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总路线在太平县的贯彻和农业“大跃进”
今日《党的总路线在太平县的贯彻和农业“大跃进”》一文,是我2008年应黄山区(原太平县)党史办之邀,为农委所写党史专题(之二)的底稿。这里,我不想多说一个字,只想拿出来供大家参阅。(注:1、发帖时,对无关内容予以了省略;2、仅供参考。)
原底稿正文
【中共黄山区农委党史专题之二】
党的总路线在太平县的贯彻和农业“大跃进”
总路线形成的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相继出台,并掀起了“三面红旗”运动。当时的“人民公社”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乡一级政权替代。
一、总路线、大跃进相继出台的历史背景(略)
二、我县贯彻落实总路线的总体运行情形
1、时间内容
农业大跃进,我县早在1957年,就号召发展生猪生产,是年养猪3.3万头,比上年增长50%。
1958年1月6日 ,我县农业合作社干部训练班开学,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讨论太平县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生产指标;推广双季稻连作、间作和茶叶生产技术,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为实现水稻亩产862斤而奋斗。 3月25日 ,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运动的指示》,要求“以一个月时间,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个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运动,来一个思想大跃进”。全县立即以“四大”形式大规模地宣传“大跃进”,从而揭开“大跃进”的序幕;6月,全县开展“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活动。全年开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宣传。上半年,掀起全民大办工业高潮,遵照省、地委指示,县委、县人委提出1958年建立工业基础,两年内工业产值赶上农业产值,1962年超过农业的奋斗目标。为此,县委指示:组织领导上,各乡镇确定一名副书记,各社确定一名副主任专管工业;思想上,本着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先手工后机械,由低级到高级、因陋就简的精神;资金上,依靠和发动群众,以矿养厂,以积累为主,财政投资为辅。全县很快形成“社社队队办工厂,家家户户搞工业”的全民大办工业高潮,至年底,共新扩建各类厂矿246个,比1957年增长15.4倍。8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9月,开展联乡并社工作,将原有高级社按地域合并扩建为人民公社。对所辖管理区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核算,在实施权利、安排劳动力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过份集中和平均主义倾向,刮起一股“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是月,还开始全民大办钢铁,为实现年产1000吨生铁的目标,县委作了紧急动员和部署,号召全县人民“再来一个淮海战役”。全县共抽调劳动力15911人,组成以大办钢铁为目的的炼铁、开矿、烧炭、淘铁砂、运输等作业大军。同时,县委成立冶金工业指挥部和交通运输指挥部,除原分管工业的书记外,县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指挥,并派县委委员4人统领炼铁、开矿、烧炭、淘铁砂、运输等作业大军。经过40多天日夜奋战,全县共炼出土钢193.64吨、生铁361.93吨、开采铁矿石634吨、烧炭6735吨、淘铁砂1163.5吨。 10月1日 ,农村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撤消、合并了14个乡镇、8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甘棠、三口、龙源、新丰4个人民公社,下设12个管理区,73个生产大队,916个生产队。其中规模最大的甘棠人民公社,由5个乡镇的32个高级农业社合并而成,农户达6986户。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统一经营。是月,公社化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全县先后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950个公共食堂。社员在食堂吃饭一律不要钱。后因口粮标准低,营养不足,不少人患了浮肿病。12月,太平县第一座小型水电站——仙源水电站竣工,容量5千瓦,供应县直机关照明。是月,陈村水库(陈村水电站)淹没区开始移民。至1986年,先后进行3次移民,共迁移12530户,56576人,其中县境内就地安置42761人。第一次移民,至1962年结束,移民为县境地势最低的淹没区湘潭、龙门等地居民,共迁移2592户,8847人,大多数就近后靠,少数安插在其他社队。是年底,因燃料不足,产品质量低劣而“下马”。其间,为解决燃料,县组织近万名采伐工进山砍伐。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是年,县内所有公私合营及大多数合作商店、个体商贩、并入国营商业和农村合作社,同时关闭自由市场。
1959年4月14日 ,石埭县并入太平县,国务院第86次会议决定撤消石埭县,将石埭县夏村、七都、横渡、广阳4个公社划入太平县。 11月14日 ,全县整风整社会议召开。是月,省委批准太平县城由仙源迁往甘棠。
1960年3月,石门水电站竣工,1958年10月动工,除线路架设外,国家总投资39.9万元,装机2台,容量384千瓦。 4月15日 ,“三反”整风运动拉开序幕。
1960年,因自然灾害和“共产风”影响,全县粮食大幅减产,群众多以瓜菜、蕨根、芭蕉根为食,浮肿、干瘦病不断发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4%。为组织救济和医疗,县政府拨款14.27万元。
1961年1月4日 ,县镇反肃反领导小组成立。 4月13日 ,徽州专区恢复,太平县隶属徽州专区。12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32个公社。是年社会商品零售736万元,财政收入200.57万元,这已是1958~1963年中的最低点,完成任务情况比1960年还差。
1962年9月,县委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至同月29日,全县32个公社129个大队1218个生产队,已有267个生产队改正“责任田”,占实行“责任田”1086个生产队的21.9%。是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150万元,其中农业696万元,工业454万元,则同样是1958~1963年中的最低点。而且蚕茧生产100担,比上年减少73%;茶叶生产7723担,比上年减少38%。
1963年1月5日 ,农村第一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3月5日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县掀起宣传、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6月,县直机关开展厉行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2、运行情形
总路线原则加上“大跃进”精神通过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平台,一场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运动就开展了起来。
人民公社中的耕作组只负责生产。大片山林、水库、鱼塘、厂、场、矿,由公社直接经营管理。小片山地、小作坊、小鱼塘、小饲养场,由公社和工区确定专人管理,所有动力机械由公社统管。小农具由工区管理,分给耕作组使用。劳力、耕牛、农具、资金及物资,公社有权无偿平调。不久,公社核算太大,难以发号施令,才转以大队为核算单位,但上级对下级的平调依旧。公社社员统一按军事化组织生产和生活,把人员按营、连、排编制管理。相对集中居住、集中劳动、集中吃饭。还搞了一阵把小村并大村,谓之大办居民点。
大办公共食堂,一个耕作组或者一个自然村办一个食堂,合作社原有资产一律无代价收归公社。取消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社员饲养的家禽、家畜,折价归公,实际也是一句话。只食堂免费吃饭,“无价供应”,东村吃了西村挑。
劳动报酬实行工资制,按劳力分等定级,劳力年工资40至60元,80%到人,20%作奖励。由于公社资金全都浪费到“大办”上去了,实际没有执行。各级组织都往社员身上平调,由于下面竞相发卫星、虚报高产、增产、增收,国家征购就多取了去,下面大手大脚,大吃大花,又多浪费一些,劳力都调去搞没有报酬的钢铁生产去了,有的调去修水利去了,有的大办那些没有用处的工业产品,连原材料都白搭进去了,哪里弄到现钱?有的甚至没有人去收,粮食烂在地里。社员根本无法进到钱,生活不下去了,地、县委责令银行发放贷款,各公社自行向银行贷款,专用于社员分配找补。其实,人平不过两元钱,表示心意而已。贷款实际还是银行赔了。公社出售的农副产品,不管质量如何,统一要供销社收购,最后,只有倒掉,资金则由供销社报销了。各地于公共食堂一角,放些小日用品,取名“无人售货”台,显示人民公社共产主义的精神面貌,不到两个月全部取消。
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所有原属县管下属机构,都下到人民公社,社里设财政、税务、银行、商业、学校等机构。什么下放都好说,把个税收也下放了,县税务局也撤消了,该上缴的被公社截拦、乱花,就大乱套了,各级财政都岌岌可危,到1961年底,中央赶紧下令收回财权,恢复税务局。当时宣传这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是进一步消灭私有残余,消灭资产阶级一切不平等残余,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重大革命运动。
1958年6月,农业方面号召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粮食1000公斤,并提出“全党动手、全党动员、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争取一颗一两稻,力争早稻亩产双千斤”的口号,1958年实施木材采伐放“卫星”,森林资源受到极大破坏。
1958年的确还是吃了半年的饱饭,但1958年10月起大办食堂,免费吃饭,“无价供应”,糟蹋或浪费了很多粮食,再加上1959年浮报高产量,再度高征购,到1959年下年,粮食已经紧张。 1960年大粮荒爆发,农民人均粮食一天没有半公斤谷子。当时物资大缺乏,通货大膨胀,大米一市斤由原价8分涨到1.6元,猪肉一市斤由正常时的0.4元,涨到18元,机关、厂矿、社员,到处发水肿病、妇科病、小儿营养不良症,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饿死人。春上,太平县成立度荒委员会,发动大搞代食品的群众运动。地区、县里大批的医生到乡下到处设战地病床、疗养院。本来“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赚钱归集体,粮食吃大公”,到了农民连“吃大公”也成问题,群众干劲下落了。于是大干快上的大批项目不得不大批下马,解散所有食堂,解散大批集体猪场。总路线也就自然而然流产告终。
1961年,虽然城市职工口粮从每人每月的大36斤降低到了23斤,有段时间还降到还21斤。还是不解决问题,于是9月压缩职工,精减干部,动员超龄学生返回农村。先后于11月和次年3月压下成千上万人回到农村去,减少城市压力。
三、若干年份农业生产情况
1、1958年农业生产情况
195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09万元。粮食总产80842700斤,亩产464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1291亩,总产54024523斤,单产382.4斤。茶叶产量17753担。年初饲养生猪19933头。以下太平县1958年农业生产计划的执行结果基本上都得到了完成。
2、1959年农业生产情况
1959年是我县苦战3年的第二年,是具有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一年。这年里,春雨绵绵,夏秋两季又干旱,年内还遇有冻害、冰雹袭击,据汇报统计受冻面积约达3000余亩,春茶损失竟达1000担左右。但我县12万英雄人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和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坚持了政治挂帅,层层建立组织,实行领导分线,劳动分业,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特别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在我县广泛深入贯彻以后,在反右倾鼓干劲,实现了“产量大跃进、质量大提高、三季大增产、全年满堂红”。接着为实现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为提前和超额完成1959年工农业生产计划而奋斗的口号鼓舞下,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干劲冲天、斗志昂扬,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抗旱、兴修水利、积肥造肥、深耕等跃进高潮,使我县农业生产和全国各地一样,驾上了千里快马,迈着一天等于20年的快步高歌猛进。
全县总耕地面积220516亩,其中水田116726亩,旱地24477亩,水浇地29313亩,水浇地中菜园地占28000亩;总播种面积361278.8亩(不包括绿肥),复种指数达163.8%,粮食总产量共计86903000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总产增长7.97%;按粮食占有的耕地面积亩产达549斤,比1958年亩产增长12%。
全县茶园面积18830亩,其中可播面积15725亩,到12月22日止,共开辟新茶园705亩,垦复茶园1717亩,短穗栽插完成18.5亩,改造老茶园227亩。全年茶叶总产量19000担,比大跃进的1958年茶叶产量增长7%;其中春茶11000担,增长7%,平均单产达120.8斤。这一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面积丰产和高额丰产,如三口公社招桃生产队,培养27亩茶园,亩产达252斤,比一般单产将近一倍;又如又升生产队0.8亩产达608.8斤的高额丰产茶园,比一般单产增长3.8倍。同时还出现了平均单产超过150斤以上的公社有5个,平均单产超过200斤以上的大队1个,如夏村公社地里溪大队有茶园167亩,总产达360担,比1958年增长51.71%,平均单产达214斤,比1958年141斤提高73斤,而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实现了“产量大跃进、质量大提高、三季大增产、全年满堂红”。特别是秋季超过了夏茶有1000余斤,占春茶的50%。
油料和棉花因面积减少,产量少于1958年,但单产比大跃进的1958年提高了,其中油料单产增长66.6%。
全年养蚕1132张(其中因病死亡466张,产茧345担;养蚕种490斤(其中死伤蚕种390斤)),产鲜茧30担。
全年饲养生猪26735头,比1958年初19933头增加34.1%,占地委分配计划42000头的63.7%。现有耕牛10719头,其中黄牛8184头,水牛2535头,马驴骡106头,绵羊254只,山羊48只。共饲养家禽143597只,其中鸡101263只,鸭31755只,鹅11079只,家兔2633只。
3、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083公顷、总产量19702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445公顷,产量15878吨,亩产99.50公斤。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3308万元,其中农业851万元还是不错的,但也无法解决粮荒。社会商品零售882万元,财政收入286.86万元,却是比较偏低了。
4、1961年农业生产情况
一是基本情况。耕地情况,耕地面积166921亩,其中水田139558亩,旱地27363亩;茶园17903亩。
二是劳动力情况。劳力34295人,其中整劳力22059人,半劳力12236人,辅助劳力6284人。有劳力耕牛5521头。
三是气象情况。全年平均温度16.2度,年降雨量1710.4公厘,晚霜4月28日,早霜11月23日。
四是耕种情况。粮食大豆作物播种面积209605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64亩,棉花300亩,复种指数134%。
五是灾害情况。旱灾,遇到了25年来未有过的特严重的夹雷旱,自6月10日到7月22日共计42天,未降过透雨,使全县最大受旱面积达到103307亩,占耕地总面积60%;水灾,自6月7日到10日,全县境内连降大雨,降雨量最大的地方达244公厘,山洪爆发,陈村水库淹没区水势陡涨,淹没水稻3755亩,午粮与玉米等1342亩,并冲坏塘坝144处,田埂678条,冲走农具、家具3000多件;风雪灾,9月2日晚,全县大部地区受到6~7级大风和冰雹侵害,不完全统计被风吹倒水稻7518亩、玉米2771亩。仅以上三次灾害给我县带来不可估量底损失,但由于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全县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与自然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战斗,参加抗旱的民工达176282个工作日,修理了水车690部,渠坝、开沟5249处,搭棚、挖泉眼等工程941处。在大风、大水之后发动群众抓紧洗苗、补苗、清除积沙杂草、扶棵追肥、加强管理等积极有效措施,从而战胜了接踵而至的水、旱、风、雹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良好的收成。
六是问题和缺点。⑴前几年强调推广引进良种,忽视了当地良种的繁殖,使小籽棉、土油菜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以致现在各地需要这些品种的种子时却无法解决。⑵小型农具也普遍缺乏,如新丰公社一个大队有132头耕牛,只有30张犁、17副耙,其他铁、木、竹农具也同样缺乏,据摸底计算,全县需要添置修理小农具35万件,但由于工人和原材料的限制,很难满足需要。⑶畜牧生产方面,群众养猪积极性虽已调动起来,但种母猪少,繁殖慢,仔猪供不应求。⑷防疫治疗方面,也没有跟上去,药品缺乏,治愈率低,以及放松了对中兽医和防疫员的领导,一年之内没有打过防疫针。⑸蚕桑方面,对严重砍桑树现象,始终未能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制止,培桑养蚕的包工包产工作,也没有妥善解决,使蚕茧产量连年下降。
5、1962年我县农业生产情况
午季实收午粮30742担,比上年增加16%;油菜实收7945担,比上年增加3.3倍;生猪现有7574头,预计年底可达7400头,比上年增加58.5%;耕牛现有7326头,年底可达7529头,比上年增加2%;家禽饲养量年底可达156000只,比上年增加5%;只有蚕茧生产100担,比上年减少73%;茶叶生产7723担,比上年减少38%。
6、1963年我县农业生产情况(略)
7、总路线时期兴修水利情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县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掀起了抗旱、兴修水利运动的跃进高潮,取得了辉煌成就。
1954年1月,我县第一座小(二)型水库在和平乡凤凰山动工,翌年5月竣工,蓄水13万立方米;同时兴建三口江家冲塘、甘棠龙门岭脚水库、和平十亩塘,改弦瑞乡麟瑞塘为联灌、串灌塘等。
1957年下半年开始,全县各地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许多地方连夜点起汽油灯“挑灯夜战”。
1959年完成土石方537万公方,其中石方就有74773方,改善灌溉面积32882亩;完成水电水力站6处,装机41千瓦。
1962年共完成48651土石方,44638个工作日,整修水库12处,塘、坝、渠、岸1314处,并由国家投资兴建了3处基建工程,共改善灌溉面积24045亩,增加灌溉面积1000亩。
1963年整修和新建中小型水利工程2400处,机灌站4处,完成土石方70800多公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2211亩。
至1969年,全县兴建水库20座,总库容5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160公顷。
四、若干年份指标状况及其对比
1、若干年份经济图表
附表1: 太平县1958~1962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总产值 |
其中: | |||
农业 |
工业 |
社会商品零售 |
财政收入 | ||
1957 |
1503 |
839 |
664 |
773 |
258.43 |
1958 |
2102 |
1009 |
1093 |
979 |
336.95 |
1959 |
2543 |
1253 |
1308 |
952 |
310.77 |
1960 |
3308 |
851 |
2457 |
882 |
286.86 |
1961 |
1326 |
734 |
592 |
736 |
200.57 |
1962 |
1150 |
696 |
454 |
802 |
205.58 |
注:此处工农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
附表2: 太平县1961年与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比较 (单位:担、头、只、吨)
类型 情况 |
粮 食 |
茶 叶 |
油 料 |
棉 花 |
蚕 茧 |
糖 料 |
烟 叶 |
大家畜饲养量 |
生猪饲养量 |
家 禽 |
成 鱼 捕 捞 |
生产数量 |
507060 |
12422 |
4412 |
78 |
130 |
614 |
16 |
7914 |
7742 |
148318 |
16.81 |
完成情况 |
超过计划1.4% |
完成计划85.6% |
完成计划64% |
完成计划45.8% |
完成计划53% |
完成计划15% |
完成计划11.4% |
完成计划80% |
完成计划52.6% |
超过计划48% |
投放鱼苗37.7万尾 |
与60年比较 |
减少9% |
减少32% |
减少30% |
增长56% |
减少47% |
减少79% |
减少64% |
减少80% |
减少49% |
增长56% |
—— |
附表3: 太平县1963年与1962年农业生产情况比较
类型 情况 |
粮 食 |
油 料 |
棉 花 |
茶 叶 |
蚕 茧 |
大家畜 |
生猪 |
生产数量 |
6500万斤 |
9800担 |
390担 |
9120担 |
117担 |
7315头 |
13000头 |
完成情况 |
完成计划106.6% |
完成计划132% |
完成计划650% |
完成计划86.5% |
完成计划172% |
完成计划93.5% |
完成计划240% |
与62年比较 |
增长5% |
接近62年实际数 |
增长137% |
增长18% |
增长12.5% |
增长2.5% |
增长50% |
2、若干年份农作物经济情况补充
水稻,1959年,不顾生产条件,盲目扩种双季稻,每0.067公顷产量降至12.5公斤;1960年,水稻总产由1957年的2.88万吨,下降150.4%,比1949年总产还低0.25万公斤。
蚕桑,1949年桑园面积2公顷,蚕茧产量0.05吨;1952年桑园面积2公顷,蚕茧产量0.10吨;1957年桑园面积73公顷,蚕茧产量11吨;1962年桑园面积2公顷,蚕茧产量5吨。
茶叶,1949年茶园面积678公顷,产量146吨;1952年茶园面积759公顷,产量291吨;1957年茶园面积942公顷,产量547吨;1960年桑园面积908公顷,产量876吨;1962年桑园面积855公顷,产量303吨。
3、夏村人民公社1958年农业生产收益分配情况
全年总收入8166547元(农业4435746元,林业2689236元,牧业11520元,副业683435元,渔业2893元,工业48620元,其他295097元)。
扣留部分合计3628002元,占总收入44.5%(其中公积金873478元,占总收入10.7%;公益金145754元,占总收入1.79%;行管费56610元,占总收入0.7%;税金922483元,占总收入11.3%;生产费用1601138元,占总收入19.65%;其他28539元,占总收入0.36%)。
分配部分合计4538543元,占总收入55.5%。其中伙食抵垫2216478元(原扣2464830元,因以后尚有248352元列入工分分配的)占分配部分48.8%;工资部分2322067元,占分配部分51.2%;每人平均现金收入(即工资部分)21元(按参加分配人数的98745人)。
伙食供给情况。是年我县普遍实行了伙食供给制,但扣留的伙食抵垫资金一般以7个月计算(因上年分配是11月中旬才进行的,从12月份起实行到今年6月底止),每月以4元计算,每人共扣28元。扣留以后,有些单位工资部分很少,甚至个别的单位将分配部分全部作为伙食抵垫还不够,如胜丰社员分配部分33120元,占总收入51%(因为生产费扣留26.23%,税金17.1%),但伙食抵垫按该单位1380人计算,7个月须要38640元,不仅没有现金收入,而且只能吃到5月份(因由于蔬菜方面节约了一些吃到6月份)。类似情况较多,如供给部分占分配部分60%以上有34个单位,40~60%有46个单位,40%以下仅有24个单位。
由于供给部分大于现金收入部分,所以该社在午季预分时为了使供给部分不超过分配部分30~40%(当时是按午季收入计算的,午季收入仅占全年收入24.2%),因此只有1个单位继续实行伙食供给制,7个单位实行口粮供给制,6个单位实行半口粮供给制,其余都是实行补贴制办法。
4、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农业生产收益分配情况
全年总收入8091387元(其中农业4923678元,比上年增加11.1%;林业2031755元,牧业50678元,副业849324元,渔业4339元,工业53530元,其他178083元)。
扣留部分合计3493560元,占总收入43.18%(其中公积金833410元,占总收入10.3%;公益金132482元,占总收入1.65%;行管费56798元,占总收入0.7%;税金1049644元,占总收入12.97%;生产费用1421226元,占总收入17.56%)。
分配部分合计4597827元,占总收入56.82%。其中供给部分1262972元,占分配部分27.47%;现金收入(工资部分)3334855元,占分配部分72.53%;按分配人口98862人,每人平均33.73元。
审批方案的依据:是省委10月21日“关于1959年人民公社分配工作意见”和安徽日报一篇社论的规定,在保证90%以上社员增加收入,其余10%也不至减少收入,同时尽可能扩大公共积累;扣留部分应控制在40~45%以内(个别情况例外)。因此,我县扣留比例平均在43.18%。,其中:扣留达不到40%有12个单位(其原因是由于今年较上年有所减产,有的系穷队),40~45%有90个单位,超过45%有2个单位(主要是生产费用和税金较多)。
实行供给形式的依据:省委指示供给部分不得超过分配部分的40%;除去供给部分,社员分配的现金收入每人平均应不得低于30元。根据这两条原则和各单位的收入情况,决定其不同的供给形式:实行伙食供给的有2个单位,全口粮供给的是9个单位,2/3的口粮供给31个单位,1/2的口粮供给18个单位,1/3的口粮供给12个单位,1/4的口粮供给11个单位,1/5的口粮供给3个单位,实行补贴制的仍有18个单位。今年供给我们比上年减少的原因:上年另加了7个月的伙食抵垫,而今年是按全年计算的;由于受了上述两条原则的限制;今年虽然农业、茶叶收入增加,但木材减少867056元,1959年总计仍比1958年减少75160元。
5、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与1958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
附表4: 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与1958年农业生产收支情况对比
年度 收支 项目 类别 |
1958年 |
1959年 |
1959年比1958年 | |||||||
实绩数 |
与总收入% |
实绩数 |
与总收入% |
增 加 数 |
减 少 数 | |||||
金额 |
与58年% |
金额 |
与58年% | |||||||
总
收
入 |
各种支出合计 |
827602.68 |
|
898515.13 |
|
70912.45 |
8.5 |
|
| |
其中农业收入 |
351657.81 |
42.5 |
440971.61 |
49 |
89313.80 |
25 |
|
| ||
园林收入 |
381425.67 |
46 |
409364.64 |
45.5 |
27938.97 |
7.3 |
|
| ||
牧业收入 |
1680.81 |
0.2 |
1499.35 |
0.1 |
|
|
181.46 |
10.8 | ||
副业收入 |
82984.57 |
10 |
27115.45 |
3 |
|
|
55869.12 |
6.7 | ||
渔业收入 |
355.98 |
0.1 |
4154.46 |
0.4 |
3798.68 |
1067 |
|
| ||
工业收入 |
1672.62 |
0.3 |
3620.71 |
0.4 |
1948.09 |
116 |
|
| ||
其他收入 |
17825.22 |
0.9 |
21788.72 |
1.6 |
3963.50 |
50 |
|
| ||
总
支
出 |
各种支出合计 |
396618.47 |
48.1 |
402744.73 |
44.8 |
6126.46 |
0.15 |
|
| |
其中:税金 |
78243.77 |
9.45 |
133589.84 |
14.8 |
55346.07 |
70 |
|
| ||
生产费 |
136009.91 |
16.4 |
146908.96 |
16.3 |
10899.05 |
8 |
|
| ||
管理费 |
4680.60 |
0.85 |
13436.65 |
1.7 |
8756.05 |
187 |
|
| ||
公积金 |
157523.94 |
19 |
96614.37 |
10.7 |
|
|
60909.57 |
38.9 | ||
公益金 |
20160.25 |
2.4 |
12195.11 |
1.3 |
|
|
7965.14 |
39.1 | ||
社
员
分
配 |
分 配 合 计 |
430984.21 |
51.9 |
495770.20 |
55.2 |
64785.99 |
15 |
|
| |
供给部分 |
金额 |
244571.00 |
|
126692.72 |
|
|
|
117878.28 |
48 | |
占分配% |
56.7 |
|
25.5 |
|
|
|
|
| ||
工资部分 |
金额 |
186413.21 |
|
369077.48 |
|
182664.27 |
98 |
|
| |
占分配% |
43.3 |
|
74.5 |
|
|
|
|
| ||
按分配部分计算每户平均 |
户数 |
2376 |
|
2391 |
|
|
|
|
| |
平均金额 |
181.30 |
|
207.40 |
|
|
|
|
| ||
按分配部分计算每人平均 |
人口 |
8445 |
|
8236 |
|
|
|
|
| |
平均金额 |
50.76 |
|
60.19 |
|
|
|
|
| ||
小 集 体 收 入 |
总收入 |
39622.60 |
|
153273.79 |
|
113651.19 |
286.9 |
|
| |
总支出 |
2654.80 |
|
74779.08 |
|
|
|
|
| ||
社员分配 |
36967.80 |
|
143794.71 |
|
|
|
|
| ||
每户平均数 |
1677 |
|
64.10 |
|
|
|
|
| ||
每人平均数 |
4.37 |
|
18.60 |
|
|
|
|
|
五、它留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参加人员之广、声势之大,真可谓历史上少有。凡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无不留下深刻地印象,其中自然包括一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总路线虽然自然而然流产告终,但“多快好省”四个字的合理性不容置疑。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刚从“一穷二白”起步,经济还相当落后,更多的工厂、更多的矿山、更多的合作社、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医院……;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很多。这个“多”字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总要求。“快”是说要尽可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速度。只有我们的敌人才希望我们“慢”。这个“快”字自然是好的。“好”是指经济成果的质量,当然必须如此。“省”是指要节约高效。当时,我们不仅是个很穷的国家,而且是个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个“省”字着实十分重要。总路线一化三改(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功不可灭!
2、教训
50年前中国人民的奋发进取的精神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是“大跃进”,或者说“大跃进”就是高昂的奋发进取精神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应该说“大跃进”的发动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大跃进”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或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新中国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强国富民,保证中国人不再挨打的,解决中国人不再挨饿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可行的发展战略。但是,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违背客观规律,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盛行“浮夸风”,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从1961年起,国家不得不用5年时间进行经济调整。虽然大跃进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3、启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因此,对于历史,我们应当实事求是。过去将这次大饥荒原因完全归结为天灾,用“三年自然灾害”来完全解释这次灾难,而不承认当时党和政府的决策失误,这是不全面的。然而部分人完全否认自然灾害的影响,甚至用“风调雨顺”来形容这三年,这显然也是不妥的。作为后人,我们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主要引证资料目录(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