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交流时,【阳明之风】说:“劳权生产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必须大力发展与完善的新型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是有丰富内涵的、有规律的。”对此,【Lian】说“劳权(劳动利益应得分配权),是马克思主义长期确权斗争中生成的东西。是现代资本的分配权方式,不是资本的生产方式,逻辑关系的句式应为(劳权生产力的构建)而非(劳权生产方式的构建)”,“请接受我改你的段子:劳权生产力的构建是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与完善的新型生产力。这个生产力的发展与完善是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规律的”。
在讨论中,两位涉及到劳权、劳动所有者、生产方式、工本、生产力等概念。在这里我想就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在这里作一个简单说明。
1,劳权,是劳动所有权的简称。劳动所有权,或者称为生产劳动所有权。这是生产力中的人的方面的权利要求。社会生产力问题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因而劳动者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资料。而当劳动者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劳动力以合适的价格卖出资方或企业后,进入生产过程,劳动者的劳动已经属于企业或资方所有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征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由于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因而,社会生产过程也必然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表现为体现资产所有权的过程。因此,产权或资产所有权,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产权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所有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也消除了价位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也使所谓的产权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却保留了生活消费的个体性,这客观上使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决定了劳动所有权的在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因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劳权制度也就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劳动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相对应,包括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两个方面。以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为例,如果把社员投入集体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累计量(即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的劳动总量(工分总量),就得到这个社员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劳动者参与集体产品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参与企业管理的依据。如果这个工分比占有1.5%,那么,这个社员就有1.5%的投票权和分配权。
2,劳动所有权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因此,与劳动所有权或劳权相联系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劳动所有者。这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身份特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是劳动力所有者,他是资方或企业按照市场价格买来的劳动力。这时的劳动者身份为劳动力所有者,其权利就是劳动力价值,工资就是这一价值的体现。而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具体的资产所有者被消灭,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这时的劳动者,因为在公有制面前在资产所有方面没有差别,因而他们的差别表现为劳动所有方面,其权利要求必然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相应地,作为劳动所有权主体的劳动者必然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工分正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一一劳动所有权的体现。工分表示劳动者的劳动量所占企业劳动总量中的比例,从而也代表着劳动者在企业生产成果中所占的比例。
3,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的方式。可以称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也可以称为工本的生产方式。因为,在生产资料处于保值的前提下,企业实质表现为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形成消费价值,从而反馈劳动投入者,并形成新的劳动投入能力。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体既然是劳动所有者,那么,它就必然会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4,工本是劳权社会主义理论中与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资本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同样,工本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资本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而工本则是价值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资本和工本,都是一种价值自我增殖的运动形式。但是,形成这种自我增殖的原因不同,资本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资产不断吸收剩余劳动而形成增殖;而工本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不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的新价值。两种运动的主体不一样,结果形式不一样。
5,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劳权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概念。生产力只是社会生产力的简称。社会生产力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封建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等等基本概念。考察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从而形成劳动所有权的基本概念,这是劳权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这是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的关键所在。
劳权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明确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认识由此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主体(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劳动所有权)、基本制度(劳权制度)、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特殊性,认识劳资关系(工本范畴)的特征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商品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三个部分构成。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形成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内容的商品经济学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为对象,形成以剩余价值论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理论;类似地,社会主义经济学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方式为对象,形成以消费价值论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理论。
劳权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从生产力到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考察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引起的生产力特点变化和生产关系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从价值到工本运动,从价值到消费价值,正是价值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特殊的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