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高考的家庭基本都准备在研究怎么填志愿。大概10几年前我报志愿那会,当年我就有1个问题,咱们这帮学生这10几年除了看教材,其他啥都不懂,高考完了又突然让我们填什么志愿,可每个专业学什么,将来是干啥的,自己喜不喜欢,能挣多少钱,这都不知道,让我们填志愿怎么填?
让1位高中生在经历10几年应试教育的填鸭训练后,突然让他一下贴近实际,让他去了解社会现状,各专业4年后就业前景,该专业职业瓶颈,这就是扯淡我跟你讲。
这几年倒稍微好点了,这几年媒体极为发达,科普专业择业的UP博主很多,很多高中生或者他们家长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不至于是“专业盲”。
往前倒推10几20年了,那会互联网还不发达,绝大部分学生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专业学什么。当年我们同学有的就讲,学物流将来就是送快递的,学外贸是跟老外做生意的,学工商管理就是去当城管的...
很多人对什么选专业的理解就能浅到这种程度,你敢信?更奇怪的是,绝大部分人对专业了解如此肤浅,却又把分看的比命还精贵,不知专业就业的人大有人在,但“1分能压倒1操场”的鸡汤那是人人会背。
最后,孩子好不容易考个高分结果被家长“贱卖”到普通高校的前几年简直不要太多。结果毕业混了几年都在说:要不选这个“天坑”专业该多好。
让1群只会考试的学生,待高考结束后一下子对社会了解、职业发展就能入目三分,这套逻辑就挺不可思议,当然这只是很微小的一个疑惑点,不可思议的事还多呢。
比如“衡水式”读书,对读书的执着已经到了种疯批的地步。我老婆前阵子去接她外甥放学,她去拎外甥的书包她都觉得这小小的书包,比咱家买的大米都重。我买的大米一大包也就10来斤,可这外甥今年不过才2年级。
我前同事今年失业去跑滴滴代驾,但就是跑代驾,一天跑14个小时(当然不是连跑14小时,有接单时间在里头)也要想法子给孩子请家教。不请不行啊,知识点学校老师不讲,别人家小孩都已经学初中知识了,他儿子再落后就真的被普职分流了...
为了考高分,所有人都被迫卷,卷到疯魔,卷到病态。起先我同学生娃无不说“我可不卷自己小孩,他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多年过去今朝再见,他们就成了“不会读也得给我读!往死里学!”
大环境之下,你还想不卷?别做梦了。
读书累读书卷这我都可以不谈,那钱呢?最近各地高校学费又开始上涨,大概全国有2000多所院校学费都上调了,涨幅据传言基本都在30%—50%,你包括公立院校都在涨价。就我知道的上海这边,上师大、上机电这种文科基准学费是6K5/学年,理工学费标准7K元/学年,艺术类基准学费1W3/学年。
难蚌啊,家人们。
我们把读书比做一个项目,按项目全流程去反省反省。娃娃5岁前不谈,5岁步入小学后,那绝壁要开始读书。2年级后要讲排名,然后就是期中期末+平时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小孩休息日比上学还累,因为他1天要去好几个地方补课。
这个状态起码要持续到高中才算告一段落。但等你上班了以为就好点了吗?
请看下图:
以前读书,觉得上学了就好了,上学又觉得工作了就好了...但是,会好起来吗?
所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这个项目全流程里,我们全程都在掏钱呢?补习班要钱,学费又涨,别说钱,我们所有人都这么累呢?从读书到工作,都在拼命跑。
咱们都先停一停,别再往前跑了,目的地如果整错了,再精彩的马拉松都是笑柄。
所有人都以为高考是鲤鱼跃龙门,高考能阶级跨越。高考考了500 600分,好像老天爷已经给你预先发了一张“稳定饭票”一样,觉得我这辈子“前途似锦”“不可限量”。
而且,我这都还没说高考全国各地分数线不同,考卷难度不同,因为家庭收入差异,有些学生能请一圈老师培养他一个,有些学生只能自己去啃书,别说绝对公平,相对公平怕也是要存疑吧?
结果,很多家庭出钱出人又出力,所有人没有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资本跟失业面前倒讲究了人人平等。再所以,我们是不是该稍微歇一歇,回头看看,这条路对不对劲?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实践论证,高考这逻辑是不是考虑得更新更新,迭代迭代?
其实高考在我们国家时间也不算太长,先是从1905年那会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慢慢取代原先的科举制,此后一直到建国前一直都是这套逻辑。这也就是为什么民国那会权力和资本寻租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大?你教育土壤摆在这,这就是“2.0版的孝廉制”,权贵们谁不喜欢?
建国后50年我们先是那这套框架过渡,2年后,我们更新为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但到了66年6月1号,教育部决定停止招生工作,4年后1970年,我们实行以“工农兵推荐入学”重新招生,到77年才慢慢恢复高考制度。
有些人一听这个就来劲了,就说从66年到77年,这10余年时间时间里,取消高考,人才断档,穷人没了上升通道,实数罪恶。
罪恶吗?对谁罪恶了??
今天的学生碰到的“读书卷”“上学难”“负担重”过去早就已经出现过了。当年就有因为有学生高考不理想,准备自杀的情况。早在当年,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负担重,高年级比低年级负担重,一些高年级学校1周课时比规定超出5-10小时,多的甚至超出24小时。
在那会知识分子都不愿来农村,农村出去的娃娃也不愿再回农村。而且早在建国初还出现了很多“干部子弟”学校。后来毛主席不是说:
“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主席当年讲的话到今天都还适用。后来逼不得以,教育部自66年起,高校招生推迟半年。但是取消高考不是说就简单终结了旧制度,而是又去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到68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某运动之后)这个厂的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动技术“权威”被赶下了台。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靠谱得多。
调查报告刊出前主席还为这篇报告的“编者按”亲笔加写了一段说明:
“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此后,各地相继仿效兴办这类学校,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等,统称“七·二一大学”。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开始以“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另一边,从1968年底开始,就有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极大拔高了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基础,极大充实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
今天你去问农村里小孩,你问他为啥读书,他肯定说他不想一辈子在这放牛,你再问他学成后还愿意回来建设你们村吗?他肯定说永远不再回来。
所以,那个贫穷的村子永远都在,所以,为了离开穷村子到大城市的孩子永远都会有,再所以,利用高考去所谓“阶级流动”是不是一种伪命题?
当年我们的先辈们敏锐察觉到,利用高考鲤鱼跃龙门,表面冠冕堂皇,公平的一笔,实则治标不治本,劳民生财,家庭出钱出力,孩子还不一定成才。
他们掐断了所谓“阶级流动”的渠道,绝不是为了固化阶层,而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让人才能把活给干好。
前辈们让知识分子去跟工农,他俩一旦结合就出现“化学反应”了;结合后,农村大办“社队企业”,有条件的往农业机械化发展,没条件的有集体公社给你兜底,这是农村。在城市工厂里用《鞍钢宪法》当指路灯,让工人参与管理,让管理下放一线,让技术辅助管理,所谓“两参一改三结合”。
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刨除“阶级流动”的根子。前面说了,农村的娃为啥要读书,因为他要逃离这个穷窝,一辈子都不想回来。但是如果把“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好”,是不是极大缩短了城乡差别?是不是缩短了人与人的差别?是不是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更近了一点,这不比你所谓“高考公平”“改变个人命运”来的更扎实更靠谱么?
而且你能说那几年培养的都是傻子?1972年12月,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今日物理》刊登了一篇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到中国参观观感的报道,报道对于当时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进步给出了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应用物理的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是最近7个美国物理学家参观中国并且跟我们讨论他们的观察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看到了集成电路生产,受控核聚变实验,超导重力仪,望远镜……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全部产自中国。”
美国科研工还发现:
“学生们非常关心他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中国整体的进步。他们把他们自己的学习当作是他们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方法。”
简言之那时候培养的不是“学历型”人才,而是“实用型”人才,一切问题导向,极其看重实用型、应用型、科学性。
说人话就是,把学生教出来那就是为了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绝不是那种什么在黑板上“造林”、在纸上“育苗”、在颅内 里“做外贸”的学生。
今朝之人可别随便看不起前人的探索,今天很多人读书可能是一把好手,但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那怕是要历练历练了。
如果当年按教育革命方向继续探索下去,4个现代化慢慢实现,物质条件跟人才条件全部具备后,基础科学领域包括后来冷战结束后的BT、IT红利,我们必将会迎来极大的繁荣跟发展。
但可惜培养了正儿八经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同时,另一面精英阶层手里本来要用于垄断的资源被这么一搞,成了社会平等化,阻断了他们代际传播,那可不就想法子搞乱我们么?
我之前拍过有关《鞍钢宪法》的视频,有条评论问我,既然《鞍钢宪法》这么好用,为什么今天不用呢?有些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不是我们不会用,是有人不让我们用。
说了这么多,我绝不是说否认高考,很多人都说:高考对很多穷人家庭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的,的确是唯一。但你都说了是穷人,说句不好听的,你对穷人,你给他任何1个看似公平的方案给他,你都可以说这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那我们能不能给穷人一个比较结实的“救命稻草”呢?
今天,我们明明已经察觉到应试教育诸多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已经深受其害,已经在这条路线里被卷的面目全非,为什么不想着去开辟1条“新路”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