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军(化名)最近突然“富裕”起来,不仅不怎么向母亲要零花钱,而且日子还过得挺“滋润”,常常自己给自己买零食。一追问,原来小军做起了生意——帮同学做作业,每次收费一元钱。(6月4日重庆晚报)
家住渝中区嘉陵新路65号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军,“平时挺听话,还是班长。”现在虽然一周能挣八到十元钱,却让妈妈高兴不起来。“这么急功近利,长大了有可能为了钱走上歧途,甚至犯罪。”他的母亲宋时英苦恼的说。
帮同学做作业收钱,从市场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从培养孩子成长的角度讲,却是十分的悲哀。过来人都清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同学间友情最纯真,同学间帮助是不应收报酬的。更何况只要一涉及“有偿”,“帮助”就会变了味,比如在考试时帮同学作弊、平时帮同学写作业,甚至在评选“三好学生”时拉选票等。
“有偿帮助”起码有四大坏处:一是同学间的“有偿帮助”容易形成“有钱”者役人、“贫穷”者役于人的风气。长此以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会受到扭曲和损伤。二是会失去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友谊。如果帮助人是为了得“偿”,受帮助者心安理得,同学间纯真的关系会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三是不利于养成自立、自尊、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小学生中就开始拿钱雇同学“帮助”做作业,成人后将如何自处?!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就用金钱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失去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如同情心、怜悯心、恻隐心等。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对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
朝夕相处的孩童间为何会出现金钱交易?显然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初生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近黑则黑,近白则白。正是受到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军才学会了做生意。小军说,平时妈妈常常当着他的面算账,吃饭、上学、买玩具、买衣服花了多少钱。看见乞丐,妈妈就对儿子说,读书不用功,以后就像他一样,找不到钱,流浪街头,舔盘子。妈妈还将儿子的成绩和奖励挂钩,考100分就奖励2元,考上95分奖励1元钱,如果分数没上90分,零花钱扣1元。“同学给钱的时候,我当时不想拿。”可想到妈妈说的读书为找大钱,“我想,妈妈一定会表扬我,就拿了。”“没想到无心的举动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影响。”妈妈不无后悔地说。
除家长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有学校。《半月谈》曾刊登的《师德“五痛”》中,有“两痛”都与金钱有关,“收受钱物,不良风气影响学生”、“忙于走穴,荒了课堂”,真乃师德之痛、学生之痛、教育之痛。教育是“大鱼”引导“小鱼”的活动,如果作为“大鱼”的教师自身行为不端,行路不正,那么随从的“小鱼”自然就会迷失正途。一旦学生目睹或者耳闻老师有了与金钱有关的错误言行,他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对这种行为有所默认。
“有偿帮助”的泛滥会对判断能力较弱、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孩子产生许多误导。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会打上“有钱就可支使人,钱多就好办事”的烙印,产生“一切向钱看”倾向,使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做什么都会以金钱来衡量。君不见时下的种种怪状,如落水者在水中痛苦挣扎,岸上人还在为救人报酬讨价还价;遇车祸者哀苦求生,多少行人或驻足观望,或视而不见等。这种不道德、不人道的行为不就是“有偿帮助”的翻版吗?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培养“四有”新人、合格公民,首要就是要“有道德”。作为成长中的孩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任何东西都是用钱能换来的,同学真情就是一例。在学习中、在生活上、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别人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如果都带着有偿的目的,我们就不可能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小军帮同学做作业收钱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现象,实际上涉及社会的根本、人生的根本,令人痛心。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