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口头上都会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央也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就是在全国最富的广东,也依旧存在“贫困村筹建新桥20年未果 学生汛期无奈停课”的现实,这不仅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也是中华民族之耻。
樟潭桥已经30多岁了,是许多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广州日报)
周江河从革命老苏区樟潭村中心流过,将老寨、扬曲、义和、河背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100多人和800多亩耕地分隔在两岸。1978年在有关部门帮助下,村民集资74万元,在村中央建起了一座2米高、2米宽、长105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水中桥,从此结束了革命老苏区樟潭村无桥历史,村民们满含深情地将水中桥命名为“苏区樟潭桥”。
水中桥解决了枯水时节村民过河耕作、孩子们上学、小型拖拉机运输等难题。但每年汛期,只要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水就将水中桥淹没水下,村民过河只能望水兴叹。村民杨国恩、朱福兴、赖祝秀3人先后涉险过桥时被洪水冲走身亡。赖祝秀被洪水冲走后,一个星期后才在下游3公里处的回水潭中找到她的尸体。时下,樟潭小学1至6年级的230名学生中,有120多人住在河对岸。
从1990年开始,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的樟潭村便筹备在流过村中心的周江河上建一座新桥,以保证车辆通过、村民生产和孩子上学,但村民足足盼了20年,至今只筹到60多万元,还差230万元。每年到了汛期,为了学生的安全,村子唯一的小学不得不停课。(见2010年4月17日《广州日报》
樟潭村是革命老苏区,虽然经过30年改革开放,村民生活有一定改善,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去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860元,是五华县典型的贫困村之一。要筹集230万元建桥费,无异于是天文数字。而作为全国最富的广东来说,只是天天赌“双色球”的钱就有2000万左右,在各省市中是“铁第一”。在笔者想来,既然樟潭村没有这个能力,广东省市县镇各级政府可完全有能力出得起这点资金把桥建起来。
可为什么建不起来呢?显然是各级政府和官员们没有真正把重视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如果真的重视了,如果省长书记们也到那旧桥上走一走,我相信这座小桥早就建起来了。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些政府官员往往把GDP增长和面子工程看得过重,没有真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否则,怎么会先后发生3名村民过河被冲走身亡,至今还无人过问、仅仅靠村里筹集资金呢?
按照广东省委书记近日的说法是,“缩小贫富差距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的发展方式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现在这个阶段就要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樟潭村所在地的上级政府能够帮助村里尽快把新桥建起来,不要让村民再盼下去了,也不要让孩子们每到汛期就放假了。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