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为在校大学生上失业保险。
大学时代,本来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青春烂漫、昂扬向上、愉悦舒畅,充满抱负和理想、充满生机和活力、憧憬美好未来、向往幸福生活、心怀无限希望的花样年华。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困惑、迷茫、无奈甚至恐惧。校园中似乎笼罩着一种莫名的郁郁寡欢、垂头丧气、悲观失落的空气,由于失去信心和动力,有的大学生厌学,辍学;有的抑郁,自闭;有的甚至犯罪,轻生……其实这一切,基本可以归于一个原因,就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难。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久前来自北京晨报的一则报道称《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报告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实际的大学生待业率远不止15%,而且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今后一个时期乃至若干年内,大学生就业势必将成为中国的一个非常突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将会犯极大的错误。因此,建议有关当权方面务必认真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亦不可采取通常表面文章式的方法,来对待大学生问题。
为此,笔者想了一个比较快捷、比较可行且比较务实的办法,提出来供参考。这个办法就是抓紧由国家为所有在校大学生上失业保险,主要理由是这样的:
一是将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来源的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其影响面牵涉千家万户。那么大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失业保险的话,毕业后一旦找不到工作,便可立即启动失业救助。等于在他们刚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和狰狞的一面的时候,国家多少施之一点温暖,帮其稍微缓冲一下,无异于雪中送炭,善莫大焉!
二是兼顾社会公平。我们国家按规定是有失业救助的,即失业保险。就是职工在就业期间从个人工资里拿一部分、单位出一部分加入失业保险。那么一旦失业,原则上便可领到失业救济金,以维持失业者基本生活,直到找到新的职业为止。然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因为这之前自然没有缴纳失业保险,所以也就领不到失业救济金,继而则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这样就有失公平,因为必须承认大学毕业生作为成年人,他们有工作的权利,何况很早以前,入大学者,便跨入了国家干部行列。因此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作失业职工对待,是应该的。
三是要体现改革开放的优越性,使各类群体别漏掉了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的机会。我们知道,很多年前,或者说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好政策,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年代,大学生,当然也包括中专生,不仅国家包分配工作,而且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国家负担的,在校大学生每月能领到近20元的助学金,中专生每月近15元,维持吃、穿等正常生活基本没有问题,当然住宿也是免费的。因而,那会儿扬眉吐气、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发奋学习,专心致志,真正是志在报效国家,振兴中华。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30年,我们的大学生却不仅在校期间由其家庭承担高昂的学费、书杂费、住房费和生活费等等,有的困难家庭甚至为此而负债累累,陷入贫困,而且毕业后完全靠自己东奔西跑、四处碰壁、孤立无援、毫无把握地求职,别说理想职位了,就是勉强维持生计的工作能争取到,也算不错的了。更有很多经过筋疲力尽的寻职磨难后,不单两手空空,甚至连信心都会丧失殆尽——这真是莫大悲哀!
四是国家为在校大学生缴纳失业保险的可行性是没有问题的。按照目前国家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此外还有一部分为政府财政补贴。若参照上述规定,并暂不考虑政府财政补贴这一块(此为失业保险基金不足时方可发生,不太好确定),假设每个大学生就是月薪1000元的一个在岗职工,那么单位和个人每月需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大约30元,一年则360元,当然大学生是没有工资的,也没有单位。因此每年每个大学生360元的保险费得由国家为他们缴纳,才能保证毕业后即便找不到工作也能如期领到失业救助金。那么国家需要负担的费用是多少呢?不妨大致框算一下:目前每年全国入校大学生大约600万人,如果都按4年计算的话,那么国家为所有大学生缴纳的失业保险金应为:360*600万*4=86.4亿元。那么问题在于国家有没有这个财力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或者简直不是问题,每年区区86.4亿元,对国家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因为全国一年“三公”消费包括每年公款吃喝9000亿元的话,那86.4亿还不够塞牙缝儿的;如果从近期国家的4万亿和各省的18万亿投资计划中拿出86.4亿元的话,几乎看不出少来;如果与潜逃贪官们带到国外去的巨额赃款相比,也不过是个零头而已。
总之,如果国家为在校大学生缴纳保险,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再补充一点。在上文中笔者谈到很多年前,国家对大、中专生不仅包分配,且负担在校时生活费用时没做过多解释,那么也许有人会说那时的大学生少,发助学金甚至国家包分配,似乎理所当然,而如今大学生多了,就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要理清这个道理,不妨列举部分数字加以说明。如:全国高校1978年录取人数约40万,2008年录取人数约600万,2008年的录取人数是1978年的15倍,无疑增幅居大,可是再看1978年GDP是3645.217亿元,2007年GDP是246619亿元。2007年的GDP是1978年GDP的67倍还多。显而易见,入学学生数量15倍与经济增长的67倍,无法相比,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生活和工作的保障,理应比那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时代要好得多才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