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媒体称,合肥长鑫或于年内开始量产国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且合肥长鑫已经重新设计了其DRAM芯片,以尽量减少对美国原产技术的使用。
这与去年国内公布的消息是一致的——长鑫计划在合肥投资80亿美元建造了一家晶圆厂,在2018年年底推出8Gb DDR4工程样品,2019年三季度推出8Gb LPDDR4,到2019年年底,产能将达到2万片一个月。2020年开始规划二厂建设;2021年完成17纳米技术研发。
如果合肥长鑫能够量产8Gb DDR4和8Gb LPDDR4,那么,将有望打破国外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的垄断。这对于现在这种特殊环境,算得上是一件大好事。
虽然此前有合肥长鑫与日本尔必达前社长技术合作的传闻,但之后就没下文了。从现在的情况看,合肥长鑫的技术来源上紫光国芯。紫光国芯的前身是英飞凌在中国西安设立的研发中心,之后独立出来变成奇梦达,然后再被浪潮收购改名西安华芯,之后又被紫光收购并改名紫光国芯。另外,网络上还有合肥长鑫从境外大厂大量挖人的传言,甚至还有境外某公司一个数十人团队集体跳槽到合肥长鑫的传言。如果合肥长鑫能够整合从境内外的吸收过来的人才和技术,并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研发能力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说紫光的长江存储上中国NAND突破的希望,那么,合肥长鑫就有可能成为中国DRAM突破的希望。
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差距。
首先上技术上的差距,毕竟英飞凌也只是与三星等国际大厂竞争中的失败者,虽然借助奇梦达的肩膀,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起点,但就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而言,和三星上明显有差距的。
其次上市超规模上,目前,全球DRAM 硅晶圆的月产量为130万片,而合肥长鑫即便能按照规划在年底量产,月产能也不过2万片,相对较小的产能可能会使其在价格上对于下游客户来说不太友好。
最后是当下大环境带来的风险。目前,合肥长鑫的生产线对美国设备有一定依赖。根据日经新闻报道,合肥长鑫生产中依然会使用到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及KLA-Tencor的设备和Cadence和Synopsys的EDA工具。对欧洲厂商的设备也有一定依赖性,长鑫存储董事长兼CEO朱一明2018年10月曾前往欧洲与ASML商谈合作。一旦川普政府对合肥长鑫采取类似晋华的制裁,合肥长鑫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总之,现有的成绩上喜人的,但道路上曲折的,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