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对称观与“五度空间”观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出发,分析哲学科学化的内涵、时代背景、逻辑与方法,指出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实证化、人类化与美学化,哲学科学化既是逻辑也是历史,既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发展的目标。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对称哲学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哲学科学化 对称哲学 对称辩证法 五度空间观 实证化 人类化 美学化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枏森教授提出要使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建立哲学的科学体系的设想(黄枏森:《哲学的科学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哲学的科学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本人认为,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设想是黄先生长期从事的马哲史研究的总结与升华,其学术价值大大超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说教。“化”,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哲学科学化”,既是逻辑也是历史,既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发展的目标。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使哲学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哲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本文拟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阐明对称哲学就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科学化的内涵
(一)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实证化
哲学科学化与哲学玄学化相对而言。从概念上看,既然玄学化意味着不可实证,那么哲学的科学化也即指哲学的实证化。
哲学实现与玄学化相对而言的实证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从历史上看,“形而上学”除了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世界这一方法论的含义以外,就世界观而言,也有“世界本质的抽象”和“玄学”这两层含义,虽然这两层含义以往处于朦胧的、未分离的状态,甚至经常在同一种含义上使用,但这两种含义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概念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的发展就是“世界本质的抽象”和“玄学”这两层含义的逐步分离过程。哲学科学化,即意味着“形而上学”把“玄学”这一层含义逐步剥离、与“世界本质的抽象”这一层含义逐步合一的趋势。就“世界本质的抽象”这一层含义来看,哲学有实证科学的功能,实证科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哲学只有具备实证科学的功能才成其为哲学,实证科学只有具备形而上学的性质才成其为科学。只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科学可以区分为一般科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或者形而上学是一般的实证科学,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实际上只是具体的实证科学。因此,一般哲学或者形而上学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的关系不是玄学和实证科学的关系,而是一般实证科学和具体实证科学的关系。作为一般实证科学的哲学与作为具体实证科学的科学之间不是并列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指导,并为后者提供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依据。具体科学以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为研究对象,一般科学以宇宙的一般本质为研究对象。什么是宇宙的一般本质?科学的最新成果说明,对称关系就是宇宙的一般本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社会的一般本质、宇宙的特殊本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社会的一般本质、社会的特殊本质。本质决定规律,一般本质决定普遍规律,宇宙的对称本质决定了对称规律是宇宙的最普遍规律、社会的最根本规律,也决定了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范畴和“矛盾”范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是具体科学成果的提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是实证的;“对称辩证法”和“矛盾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性质与实证性是内在一致的。真正科学的哲学必须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真正科学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对称哲学通过“对称”范畴使哲学的对象实证化,通过哲学的对象实证化使哲学本身实证化。特殊本质以一般本质为根据,一般本质制约特殊本质,科学的、实证的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证性提供依据与说明。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各个领域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具体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二)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人类化
哲学的人类化从横向来看,就是用五度空间方法中的层次方法,对人类哲学共同本质的提升,使哲学超越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意识形态,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入了实证领域,从而成为人类共同的哲学。“人类共同的哲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哲学,一是类的哲学。所谓“类的哲学”,就是指科学化的哲学是超越政治意识形态之争的人类的哲学而非阶级的哲学。我国理论界就曾经有过人道主义是否历史观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另一种观点认为,人道主义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中人道主义只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历史观(黄枏森)。本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称运动规律;主客体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价值关系。人道主义虽然是主客体价值关系中最本质的价值关系,但也不能离开历史的主客体关系而独立存在。因此,人道主义只能作为价值观而不能作为独立的历史观;人道主义作为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但也不是层次关系,而是核心和整体的关系——人道主义价值观不是比历史观低一层次的范畴,而应该成为历史观的核心。成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没有整体否定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而是经过扬弃把后者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曾经阐述的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兼容的而非对立的。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己没有明确阐述过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关系,但不影响我们后人根据马克思本身思想形成的历史和逻辑作出这样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及其在人类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就在于其开放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终结真理,而且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历史观。如果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个人主义历史观,那么作为人类哲学的价值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人道主义价值观作为人类历史观的核心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宇宙发展完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宇宙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及个体从结果来看是神秘的,从起源和过程来看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规律,然而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局部表现,同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主客体对称关系构成的价值时空、社会时空与自然界的时空同源、同构、同质、同功。蕴含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更深层次、更具体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观科学化的结果。在主客体对称关系中重新定位的人道主义成为科学历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扬弃了在人道主义与历史观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阶级的哲学”的对立,使历史观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观,而历史观的人类化又是哲学科学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所谓“人的哲学”, 就是指科学化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人”不管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作为超越学术意识形态之争的科学化的哲学是人的哲学而非物的哲学。人的发展有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相应地历史上的各种人的发展的理论,也就是这个过程的反映。正好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上的片面发展的相容和超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就是各种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的扬弃。历史上各种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构成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各个环节。因此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再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创造从不可能到可能、抽象可能到现实、低级到高级、被动到主动、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从空间和时间、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观察,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系统化、社会的系统化以前者为中心的统一的过程,而逻辑本身既是对它们的概括,也是它们的内在
环节。在这里,“人”的抽象化和对人的认识的具体化是同一过程。资产阶级有人道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从狭义的动物到人的发展,就是广义的动物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自然界的分化发展的结果。因此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而人的创造性,就是人的个性的表现和展开。分工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和结果。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化社会,就是在全面分工的基础上人的全面交往,使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性的充分发展以前者为基础达到有机统一,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人类历史观的必要环节。如果说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那么人道主义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可以也应该构成人类历史观的核心。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普世的价值——人类理想和现实的对称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道德价值。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主体的活动组成,是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所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称运动规律,其深层次的本质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运动规律,主客体对称运动规律后面更深层次的本质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对称运动规律。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础,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在这里,只要把人看成社会的主体,把道德观上升到主体论,人道主义价值观和规律历史观、规范历史观和实证历史观就可以得到统一。
哲学的人类化从纵向来看,就是用五度空间方法中的时空统一方法,对人类不同民族、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学派的哲学作出统一的解释,并给它们以合理的定位,使之成为人类共同哲学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从本质的意义上,哲学科学化的命题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复归,是人类认识史的否定之否定。哲学科学化使“天人合一”命题由抽象转变为具体,使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科学的基本问题得以统一。“天人合一”是对称的思维结构。建立对称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对称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天人合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框架。因此,中西哲学既不是简单地“合成为一种哲学”,也不是简单地“相互借鉴、利用和吸取”,更不是承认它们“作为各自独立的哲学体系,在多元化中比较发展”(黄颂杰),而是按照五度空间的时空统一法予以整合,使它们成为人类哲学发展的大圆圈中的不同环节,在这个大圆圈中求多元化基础上的一元化、一元化制约下的多元化。哲学的科学化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哲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哲学的科学化是人类化社会与社会化人类时期的哲学,人类化的哲学与人类社会溶为一体,是人类社会的异化、哲学的异化、哲学与社会异化的扬弃,是哲学本性的复归与真正哲学的诞生。这就是哲学科学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哲学科学化的上述两种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对称的——哲学实证化与哲学人类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是自然界量子层面的宏观展开,哲学的科学化不是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哲学的实证化离不开哲学的人类化,哲学的人类化也有待于哲学的实证化。哲学作为整体学科或综合学科,其对应的主体只能是整个人类,正好像自然科学其对应的主体只能是人类一样。这说明哲学的科学化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实证与抽象的统一,还原与整体的统一,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哲学的主体性就是哲学的人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说本身就是科学,还不如说为哲学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三)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美学化
哲学的科学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的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即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能否消解,思维与存在、“此岸”与“彼岸”有没有同一性,认识论与本体论能否统一的问题。康德的历史功绩,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这个问题,从而结束了独断本体论的历史;康德的缺陷,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论证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在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挖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使哲学的本体论成为不可能。经过康德以来几百年哲学、自然科学与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康德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证明,对称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最深层本质。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无一不是按美的原则来建构,按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类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主客体的对称运动。对称,是贯穿宇宙本体论-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审美活动的红线;人类实践活动是把本体论和美学统一起来的中介。美学虽然不是本体论,然而有本体论的意义,正像实践论不是本体论,然而有本体论的意义一样。哲学只有美学化,才能使哲学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本体论的要求,使哲学本体论与宇宙的本体吻合,从而真正解决哲学的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使哲学科学化。
所谓哲学的美学化,就是作为美学的哲学和成为哲学的美学,美学和哲学合二而一,融为一体。作为美学的哲学,就是哲学体系要按美的原则来建构。成为哲学的美学,就是美学原理要按哲学标准来提升。实践检验,就是实践的规律检验,而实践的规律就是美的规律。能体现美的原则、自觉按美的规则来建构、指导人们按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真和善是美的环节,美是真和善的完成。如果说,哲学的实证化是真,哲学的人类化是善,那么哲学的美学化就是美——哲学的科学化就是指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只有做到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才是科学化的哲学。
美是理想的现实展现。通过这种展现,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使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使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得以统一;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使外在事物由无序转化为有序,使主体得到和谐、快乐与幸福。只有对称的哲学才是按美的规则来建构,只有对称的实践才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对称哲学通过按美的规则来建构实现按美的规律来造型,通过按美的规则来建构、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实现哲学的人类化与哲学的实证化。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实践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哲学是人类实践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对称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哲学;对称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哲学是科学化的哲学,也只有对称哲学才是科学化的哲学。
二、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一)五度空间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五度空间理论确立了哲学思维的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同构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哲学的实证性。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
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在牛顿力学层面的科学观看来,只有纯客观的才是实证的。在量子力学的科学观看来,主客体不可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在牛顿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突出体现主体性的哲学与科学性是对立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看来,哲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内在一致的。主体活动和客观规律是统一的,科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从具体科学到对称哲学、又从对称哲学到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和逻辑的过程。思辩与实证统一的对称哲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更自觉、更有效。因此,只有思辩的、规范的才是实证的。只有对称的,才是思辩的。只有非线性的,才是对称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同复杂的、非线性的外部现象之间是不对称的;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空洞的、片面的、低层次的“实证”,不能成为具体的真理,只能算学说。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
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形态的发展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知识经济带来哲学的实证化。知识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哲学是知识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知识经济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哲学为知识经济提供动力与力法。在知识经济时代,软科学、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哲学是最高层次的软科学,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软技术,哲学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首先是文化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经济,然后才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首先是能带来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然后才是自然科学。其中,哲学的创新将为其他方面的创新起导向作用。所以哲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首要要素,抽象思维能力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使传统经济的效益原则移植到知识的生产中来,从而使“思维经济原则”中的“经济”同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得以重合,使思维方法和生产方法得以同构,使哲学方法成为生产中的“软技术”。因此,知识经济成为哲学的逻辑和历史的归宿。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创新是知识运营的核心,哲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前知识经济时代,哲学研究、基础研究、科技开发无论侧重哪一方面,共同点都是把它们区别开来,甚至割裂开来。知识运营则把它们统一开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产生新事物。知识创新是物质创新的前提,人造自然创新是人工自然创新的前提,人工自然创新是人化自然创新的前提。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的、直接的生产手段、生产目的。所以知识时代将是科学规律主导客观规律,科学范式主导经济模式,经济模式主导区域经济。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的、直接的生产对象、消费对象。知识经济时代实践的对象不仅仅是物质世界,而且主要是精神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的“实践”范畴,是包含物质和精神、对象和认识在内的整体范畴,而不是同意识、认识相对而言的客体范畴。在把实践看成整体而非层次范畴的前提下,搞清了实践系统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物质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原因,精神因素是物质因素的证明。这是同一个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一方面,实践本身不是本体,物质世界才是本体;另一方面,实践又有本体论的意义,即在实践中精神因素对物质因素的创造、物质本体的发现和证明。这种发现和证明不是直观、独断的(任何直观唯物主义都可以说是自发地通过精神来独断地“证明”物质),而是实证的;不是经验的实证,而是思辩和实证的有机统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哲学的人类化。如果说,知识经济使实践层次整体化,那么经济全球化则使实践主体整体化,即实践主体人类化。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知识整体化、人类利益整体化,使社会成为人类化的社会、人类成为社会化的人类。虽然知识与利益的整体化并未消除阶级与阶层的利益差别与利益对立,但经济全球化将使人类面对共同问题,如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共同问题将促使人类的思维方式趋同——人类化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类要求人类共同的哲学。人类共同的哲学——人的哲学与类的哲学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产生,人类化哲学的实证性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证明。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说明整个人类社会已经量子化。所谓量子化就是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在主体性中寻找客观性,在规范性中寻找实证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来实现;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并主导、促进、催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联系,说明哲学实证化与哲学人类化的有机统一。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实现文化全球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扬弃,实现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相容与超越,实现用五度空间方法对人类不同民族、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学派哲学的融合和整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要求摒弃牛顿力学的线性直观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对称的、五度空间的思维方式,在哲学的人类化中确立哲学的科学化。
(三)危机后面是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各家各派、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思考,其中不少观点和流派针尖对麦芒、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典型的方式说明了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说明了对经济现象进行形而上学思考、对经济学进行形而上学反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思考的层次和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看法的一致程度成正比,而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使经济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或不对称得以充分暴露。对投资和消费哪个更根本的类似“鸡和蛋哪一个在先”的喋喋不休争论,源于对金融危机的视角仅停留在政策或金融学层面,而对经济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或不对称一叶障目。所谓对经济现象进行形而上学思考、对经济学进行形而上学反思,就是通过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思考,认识经济现象后面的深层次本质、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规律,理清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找出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范式产生的内在必然性,给人类历史上大的经济学流派以合理定位,推动符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一般化、人类化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的产生与发展,并在此经济学理论指导下自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知识化进程。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关系。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经济关系的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正好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经济关系的对称要求,是各种经济关系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根本动力,而各种经济关系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范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经济增长方式与各种经济学范式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规律的展开和表现,通过这种转化使经济学得到不断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就是实现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契机。隐藏在经济危机后面的经济学发展的契机就是我们把握经济学史上各种经济学理论相互交替的线索,把握经济学发展规律的线索。
马克思《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物,是为了分析、解释、解决资本主义频繁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应运而生的形而上学思辨成果。在《资本论》中,可以说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学与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当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统一。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产生《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历史契机,那么同样,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哲学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产物。全球性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运营为主导向知识运营为主导转变时期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国际金融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不对称。如果说,工业经济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时期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只能产生矛盾辩证法、矛盾逻辑、历史唯物论,那么产生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新时期的经济危机也同样说明了对称哲学的历史必然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从空间上展开的不同哲学范式,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里,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研究时间、空间、层次对称、转化规律的辩证法,就是对称辩证法。对称辩证法作为人类化时代的人类哲学,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从空间来讲,它体现了中西哲学的统一;从时间来讲,完成了人类哲学发展的大圆圈;在逻辑上,它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本原论、历史观、意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统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统一。同时,空间、时间、逻辑三者又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指导。对称辩证法,是扬弃了一切哲学对立的、新时代的全人类哲学,正好像对称经济学是扬弃了一切经济学对立的、新时代的全人类经济学一样。扬弃了一切哲学对立的、新时代的全人类哲学就是科学化的哲学。
三、哲学科学化的逻辑与历史
(一)从抽象到具体——哲学科学化的逻辑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哲学科学化”与“哲学是形而上学”这两种提法之间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哲学科学化的提法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哲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为科学的哲学(不是关于科学的哲学或科学哲学)是一般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科学。以往的哲学——形而上学之所以不能当作科学而往往被人看成玄学,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研究对象。其中,“可具体界定”又是“明确”的必要条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宇宙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等提法均太抽象,还未具体界定;而只要还未具体界定,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确。“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具体界定,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说明此界定不够完善。只要哲学的对象能通过科学的具体界定得到真正明确,并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形而上学与玄学就不再画等号,哲学与科学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部人类哲学史,就是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其对象不断明确、哲学与玄学渐行渐远、哲学与科学越来越近、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把哲学看成玄学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今时代哲学与科学已走向统一。
(二)从独断到实证——哲学科学化的历史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的狩猎自然经济、专制社会的种植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的工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知识市场经济四个阶段,后者是对前者的相容超越;目前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信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工业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的过渡环节。与人类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也经过了独断唯心论、独断唯物论、实证唯心论、实证唯物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了以客体为中心的统一、以客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统一的人类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形态的最高阶段,是人类主体性发展的最高阶段,与之相应的“实证唯物论”——科学化的哲学或主客体对称的对称哲学也是人类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哲学科学化的历史,就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争、辩证法形而上学之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的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更高层次的概括。
从“天人合一”到对称哲学,就是通过东西方哲学的空间交替展现出来的哲学科学化的历史。哲学发展的逻辑:中国哲学一西方哲学一中国哲学。对称一知性一理性一对称。中国哲学在头尾两个阶段较发达,西方哲学在中间两个阶段较发达。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哲学,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哲学,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使形而上学的思辨性走向实证性。
四、哲学科学化的方法
对称辩证法就是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对称辩证法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特别是它的最高阶段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由于对人的主体性包括个性、创造性的高扬,它使认识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哲学实证化、科学化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了现实。
(一)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就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方法
所谓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就是指:世界是可知的,思辩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逻辑上正确的命题,只要限定它的使用范围,就是只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绝对真理。这种对称之所以能做到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因为这种对称蕴含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性。思维与存在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
(二)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规范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客观规律本身是规范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个交换是一个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价值的产生、实现、转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理想的实现过程。哲学的规范性就在哲学的科学性之中,哲学的科学性就在哲学的规范性之中。
(三)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就是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相互建构的方法
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相互建构、相互转化的。人就是通过创造科学规律来创造客观规律,通过创造客观规律来创造客观世界,通过创造客观世界来证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世界可知论。世界的可知性,就表现在科学规律的可创造性;人们就是通过创造科学规律来反映客观规律并进而创造客观规律的。
(四)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全息的方法
宇宙是全息的。宇宙中的全息关系是哲学实证性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的直觉能力的根据和基础。用直觉把握世界是方法与对象的对称。只有直觉把握世界才能整体把握世界。直觉不同于感觉,而是在理性分析综合基础上的超理性思维活动,是人的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把握。所以全息的方法也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根据全息反映律,人们可在有限的认识材料的基础上,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达到认识宇宙本质的目的。信息对称问题,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全息同一问题。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关系(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实现对宇宙本质的整体把握。
(五)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对称逻辑的方法
对称逻辑,是根据宇宙的对称规律,从主观推知客观、主体推知客体、已知推知未知的逻辑。其它逻辑都是结论包含在前提里面,惟有对称逻辑是从已知推出未知的逻辑。它的结论虽然不能由所谓的“实践”(即人的肉眼可观察的“事实”)来“检验”,然而却是必然存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质能关系定律、能量定恒定律,本身无实物质量的太阳每年释放出来的大量能量,根据对称逻辑,就足以推出暗物质的存在。对称逻辑通过使实践逻辑化,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思辩与实证得以同构,思辩与实证得以统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内在与外在、形下与形上是同一的。这是内在的超越。只有内在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只有对称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超越。只有真正实现内在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思辩与实证的统一。
五、对称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称发展观。在对称辩证法看来,经济规律是合力的结果;隐藏在经济周期、经济趋势与经济规律后面的,是对称规律。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是对称的,对策、理性预期与经济规律的“测不准”之间是对称的。因此发展只能是对称的而非线性的。人类经济活动是系统工程,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斗争是相对的、同一是绝对的;矛盾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对称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遵循的也是对称的规律: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的发展本身也是自然历史过程。当人类处于生存创业阶段,以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时,人与人之间是狼;当人类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识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以自身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时,人与人之间是羊。狼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狼的辩证法是矛盾辩证法。羊的哲学是和谐哲学,羊的辩证法是对称辩证法。不同时期的辩证法同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对称的。所以对称辩证法是绝对的,矛盾辩证法是相对的,矛盾辩证法只是对称辩证法的局部表现。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来看,只有对称辩证法才能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10
黄枏森:《哲学的科学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枏森:《哲学的科学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枏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期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金岳霖:《道、自然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
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66.2;下卷,1976.12
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1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李政道:《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学术月刊》2008.10
黄颂杰:《多维视角下的西方哲学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8.6
陈世清:《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陈世清:《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哲学动态》99年1期。
陈世清:《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7
摘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