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城市里在农村,成份高的子女们是受到一些歧视。后来,毛泽东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发出了要正确对待那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指示,使一些高成份的子女不再受到歧视,并且还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多数的高成份子女还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在那个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环境中。同等的条件下,他们的机会要比那些贫下中农要少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先说一下五七年划了多少右派,有关资料显示,一共有55万人被划为右派,有一半的人丢掉了公职。当时的中国有五亿多人口。右派约占千分之一。可是为什么文革后的那些作品里会出现那么多的右派呢?这是里有那以后的文化界被他们这些高成份的子女掌握了的原因,也有文人附炎趋势的原因;这个问题以后再谈。
右派中,相当大部分都是成份高的人或者子女,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划右派主要是在城市里进行的,而城市里有文化的人多。而且在反右派的时候,人们发现那些提意见的多为成份高的的人。原因有二:一,他们从本身的利益出发,认为今不如昔,对共产党的领导看不惯;二:他们有文化,看问题和表达方面比工农出身的人有优势。另外,有的单位为了凑够人数。就把一些提正确意见的成份高的人也纳入右派行列,这就造成了右派的大部分都是成份高的人的社会现实。一九六二年的时候,摘掉了一部分人的右派的帽子。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真正被冤枉的。
七七年又平反了一批右派,七九年全部平反。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大对。因为在右派中,有一少部分的人是死心塌地的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毛泽东的。我这样说,是因为这几十年中,他们用自己的真实表现所给自己做出来的的结论。
七七年,恢复高考时,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成份歧视,谁的分数高谁就可以上大学。于是,那些成分高的子女就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终于走出了因为成份高给这些年轻人带来的阴影。毕业之后,他们可以与那些贫下中农的子女一样迈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部门里了。按说这是正常现象。他们的父辈有过什么剥削行为,与他们本人无关的。只要他们也热忱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可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地主和豪门的子女考上大学的比例大呢?有三个原因: 一:他们有文化基础,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都是属于地主文化。二:他们本身文化思想的遗传,地主豪门本身就是有文化的,他们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在受歧视的那些年代里,他们仍然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女要好好掌握文化,三: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他们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出头之日,唯一的希望就是掌握知识,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发展。所以,就早成了地主豪门子女考上大学居多的现象。而那些穷人(贫下中农)的子女呢?解放前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就惶论什么文化底蕴了。解放后,虽然翻了身,但是由于文化底子薄,全靠本人的刻苦努力。也由于贫下中农的子女在别的领域也有机会。所以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然而,由于政治形势的转变。贬低和污蔑毛泽东、以及毛泽东领导的二十八年的革命历史的恶风掀起。一些本来就仇恨共产党、毛泽东和社会主义的人开始跳了出来。他们恶毒的攻击毛泽东,把毛泽东说的一无是处。后来,邓小平站出来说了话,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那股恶浪的浪头。但是在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那些些反毛势力一直在占着上风,掌握着话语权。
就单说文化领域吧,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那些成份比较高的子女掌握着要害的位置。不信你可以查一下我们现在的文化人,不管是作家、诗人、制片人,还是编剧、或者导演,再深入一些,包括那些文化部门的审核把关人员,他们与高成份或者右派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因为这是社会政治形势走向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当今文化界的各个领域所产生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令人不满意的原因。。
二OO六年的十一月份,胡锦涛在文代会上针对文化界的现实状况,大声呼吁:“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都要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一切有理想有报复的文艺工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但是,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又有几个人去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地主和资本家以及旧知识分子掌握我们的一些文化部门、占领着我们的社会舞台,这就是当今的文化界被弄得乌烟瘴气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