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马克思虚拟资本思想探微

景玉琴 · 2024-04-16 ·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考察现实资本运动过程中,揭示了虚拟资本的产生过程、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资本的关系。

  [摘 要]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考察现实资本运动过程中,揭示了虚拟资本的产生过程、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产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货币资本的独立化运动;另一条是信用的发展。马克思从“货币经营资本”入手分析了从产业资本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经营形式;由于信用介入,货币资本独立运动范围扩大,日渐脱离现实资本,发展出商业汇票、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股票、国债券等虚拟资本形式。虚拟资本产生于现实资本,但并不完全依附于现实资本,它可以独立于现实资本甚至控制和掠夺现实资本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多次面临资金“脱实向虚”的压力,实体经济流动性一度告急。外部环境方面,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摩擦频现,贸易对象国的不合作对“中国制造”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压力。尽管我国多次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实体经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化解内外困境,我国加大了金融开放的力度,试图在扩大金融开放过程中通过释放制度红利,引导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达致合理结构并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金融开放意味着我国可以在更高层次上配置经济资源,也意味着经济风险因素更加复杂;而防范金融风险需要我们透过金融表象探寻经济风险生成机制,这当中有一个领域是避不开的,那就是虚拟资本领域。虚拟资本流动性极高,可控性很差,历史上不乏发展中国家因为开放市场过快、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不足而被国际虚拟资本冲击、掠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案例。科学认识虚拟资本,离不开经典理论指导,我们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思想宝库中能够汲取到西方经济理论所缺失的营养。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思想是深邃而广博的,我们需要沿着马克思建立他的理论大厦的逻辑,弄清楚马克思是怎样提出虚拟资本理论的。对此理论界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的逻辑脉络,还未见专门研究。

  一、马克思研究虚拟资本的逻辑

  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范畴有一个过程,我们首先考察马克思怎样从研究现实资本1的运动一步步演进到虚拟资本的,也就是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这个思维逻辑同时又是遵循历史演进规律的,马克思是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虚拟资本的。概而言之,虚拟资本的产生,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货币资本的独立化运动;另一条线索就是信用。马克思正是在研究货币资本产生、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信用发展过程中提出虚拟资本的。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起点:货币经营资本

  马克思从“货币经营资本”入手,分析与现实资本运动不同的其他各种资本存在形式。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周转过程中,纯粹技术性的运动独立出来,就产生了货币经营资本。货币经营资本是从产业资本流通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资本,它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本,它的作用是替产业资本完成关于货币运动的职能。从根本上讲,这部分资本的运动,是处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资本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的独立运动。不过,一旦货币经营资本独立出来,货币形式就成为这种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而不像产业资本,只有在新资本投入的时候才表现为货币形式,对每一个处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来说,货币形式不过是经过点而已。货币经营资本的独立是分工使然,分工使得货币业务集中在专门的人手里,这些人替整个资本家阶级来完成有关货币的业务,这种业务最初是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中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产生之初,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易只能用世界货币结算,当时的世界货币是金和银;后来,各国相继出现了自己的铸币,不同国家的铸币材质、成色不同,因贸易从而出现了不同铸币兑换的需求。购买外国货物,需要把本国铸币兑换成外国铸币;在外国卖出货物,得到的是外国铸币,商人回国需要把外国铸币兑换成本国铸币。“由此就产生了兑换业,它应被看成是近代货币经营业的自然基础之一。”各国之间铸币兑换和金银贸易成为货币经营业的原始形式。不难设想,若不与信用结合,货币经营者所完成的活动,不过是替商人和产业资本家完成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一部分工作;货币经营者经营货币的规模不会突破兑换业对货币的需求,其最高限度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处在流通中的货币之和;可是一旦货币经营的借贷职能和信用结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虚拟资本研究的发展:生息资本

  当资本周转过程中出现了流动性不足——就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而言,主要表现为货币不足——的时候,信用就介入了。信用既包括资本家之间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也包括银行信用,还有个人信用和政府信用。资本家之间的信用,既可以用货币来表现,也可以用商品作为载体;用货币表现,这部分货币就成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构成生息资本的主体。生息资本,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生”利息的资本,表现为自行增殖的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马克思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定年平均利润率为20%,资本家投资100镑,可以得到20镑利润,他的100镑变为120镑。如果他不打算自己投资,而是把货币借给别人投资,别人也可以利用这100镑得到20镑利润,后者把利润的一部分,比如说5镑,交给100镑的所有者,这就相当于用5镑支付了100镑货币的使用价值,这5镑称为利息,在这里,利息不外乎是一部分利润的别称。很明显,100镑的所有权,是获得5镑利息的依据,如果资本家不把100镑借出去,后者就不能利用它带来利润,不能作为资本家执行职能;后者能够执行资本家的职能,是因为获得了100镑的使用权。这种交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合情合理的,它符合资本主义法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一致,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这100镑是作为资本商品出现的。在借贷关系中,这个借贷资本变成了商品,所有者出让资本的使用权,并取回它的等价物,正像商品已经包含着剩余价值一样,借贷资本也包含了价值的增殖;正像商品出售前价格已经观念地存在于商品之中一样,借贷资本借出时已经观念地包含着它作为资本使用的价格;正像商品市场价格由供求调节一样,借贷资本市场价格也取决于货币市场的竞争。借贷资本的价格,表现为它能带来的利息;而利息率高低,又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力量的对比。不过,把利息看成贷出的货币资本的价格,其实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价格的不合理形式。价格本应该表现价值,借贷资本价格却是没有内容的抽象形式,“它不过是对某个按某种方式执行使用价值职能的东西所支付的一定货币额”。借贷资本的价格成为纯粹抽象的和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因为抽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纯粹从商品流通角度是看不清真相的,就像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一样是荒谬的。利息量多少和贷出货币量相关、利息率高低和借贷时间长短相关这些表面现象进一步掩盖了真相;交易的真相是货币资本的价格不过是依据资本主义法权提出的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要求。

  在借贷关系中,货币贷出者是把货币看成了资本,作为经过一定时期必然带着增殖额流回的价值预付出去。预付的资本要能够增殖,必须要作为资本使用,要进入资本循环,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保存自身和增殖自身,才能作为资本回流。但是货币借入者是不是真的把它当成资本来使用,则不是货币贷出者所能控制的事情,因为货币的使用权已经被让渡了。如果借到货币的人并不打算运用它的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仅仅拿它用来购买消费品,消费品最终又被消费掉了;那么,这笔贷出的货币,在贷出者看来是理所当然被当成资本运用的货币,就有了虚拟化的可能。在货币贷出者眼里,这笔货币就是执行资本职能的货币,“贷出者是把货币作为资本贷出……它必须执行资本的职能”。没有执行资本职能的货币又必须执行资本的职能,它不就是虚拟资本吗?此外,同一些货币还可以在不同的人手里多次充当存款工具,存款创造使得货币资本名义上增大起来,这种纯粹债权的累积在银行信用制度下很快扩张起来,“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三)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

  马克思在研究借贷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生息资本的各种形式以及生息资本的流通,生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其虚拟的成分和现实的成分是可能相互转化的,所以不能说生息资本就是虚拟资本;但是没有生息资本,又不可能有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发展必然衍生出虚拟资本。通过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借助于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中逐渐演化出以下虚拟资本的典型形式。

  1.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商业支付凭据的总称,“即产业资本家或商人的支付凭据”;“汇票……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商业汇票在职能资本家之间的流通形成信用货币的基础,“每一个人都一面提供信用,一面接受信用”。汇票在职能资本家之间作为支付手段流通并不是虚拟资本,商业汇票成为虚拟资本是有条件的,要么是基于开出汇票的交易的欺诈性,要么是基于汇票贴现;此外,还包括对应着失败的投机或者已经跌价跌到卖不出去的商品开出的汇票。商业汇票在到期以前,可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会扣除汇票到期以前的利息。如果这种贴现纯粹是为了换取货币,不管商品能否真正销售出去,这种为了贴现而故意制造销售从而开出的商业汇票就具有欺诈性,这种汇票就是虚拟资本。马克思举了“人们……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的例子。据《曼彻斯特卫报》1847年11月24日的报道,伦敦的销售商A托他的朋友B代买一批货物,B找到曼彻斯特的工厂主C,告诉C自己要买的东西,但是B说不能立即付款,C于是开出一张六个月期限的汇票。B对汇票承兑,B以此汇票向C支付;同时,B向A开出六个月为期的汇票,A对该汇票承兑,A以此汇票向B完成支付;然后“货物一经起运,A又凭提单向D开出以六个月为期的汇票”。这里,A、B、C都可以凭借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从而拿到货币。当然,这种欺诈需要信息不对称作为基础,恩格斯指出,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前,商船必须绕经好望角,而且当时普遍是使用帆船运送货物,耗时非常长,这给一些人提供了信用欺诈的条件。不过“自从商品通过苏伊士运河并用汽船运送以来”,商品运输时间大大减少,“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就丧失了基础”。恩格斯认为,除了欺诈,单纯的汇票贴现,也促成虚拟资本流通。经过贴现,汇票到了银行手里,货币到了贴现者手里,显然,“这是一种纯粹的买卖”。汇票经过贴现,成为银行的资产,不过其“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这部分银行资产,已经与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毫无关系。经由贴现贷放出去的资本进入现实资本运动,贴现过的汇票又作为资本计入银行总资本,同一价值获得了双重存在。不仅如此,银行贴现的汇票,往往已经由汇票经纪人贴现过,这种经银行再贴现的汇票,又被汇票经纪人拿去贴现新的汇票,更加促成了虚拟资本的扩张。

  2.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

  银行券也是一种汇票,不过是“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能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大多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银行券的发行如果没有黄金储备作保证,其价值就是虚拟的。银行通常会用本行发行的银行券去贴现商业汇票,银行券进入流通,用来同现实资本进行交易,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流通就制造出虚拟资本。即便是有黄金保证,由于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黄金数量往往也不足以兑付全部银行券,从而导致“银行券兑现的这种保证也是幻想的”。马克思引《银行法特别委员会的报告(1857—1858年)》第Ⅴ页第8号指出,银行通常把贴现的商业汇票的大部分作为存款转到某个汇票经纪人那里;而这个汇票经纪人,则把他为其他地方的人贴现过的汇票(他本应该用货币),作为保证金交给银行。如此,滥发的银行券实际上不可控制,怎么能保证银行券获得足额兑现呢?

  3.股票

  信用制度创造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可以发行股票,股票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对股票持有者来说,股票意味着获得资本增殖价值的权力;但是,股票对应的货币,却投入到股份公司里,股票持有者不再具有直接支配这些货币的权力。这里,货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出现了分离,而且是永久的分离,在公司解散之前,股票持有人不能要求股份公司把货币退还给他。如果他需要货币,只能在股票交易市场把股票卖出去。通过股票买卖,股票持有者不仅可以收回货币,还可以获得股票增殖收益——如果买者肯出更高的价钱。股票买卖加深了它的资本假象,好像持有股票不仅可以获得股息,还可以把股票作为现实资本——可是,谁都知道,股票不过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

  4.国债券

  资本主义国家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并不是筹集资本,发行国债的收入被用掉了,偿还国债的资金来自税收。西斯蒙第曾指出国债券是“想象的资本”,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就国债券可以通过出售而再转化为资本的情况而言,对国债券持有人来说,国债券就成为资本,只不过是虚拟资本。无论国债券被买卖多少次,都不能增加社会总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假象就会消失,国债券作为虚拟资本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国债的积累,其实质是债务的积累,只不过这种债务不是某个人的债务,而是国家的债务;这种债务积累越多,越是背离资本的本来意义。国债积累表现为资本积累是荒唐的,这“清楚地表明那种在信用制度中发生的颠倒现象已经达到完成的地步”。

  二、虚拟资本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产生逻辑的考察,贯穿于《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中。通过考察《资本论》对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的叙述,我们发现,虚拟资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一)货币出现,突破以物易物的限制,使买卖分离成为可能

  物物交换,买同时就是卖;当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买卖可以时空分离。人类社会最初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一定量的A商品交换某个数量的B商品,比如用20码麻布换1件上衣,写成等式:20码麻布=1件上衣。等式中,这两种商品起着不同的作用,麻布是价值要表现的一方,它通过与上衣相交换,即与自身不同的商品相交换,从而表现出自身的价值。麻布的价值表现在上衣上,上衣是麻布价值表现的材料。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麻布起着主动作用,上衣起着被动的作用。交换之所以能够发生,因为二者价值相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0码麻布之所以换1件上衣而不是其他数量,是因为二者凝结的人类劳动相同,生产20码麻布所耗费的劳动和生产1件上衣耗费的劳动相同,因而等式两边价值相等。如果我们把等式倒过来:1件上衣=20码麻布,也是成立的,只不过这时候交换反映的关系也要倒过来,麻布成为表现上衣价值的材料,上衣起着主动作用,主动要求与麻布相交换。上衣和麻布,本身都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个交换能够发生,说明上衣的主人对麻布有需求,麻布的主人对上衣也有需求,从而,对双方来讲,买就是卖,一次交换完成了两个过程。如果上衣的主人不需要麻布,拥有麻布的人还需要绵羊、斧子、茶叶,可是经过询问,发现拥有绵羊的人、拥有斧子的人、拥有茶叶的人等等都暂时不需要麻布,这时情况就比较麻烦。若是有一种商品,别的商品和它交换后,再用它就可以换到其他任何商品,那就方便多了。交换要求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具有等同的属性,从而在事实上彼此等同。交换范围的扩大和交换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对立日益外化,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日益尖锐,价值表现日益要求一般化,即商品价值需要有一个独立的表现形式,交换使得“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最初是贝壳一类的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牲畜、布匹、丝帛等等都充当过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最终,这个特权被金银等贵金属垄断。货币自从独立出来,就和商品相对立,成为价值的独立表达式,“交换价值必须在货币上取得独立形式”。货币出现使得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商品,一极是货币,货币被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材料。一方面,如果商品成功地与货币相交换,就意味着商品中包含的个别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货币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拥有了货币,就意味着拥有了支配商品的权力,这个权力仿佛是货币与生俱来的,货币由此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货币拜物教应运而生。货币能够购买商品,似乎不是因为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是“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人们崇拜货币,贮藏货币,一些人卖掉商品换回货币以后,并不马上把货币花出去,他出售商品不是为了再次购买其他商品,而是为了把货币留在手里,渐渐地货币在一些人手里沉淀下来,退出流通。货币因此造成了买和卖的时空分离,货币贮藏也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另一些商品就可能因为通货紧缩而卖不出去。

  (二)信用的出现,商品买卖中货币延期支付,使得支付手段独立运动成为可能

  关于信用,马克思引用图克的论述,信用是信任的表达式,这种信任可能是适当的,也可能是不适当的,“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信用既包括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社会层面的契约关系,也包括政府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交织,对虚拟资本产生意义重大。一些人手里货币不足,但又需要买;另一些人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后对商品进行支付,由此衍生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已经形成,随着商业出现和为了销售而进行的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信用规模也随之扩大,商品销售换回来的经常是未来一定期限才支付的凭据:商业汇票。商业汇票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信任关系。这种汇票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又会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执行货币的职能。就汇票在职能资本流通中担任结算任务来讲,它事实上就是在执行货币职能,从而形成商业货币。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1840年伦敦增订版第2版)的有关论述,指出商业汇票增长迅速,其数额远远超过可用来兑现的金储备,“可以依法要求兑换为金的总额是15,300万镑,而用来满足这种要求的金只有1,400万镑”。汇票因经过背书而更受欢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货币流通,汇票于是事实上成为一种信用货币。借助于汇票流通,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空前扩张。同时,货币经营业日益发展起来。产业资本的货币流通业务都集中在货币经营者手中,生息资本的管理也成为货币经营者的特殊职能,货币经营者俨然成了产业资本的万能中介人,这个中介人逐渐垄断了货币业务,于是银行出现了。银行专门提供信用服务,它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对汇票进行贴现,对商业贸易进行结算,还可以发行银行券。有了银行,票据流通更加方便,商业汇票在到期以前如果要转化为货币,可以向银行申请贴现,“A拿一张汇票向银行贴现,并在扣除贴水之后得到一笔现金”。通过贴现,可以把非流动形式的货币资本换成流动形式的价值额,即换成现金或者银行券。由于可以通过汇票贴现拿到货币,汇票就迅猛增长起来,甚至出现了为取得汇票而故意制造销售的现象,出现了空头汇票。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等业务,与商业信用联系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放大着商业信用,不可避免使其膨胀起来,一时间商业信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真真假假的商业信用使得货币流通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也使得准备金降到最低限度,“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

  汇票的目标是货币,汇票争相转化为货币;与此同时,货币却逐渐演化为信用货币,此货币已经非彼货币。开始是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代替货币流通,成为事实上的信用货币;后来,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规定由政府的银行负责发行货币,发行货币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专利。市场经济越发达,信用制度越完备,货币越是被信用所代替,金银越是被“信用货币所代替”。信用货币由政府担保,成为政府信用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信用制度的枢纽”。货币由金属货币演变为信用货币,突破了发行界限。金属货币受制于自然界蕴藏量和开采能力,很难说增加就增加;信用货币则不然,理论上,一个政府如果愿意,想发行多少货币都可以。当政府迫于某种原因大量增发货币时,谁要是还喜欢贮藏货币,他会悲哀地发现,手里的货币在不断贬值。

  信用货币的最大特点是本身没有价值,不像黄金白银那样,本身就是商品,具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却可以支配有价值的商品,机会主义行为不可避免。货币超发是具有货币发行权的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利用虚拟资本赚钱是普通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买卖票据,低进高出,赚取差价,支付手段能够独立运动了!支付手段本身是信用货币,又能够独立于职能资本获取剩余价值,这在以物易物的以换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交换阶段不可能实现;在贵金属为交易媒介的交换阶段很难实现;在信用货币阶段,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三、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集中考察了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其中多处涉及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货币资本”并非指虚拟资本,但是由于信用制度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进入流通,货币资本的外延被迫扩大了,一部分虚拟资本被纳入进来。货币资本的积累,表现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手中信用工具的积累,“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做自己的私有资本来利用”。通过归纳整理马克思在这些章节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梳理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

  (一)虚拟资本促进现实资本发展

  如果虚拟资本从属于现实资本的运动,借助于信用的帮助,现实资本会获得更大发展。马克思举了棉花转变为棉布的例子,由于可以用汇票支付,棉花到了纺纱者手中,棉纱到了棉纺织厂,在棉纺织厂变成了棉布,棉布到了出口商人手中,出口商人把棉布运到印度,交给印度商人,印度商人卖掉棉布,购买蓝靛运回欧洲。其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的汇票接受者需要现金,可以到银行贴现汇票。纺纱者、棉纺织厂主、商人等都没有直接支付现金,却完成了商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和销售过程,棉布卖掉以后即可实现对整个信用链条的支付,这里的信用,无疑使得产业资本循环更加顺畅,“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商品能够卖出去,产业资本的循环才能继续,货币回流才有保证。超过这一限度,商品生产出来却找不到市场,汇票的兑现就没有保证。信用还可以帮助现实资本实现集中,扩大规模,从而完成单个资本不能完成的投资。虚拟资本借助信用“聚少成多”的功能,曾经为近代铁路建设作出巨大贡献。铁路建设投资极大,单个资本无力负担,通过发行股票把无数单个资本联合起来,很短时间就把这件事情做成了。

  (二)虚拟资本积累脱离现实资本

  虚拟资本会独立运动,它会脱离现实资本自行积累。第一,汇票贴现和抵押贷款在同现实资本完全无关的情况下自行积累。第二,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它原来代表的资本可能已经贬值或者根本已不存在。进一步地,股票交易市场提供了股票转手的机制,进入股票交易市场的大多是投机者,他们并不想长期持有股票,而是希望在股票交易中获取买卖价差。随着股票交易规模增长,“这帮赌棍就繁殖起来”。第三,可以获得利息的所有权证书的积累。凭借所有权证书就可以获得收益,“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第四,银行通过信用创造积累虚拟资本。例如,发行没有金属贮藏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券,由此“形成了追加的——虽然是虚拟的——资本”。或者开出汇票,收回现金。由于结算业务集中在银行手里,银行就开出短期汇票,用这些汇票代替货币,进行需要使用货币支付的结算;它还可以付出经银行背书的汇票。当顾客要求提取货币进行结算时,银行可以把已经贴现的汇票付给他,顾客之所以会接受这种汇票,“是因为有了银行的背书”。虚拟资本在信用刺激下不断积累,这“是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

  (三)虚拟资本自我循环以及从现实资本中抽取货币

  资本本性趋利,虚拟资本是要获得更大的价值增殖,不是为了帮助现实资本;一旦现实资本不能提供满意的价值回报,虚拟资本就会另辟赚钱途径。虚拟资本通过市场交易吸引货币加入,从而进入自我循环,并且将资本从产业循环中抽取出来,加入用钱生钱的游戏。如前所述,虚拟资本价格涨落与现实资本不同步,在虚拟资本供求和预期收益作用下,其价格可能高涨,也可能大幅度跌落。其价格涨跌不反映现实资本的运动,一个国家的现实资本,不会因为这种虚拟资本的贬值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其升值增加。但是,现实资本会转移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随着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越来越多,虚拟资本价格会被炒高,从而吸引更多货币,彷佛这是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市场,这里“一切都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纸制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落,只不过是货币现象。货币聚集而来,虚拟资本价格自然上升,这种上升和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在市场上,虚拟资本被作为商品来进行买卖,被作为单纯的价值载体来进行买卖,自然有人会从中获利。比如,以某个低价位买进股票,再以高价位卖出。单是由于获取价差,虚拟资本就可以无限制增长,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买卖所有权证书越来越类似于赌博,“赌博已经代替劳动……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虚拟资本设了一个赌局,这就是它赚钱的秘密。

  (四)虚拟资本控制乃至掠夺现实资本

  虚拟资本一经独立运动,就不仅要摆脱现实资本的束缚,还要控制和进一步掠夺现实资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越来越多的独立国家成为资本的殖民地,被迫卷入殖民体系,接受资本盘剥。垄断资本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排挤中小资本,逐渐走向集中,信用加速了这种集中;信用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制造出来,虚拟资本膨胀最终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在危机中,虚拟资本又以低价收购方式实现对现实资本的疯狂掠夺。因为一旦危机发生,信用就会一钱不值,人们拒绝接受票据,纷纷要求现金支付。当然这时候最缺的也是现金。以大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寡头,就会“周期地消灭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或者把产业资本纳入自己的控制链条。然而,“这伙匪帮既不懂生产,又同生产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虚拟资本无异于劫匪,掠夺现实资本的劫匪。

  马克思逝世以后一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原来的殖民体系被打破,旧的世界垄断体系瓦解,新型全球化兴起,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其与现实资本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所能描述的,简单的定量研究很难满足国家层面战略决策的要求。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关系是一样的,我们要想获得对现代全球经济的科学完整的认知,就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思想,从中汲取其他学科不能提供的营养。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彭胜玉:美国“稳中战略”取得巨大成效
  2. 胡锡进旧文被扒出:“我为今天的中国能在这里公开批毛骂毛而高兴”
  3. 尹国明:不用着急,这仅仅是更大场面的开始
  4. 司马南:伊朗的报复对以色列构成了一种极大的羞辱
  5. 刘林元: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
  6. 德纳:美国大选及三战的研判
  7. 必看!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
  8. 吴铭:应该抚慰“中高收入群体”对美国的“特殊情结”吗?
  9. 焦虑的一代:智能手机如何毁掉童年
  10. 革命老区法国来人了说,硬汉中国给俺折服了
  1. 连反抗都不敢说的人,有什么资格说和平?!
  2. 陈先义:一则令人极为震惊的征兵广告
  3. 彭胜玉:美国“稳中战略”取得巨大成效
  4. 歪曲事实,混淆因果,这又是一篇不怀好意的毒文
  5. 财/色/名?打着马列旗号,经营低级欲望,假左翼错误思潮大揭露
  6. 日本正在干的这件事,非常隐秘,危害极大!
  7. 李定凯|一个共产党员“打工人”的心声: 中国不能丢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
  8. 董小华|驳何祚庥的中国必败论——兼论甲午海战
  9. 某些知识分子的丢人现眼
  10. 胡锡进旧文被扒出:“我为今天的中国能在这里公开批毛骂毛而高兴”
  1. 说说莫言
  2. 落马医疗院士为何总如此淫荡?
  3. 反毛者群体画像,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痛击魑魅魍魉
  4.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5. 从苏联解体看伟人的“十个如果”,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6. 房地产,秘不发丧
  7. 画皮正在一张张揭下来
  8. 招聘招募公告(2024年3月)
  9. 真相浮出水面,明确告诉你凶手是谁!
  10. 孙锡良|不会再提这条狗的名字
  1. 志愿军丰功伟绩与日月争辉——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2. 痛心,“美国国师”在美国混到在线要饭,哈哈!
  3. 连反抗都不敢说的人,有什么资格说和平?!
  4. 刘林元: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
  5. 陈先义:一则令人极为震惊的征兵广告
  6. 陈先义:一则令人极为震惊的征兵广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