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过亲身观察为资本时代“画像”
恩格斯出生于当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最大的公国———普鲁士著名的工业城市巴门(现德国伍珀塔尔市)的一个富商之家,钟鸣鼎食的家境使他从小受 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恩格斯不同于父辈之处还在于,他对家族财富的积累 和产业的壮大无所挂心,却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了故乡整体的社会状况。给他 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处境却极为悬殊。一方面,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资产者心安理得地过着舒适而富裕的 生活,而这样的人只占社会群体的极少数;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下层等 级……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人本主义教育和普遍之爱的情怀,使他对现实产生了疑问、怀疑,觉得这样的社会是不公正的。
恩格斯在其早期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 况从“身体、智力和道德”诸方面作了极为细致的描述,更从精神层面揭示了无产者的境遇。恩格斯认为,资本时代“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恩格斯所从事的纺织业生产和商品贸易为他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样本和新的思 路,即资本制度的建立基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生产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有赖于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至于工厂制度,则是由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变革促成的。恩格斯是世界上最早梳理现代工业发展进程的思想家之一。在多部著述中,他极其详尽地清点了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机器发明及其对纺织业的重要影响,以及由此所确立的工厂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特征。恩格斯将工厂制度与机器发明和生产发展紧密关联起来考察的思路,为以历史唯物主义方式 探究资本起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参与完成对资本逻辑和结构的体系化建构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要解释资本时代的“疾苦和病症”、厘清资本制度形成的历史环节和现实机制,还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和“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 的思想创造。也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 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 1867 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 1883 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 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 恩格斯来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于 1885 年、1894 年正式出版时, 虽然仍单独署着马克思的名字,但就实际情形看,恩格斯并不只是一个单 纯的原始手稿笔迹的辨认者和成型章节的编排者,即解决的“只是技术性的” 问题;更公允和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他也是这两卷所关涉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阐释者和建构者。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 MEGA)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提供的文献,有关第二卷的手稿有 19 份,包括 MEGA 第 4 卷第 1 册中的 1 份手稿、同卷第 3 册中的 6 份手稿(其中 3 份专门属于第二 卷的内容,另外 3 份既关涉第二卷也关涉第三卷)、第 11 卷中的 10 份手稿和 同卷“学术资料”中刊发的 2 条札记。总之,“留下的文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 性质”,即使其中存在一些经过校订的文稿,大多数也变得陈旧了。有的理论 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 则只是作了一些提示。马克思搜集了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但几乎没有分类, 更谈不上系统的加工整理了。有些章的结尾,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连贯的句子, 而且阐述得还不完整。至于第三卷,MEGA 第二部分刊出的手稿有 17 份,包 括第 4 卷第 2 册中的 1 份手稿、同卷第 3 册中的 10 份手稿(其中 7 份专门属 于第三卷的内容,另外 3 份既关涉第二卷也关涉第三卷)、第 14 卷中的 6 份手 稿。而在这些庞杂的材料中,只有一个贯通全卷内容的初稿,而且极不完整。
很显然,面对马克思手稿这样的状况,要完成《资本论》的整理和付印工 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恩格斯披沙炼金,首先将马克思大量的 手稿围绕第二、三卷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归类、编号,接着对所选手稿进行字迹 辨认和誊抄,最后进入艰难的编辑程序。可以说,《资本论》这部巨著最终由 恩格斯整理完成,这是资本批判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可以设想,如果缺少对第二卷和第三卷所涉及内容的探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既不可能建构起作 为“一个艺术整体”的关于资本逻辑及其体系结构的理论大厦,更难以准确地 体现和反映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资本社会的变迁并进而给予深刻的 透视
3
探索超越资本的依靠力量和实践方式
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 社会的实践。而拯救资本弊端、变革资本社会的方式只能基于“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特别是依赖无产阶级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的社会运动。
有这样的追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超越资本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相反, 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问题。他们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性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恩格斯仍从生产方式着手来进行分析。机器大生产把工人聚集在一个厂房里共同劳动,使他们拥挤在城市里,这种特有的劳动和生活的条件也迅速地推动了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
恩格斯还详尽地追溯了无产者反抗资产阶级的历史过程。鉴于 19 世纪 70 年代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各国政治局势的新变化,恩格斯晚年认为不能再用 1848 年欧洲革命那样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改造。1894 年 1月,意大利社 会党人、改良主义者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在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 上题词,“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恩格斯经过认真思索,为了与“伟大的佛罗伦萨人”———但丁曾用“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来表述的旧纪元相对照,特别选择1848 年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来回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看来,这是恩格斯毕生所进行的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探索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方向。
4
恩格斯资本批判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对 20 世纪的发展充满期待。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在所有制形式上,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向。特别是“二战”后,为了缓解国内外尖锐的矛盾,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比例提高,国有经济获得发展,致使资本制度具有了混合经济的特点。股份制在各经济部门普遍实行,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股权分散,内部职工参股,外部资本社会化,持股法人化。经济运行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混乱、无序和彼此隔离的状态,法治化程度加强,既强调经济自由和市场竞争,保障企业和个人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又尽可能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在分配方式上,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如最低工资法、 利润分享制等,有的国家甚至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福利政策,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当年亲身感受资本时代的 “疾苦和病症”、清理资本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运动、对资本逻辑和结构的 全面性揭示以及探索超越资本的实践方式等工作所产生的深远的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上述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其基础和本质,在这方面更彰显出恩格斯当年所进行的资本批判的卓越。从长时间段看,资本积累及其矛盾演进在表面上出现缓解、稳定乃至短暂的“繁荣”的背后,非均衡性发展一直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弊端和特点。不同时期经济的波动性变化使资本的发展始终处于“测不准”的状态;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的越来越扩大的差距则是资本空间“布展”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情况虽然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仍具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趋势而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性质并 未根本改变,资本社会的不稳定性始终存在,“繁荣”之后危机总会加深。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无产者”内涵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资本社会极端贫困日益减少、生活水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无产阶级”是否已经消失?无产阶级是与资本社会相伴而生的,并且承担着变革这种社会制度的使命。因此,只要资本仍然是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无产阶级就不会消失,革命之路依然艰难而漫长。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批判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