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发的议论是由毛的一句话引起的:酸菜里面出政治。建国之初,有人发牢骚说,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毛却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
毛在这里谈的是艰苦奋斗保持军队的人民性,这也是后来者常常强调的地方。然而毛更重要的观点,却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就是上述讲话的结束语:“军队这样,其他的人更要艰苦奋斗。不然,军队就将你的军了。在座的有文有武,我们拿武来将文。解放军是一个好军队,我是很喜欢这个军队的。”
完整了解上述讲话可以发现,“酸菜里面出政治”包含了两层递进含义:一是以此保持军队的人民性;二是以军队的人民性督促政权的人民性。
为什么毛认为吃酸菜低待遇的军队有利于形成军队的人民性,不但不反对给他低待遇的政权,反而会促使他们抵制统治精英对政权人民性的偏离呢。这似乎也不符合老马的观点,军队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这个工具怎么会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来监督统治精英呢。这里面有道理可说,这道理要从人的社会意识的来源谈起。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社会意识取决于他在社会生产中的阶级地位;而在凯恩斯那里,人的社会意识来自教育和文化习得。两位大师谁对呢?某些现代行为学的研究试图和个稀泥,说实证发现两方面都很重要。然而如果进一步发问,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特征又来源于什么呢。结果兜了个圈子,发现很大程度还是源于父母和本人的社会圈子在生产中的阶级地位。由此,最后还是老马的话:经济产出人——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打上本阶级的烙印。
但是军队本身却并不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端,它是个保卫者集团,因此不是一个自在的阶级,没有独立的阶级意识。因此,他的意识需要进行阶级拟制。阶级地位很大程度是由劳动成果的归属权决定的。毛的思路就是通过压低军队的待遇,将军队待遇与普通生产者的生活水准相联系,而与社会上层特别是权力的拥有者——包括文官系统在内的社会精英相区别,这样为其拟制了生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辅以“突出政治”的教化作用,将这一拟制的阶级意识内在化,由此保证军队的人民性。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军民团结如一人”,背后正是依靠这样的阶级意识拟制措施。
更进一步,在毛的设想里,拟制的阶级意识一旦成为军队的自觉意识,就能促使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精英这样的权力掌握者保持警惕。社会精英的行动利益如果与人民利益相偏离,就会与军队被拟制出的阶级意识相偏离,并会因此受到军队的抵制。
在社会主义这样的新型阶级社会里,最有可能成为特权阶级的正是执政党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毛的政治远见,建国初就开始考虑防止执政党“变修”。“酸菜里面出政治”正是他想到的一个手段:用军队的人民性督促政权的人民性。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毛后来要求军队把“突出政治”置于绝对优先地位,而不是军人通常的“突出军事”。
这一手段在文革中得到了实际运用。当保守派和造反派为自己“人民利益代表者”的身份争执时,毛派出了军队组成了“军宣队”直接介入了各级各地方的政治生活。在毛那里,这一介入就是“酸菜里面出政治”的“以武将文”,合理性正源于前述的阶级意识拟制。
比较国共两军的差别,重要的一点是共产党军队官兵一致,是“统一的阶级意识拟制”,官兵意识统一于人民性;而国民党军队则是“分层的阶级意识拟制”,军队本身就是压迫与反压迫的冲突场所。上层军官的意识与统治精英相联系,愿意维护国民党政权;下层官兵由于被军官克扣压榨,却具有着不自觉的人民性,和政权有着疏离感,被拟制出的不同阶级意识矛盾就成为削弱战斗力的根源。
当贺胡子向毛汇报,打算取消军衔制时,毛说:好好,取消得好,我早就看它不顺眼了。毛对军衔制的反感原因,也许可以从 “分层的阶级意识拟制”的后果上得到解释。
酸菜里面出政治的逻辑是和毛社会主义时期思想相联系的。在他眼里,社会主义政权既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同时也是革命的潜在对象。毛对军队人民性的拟制思路正是由于他对政权的双重属性的认识决定的——社会主义执政党领袖却始终以革命者逻辑思考现实与未来。
毛的时代早已远去,新的继承者在对毛的反思基础上开始了改开新时代。执政者明确了自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决心,这一决心最终以宣示改开是对毛时代的革命而确认,毛思想也被解读为不被包括在党的指导思想里了。
毛的思想,根据河里老老狐狸兄的解读,认为可区分为道和术两个部分。在当下的政治语境里,建设时期的毛思想中的“道”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但“术”却还被运用着。就是说,毛的多数立场观点被抛弃了,但他提供的很多方法被继承了。酸菜政治思想正被如此扬弃。
在酸菜政治思想里,军队被拟制的阶级意识应该与政权属性相耦合,以此作为保证政权属性的一个手段,这一“术”具有普世的价值。革命党以“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为思想引领,而执政党则是稳定压一切。因此,随着执政者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定位转化,军队的阶级意识也需要重新拟制。
当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成为改开主旋律后,很快允许了部队可以经商、自主外贸,使军队增添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告一段落,政治体制逐渐提上日程时,执政者提高了军队的收入和福利,这将有利于未来政治改革的平稳性。假设加薪的幅度足够大,那么完全可以将军队的阶级意识拟制为社会精英的意识形态,对于那些试图走老路、回头路的力量将形成有效的牵制,可以为未来实现能人统治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从毛思想的立场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反向的阶级意识拟制进程;尽管未必是自觉的,但却是执政者定位变化后的必然选择。从这一重新拟制进程看,随着军队在社会成果分配中的地位变化,辅以政治创新理论教化,一个新的阶级意识拟制接近完成,军队基本顺应了经济基础和政权属性的变动,构成了制度耦合,既服从了现实政治的需要,又为未来改革预留了空间。
当然,有收益难免要花点代价:恐怕需要为军队污名化的到来做好准备。根据我的体会,改革一深入,某些集团的利益和他字面上的服务对象的利益就要分离甚至冲突,由此带来某些职业的污名化。我们已经见证了警察、教师、医生等美好形象的丑陋化。这一幕很也许会重演,或者正在重演,未来我们很可能发现“最可爱的人”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美丽传说。
铸剑兄本文提出的拟制阶级意识这个概念很有新意,提升了讨论的理论高度。如果说体制和经济基础这个存在的变化决定军队的阶级意识的变化的话,那么军队文化的变化这种意识上的东西也会反过来能动地作用于存在。对于军队文化的变化,我没有第一手的观察材料,但在某些影视作品中间接地反映了出来。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这里只以军人的价值观和军人之间相互关系两点来作说明。
过去二三十年出了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一部分强烈地表现并且赞赏了军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这些英雄人物多为中高级军官。此前的老电影则重在表现集体英雄主义,主角多为中下级军官以在及士兵。显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前者有利于在军队内部形成阶层差别,即“分层的阶级意识拟制”。
这种差别,在官兵关系上也体现出来。老电影里对官兵之间亲密无间关系的表现,给观众以很大的亲和力(王心刚演过的一个军人角色,在我心里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而现在的影视作品里上级对下级,军官对士兵的训斥吼叫则是司空见惯 (李幼彬演的李云龙就是典型)。文艺作品在表现实际生活时,肯定有艺术加工,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但如果故意渲染夸大官兵关系的不平等,其价值导向就十分可疑了。
文化部曾被毛批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现在的很多现代史作品是将本朝的历史帝王将相化,算继承中的创新吧。
现在部队作品对官兵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是创个人趣味下有所扭曲,但有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官兵关系的下滑。因为,精英化过程本身拉大了官兵差距,军队文化也在调整重构中。非常希望《士兵突击》里的官兵关系才是真实的。
俄军这次在救火的前期,已经开始对地方政府直接开价了.
不给钱就不出动,连装备也不能借。 老毛子丢失了自己起家的东西,这样的军队,如果在遇到内乱,直接就转成军阀了。
文革失败的核心是人民不愿意起来监督。革命为什么叫文化 大革 命,就是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而文革为什么失败,根源还是在于大部分人民没有监督的热情。
其实文革中间,毛自己根本不在意反毛的言论,他是希望群众去监督掌权派的。可是被掌权派利用有些群众却热衷于跳忠字舞,热衷于比赛口头上谁更崇拜毛,以所谓的最忠心作为斗另一些群众的资本,导致天下大乱,却放弃了对权力的监督,完全背离了毛发动文革的本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