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统一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在我们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世界的理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不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们提出过统一世界的理论,而且共产主义的经典作家也把共产主义同世界统一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理论.
一,剥削阶级的世界统一理论
最早提出统一世界思想是宗教.任何一门宗教,都以普渡众生为最根本目的,它不允许异端邪说存在,更别说对其构成挑战.在宗教那里,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普渡终生的好人和与阻碍人类统一世界的与坏人之间的斗争.圣-奥古斯汀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种思想的基督教神学家,在其神学名著<<上帝之城>>中,他将世界划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上帝之城高贵,自由,统一,安全;世俗之城低下,约束,自私,危险,上帝之城是不可能在世俗之城实现的,众生的使命是竭力使世俗之城接近上帝之城.约一千年后,意大利诗人但丁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他论证了上帝赋予罗马人(意大利人)以统治世界的神圣权力,分析了罗马人统当世界领袖的优秀品质和才能,提出建立大统一的"宗教性质的"世界帝国之必要.除基督之外,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也都提倡世界统一的思想,国家在宗教世界里实际上被遗忘了,如果它存在的话,也必然受到严厉的限制,最终将被宗教帝国所代替.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它主要接受了-雅克-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和人民主权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革命者们,如罗伯斯庇尔尖锐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专制法律,主张权力应从国王手里中转到人民手中.革命者们不仅在法国国内实现了人民主权而且大举对外输出革命,试图将人民主权在整个欧洲大陆普及化,进而消灭一切国家,实现世界大统一的资本主义帝国.拿破仑并付诸实施.
民主和平"世界统一"论起源于康德,1795年他写下(<<民主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一书.提出永久和平的主张的条件;首先是每个国家都实行民主共和制,其次是自由国家的联盟,第三是实现世界统一和普遍友好,按照康德的永久和平规划,每一个国家必须确定民主共和国,在国外必须建立联邦,国家可保持一定的独特性和排它性,但活动空间和权力并不大.后人将其思想引伸为今天广泛流行的"民主和平论".商品和平论的起源,应追溯到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亚当-斯密第一个论述重商主义对世界统一的重要性.此后,自由贸易思想经过科登-布赖特等人的阐述,逐渐形成今天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商业和平统一论.法制和平论起源于孟德斯鸠-边芯等人,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必然带来世界和平.威尔逊总统则是西方探求普遍和平道路的种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民主和平论,法律和平论与商业和平论.总之,这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首先在个别国家实现和平,然后,建立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最后实现世界和平大统一.
法西斯主义也提倡世界统一的主张.在20世纪里,法西斯主义曾一度泛滥并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其典型表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源,所以主张通过战争消灭一切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设想和实践正是这种世界统一观的体现.资产阶级学者所创立的世界统一论,是建立在人剥削人的制度之上的,所以,他们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遭到失败的命运.
二,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从共产主义理论形态上讲,马克思和列宁都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们在如何去实现这种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步骤的看法有所不同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工人没有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他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国家获得胜利,能后还会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当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以后,他认为,就可以"取消国家"从此人类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世界统一"性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也是和马克思一样都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并且把他的的这一思想付与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由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就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列宁在创立第三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他认为,"世界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战斗组织,使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还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为期不远了".很明显,列宁所创立的第三国际即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为了将来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斗争".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列宁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已.按照列宁当时的设想应该是这样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一切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当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宣布取消一切国家,最后实现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背叛了马克思列宁所倡导的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理论,提出了所谓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理论,从此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民族"的或"国家"的社会主义错误方向发展.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苏共领导后,他不但没有纠正斯大林背叛马克思列宁的错误理论,而且比斯大林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提出了三个"和平"的修正主义理论,即"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直接导致了中苏两党的分裂,而且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多样性"的共产主义方向发展,使得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阵营分崩离析.追朔历史,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是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的.
三,发展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仍然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总方向.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待和发展这一理论.
一方面,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着许多愈来愈深刻的全球性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粮食危机,人口危机,核武器扩散,毒品泛滥,疾病横行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联合国和其它资本主义的国际组织所不能解决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必须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解决当前仍在蔓延和深化的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逐渐向全世界扩散,已经形成了"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前的这场世界经济危机还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当前产生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矛盾所导致的;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世界经济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单个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球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危机的矛盾,就必须消灭当前由资本主义控制的世界生产体系.首先是,消灭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把全世界一切生产资料,资源,土地,海洋以及财富归共产主义国际联合组织所有,归全世界广大劳动人民所共有;然后,在国际生产方面,根据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国际有计划的调节生产.,总之,一句话,消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建立"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
总之,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来看,我们并不缺少统一世界的思想理论,而是缺少统一世界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经储备了统一世界的物质条件.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世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国共产党和联合全世界一切进步力量,通过共同战斗,必然实现世界统一和实现世界永久性的和平.
二,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人对人的剥削一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以此为依据,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之间平等现象是由民族内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在民族关系上的延伸.民族压迫的根源就是阶级压迫.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实质上是阶级斗争.具体说来,在阶级社会的民族共同体中,民族内部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德才基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对其它民族的压迫,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中剥削阶级对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国际范围内,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压迫民族中剥削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深刻更重要.这样,就把民族战争归结为阶级斗争,把民族问题归结为阶级问题,把阶级看成比民族更基础,更深层的范畴.
在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上,我国学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同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思想相联系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矛盾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说,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业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的阶级;即工人阶级.这个阶级没有祖国,即不同属于任何民族国家,没有因民族区别而产生的互不相同的利益.他们认为,处以不同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在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也应该打破民族界限,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这种关于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相互关系的观点体系显然受着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思想的影响,烙着这战略的痕迹.
然而,当我们观察社会现象时,却看到,民族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总是服从于民族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服从于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例如,在20世纪前期,当日本统一中国时,不但日本的统治阶级全力推动和积极统一中国,而且日本的被统治阶级也积极参与战争.与此同时,中国的各个阶级,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也都参与了抵抗日本民族统一的斗争.又如,按照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根源的观点,苏联,中国,越南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本国范围内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这几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按理就应该消除了,民族对立和民族斗争按理就应该不存在了.然而,当这些国家发生边界领土争端即这些民族之间发生"生存空间"的争夺时,在民族利益面前,却是整个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是执政的共产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忘记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民族战争能够归结为阶级斗争,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既然出现,就表面民族战争就不能归结为阶级斗争.
2,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战争;一种是阶级斗争,另一种就是民族战争,阶级斗争是国内战争,民族战争是国外战争.这两种战争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同时他们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对于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我们认为,它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一样,都是由物质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意识来决定.民族战争的根源,总体来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使各民族,各个国家的经济逐渐从过去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状态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种种矛盾和纠纷,于是过去那种民族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等独立的关系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经开始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时候便会爆发变革传统民族之间各种独立关系的民族统一战争.
3,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按照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观点,人类的原始社会是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要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大生存地域,开始发生部落战争,从而演变成原始社会的民族战争.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来祭,后来才懂得收养而作为劳动力,这种民族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民族部落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500年之前,上埃及统一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200年--公年前2930年;公年前26世纪--公年前2371年,苏美尔次拉格升--温马战争,已有铭名文载.发生在公年前2530年的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阪泉之野的战争,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财产,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阶级,从而使原始状态的战争蜕变为抢劫,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战争的发展,防卫的需要,促使诚邦(小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之间的统一战争,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促进了奴隶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由原始社会野蛮时代进入了奴隶制文明时代.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被迫在田野里耕作和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奴隶主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买卖,杀害奴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奴隶社会经历了许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奴隶制社会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奴隶制民族国家对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属于这一类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2)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秦国统一六国时以六国联盟反对秦国统一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对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的战争.例如公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2)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战争(西欧--近东);1125--1127中国金灭北宋之战;13世纪蒙古西征(蒙古--欧亚);11492--1541年西班牙征服美洲之战;(3)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2年俄国--法国之间的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民族战争.
(四)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俄法战争以及近代欧洲的殖民主义战争都属于此类战争.(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不少人在评价近代殖民主义战争的时候,通常从它仍是一种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社会制度这一事实出发,把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等同于"罪恶"和"弊端".这种把有无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当作评价殖民主义的根本标准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在深刻批判殖民主义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同时,对殖民主义在战争其它封建主义国家,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创造的奇迹和历史功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消灭了封建割据,打破了自给自足和封闭状态,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交换都成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国经济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文明国家,把其它一切民族都卷到现代文明中来了.许多殖民地国家实现了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和社会化.在政治方面,殖民主义用自由,平等,博爱代替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用以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权代替了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进代替落后,科学代替迷信,资本主义民主代替封建专制,文明代替野蛮,都表明资本主义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更高级的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所以,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有革命性意义的).(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3年,法国同反法同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的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英布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与日本太平洋战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41--1945年德国--苏联的战争.1950--1953年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1961年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标志着共产主义事业从理论走向实践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在一国到多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战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民族战争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依然像其它各个社会时期一样仍然爆发着.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2)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非发达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62年中国--印度的边界战争.1979--1988年苏联与阿富汗战争;20世纪70至80年代在非洲地区发生的一些内战和地区冲突中,苏联和古巴采取苏联出武器,资金,古巴出兵的方式予以介入.其中主要有;1975年至1976年古巴出兵介入安哥拉内战,1978年古巴出兵介入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争端.80年代古巴出兵介入南非战争,80年代古巴出兵支持莫桑比克与南非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1968年苏联,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对捷克斯洛划克的战争;1969年中国--苏联边界战争;1978年越南对民主柬埔寨战争;1979--80年代后期中国--越南的边界战争;1988年中国--越南的南海武装冲突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与矛盾的新发展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处于不停的发展和蜕变之中;19世纪末,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又实现了从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的过渡.在国际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展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世界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国外分公司8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发达的信息,交通网络,通过国际投资将各国的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所以,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其各种资源也得以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界限进行配置.原来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集体内部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大生产.
全球化的社会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范围的资本集中.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资本集中不外乎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现有企业的内部增长,即现有企业依靠资本积累,发行股票和借入资金等办法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推动资本集中.二是现有企业的外部联合,即同一部门或不同部门的企业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来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加速资本集中.相比之下,企业并购是资本集中更便捷,更迅速,更有力的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异常激烈.为了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企业并购的新高潮.出现了一些实力超常雄厚的跨国公司.不仅如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和超大型金融机构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与重组,其中比较著名的并购案有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合并等.从总体来看,此次并购狂潮具有规模大,数量多,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等特点,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垄断.就美国一国来看,汽车,钢铁,电话,烟草,饮料等行业都被足5家企业垄断;就全球范围看来全世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各地的员工达到7000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百分之40,国际贸易的百分之60,国际技术贸易的百分之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百分之90以上.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势力的代表,如今,世界上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占244家,欧洲公司占173家,日本公司占46家.在世界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占百分之60.欧洲公司占百分之26,日本公司占百分之4.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都试图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张来垄断世界市场,势必会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促进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加剧了垄断.
(2)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垄断技术优势建立战略联盟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结成许多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约百分之60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战略联盟,其中大多数是研究与开发型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企业纷纷并购的同时,跨国公司战略联盟风起云涌.200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组数据;1996年,美国每年收入在20亿美元的公司均组建了138个战略联盟.
作为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形式,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加入战略联盟的企业多来自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们通过技术合作协议,共担研发费用,风险,共享研发成果.其次,战略联盟是一种非股权式的松散联盟,其管理模式是扁平的,不存在垂直方向的隶属关系.还有,战略联盟推动'柔性竞争"政策;参与各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今天,世界山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主要是那些在全球行业竞争中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寡头所结成的战略联盟,其主旨是为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诚然,发展中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但后者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和经济实力上占据着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主要集中在低技能,小规模,技术和营销要求不高的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双方跨国公司所结成的战略联盟多是接受型的联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不过是其中的"二等公民",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绝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发达国家看中的是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渴望的技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施加了层层限制.它们把一个完整的技术或工艺流程切割成若干零用的部分,分别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转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的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某个工序.这样,就不会造成因技术外溢而产生"回镖效应".进而损害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于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是严加控制.还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转让技术是按照一定的阶梯次序进行的.首先接受技术转让的是那些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其次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最后才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加剧了科技成果的集中和垄断,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少数发达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往往得不到梦寐以求的顶尖技术,反而为发达国家进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争夺发展中国家宝贵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创造了条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这无疑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并使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弘沟"加深.而且,这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生产链条的较底层次,进而永远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支配.
(3),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加大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的领域,并集中体现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工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地位逐渐呈上升的态势,并逐渐向金融业渗透.在信用杠杆的作用之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出机构多元化,工具多样化的特点,即银行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金融衍生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日趋活跃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规模空前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跨国化,要求资本大量地进行国际流动.这刺激了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走到哪里,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就跟到哪里,为跨国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极大发展,特别是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保险资产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愿望.还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电子计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的金融中心联成网络,国际金融进入了电子化和虚拟化时代.这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促动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创新中应运而生.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积聚和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资本积累的过剩和利润率的下降,使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让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自由出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过的操纵下,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贷款,援助相要挟,强力推行全球金融自由化政策,迫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美国是金融全球化的最积极推动者,也是金融全球化最大收益者.金融全球化部分地优化了美国资本的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迟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享受金融全球化的红利,美国经济才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增长.
由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大大增加.它降低了金融资本跨国流动的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本流动的效率,但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这导致了世界金融资本的总量及其增长与实体经济交易,投资及其增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就世界经济整体而言,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大约为每天1.5万亿美元,即每天25亿美元.此外,寻求高回报的资本投资额大大增长;到90年代中期,共同基金,养老金等等总计为20亿美元.是1980年的10倍.国际金融交易值在1997年达到36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全世界总产值.这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倒金字塔结构.另外,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和实体交易量之间也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倒金字结构.这些都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
目前,世界融资结构不合理,国际金融立法滞后,监管不力,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投机性短期游资.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时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某一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类型接近,在羊群效益的作用下,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传染给其它国家.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妄图实现垄断资本统治全球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经济全球化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权和规则的制定权.它们操纵着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继续推行和强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间接统治.同时,由于今天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虚拟化程度提高,垄断资产阶级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市场国际资金的流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推想行新殖民主义;他们对外推行新殖民主义不再表现为领土兼并,但其掠夺,压迫发展中国家的本性并没有变.与旧殖民主义相比较,新殖民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化上推行殖民主义则花样翻新.
在经济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试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重新瓜分世界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他们极力鼓吹私有制,自由化和非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其目的是要使发展中国家永远陷于积贫积弱的境地,从而永远对发达国家俯首贴耳.在政治和军事上,发达国家以军事力量作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新干涉主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粗暴的践踏.在思想和文化上,发达国家通过软权力扩张,变灌输为渗透,试图将西方文明普世化,把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给世界民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从总体上看,新殖民主义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是炮制掩人耳目的理论依据.由于"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已经声名狼藉,发达国家不断地为新殖民主义政策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为其被上合法的外衣.冷战结束后,他们炮制和兜售"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等名目繁多的歪理邪说,为其剥削,控制,打压发展中国家制造舆论.
2是发达国家凭借巨大的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通过控制国际组织和缔结联盟来加强对对发展中国家的统治.它们操纵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WTO等国际组织,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同时,它们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并借此推行新殖民主义.此外,它们还强化了北约,美日同盟等政治军事联盟,为其殖民主义扩张政策服务.
3是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为在经济化时代实现对整个世界的管制,垄断资产阶级强化各种控制手段;一是对新技术的垄断,二是对全球金融流动控制权的垄断;三是对地球资源控制权的垄断;四是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垄断.它们即强调经济制裁,军事打击等硬权力的作用,又强调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等软权力的作用.
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等等,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同时也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发展.
(1)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世界经济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对立.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对外投资报告>,截至2001年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000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数量达到65000家,其子公司至少达到85万家,其年生产总量占世界GDP的百分之4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百分之60.同时它还控制着百分之75的技术转让,百分之90的生产技术以及百分之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凭借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跨国公司实行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其活动极大地推动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突破民族国家的调整范围,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以无国际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它们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地方采购原料和材料,在劳动力充裕工资低微的地方加工生产,到商品需求量大,售价高的地方去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为追逐高额的垄断利润而不断追求增加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以便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所以其生产能力规模扩张十分迅猛,而一旦产品在市场上过剩,影响所及往往在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引发严重的经济动荡或危机.
(2)单个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解市场经济的缺陷,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大调整,但调整的结果并没有放弃国家的宏观管理,而是更加完善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促进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增长.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范围内的宏观控制,其出发点始终是为本国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全球经济的整体利益服务的,每一个主权国家作出的决策都是从本国而不是从全人类利益出发.因此,这种非一致性必然会使全球生产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使经济全球化下资本家的基本矛盾为单个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世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开放程度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变化又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因而导致相互之间的贸易失衡,使世界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国家层次上的主要表现.当今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有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的趋势.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通过经济的政策的甚至军事的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与掠夺,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和倾销商品的大市场,在全球性的资本周转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由此构成南北之间严重的贫富对立与分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这个矛盾是绝对不会消除和解决的.总之,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本身的固有矛盾,而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台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过渡是垄断资本主义发生的部分质变.它体现了资本主义为了延伸自身的灭亡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节,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所以,资本主义还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然而,资本主义的调整毕竟是局部的有限的调整,不能无限度地为生产力的发展拓宽空间,不能改变资本的限制正是资本自身这一事实.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加速了不能包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外壳炸裂的进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是不以任何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四,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源
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当选苏共领导人后就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理论,提出了所谓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此,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斯大林所倡导“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方向发展。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后,他不仅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理论和错误路线,而且比斯大林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提出了三个“和平”的修正主义理论,即“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理论。这些新修正主义理论的提出,不仅直接导致了中苏两党的分裂,而且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这使得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阵营分崩离析,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斯大林所倡导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得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土崩瓦解,当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所谓社会主义的国家,通过改革和开放,也已经彻底沦落为半资本,半社会主义的状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十月革命以来9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国是不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更不用说一国能够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么,一国为什么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一国社会主义不能摆脱战争的命运
从理论上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全人类社会是从此摆脱了战争的,也就是说,战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永远消失了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这个方向前进,而是朝着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存在着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我们通过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常要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战争,而且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经常爆发战争与冲突,甚至于还会与一些很落后的国家发生战争。在这里,我们暂而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战争,就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而言,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就爆发过多次战争,如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和1979年中越边界冲突,这两场战争是我们回忆起来最痛苦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两场战争了。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人进行过探讨,其中有些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作出了这样的几种解释;
1,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民族国家角色,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特殊的利益,而特殊利益将使它们之间产生摩擦甚至冲突.
2,在旧社会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断受到旧世界残余的困扰,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排除对外武力干涉的历史原因;在国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受到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
3,建立新制度后产生的新矛盾以及国家领导人在处理新矛盾时执行的对外政策,其中由于个人性格与国家性格的分离倾向上,使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水平将有力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走向.而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差别(不平衡)和由于对这种差别的武断态度,也会引起对立和对抗.
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这一现象进行理解.但是这些解释存在着一个共性点的问题是,始终立意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完美无缺,立足于社会主义绝对战争观的无误,认为只是由于各种缘由和外在因素,诸如历史,政治,误会,甚至个人性格出现了对马列主义战争学说的偏误,才导致这些战争的爆发.如果这些解释能够完全成立,设想将来一切排除,社会主义多家之间就能够完全消除战争吗?恐怕结论不是那么简单.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实际上没有预料也更无法阐述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如何发生战争的,更无法用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来解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中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什么是剥削?剥削就是通过生产资料来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部分就叫做剩余价值,其实,计划经济时的国有制企业也是靠剩余价值而发展的,也是通过“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来无偿占有很大一部分“全民”的劳动的——那是“国家剥削”。问题在于国家是通过宪法承诺取之于民的要用之于民,人民也接受了“大河有水小河满” 舆论灌输,人民才心甘情愿作奉献——今天的奉献为了明天能更多的得到(不为自己也为后代)。然而私人企业主没有做过这种承诺,他们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只是为了自家得到更多的利润,这不是剥削又是什么?
现在,我国的私有制经济可是方兴未艾!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私营企业已经有465万户,雇工人数近5000万;个体工商户2500万户,从业人员5100万人(见《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综合报告》)。2005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36条)更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并可参股自然垄断行业;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可与国有企业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和商业性勘查开发权;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面临这种现状,中国是否还存在事实上的剥削行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劳动力凡是被资本在雇佣,剥削的前提就始终存在,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不是不同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上,而是不同在分配方式上,不同在到底是少部分人得到社会大多数产品还是大多数人能最大程度地享有自身劳动成果。这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感到是少部分人在攫取挥霍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也就是大多数人普遍感觉到剥削的存在,这已经不是一厢情愿想否定能否定得了的。
<三>,一国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笼统地说,社会主义是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斯大林思想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主义,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命脉,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既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存在三大产业结构性危机,更不存在利润率的危机。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也不存在劳资矛盾。然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国家统得太死,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部由国家计划调节,市场不起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如果说有,那也只不过是周期性经济波动。
当今的古巴和朝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按照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经济体制,因而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是,中国与越南就另当别论了。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在农村搞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城市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内对外开放市场。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确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各国大都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与周期性经济危机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越南是1982年开始革新运动,对内对外开放,建立起市场经济模式。因此,这两个国家无一幸免,都尝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苦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两个国家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首先波及到越南,其次才是中国。2007年越南就发生了外资大逃亡,外汇储备降到几百美元。2008年下半年中国才感到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粗线条地说,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商品生产,存在着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一个不少;二是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是计划配置资源,原来的计划委员会改为发展改革委员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全球经济接轨,世界市场遇到风浪,必然会波及这些国家;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劳资矛盾仍然存在。只要这五条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总而言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经常面临着与外界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另一方面又经常面临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这样的一种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迟早是要被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所颠覆的。
在这里我还需要说明的是,以后可能还会有同志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作辩护,会认为我以上所罗列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三个根源的理由,是在苏联出现修正主义后特别是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后出现的问题,所以,有同志会提出;只要重新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中去,这些问题就会消失。笔者认为,重新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的公有制和计划性经济中去那也是死路一条,这已经被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列证。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如果闭关锁国,紧关大门,就意味着贫穷和落后,如果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人民又会重新回到被奴役,经济就会出现动荡和危机。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五,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有过二战后由苏联一国到许多国家的伟大胜利,也曾经遭受过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导致的重大挫折和失败.这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失败,决不是意味着马列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失败,而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东山再起.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又开始在世界各国逐渐地复兴起来.在当前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即将大爆发的历史时代,在此,我要劝告全世界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同志们,在未来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我们要必须抛弃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高举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旗帜,沿着马列主义倡导和指引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路线前进.
一,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战略问题
1,建立新的共产国际联合组织是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成功的首要任务之一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组织来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就公开宣告."工人无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也必然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同时发生;所以,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正是服从于世界革命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不仅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理论,而且付施实践,建立了第三国际.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时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1919年11月24日发出的<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邀请书>中,列宁明确提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还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而进行斗争".
共产主义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既然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就必然要有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的参与,就必然要求全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合作.因此,建立一个新的共产国际组织来领导全世界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革命斗争,这是必须的,这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向全球的蔓延和扩散,这使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低潮逐渐地复兴起来了,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各国许多左翼组织和共产党人要求建立新的共产国际组织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他在去年即2009年11月19日至20日的这次世界左派政党大会上就呼吁建立"第五国际".在这次大会上查韦斯表示,"成立第五国际的时刻已经到来",应当借助第五国际组织的社会主义运动,来应对当前"世界危机"所发出的挑战.成立第五国际已经成为一种需要,而他勇于作出这一决定.他还表示,成立第五国际这样一个国际工人运动组织正是"世界人民的需要",因为他已对全球各国的多次访问中看出端倪,而第五国际将继续坚持1938年成立于巴黎的第四国际的路线.查韦斯这个建议提出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左翼政党的支持和响应.在这次大会中还通过了一项决议,那就是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以筹备于2010年4月在加拉加斯举办一场聚合全球左翼政党的大会,以讨论新国际的成立.这个决议应许那些仍未作决定或表态的政党针对这个建议进行讨论,并且可以在较后加入.查韦斯总统倡导建立第五国际的建议能不能在今年4月份实现,人民将试目以待.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的大的历史背景下,这必将会促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斗争的不断高涨,建立起一个新的共产国际联合组织是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2,建立广泛的“世界统一”的革命战线
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加强同世界各种左翼力量的联合与合作.从苏东剧变以来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西方发达的共产党积极转变斗争策略,努力扩大联合与合作的对象,与各种左翼力量(包括社会民主党,绿党和女权运动等)进行了联合与合作.从今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看,大左翼的国际联合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对于共产党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来说,在有些问题上借鉴其它政党的做法是有益的,问题在于行动上开展联合与合作的同时,要避免在思想和理论上完全与其它政党趋同与融合,以至于共产党丧失自己的特点.
3,暴力革命仍然是我们战胜阶级敌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肯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颂扬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他们就论述了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手段的必要性,他们说道;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由或公开的或隐蔽的国内战争,必须或早或迟转变为公开的革命,一句话,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总结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必须用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自己的解放。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他在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猛烈抨击了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之流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光辉思想的歪曲。根据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他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不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须依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特别是帝国主义时代,银行资本时代,大资本主义垄断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表明,无论在君主制的国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国家,由于要对无产阶级加强镇压,"国家机器"就大大加强起来,它的官吏机关和军事机关也就空前地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强化军事官僚机器的目的是用来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事实证明,当无产阶级起来斗争时,资产阶级便用反革命暴力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正如列宁深刻指出的那样,"反动阶级总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发动内战,"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因此,无产阶级如果不使用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消灭反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更谈不上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上述这些理论仍然是我们当前战胜资产阶级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关于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
1,消灭国有制,全世界一切生产资料,资源,土地,海洋以及财富归共产主义 国际联合组织所有,归全世界人民所共有;
2,根据国际社会的需要,国际社会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之后,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
4,统一世界文字,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管理;
5,建立世界统一的货币;
6,建立世界统一的军队,所有军队必须由国际组织统一管理;
7,建立世界统一的法律体系;
8,建立世界统一的公安机关,以维护世界治安;
9,教育和医疗免费,将来有条件住房也可免费;
10,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凡年满(女,55岁,男,60岁)一律退休,退休后发放相等的退休金;
11,实现全世界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民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2,建立世界人民民主集中制,凡年满18岁的全世界人民都有权参政议政;
13,取消死刑,但要保留监狱;
14,全世界人民在拥护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宗教信仰自由;
全世界共产党联合起来,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