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10 月12日晚,叁零柒茶座群票友们开展了一项“七嘴八舌”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一张对隐蔽服务行业提供给从业者应对客户无理要求的话术培训材料(见上图),这种材料揭开了隐蔽服务从业者的工作困境,同样的,它所涉及的场景与它纸面传播的形式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反差:这种场合竟然需要这种形式化的培训?这里的反差成为了我们认识到社会变化的契机,我们意识到现实可能与过去的认知或者说我们自我观念的不一致。所以对于该材料的思考是有必要并且值得去记录的。
文|叁零柒茶座
01
读书读傻了,不会圆滑?
拍马屁很重要#献殷勤站在他的角度考虑,学会凡事换位思考
诸如此类的话术培训,实际上反映了商贩与消费者的利益拉扯,这对客户至上的服务业业态来说肯定算得上一种情感劳动。但为什么需要为这种拉扯场合去提供培训呢?首先要思考的是,这种话术培训长期存在吗?如果存在,过去的培训形式是怎么样的?
锡钉认为:
过去普遍存在这种培训,不过更多的形式是以言传身教,老师傅带小徒弟。这种言传身教到材料宣读的变化,是对从业者流动性大的反映。各类场所、机构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开始总结更基础的培训内容,以材料的形式下发给能通过文字想象适用场景并且应用到具体问题当中。一方面,这种模式对新手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回到培训的内容当中去,如此简单的问答都需要逐字逐句地提供模范答案,这实在是对新手从业者的(社交)应对能力给出了较低的评价。
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较低的(社交)应对能力可以同时存在吗?这让编辑部里的诸位想起了当下许多企业中层管理对职场菜鸟的批评。有些批评甚至到了厌青的地步,认为年青人是一群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不过他们也会圆滑地把对年轻人的厌恶隐藏在了对教育方案的批评中去了。
编辑部的“喵了个咪”提出了另一个观点:
当下的我们的确处在一个不如之前那么会变通的社会中了。原本的地域性市集、小商户商业模式被线上平台和大型商业体替代,这些垄断的控制者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变通的选择,同时,我们和父辈母辈比起来,在生活中相对更缺乏了“面对面”这样的人际博弈场景,没有充足“练习”的机会,自然造成了特定的社交技能上的不“擅长”。这种环境当然会影响人,这才应当是普通人还价议价能力的衰退的首要原因。
02
左派应该学会“圆滑”吗?
那么,走向那种高级别的“社交能力”、“情商”、“圆滑”、“中译中能力”仍旧是有必要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对这种环境妥协,做一个接受安排,单纯的、“不贪占小便宜”的人。还是选择做一个游刃有余的人呢?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已经警示过我们了,做一个“正直”的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也有许多声音不断告诉年青人:“你当圆滑一些”。难道圆滑就不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吗?还是说每一个人都能捏着鼻子、蒙着眼镜忽略时代的变化,紧跟前人的路呢?
左派视角上看,这个事情应当怎么处理呢?
丸久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我给朋友推荐过一本《手册》,朋友很喜欢,“这本书教会我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安慰人”。这个例子说明,与人相处确实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从实践上来说,社交能力的培养成本,好像是躲不掉的。
编辑部的喵了个咪敲了敲编辑部的聊天版,强调说:
社交能力并不等同与圆滑。我们可以姑且把“圆滑”理解成一种刻舟求剑般的应对策略。我们通常在一些中年人口中听到这个词语,这种圆滑实际上可能是他们不想具体说明的话术,也可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策略经验。这种道可道非常道的指引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内耗。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能力亟待提升,甚至自己为自己打上了“叛逆”、“超俗”的标签,玩“文化大拒绝”。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带有“时代性”的切入的思考。我们对具体社交策略的思考,是离不开我们的利益出发以及当时特定的环境的。不能让这些家长制、父权制残留篡夺了我们的话语和思考的空间。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的探讨,而不是用过去压倒未来的指导。指望开明上位者,很难;再造“友谊”共同体,可行!
丸久须继续评价:
我觉得这个点和弗雷勒说的很像。圆滑的要求往往是上一代人自下而上灌输下来的,大家当然需要社交能力,也需要在很具体的问题上获得建议。但是一般上一代人要求你圆滑的时候,不会认真考虑你的处境。
换句话讲,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面对面的提问式的沟通与讨论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做法需要给出建议的那个人付出更多精力。
回到那个“圆滑”的问题,编辑部的空空对圆滑有着更为清醒的批评:
说它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习惯,很多时候的主张不过是导向自我保存的实用主义。实际上它是非常低效,会让人不断退让妥协。如果你决心变的圆滑,你根本不存在那个被不断消磨的初心,最终还是得被环境同化。
“喵了个咪”补充道:
低效的很大原因就来自于因时代改变带来的物质基础和文化错位。现在去直接习得原有的社交惯习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事之前是在普通人生活之内的事情。现在问题发展到了生活之外,就有了生活领域和劳动领域的错位,这当然也是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的错位。日常社交中有两个维度,大家是容易混为一谈。一个是和立足于特定经济角色经济行为紧密相关的博弈性社交,包括“议价”、“销售”、“分赃”,第二个可能是日常相处中不是立足于直接经济的角色,主要就是多元的人际交往场景中,怎么去表达自己、维持“空气”、和气团团。这两个东西都会被很多“老人”用“圆滑”给应对了。
另一位成员“空空”即答:
今天其实把这些东西一律市场化衡量了,这就是说不存在非市场外的人际空间,多元的宽容的交际是一种追求。
喵了个咪最后补充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送礼物维系感情的情景。我们需要具体怎么做,去做客要怎么说等等,当你质疑这种行为,就会有人告诉你说,“人都是吃这一套的,要学会这些,是对人的尊重”,如果你说“据我了解,对方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就会回复你“这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从经济角度看,这样比较惯习、省事、高效、稳定,我们其实是为了积累人脉而社交”。他自己会把交际的功利性和交际的良善追求放在一起。这种含混性就很容易让对方内耗,因为当然站在这些说话人立场来说,他有很多动机。这种含混的话语像是一只苍蝇粘在了我们的脑回路中。所以,最简单解决方式便是指出这种含混性。我们最好是能在心态上能做一些解绑,例如对那些造成焦虑的社交技能,给出它们背后历史、社会深远原因,让大家意识到困境的“时代性”,它是同时代的芸芸众生的困境,再者,我们还可以给几个场景分类,对每个场景给个基础逻辑,让我们自己有个尝试的方向,要不然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陷入内耗。
03
AI小课堂(小学生版)
顾客游戏:想象你在商店工作,遇到了一个不讲理的顾客!如果你有一个“超级说法”,能让顾客听你的话,你会怎么说呢?来分享一下你的“超级说法”吧!
学习大比拼:小时候,老师会亲自教我们,现在有书本、视频,还有网络课程。你觉得哪种学习方式像是一场大冒险?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社交小能手:交朋友的时候,沟通很重要!你觉得社交能力就像超能力吗?如果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社交超能力?能帮你做什么?
圆滑小达人:有些成年人说要“圆滑”,你觉得当别人要求你顺从的时候,是听话好,还是勇敢坚持自我好呢?你会选择做谁的“圆滑队员”呢?
代沟小侦探:大人与年轻人有时会有不同看法,像是“代沟探险”。你觉得这种不同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是侦探,怎么才能让两代人更好沟通,找到共同点呢?
AI小助手.
那么亲爱的读者小朋友们,你们又是怎么看待圆滑的呢?欢迎投稿、留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