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案何以超万人联署签名?
最近,在人民网上有一则E政提案,题目是:《复员军官的问题不容忽视》(提案号是3378,已立案),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有12171人联署签名,点击率也已超过11万人次。而另一份《建议解决复员军官的问题》(3381号)的提案也有近9000人的联署签名。一个提案何以超万人签名?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据了解,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量企业破产、改制,大批人员下岗、待业,地方就业压力十分巨大。而恰恰在此时刻,军队由于形势的需要大量裁军,军队大批军官必须陆续到地方安置,转业干部安置出现危机。为了缓解地方安置压力,也为军队干部制度改革探索出路,于是,1993年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安2号政联字(1993)1号关于军队干部复员的《试行通知》。而正是这一纸《试行通知》,使执行该《通知》的几万名师、团、营、连军官成为了试验品和牺牲品。据称,该《试行通知》之所以试行,一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所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二是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三是法律依据不充分(其依据的《军官服役条例》根本没有军官复员这一条);四是绝大多数军官没有听到、看到文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执行”“被复员”的,也可以说双方是在极其不平等的前提下被“出卖”了。这些为军队出生入死、为国防建设贡献半生的军官,现在竟沦落成了“三不管”和“八无”人员,生存权利受到极大威胁,不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非常凄惨。
因此,该文件试行以来,大批复员军官纷纷投书、上访,反映情况,提出维权诉求,直到2001年,国家出台了中发(2001)3号文件,将政联字(1993)1号文件所称的“自行就业”改成了“自主择业”,而待遇却天壤之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前面那些千辛万苦、忍受巨大屈辱投书、上访,用汗水、泪水、尊严甚至生命呼唤来的,期盼已久的3号文件只解决了以后复员军官的待遇问题,在此以前的复员军官问题照样没有解决,形成了“双轨制”,“一军两制”,既同一军队、同一职位军衔、同是退役,但待遇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人为的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冤假错案,留下一个巨大的污点,一个巨大的败笔。
笔者认为,一个普通提案超过万人联署签名(如果允许以后可能会更多)这在近些年是非常罕见的,该提案所反映的问题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得不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认为:
一、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联字(1993)1号《试行通知》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主要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为国、为军队分忧。关键是既然是试行,那么,在试行过程中有那么多的人反对就说明这个文件在实践中有问题,就应该及时予以纠正。改革难免不出现错误,聪明的办法是有错就改。
二、 一个国家要的是统一与和谐,一个军队要的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一军两策”、“一军两制”怎能步调一致,怎能令行禁止?怎能号令全军?更何况涉及到军人几万个家庭、几十万人的生存权利岂能厚此薄彼?所以,中央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及时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第一,可以以中发(2001)3号文件为限划一条线,2001年以前的该补的补,该扣的扣,2001年以后按中发(2001)3号文件统一执行。第二,还可以在今后军队干部政策中作为重要一项,专门予以解决,以求政策的连续性(待遇参照中发(2001)3号文件)。
三、 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那些为军队做出过贡献,为改革做出过牺牲的人,国家理应回过头来给予他们补偿,使他们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从目前现状看,这些复员军官维权诉求已达17年之久,他们大多数都已50岁以上了,最年轻的连、排军官也40岁左右了,他们中间绝大多数生活状况都不好,他们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城的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有地;他们不如一个下岗工人,下岗工人有低保、有保险;他们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没有工作家里父母可以养他,而复员军官却要养一大家子人。因此,国家确实到了该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的时候了。
复员军官们的维权诉求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签名的不一定都是复员军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如今言路在开通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利益诉求的合法有序表达,是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关键是,维权诉求通过利益表达渠道达到上层时,权力机关或权利人是否能及时给予回复和解决?维权、维稳和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我相信权力机关或权利人是有智慧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不会一次次再让诉求者失望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