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现代战争中,这条用兵铁律同样正确。不过,现在的“粮草”已不再是粮食和草料,而是石油等战略物资。而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又是所有战略物资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二战之后,世界上爆发的大多数战争,都与争夺石油有关。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军事强国,其维系全球霸权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控制世界石油的产出。只要控制了石油,就基本扼住了大多数国家的命脉。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石油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包括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一旦中美爆发战争,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切断中国石油的进口通道,对中国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断油=断命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供给被切断,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坐以待毙——交通停摆,工业停滞,航母战机等重型武器变成一堆废铁......如此,这个国家能不灭亡吗?对于“断油”之痛,日本应该深有体会。
二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在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疯狂地“灭国掠地”,石油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但日本国内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日本的石油基本都要依赖进口。其中美国还是日本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有数据显示,1939年日本进口石油的80%都来自美国,另一部分则来自东印度群岛地区。
由此可见,至少在二战中前期,美国不仅在发战争财,更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幕后支持者。后来美国和日本闹翻了,才于1941年7月底正式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和物资封锁,包括石油禁运。
英国和荷兰等国紧随其后,也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线。“断油”对日本的打击简直就是致命的,因为日本的陆、海、空军因为缺油,都不得不大幅缩减军事行动。
几个月后,被逼急了的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此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日本的封锁力度,以及对日本油轮的袭击和破坏。有数据显示,1944年美国击沉的日本油轮的数量,已远超日本新建油轮的数量。
就这样,日本的石油进口大幅减少,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进口不到一滴油了。没有石油,日本即使拥有再多的飞机战舰,也没了用武之地。
看到封锁的巨大威力,美国后来又对日本发动了更毒的“饥饿战役”,就是用大量的水雷封锁日本通向朝鲜半岛的海运线。因为日本不仅缺石油,也缺粮。而日本的“粮仓”主要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只要切断这条生命线,日本必然发生大饥荒。
当时,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还说过一句话,“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的封控下,日本断油断粮,几乎到了什么都缺的地步。这无疑加速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间。
美国扼守世界16条命脉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美国后来就把控制石油出产地区和石油运输通道,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尤其是在与苏联争霸世界的时候,美国加大了对世界油库——中东的争夺和世界重要航道的控制。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还明确提出要控制全球16条海上咽喉通道。
除了人们熟悉的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之外,还有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以及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其中7条在大西洋,5条在亚洲,2条在印度洋,2条在地中海。也就是说,全球几乎所有的海上贸易货船,都要经过这16条海上咽喉通道。
在这16条通道中,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丹麦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这7条航道,又因为是世界石油运输的必经通道,更是美军扼守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军事基地。美国军事基地最多的时候曾高达5000多个,其中有一半都在国外。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截至目前依然还有300多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驻有30多万美国大兵。
美国建这么多海外军事基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护美国吗?是为了保护驻在国吗?显然都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要通过“及时干预”地区事务的军事能力,来稳固美国的国际话语权。
其中,扼控海上咽喉通道,就是美国干预策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国要控制这些海上航道,确保自己和盟友生命线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控制对手的生命线。
今年以来,美国向中国南海等周边海域投放了大批军事力量,申索“航行自由”,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罕见地派出航母舰队到南海助阵。其目的之一,就是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控制南海水道或阻止中国控制南海水道,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海上贸易都要经过这片水域。
目前中国大概开辟了30多条远洋运输线,按照线路方向大致可以分为4条:向东出第一岛链,到达美洲非洲及西欧地区;向北过朝鲜海峡、宗谷海峡,然后走北极航道到欧洲;向南经过南海到南亚及澳大利亚;向西,先过南海再穿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再到海湾地区或非洲欧洲等地。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每年有数万亿"中国制造"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年进口石油高达5.4亿多吨……这些物资的进出口,至少一半以上都得走西线和南线航道,也就是要经过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等水域。
由此来看,美国不断向南海增兵,激化地区冲突,对中国的海上航道,已经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中国的谋局与破局
假如美国真的切断中国的能源线,中国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开打,派战舰去摧毁那些控制海上要道的敌对力量。
但这个办法并不可取。首先,实施禁运和封锁,并不意味着宣战。如果中国直接火炮攻击,不仅不符合“中国不开第一枪”的传统,还可能造成舆论上的被动。其次,美国军事基地遍布世界,美国的军事力量可以在战时迅速支援世界上的任何目标,而中国在海外基本没有军事基地,远海作战并无胜算。
所以武力还击,并不是最优方案。既然不能打,又如何破局呢?其实,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中国高层都看得很清楚,并且早有布局。总的来看,中国的应对预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扩建陆上能源通道。
既然海上航道被切断的风险比较高,那么中国就可以开凿陆上能源通道。毕竟,中国在陆上的话语权要高得多。目前,中国主要有4条陆路油气管道线。
第一条是中俄油气管道。该管道的起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经黑龙江省漠河市进入中国境内,终点是大庆,总长1000多公里。目前年输油总量已增到3000万吨。
第二条是中哈原油管道。该管道起自哈萨克斯坦,终点是中国新疆,管道总长2800多公里,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年输油量也超过1000万吨。
第三条是中缅油气管道。该管道起点是缅甸,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长度为771公里。2013年运营至今,已向中国累计输气约300亿立方米,输油超3000万吨。
第四条是中巴油气管道。这条油气管道已于2014年开建,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项目。
但巴基斯坦没有油气资源,中巴油气管道其实主要是为伊朗的石油修建的。一方面,伊朗及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可以通过海运到达巴基斯坦港口,然后通过中巴油气管道运到中国。另一方面,伊朗的石油也可以走陆路通过伊巴管道连通中巴管道,然后再运到中国。
不过,管道运油虽然比海运相对安全,但总量有限,短时间内还无法替代海运。
第二,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
为防止中国能源的进口国过于集中,被卖方市场主导,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能源供给。在中国油气资源进口国中,既有中国最重要的伙伴俄罗斯,也有中国最大的对手美国,也有美国的盟友沙特,另外还有很多中东,拉美,北欧,非洲等地区的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渠道比较多,几乎分布于全球各地。如此一来,敌人即使要搞封锁,难度就非常大,所需成本也会非常高。
第三,提升对敌军事制衡能力。
中国不可能效仿美国,在世界各处建军事基地,但中国可在关键地段保持必要的军事制衡能力。
此前,中国扩建南沙群岛的永暑岛,在岛上修建了机场、医院等基础设施,也包括导弹掩体、雷达通讯系统及大型地下建筑物等军用设施。由此可见,永暑岛已成为了中国布置在南海的一颗战略棋子。其作用除了扼守南海岛礁,还可以盯梢南海的航道,包括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进出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一旦被封锁,中国的西线航道就被切断了。而永暑礁与六甲海峡的直线距离只有1300公里,在这里盯梢马六甲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中国大陆最南端到马六甲的距离,可有数千公里之遥。
另外,中国为了方便在亚丁湾护航和非洲维和,在亚丁湾吉布提修建了中国海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中国的海军舰队还可以“顺便”扼守曼德海峡。这里可是通向苏伊士运河的必经之路,号称“石油通道上的哨兵”。
而与吉布提港隔海呼应的,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里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目前已由中国全权经营。
有了这几个“点”,中国的军事力量就可以基本覆盖西太平洋,并“触及”到印度洋区域。而这两个区域,正是中国石油航线的主要所在地。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在印太区域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就可以钳制敌人并阻击敌人的封锁,提升该区域石油航线的安全系数。
以上就是中国应对能源安全的三个破局之策。有此布局,即使中美发生战争,美国也很难完全切断中国的生命线。当年美国对付日本的那一招,在中国必定会失败。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察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