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一个抱怨引发出的思考
说破文坛上“皇帝的新衣”(上篇)
对青年作家韩寒,著名评论员陈文茜评论他:说话像放屁一样轻松。对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最近看到韩寒一个抱怨 :“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畅销,一个作家两年写一本,一本可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 并“请大家给中国的出版行业和作家们留一条生路”。对于作家们生计之艰难,笔者自然兔死狐悲,深表同情。可若换个角度看看呢?笔者也生发出一点另类感想!
1、奇怪:现在是人不是人都能当作家。要谈作家书卖不动,先得弄清作家怎么算。在中国大陆当作家(个别人除外),总和作协有点关系,似乎进了作家协会,当作家就名正言顺了。而大陆的作协又分级别,整得和衙门似的。那怎么混进省级以上作协呢?据说,需看其人出版了几本书。可现在既然能自费出书,那什么人有钱不能出书。连大字不识几个的老板,电视台文笔稀松的主持,都找枪手帮助写书立传。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什么人不能凭几本书混入作协?笔者虽也写下近千万字各类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大奖的文章数以百计,可自知与作家相差甚远,连县文联的门槛都没敢迈,遑论作协,至今也就是个“杂耍”式的业余,从来未敢自称作家。
这就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人不是人都能当作家,是人不是人都能出书;演员越来越像妓女,妓女越来越像演员;商人越来越像作家,作家越来越像商人。在这种角色错位下,出版的书,书页越来越厚,装帧越来越美,纸张越来越精,可内涵信息越来越少,内涵文化越来越薄,内涵思想越来越浅。这种书泛滥成灾,怎么能卖得动?
所以,要解决作家出书难,笔者倒有个馊主意:那就是将现在作协,尤其,中国作协和省作协戴着作家头衔的肥猫,赶出去90%都不过分。讲当官要能上能下,作协为啥就几十年不变?为啥就只进不出?很多作家喊改革贼响,怎没见作协自己改革改革。中国作协应带头将那些白吃饱的国字号作家,降级到省作协去,当然,开除几个更好。让冒牌的作家少点,少出点乱七八糟的书,少搞精神污染;少而精出点经典的书,这不就洛阳纸贵了,作家出书不就可以发财了!
2、心痛:作家从来没遭到读者如此蔑视。现在作家出的书没人买,这是新诗面临读者危机,小说面临读者危机,乃至整个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作家在集体遭到读者无情的蔑视。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虽有传播多元等各方面的冲击,可我们的作家、诗人,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浅薄,是否无能,是否离读者的关心太远?是否反躬自问,都是些什么下三滥子诗人?都是些什么狗屁作家?都是些什么滥竽充数的作家?都是些什么厚颜无耻的作家?都是些什么自命不凡的作家?都是些什么让人耻于为伍的作家?
为什么骂人家是下三滥子作家?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家,他们拿出的几乎都是下三滥子作品?就说那个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后来留欧去了,她步入文坛的第一本书,内容主要讲怎么让三个男人给她干了,怎么干的津津有味。你说就那么点破*事,有什么值得看的,都不如弄个黄碟看看更敢劲。后来这位女作家为吸引读者眼球,又弄出本自己出国,怎么让八个男人给干了。她到底要干什么,是叫良家妇女都步前尘吗?说是留欧女作家,不过就是只流莺而已。
还有的知名作家,瞪着眼睛说瞎话,凡是中国近年的“造神仙”、“造神医”、“造神药”的坑人害人事件,那一个能和作家出书胡说八道脱得了干系。当这些“神话”被戳穿后,又见那个作家说过一句道歉,有过一点自责。至于别人批评几句,那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什么人权、自由、迫害,能给你弄个风云激荡。
在用一个反证法来说,现在中国的文坛上,反映现实主义的题材,极少能看到力作,基本是枯藤老树昏鸦。那就推而开去,绝大多数顶着作家头衔的家伙,无疑就没写出什么正经玩意,能弄出个二三流作品,没进入下流,就善哉了。
为什么骂人家是下三滥子作家?那是因很多作家、诗人总干下三滥子的事。去年一场现代诗歌主题朗诵会上,一位叫苏非舒的诗人,因裸体上台朗诵被拘留。苏诗人除当众 “裸诵”,还在大街像卖猪肉一样按斤吆喝卖诗集。可见,这诗歌都不如耷拉的鸡巴更吸引眼球;可见,这诗集都不如猪肉好卖。可有一点是非常明晰的,那就是中国的诗人,就是集体光腚诵诗,依然拯救不了诗歌的颓势。
听说北京扫黄抓一小姐,审问:都与何人有染?答:官员、老板、明星......。问:跟作家干过没?小姐急了:哎呀!哎呀!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还能希得搭理作家。这作家被蔑视到了这种地步,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作家自个就没有点反思,就没自个抽自个一个大嘴巴!
3、试问:在哪里能买到一本好书?笔者已很长时间拒绝买文学书,因为,常常买来一捆,尤其,那些吹嘘不得了的作品,拿回来翻翻,诗集连个好句子都找不到;小说的内容更无聊,几乎没一部值得认真看完,别说温故了,这些书擦屁股都嫌硬。人说:第一次被骗是善良,第二次被骗是大意,第三次被骗就是大傻瓜。笔者之所以离书市越来越远,尤对宣传走红的书更不敢走近,那是为了维护自己不当傻瓜的荣誉。
作家、诗人是给人民生产精神食粮的人,而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读者越吃越饿;作为经典作品,能百看不厌。可现在出版的那些表现现实主义的低劣作品(革命史题材的作品,还在独撑一片风景),几乎一听就饱,一看就饱,甚至一看就恶心,哪里还有让人越吃越饿的作品?哪里能买到让人百看不厌的作品?
一个不是很渺小的灵魂,他的生命总相连几本书;一个不是很卑微的人生,他的旅途总相伴几个书中的形象!甚至一些经典文学著作所塑造的形象,能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性格形成。温总理告诫我们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作家为什么不写点读者关心的事,不写点关乎国家命运的事,写点关乎重大民生的事?试问,现在有多少作家写出的书,让人读后能改变人生,能与青年同行,能与时代同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