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中的《寒号鸟》,是一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经历了争论,作过多次修改。
第一节 课文《寒号鸟》的几个不同版本
要论课文《寒号鸟》的最早出现,当数1949年的《中等国文》第一册第十课《寒号鸟》。是书,由“天津新華書店印行”。此文,署名“胡母”。课文末尾,还有一则《注释》曰:“寒號鳥 —— 寒號虫,哺乳類,五台諸山甚多,狀如小雞,四足,有肉翅。”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4月第三版高級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十三課《寒號鳥》出版後,尽管有质疑,声音并不强。主要是在改开後,大受公知们的无理指责。一些文化不深的民众,也跟在後面瞎起哄,说什麽“一篇文章欺骗了我们几十年”云云。因为有质疑,人教社勉为其难,多次作了修改。为了服众,人教社在修改过的课文末尾,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中,频繁地增加各种注释,以应付责难。这些注释,先后有“本文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改写”、“寒号鸟,民间故事。学名是复齿鼯鼠,因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而俗称‘寒号鸟’。白天待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本文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十五》改写”等等。
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地将1955年版、1979年版、2019年版的《寒号鸟》钞录之,大致可以反映几次修改的面貌。
下述課文,錄自“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4月第三版高級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
第十三課《寒號鳥》:
山西懷仁縣一帶有種“寒號鳥”。這鳥很奇怪,除了尾巴上一根長毛以外,身上只長一些很細的絨毛,乍看起來,就像沒有毛的一個肉疙疸。它生長在沙窩子裏。如果肚子不餓,它的脚是不會往外伸一伸的。
它有個很慈愛的舅父,名叫喜鵲,很關心它,時常到它那裏來看它。見它沒有長毛,在露天裏受凍,覺得很可憐,就向鳳凰請求,叫別的鳥都捐出一根毛來,拯救它的外甥。鳳凰答應了,就開會和許多鳥商量。大家都同意了,就各自從身上拔下最好的毛來贈給寒號鳥。於是,它就有毛了,能飛了。它的羽毛有紅的、綠的、翠綠的、金黃的……配合得非常美麗,比其他的鳥都好看,毛也顯得更豐滿。這時喜鵲看了很喜歡,許多鳥也很高興,大家都來拜訪它,和它作朋友。
寒號鳥漸漸驕傲起來了,所有的客人它都看不起,首先是麻雀,其次是烏鴉,再其次是黃鶯,最後連燕子、海鷗……總之,它再不願意和那些小東西來往了。它現在扇動着五色的翅膀,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唱着它最得意的兩句歌:
格留查,格留查,
鳳凰也不比我大!
許多鳥看到自己不受歡迎,漸漸不來了,大家都去告訴鳳凰,要求收回自己的毛。鳳凰起初不相信。但是有一天,她坐在宮門口,也聽到寒號鳥在她的頭上飛翔,唱那樣的歌了。她想:‘這還行!簡直是狂妄極了!’第二天就叫了喜鵲來,問:‘你的外甥為啥這樣狂妄?’
喜鵲答道:‘唉!我的王爺,不用提啦,它從有了羽毛那一天起,眼睛裏就不再有我了。’
鳳凰聽了大怒,說:‘豈有此理!’又開了個會,叫許多鳥到寒號鳥那裏去拔回自己的毛。它們都去了,立刻從寒號鳥身上狠命地拔下自己的毛,走了。
從此寒號鳥就又成了一個肉疙疸。只有喜鵲,念舅甥之情,把自己的一根毛仍舊給了它,說:‘那根毛我不要了,讓它留在你的尾巴上吧!’
從此,寒號鳥就孤零零的,只拖了一根長尾巴。
寒號鳥的羽毛沒有了。到夜裏沒太陽,風颼颼地刮,它伸開腿躺着,不行:縮作一團,也不行!直冷得它叫:
斯婁婁,斯婁婁,
冷死個我,
等到天明搭個窩。
天明了,太陽出來了,山裏山外到處都暖洋洋。寒號鳥翻了個身,就伸開腿睡了。它覺得睡覺比做任何事情都舒服。它什麽都不幹了,只是唱:
得過且過,
陽格旮旯裏暖和!
一天又一天的,就這樣過去了。樹葉青了,樹葉黃了,樹葉落了。但是,寒號鳥仍舊沒有一個窩。只是在冬天夜裏,北風吹得它忍不住的時候,它才想起它應該造一個窩。可是天一亮,太陽出來了,它就又懶懶地睡在山旮旯裏唱起來:
得過且過,
陽格旮旯裏暖和!
許多鳥見了它,不再理睬它,有的還吐唾沫——寒號鳥孤獨了。不過,它仍舊這樣活着。有一天,雪積了兩三尺厚,所有的鳥都飛到自己的窩裏,暖暖的,鴛鴦還在窩裏說悄悄話哩。但是,寒號鳥呢?早凍死在雪裏了。
需要指明的是,1955年的课文《寒号鸟》,是根据1954年署名为“木可”的童话《寒号鸟》而改写的。“木可”,其真名是柯玉生。1955年以后出现的小学课文《寒号鸟》,都是在1955年课文《寒号鸟》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下述課文,錄自“1979年2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第五冊”。
第二十八课《寒号鸟》: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枝,就忙着垒巢,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崖缝里冷得厉害,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回答说:“傻喜鹊,真罗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就在这严寒的夜里,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发出最后的哀号:“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喜鹊在枝头呼唤邻居寒号鸟。可怜的寒号鸟,在半夜里冻死了。
粗略统计,1978年至1987年的小学课本中,都有上述修改过的《寒号鸟》。各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句,稍微有些修改。
此后,在多年的版本中,取消了课文《寒号鸟》。大概从2017年开始,《寒号鸟》又出现在小学课文里矣。
下述课文,录自“2019年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第13课《寒号鸟》: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这篇课文的《脚注》是:“本文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十五》改写。”
在1955年课文《寒号鸟》中,寒号鸟是一个既骄傲而又懒惰的动物,在其後修改过的课文中,寒号鸟仅仅是一个懒惰的动物。纵观小学课本,可以得出如下印象。《寒号鸟》,寓教于勤,是教育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一篇较好的文章。用动物喻人喻事,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统,历久弥新。通过寓言施教,不便用特定的人群作比喻,只能拿一些动物來开涮。例如“狐假虎威”、“东郭先生救中山狼”之类,便是如此。1955年的课文《寒号鸟》,立意甚好。它是融合中国古代典籍与佛教传说,精心创作而成的一篇寓言。其主要意图,是教育儿童,树立宏远的志向,努力学习,不要偷懒,今日事今日毕,克服得过且过的毛病。若是懒惰成性,只顾享受眼前的快乐,会带来十分不良的后果。因为是寓言,《寒号鸟》中的寒号鸟,仅仅是“鸟”与“鼠”的一种融合体,根本无关“鸟”与“鼠”的分类。非要死抠《寒号鸟》是“鼠”,便是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
认真分析起来,1955年的课文《寒号鸟》,其创作依据,可视作三个来源。一、中国汉唐典籍所言“鶡鴠”,二、[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言“寒号鸟”,三、近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所言“寒苦鸟”。课文《寒号鸟》,不过是将三种动物,融合为一体,塑造为寓言中形象鲜明的、有血有肉的“寒号鸟”而已。
鶡鴠,即鶡。《山海經·中山經》(中次二經,古本為第十六篇)曰:(煇諸之山)“其鳥多鶡。”《注》曰:“似鴙而大,青色有毛,勇健鬥,死乃止。音遏,出上黨也。”鶡,也稱鶡雞。[東漢]曹操《鶡雞賦序》曰:“鶡雞猛氣,其鬭終無負,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為冠,像此也。”(見[宋]《大觀本草》卷十九《鶡雞》)
中国古书中记载“鶡鴠”者,比比皆是。笔者在此,暂不过多举例,先引《方言》略微示之。
[漢]揚雄《方言》卷八曰:
䳚鴠:([晉]郭璞注:鳥,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侃丹’兩音。)周魏齊宋楚之間謂之定甲,或謂之獨舂。(郭璞注:好自低仰。)自關而東謂之城旦,(郭璞注:言其辛苦,有似於罪禍者。)或謂之倒懸,(郭璞注:好自懸於樹也。)或謂之鴠鴠。自關而西秦隴之內,謂之鶡鴠。
因为课文《寒号鸟》中,有成语“得过且过”,故先言该成语的最早出处。
第二节 成语“得过且过”的最早出处
《辭源》言,成语“得过且过”的最早出处,是在元朝。其实错矣,“得过且过”的最早出处,是在南宋。[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八十五《回贛州曾通判》,早有“得过且过”一语。若不信,且看书证:
1984年修订本《辭源》p1234曰:
【得過且過】 苟且偷安,敷衍了事,或勉強度日。《元曲選》關漢卿《魯齋郎》四:“你那裏問我為何受寂寞。我得過時且自隨緣過。”《永樂大典戲文小孫屠》:“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八十五《回贛州曾通判》曰:
“譬如做人家,量入為出,得過且過,士窮乃見節義,縱是窘迫,亦豈可輕易擾人。”
由此可知,“得過且過”,最早出现于南宋。比起现今,《辭源》当时的查阅与採录条件,比较诘屈一些,如此录书,有所遗漏,也在情理之中,不便苛责矣。
第三节汉唐至晋赞颂“鹖鴠”之文赋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鳥·鶡》:
《說文》曰:鶡,似雉,出上黨。
《月令》曰:大雩之日,鶡鳥不鳴。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鵰鶡為旗幟。《漢書》曰:京兆尹張敞舍,鶡雀飛集,丞相(黃)霸以為神雀,欲以上聞。敞劾奏
之,霸大慙。
《續漢書·輿服志》曰:虎賁武騎,皆鶡冠,以其闘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焉。
《賦·[魏]陳王曹植鶡賦》曰:鶡之為禽,猛氣共闘,終無勝負。期必於死,遂賦之焉。美遐圻之偉鳥,生太行之巖阻,體貞剛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輔,戴毛角之雙立,揚玄黃之勁羽,甘沉殞而重辱,有節俠之義矩。降居檀澤,高處保岑,遊不同嶺,栖必異林。若有翻雄駭逝,孤雌驚翔,則長鳴挑敵,鼓翼專場,踰高越壑,雙戰隻僵。階侍斯珥,俯曜文墀,成武宮之首飾,增庭燎之高暉。
《[魏]王粲鶡賦》曰:惟兹鶡之為鳥,信才勇而勁武,服乾剛之正氣,披淳駹之質羽,愬晨風以羣鳴,震聲發乎外宇,厲廉風與猛節,超羣類而莫與。惟膏薰之焚銷,固自古之所啟,逢虞人而見獲,遂因執乎縹纍,賴有司之圖功,不開小而漏微,令薄軀以免害,從孔鶴於園湄。
《賛·[晉]郭璞鶡賛》曰:鶡之為鳥,同羣相為,疇類被侵,雖死不避。毛飾武士,兼厲以義。
筆者的附加考释:
《說文》卷四上“鶡”篆下訓曰:“似雉,出上黨。从鳥,曷聲。胡割切”,而《說文》卷四上“鴠”篆下訓曰:“渴鴠也。从鳥,旦聲。得案切”,由此分析,“鶡”與“鴠”,本是是兩個不同的品種,由於歷朝頻繁獵取其羽毛,裝飾頭冠,致使兩種鳥日漸稀少,恐怕有滅絕者,後世又將其合併為一種鳥“鶡鴠”矣。
《周禮注疏》卷十七《月令》曰:“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此與《藝文類聚》引《月令》“大雩之日,鶡鳥不鳴”稍有不同。[清]張英《御定淵鑑類函》卷四百二十一引作“原《月令》曰:大雩之日,鶡鳥不鳴。”
《列子》卷二《黃帝第二》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鵰鶡鷹鳶為旗幟。”
《漢書》卷八十九《黃霸傳》曰:“時京兆尹張敞舍鶡雀飛集丞相府,霸以為神雀,議欲以聞。敞奏霸。”
《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鶡者,勇雉也,其鬭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焉)。”所謂《志》,指《後漢書》所續[晉]司馬彪《輿服志》。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一《鶡鴠》:
《方言》曰:周魏宋楚之間謂䳚鴠,或謂之獨舂。自關而東謂之城旦,或謂之倒懸,或謂之鶡旦。自關而西秦隴之內,謂之鶡鴠。
《廣志》曰:侃旦,冬毛希,夏毛盛。
《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鶡鴠不鳴。
《易通卦騐》曰:冬至,鶡鴠不鳴。
又曰:《詩》云:相彼盍旦,尚猶患之。
《說文》曰:鶡,可旦也。
《鹽鐵論》曰:大夫曰:鶡鴠夜鳴,无益于明。
《周書·峕訓》曰:大雪之日,鶡鴠不鳴。鶡鴠猶鳴,國多訛言。
筆者的附加考释:《廣志》,[晉]郭義恭 撰,乃一博物志,廣泛記載農林物產、野生動物、香草藥材、珠玉寶石、日用雜物、地理氣候、異域異俗等。國圖有微縮本,未見出版物。
《易緯通卦騐》,二卷,[東漢]鄭玄 撰。《四庫全書》本,又作《通卦騐》,然其中未見“冬至,鶡鴠不鳴”句,當是宋本失傳,而今本有闕佚之故。
“相彼盍旦,尚猶患之”,乃是佚詩,見《禮記注疏》卷五十一《坊記》:“《詩》云:相彼盍旦,尚猶患之”《注》:“盍旦,夜鳴求旦之鳥,求不可得也。人猶惡其欲反晝夜而亂晦明。”
今世所刻《說文》四上鳥部曰:“鴠:渴鴠也。从鳥,旦聲。得案切。”此“渴鴠”,與《太平御覽》引《說文》“可旦”不同,但讀音相同。
今《逸周書》卷六《時訓解第五十二》曰:“大雪之日,鴠鳥不鳴”,此與《太平御覽》所載“大雪之日,鶡鴠不鳴”稍有不同。而且《逸周書》卷六,無“鶡鴠猶鳴,國多訛言”句。
虽然古籍记录“鶡鴠”如此之多,但今世,却听不到此鸟的名字。其实,“鶡鴠”的一种,今世仍然存在。不过,它换了另外一个名字,叫作“褐马鸡”,业已变成稀有珍禽矣。
2009年第六版普及本《辞海》p1522有“褐马鸡”条,记载甚详。今录之如下:
褐马鸡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亦称“鶡鸡”。鸟纲,雉科。雄鸟体长约1米。体羽大部分黑褐色;眼周裸出,呈红色。颏和上喉色白。耳羽亦白,并向头後延长,形成角状。腰羽和尾上覆羽,呈银白色。尾羽的基部银白,至末端转黑而泛紫蓝色金属辉光;除最外侧的两对外,其他各对,外翈均散离而蓬松,曲长如髮,分披下垂。雌鸟稍小,羽色相似,脚上无距。栖于高山深林中,善疾走。营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陷处,巢内铺垫干草、葉和细枝等。仅见于中国山西北部宁武、岢岚一带,河北北部和西北部山地,终年留居。系中国特产稀有珍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种蓝马鸡(C.auritum),体态和大小近似,而羽色主要为蓝灰色。主要分布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和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亦为中国特产稀有珍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鶡鴠的所有品种,今世是否全部安然存在?当然不是,有些品种,肯定在历朝的滥捕滥杀中,灭绝矣。今日褐马鸡的一种,能够生存下来,也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第四节 寒号鸟即“橙足鼯鼠”,由“五灵脂”而扬名典籍
寒号鸟,又称寒号虫,还有其他称号。寒号鸟,今称“橙足鼯鼠”。橙足鼯鼠所产粪便,中药称之为“五灵脂”。其事,见2009年第六版普及本《辞海》p4181“鼯”字条:
鼯(wú 吾) 见“鼯鼠”。
鼯鼠亦称“飞鼠”。哺乳纲,啮齿目,鼯鼠科。前後肢之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借此在树间滑翔。尾长,毛蓬松。栖于东南亚、南亚之亚热带森林。夜行性。以坚果、嫩葉、甲虫等为食。中国主要有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分布于福建、西藏、广东、四川、贵州、广西、雲南、台湾等地;红白鼯鼠(P.alborufus),分布于雲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陕西、广西等地;橙足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分布于山西、甘肃、青海、西藏、湖北、河北、雲南、贵州等地。橙足鼯鼠的粪入药,称“五灵脂”。橙足鼯鼠系中国特有种。
上述词条,在“橙足鼯鼠”下,阙失“山西”、“橙足鼯鼠的粪入药,称五灵脂”,今据宋代医学文献与1989年版《辞海》p5417补入。上述词条,介绍“橙足鼯鼠”,很不全面。因为它是根据西化思惟,来介绍“橙足鼯鼠”者。中国古人为何将“橙足鼯鼠”称作“寒号鸟”?蓋因寒号鸟是一种特殊的物种,它与鸟类,有近似的特征。寒号鸟,一是会滑翔飞行,二是卵生。雌雄寒号鸟交配成功后,雌性寒号鸟便在巢穴中产下1~2枚卵,经过2~3周的孵化,生出幼雏。幼雏在雄性寒号鸟的携带下,历经一个多月,便可以独立生活矣。古时,没有严格的分类学理论,而中华古人,又是非常淳朴,看到寒号鸟具有“滑翔飞行”与“卵生”两大特征,与鸟类十分近似,自然而然,就把寒夜鸣叫的这个物种,称作“寒号鸟”矣。希望以后修改《辞海》时,对“橙足鼯鼠”,能作出详尽全面的描述。有些人,看到西人将寒号鸟归入鼠类,就急赤白脸地喊叫,“寒号鸟不是鸟”,“受了几十年的欺骗”云云。可是,老鼠都是胎生的。请问,老鼠有卵生的吗?老鼠能滑翔飞行吗?既然如此,古人据此称之为“寒号鸟”,就不应该受到责难!
先唐时期,尚不见五灵脂的记载,尚不见鶡鴠与寒号鸟两种动物的混淆与融合。大约在唐朝初期,随着医学发达,随着医药品种的增加,寒号鸟与五灵脂,开始进入典籍。而最先记载寒号鸟者,当推唐代的佛学典籍。
[唐]佚名《善惡因果經》曰:“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此“寒鸮虫”,即指寒号鸟。[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十五曰:“善惡因果經一卷”,言此《善恶因果经》是“伪经”。《善惡因果經》,属[法国]藏《敦煌遗书》,乃是清末从中国掠夺而去者。今国家图书馆亦有再版本。由此可知,初唐时期,寒号鸟已经载入佛经矣。
五代的佛学典籍,也记载了寒号鸟。
[五代·後唐]景肖《四分律鈔簡正記》卷十五曰:
若破戒衣,先受地獄正報,後從地獄出,別受死毛蟲鳥之身。無毛蟲,即蚯蚓之徒。無毛鳥,即寒號鳥是也。身既無毛,日中不出,夜裏方出,作忍寒聲等,廣如俗書中說之。
景肖,是一位和尚,身份显赫,所谓[吳越國]長講律臨壇賜紫清涼大師景肖是也。所谓“破戒衣”,指僧尼违犯戒条不穿法衣。寒號鳥与五灵脂,是同时发生的事物。既然此书载及“寒號鳥”,可见当时的五灵脂,已经作为药物,在使用了。
记载“五灵脂”者,今日所见典籍,首推北宋的《證類本草》。《證類本草》,又称《政和證類本草》,[北宋]唐慎微 撰。大观、政和,是[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的两个年号。
[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二十二曰:
五靈脂,味甘溫,無毒,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辟疫,治腸風,通利氣脉、女子月閉。出北地,此是寒號蟲糞也。
《證類本草》又引《本草圖經》曰:“五靈脂,出北地,今惟河東州郡有之,云是寒號蟲糞。色黑如鐵,採無時,然多夾沙石,絕難修治。若用之,先以酒研飛鍊,令去沙石,乃佳。”
从此之后,由于五灵脂的广泛药用,鶡鴠与寒号鸟的融合体,便广泛地载入古代医学典籍矣。古代的医药学家,只关心药物的疗效,而不细究动物的分类,硬是生生地,把鶡鴠与寒号鸟两种动物,融合为同一种动物了。
宋代杂记甚多,有关寒号鸟的故事,在《宋稗类钞》中,已有记述。
[清]潘永因《宋稗類鈔》卷三十五曰: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鷇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嗟夫,世之人中,無所守者,率不甘湛涪鄉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則便志滿意得,出肆入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貼耳,搖尾乞憐,惟恐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是可哀已。
《宋稗類鈔》,乃是清朝常熟人士潘永因编集,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凡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以补诸门之所未备。《四库提要》称之为“宋代雜記之書,最為汗漫,是編掇集英華,網羅繁富,且分門別類,較易檢尋,存之亦可資考核也。”
由此可知,《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一文,最早出自宋人之手。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五《寒號蟲》一文,并非陶宗仪自家撰写,而是录自宋人之书。蓋因《辍耕录》之“录”字,含有钞录之意也。
第五节[晋]郭璞注《方言》,开启了融合“鹖鴠”与“寒号鸟”为一物之先河
为说明“鹖鴠与寒号鸟融合为一物”,先考察以下两书。
[清]戴震《方言疏證》卷一“虔”字條下《案》曰:
此書“音某”及“某某反”之類,多後人所加,雜入郭(璞)注,今無從辨別,故仍其舊。
其实,《方言》之《郭璞注》中,不单“‘音某’及‘某某反’之類,多後人所加”,就连少数《注》,也是後人所加。例如《方言》卷八“鶡鴠”之下“[晉]郭璞注:鳥,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侃丹’兩音”,亦必然是後人所假託。
为何如此判断?蓋因郭璞有赞颂“鶡鴠”之《赋》,可资对照。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鳥·鶡》:
《賛·[晉]郭璞鶡賛》曰:鶡之為鳥,同群相為,疇類被侵,雖死不避。毛飾武士,兼厲以義。
郭璞在赞颂鶡鴠“疇類被侵,雖死不避。毛飾武士,兼厲以義”之後,又会违心地贬损鶡鴠“冬無毛,赤倮”吗?显然不能。如此前後矛盾,文意两歧,既不是这位学问家的心态,也不是这位学问家的笔法。因此,可以断定“鳥,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之注,必是後人所假託。
在假託的《郭璞注》“鳥,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的错误引导下,遂开启了混淆鶡鴠与寒号鸟两种动物概念的时代。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九《廣弘明集音下卷》曰:
《廣弘明集》卷二十九:獨舂 —— 上“同祿反”,下“朿鐘反”。考聲,鳥名也。鄭注《禮記》云,求旦之鳥也。《方言》云,周魏宋楚之間,謂之獨舂,或謂之定甲,一名䳚(音渴)鴠(音旦)。郭注云,似雉,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也。《廣弘明集》作‘���’‘���’,俗撰字也。
慧琳(公元737~820),[唐]长安西明寺僧,中晚唐之人。他引入的《方言》中,已有郭璞注《方言》,说明所谓郭璞注“鹖鴠”曰“似雉,五色。冬无毛,赤倮,昼夜鸣也”,是在晋朝与隋朝之间的某朝,被人假托添加的。所以,从唐朝开始,僧家与医学家,跟随郭璞的脚步,开始了将“鹖鴠与寒号鸟融合为一物”的历程。
此后,唐宋元明几朝的医药学家,不曾直赴北方深山野林,未有研究动物分类的习惯,便理直气壮地将鶡鴠与寒号鸟,融合为一种动物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沿袭唐宋人的讹误,就在《本草纲目》中,生生地把鶡鴠、寒号鸟,混为一物,移入《虫部》了。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卷四十八曰:
寒號蟲(宋開寶)[校正]自蟲部入此
【釋名】鶡鴠獨舂屎名五靈脂[時珍]曰:楊氏《丹鉛錄》謂寒號蟲即鶡鴠,今從之。鶡鴠,《詩》作盍旦,《禮》作曷旦,《說文》作䳚鴠,《廣志》作侃旦,《唐詩》作渴旦,皆隨義借名耳。揚雄《方言》云,自關而西謂之鶡鴠,自關而東謂之城旦,亦曰倒懸,周魏宋楚謂之獨舂。郭璞云,鶡鴠,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鳴叫,故曰寒號,曰鶡旦。古刑有城旦,舂謂晝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獨舂之名。《月令》云,仲冬曷旦不鳴,蓋冬至,陽生漸暖故也。其屎名五靈脂者,謂狀如凝脂,而受五行之靈氣也。
【集解】……
从《廣志》曰:“侃旦,冬毛希,夏毛盛”,到[晋]郭璞为《方言》“鶡鴠”作《注》曰“冬无毛,赤倮,昼夜鸣”,层层加码,以讹传讹,把一个具有华丽羽毛的鶡鴠,歪曲为一个冬天无毛,浑身肉疙瘩的诡异动物了。此乃封建时代文人的通病,不接触实际,与田夫野老从无交集,只知道从古书抄到现书,出现讹传,也就不奇怪了。
唐宋元明以来,因为中医的用药,便将“冬无毛,赤倮”的鶡鴠,与“寒號鸟”混杂在一起了,于是,鶡鴠又变成“寒號虫”矣。这也难怪唐宋元明的医学家了,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在药物上,全在“五灵脂”上,而不会放在动物分类上。即便是[明]李时珍这样伟大的医学家,未去过五台山与上党,自然也认为鶡鴠就是“寒号鸟”了。
[元]陶宗仪是江南士人,从未到过五台山。他也是以讹传讹,醉心钞录宋人之书,把寒號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的可怜形象,录入自己的著作,扩大了《寒号虫》的负面形象。从此后,世人遂不知有宋人之书,只知陶宗仪《辍耕录》的《寒號虫》矣。
今日,再阅读一遍陶宗仪的描述吧。
[元]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五《寒號蟲》曰: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鷇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嗟夫,世之人中,無所守者,率不甘湛涪鄉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則便志滿意得,出肆入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貼耳,搖尾乞憐,惟恐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是可哀已。
陶宗仪《辍耕录》之《寒号虫》,与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三十五《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如出一辙,一个字也不差,显然是陶宗仪钞录宋人之书者。
进一步分析原委,知道《宋稗類鈔》、陶宗仪《辍耕录》所言寒号虫“自鸣曰:凤凰不如我”、“遂自鸣曰:得过且过”一类语言,当是从佛经上钞来的。
丁福保(1874~1952)编纂的《佛学大辞典》,初版于1922年。说到课文《寒号鸟》的创作来源之一,必须要提《佛学大辞典》所言“雪山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2124曰:“寒苦鳥(動物):又名雪山鳥。天竺雪山有寒苦鳥。終夜雌說,殺我寒故;雄鳴,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鳴曰:何故造作栖,安穩無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為佛國,鳥獸亦有功德,故作無常偈,如此囀也。或云,妻鳥鳴,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鳥鳴,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故造作栖,安穩無常身。”
《佛学大辞典》所言寒苦鸟,“又名雪山鸟”,取自《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第一经:
“菩薩生時,其聲清徹,柔軟和雅,如迦羅頻伽鳥聲。”於是頌曰:
“猶如雪山鳥,飲華汁而鳴,其彼二足尊,聲清徹亦然。”
《佛说长阿含经》,[十六国·後秦]弘始年间,由僧人“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翻译。《佛说长阿含经》,又名《长阿含经》,长者,言《阿含经》收集的各经之篇幅,颇长也。所谓[十六国·後秦]弘始年,指从弘始元年(公元399年)至弘始十七年(公元415年)的时段。因该经在弘始年间,已译成汉文流传,故“雪山鸟”广为时人所知。
由此可知,佛学所谓“寒苦鸟”,即雪山鸟,实际指“迦罗频伽”鸟。“迦罗频伽”鸟,也即“妙音鸟”。佛教东渐,中国亦塑有妙音鸟之形象,为一隻人身鸟足的动物。敦煌壁画中,更有妙音鸟的形象,栩栩如生也。寒苦鸟,歌声如此婉转,不是妙音鸟,还有谁者?
至于《佛学大辞典》所言“雌雄二鸟之偈唱”,究竟来自何佛典,目前难于查清?而明代《丹霞澹歸禪師語錄》卷二曰:
五臺山有個寒號蟲,他到大熱天,長出一身毛羽,五色爛然,他便叫道:“鳳凰不如我。”及至大冷天,一身毛羽,盡行脫落,他又叫道:“得過且過。”
这段话,究竟是钞自《宋稗類鈔》之类宋人书,或者钞自[元]陶宗仪《辍耕录》,抑或钞自哪部佛学典籍,也不甚了然。这段话,与[後唐]景肖《四分律鈔簡正記》记载的“寒号鸟”,有何传承关系,也一时难于查清。我们只要知道,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所言“雌雄二鸟之偈唱”,采自佛典,就足可以了。
今日,不必有以下顾虑:佛教,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一旦涉及之,恐怕有宣扬佛教之嫌疑。须知佛教,早已在印度灭亡,印度人改信印度教了。佛教的本源,业已从古印度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佛教经典最丰富的国度,成为佛学的源头。汉语中,融入了太多的佛教语汇,例如“世界”、“差别”、“执着”、“一刹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有上千条的语汇,在官方文件中大量使用,而不自知。即便是课文《寒号鸟》的源头材料中,有过佛教的痕迹,也无伤大雅,用不着恐慌。
第六节 是鸟是鼠,无关《寒号鸟》的寓言本质,《寒号鸟》应长期保留
总而言之,鉴于以上所引文献,展开分析,可知五十年代的课文《寒号鸟》,是一篇寓言,是柯玉生,融合“鶡鴠”、“橙足鼯鼠”、雪山鸟几种动物的特征,而精心虚构出来的一种鸟。说它是鸟,就是鸟,毋须指责。非要把课本《寒号鸟》说成是“鼠”,是犯了寓言创作的大忌。西化公知,很少阅读中国古代典籍,妄自尊大,不懂装懂,胡乱指责,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西化公知们对前三十年的一切事物,都要抹黑。他们除了抹黑五六十年代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之外,还要抹黑课文中根据古文献创作的寓言,手段何其狠毒也。总之,他们否定的,是社会主义的一切新事物,不达目的,绝不会收手。这样一种现象,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严正关切。
如果非要较真,那麽要问,“鼯鼠”会唱歌吗?会说人类语言吗?“鼯鼠”会冻死吗?在这种胡乱指责的氛围下,甚至还可以牵连到中国的龍和凤凰。中国的龍和凤凰,并不真实存在,分别是几种动物的融合体。按照西化公知们的逻辑,真实的中国龍和凤凰不存在,那麽,是否要消灭中国悠久的龙凤文化?在这种胡乱指责的氛围下,甚至许多牵涉龙凤的成语也不能用了!请问,诸如1978年小学语文第四册21课《狐假虎威》以来的课文《狐假虎威》,是否都要删去?从此后,人们再也不能使用“狐假虎威”之类的成语了?狐狸在什麽时候,与老虎互通语言,商量着同行,从而吓跑了其他动物?狐狸与老虎互通语言,是哪一个人听见的?中国人是否被“狐狸与老虎互通语言”的故事,骗了二千五百年?
西化公知们对课文中的寓言《寒号鸟》,横加指责,妄图取消,其作法,类似于民国初年的几个北洋军阀,禁止学校课文载授童话和寓言一样,显得十分愚蠢可笑!相反,公知们对西方有毒的童话和寓言,对于西方编造的毫无根据的说谎文章,倒是十分欣赏,放开手脚引进也。
至今,网上还有人喋喋不休地责备《寒号鸟》不是鸟,实属吹毛求疵。因此,笔者意见,小学课文中的《寒号鸟》应该长期存在。只不过,在课文末尾,加上一则小注,说明“寒号鸟”,是根据汉唐典籍、《宋稗類鈔》、《辍耕录》而改写;寒号鸟,是古人融合“鶡鴠”(褐马鸡)、“橙足鼯鼠”几种动物而塑造的一种形象,就足以说明问题矣。
当然,1955年课文《寒号鸟》的缺陷,在于确指寒号鸟产自“五台山”,产生了不严谨的问题。後来经过修改的《寒号鸟》,已经改作“山脚下”,就十分妥帖矣。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有监督学生教材的权利,正确的部分,应当肯定,错误的部分,应当批评。
【參考文獻】
① [漢]揚雄《方言》 見中華書局2016年北京第一版以[宋]李孟傳潯陽郡齋刻本為底本之印行本。
② [清]戴震《方言疏證》 見中華書局1998年11月第一版《小學名著六種》
③ 成語“狐假虎威” 源自《戰國策》卷十四《楚一·荆宣王問群臣》。
④ 笔者所引古文,多数来自《四库全书》。为表示严谨,凡引用的资料,原文是繁体者,全部用繁体钞录;原文是简体者,全部用简体钞录。而笔者自己的论述部分,则用简体。有些古奥生僻字,普通电脑字库中,并不收存,今从《古联输入法》的《中华书局宋体字库》中检出,加入文中,例如“䳚”字之类。并对中华书局,表示谢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