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介90后大学生,见识简陋,文章粗糙,欢迎诸位指教!
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90年代得到认可,到2010年,经济全球化的迹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诺基亚手机,世界知名品牌,但在中国买到的诺基亚一般都产自中国本地。而美国的超市中则充斥着“made in china”。
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这一切只是表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如今在中国买到的世界名牌产品,像诺基亚,基本都是产自中国内地。而在生产过程中中国得到的利润却少得可怜,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原因很简单,品牌,技术,甚至设备,都是源自国外,中国只是代为加工而已。所以,在分蛋糕的时候中国企业毫无话语权。因为代工谁都可以去做,而品牌和技术则是国际大公司手中的王牌。
反观中国出口的商品,以玩具和衣服为例,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而中国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本质上仍然是代工。中国企业仍然是吃亏的一方。
整个产业链条就是这样:跨国公司掌握技术和品牌的独享权,把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付出了资源和劳动力,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而利润绝大多数被跨国公司赚走,发展中国家企业只得到利润的少许零头。
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此毫无办法。前面已经提到,利润分配时他们没有话语权,而技术和品牌属于知识产权,是受到保护的。自主开发技术和品牌困难重重,而且产品投入市场就会受到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即跨国大公司的剿杀。而且技术已经存在,再开发除非完全绕过既有技术走另一条路,否则就触及知识产权的雷区。而另辟新路又要面临技术标准的问题,许多行业已经确立了唯一的技术标准,比如视频播放器领域、PC领域,根本不容许其他标准,即使硬开新路,也会遭遇兼容性的困境。
可见,游戏规则早已设定好,永远是对强者有利,因为他们是规则制定者。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国际大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最后的赢家总是他们。
现在再去看《共产党宣言》,这本诞生于1847年的薄薄著作,它过时了吗?
理论是否过时不在年代的远近,而在于它能否解释现实。
《宣言》早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以且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而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则是这种世界性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市场是世界性的,生产也是世界性的。
通过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生产基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给他们微薄的加工费,生产出产品再高价卖给全世界,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整个生产过程,资本对劳动者进行了双重的剥削。
第一次经济危机——即生产过剩引发的危机——其实质是市场不足,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无产阶级已经被剥削的一贫如洗,支撑不起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所需要的市场。资产阶级的解决办法,正如《宣言》所说,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当然,形式上和以前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如今的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把那些劳动密集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人薪酬低的产业和生产环节全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缓和本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发达国家给本国劳动者高工资,高福利,甚至失业者的社会保险也能把一个人养的很好,似乎一派和谐,但这是基于企业的税收,而企业的利润则有赖于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和市场,也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如今欧美发达国家似乎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没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替他们打工,这种繁荣是根本无法维持的。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阶级矛盾被转化成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从而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如今阶级矛盾似乎已经是个边缘化的问题,但实际上它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它仍然面目狰狞地存在着。
而对于这种缓和矛盾的方法,《宣言》也说得很清楚: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方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市场总是有限的,地球就那么大。经济全球化,使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肆意剥削,肆意获取利润,殊不知这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
全球性的剥削形成了全球性的阶级矛盾,这不仅仅是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与每个国家的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世界全体无产阶级和全体资产阶级的矛盾。全球化使资本全球化,资产阶级全球化,同时,无产阶级也全球化了。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深,全世界无产阶级也就越团结,因为和过去相比,他们面对的是更一致的敌人。
当全球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尖锐到顶点,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坟墓完工之时。在《宣言》的结尾,那声振聋发聩的呼喊,已经到了快要实现的时候。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