成成品时,能把劳动力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我国新建工业中,正在实现着。我国依据全国经济区划,使各大协作区、省、市、专区、县都“能在一切最主要的原料和工业品上,能自给自足”,并形成各级大、小经济单元。
建设农村,使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改建城市,工业合理分布,新建立工业,使工业生产合理化,这是恩格斯所说“融合城市和乡村的方法”(“反杜林论”),而不是把全国各地区划分为工业区和农业区,以及生产区和消费区。我国全民办工业的结果,必然导致农村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再也不会存在什么“工业城市与农业乡村”的畸形现象了。
同时,在改造城市和新建工业时,已注意到建立自己的农业基地,出产蔬菜、油类、家畜、家禽、乳类等,并在某种程度上生产自己的粮食。我国现在建设农村使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时,已注意大规模绿化改变自然面貌,而改建城市和新建工业时,也注意到大规模的园林化,以改变城市面貌。从此,城乡面貌都逐渐基本改变,而差别即根本消除了。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是否能消除呢?
如果把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归结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在我国已不成什么问题了。因为,我国全民办工业,有各级国营企业,已有社营企业,国营农场为全民所有制,而人民公社虽然大都还为集体所有制,但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后,我国所有制就都成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了。所以从所有制来区别农业和工业的差别,已无任何意义了。
如果从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工业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人们基本可以控制,而农业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由于更多地依靠自然因素,人们对气候的条件还基本不能控制。这种差别的存在,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讲,表现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这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还不够高。
我国广大农民近一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向大自然展开了巨大的猛烈的斗争,移山造海,兴修水利,使全国耕地基本水利化,因此,已勇敢地喊出“干旱也要保证丰收”的英雄口号,并且实现了。
现在农民正向“农业生产工业化,田间管理工厂化”的方向努力,毫无疑问,今后随着农村工业化、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农业生产条件,劳动条件能越来越多地加以控制,农业与工业的差别就可基本趋于消失。
可不可以设想;在寒带和温带的严寒冬季也能进行农业生产?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温室、温床已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如果一亩地能产小麦五万斤,只要有了条件为什么不可以在巨大的温室种植小麦呢?
由此可知,消灭农业和工业的差别,实质上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问题,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消灭了差别。善于对自然斗争的中国人民,正在对自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向自然夺取胜利,并从胜利走向胜利。
农民与工人的差别,反映了城乡差别和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在城市与乡村差别消灭和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成为一体的趋势下,农民和工人的差别亦必然趋于消灭。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在我国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也可以大大地缩短。
我国农民有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他们虽然处于落后的农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先进,要求革命迫切,因而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夺得了革命的胜利,还要不断地夺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广大农民现在由于集体生产和大协作的需要,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与生活集体化,已基本克服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散漫、无组织与落后性。
我国工人阶级即依靠伟大的农民同盟军(事实上为中国革命主力军)夺得了革命胜利,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也充分依靠广大农民。这是工农联盟的巩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以消灭工人和农民的差别:
(一)一方面农村办工业,并向工人学习技术,使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工人帮助农村办工业,并参加农业生产,使工人和农民相互接近;
(二)城市开展“多面手”运动,使工人精一兼多;农村开展“万能人”运动,使农民样样皆通;加上党的全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工农知识化,使工人、农民都能成为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个趋势,不仅使工人能从事各种工业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不仅使农民能从事各种农业劳动,也可从事各种工业劳动。
由于以上措施,工人与农民的联盟将逐渐变成一个完整的一体。正如恩格斯所说:“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见“共产主义原理”)。
城乡差别,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工人与农民的差别,是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表现;它是人类社会自然发生的结果。发生这种状况,当时是适合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但这种状况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已充分体现出许多不合理现象,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这种矛盾,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并准备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即自觉地注意解决这个矛盾。根据社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和人民的要求,建立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的重大改革。
这个新的生产关系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渐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最后建成完全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前进。这是自觉地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就能使社会飞跃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