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飞机从欧洲带来了什么?”
“它们都是空的。”
“空的?飞机?”
“是的,他们来,为了能装鱼回去。”
飞机掠过湛蓝的印度洋,来到坦桑尼亚境内。机舱下方是一个呈蓝灰色、略有些发黑的湖泊。维多利亚湖,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湖泊,尼罗河的源头,非洲的心脏,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大约60年前,维多利亚湖中游弋着120多种鱼类,那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活在湖畔的老人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年轻时捕鱼船上的丰富物种──鲶鱼、肺鱼、弓鳍鱼、慈鲷……
但是,这一景象消失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这之前,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维多利亚湖。
凶猛的尼罗河鲈鱼。黑亮的眼珠外,一圈鲜亮的金黄色触目惊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体长可达近2米,重逾200公斤。
它的食物,是维多利亚湖中原生的“弱小”鱼类。
关于尼罗河鲈鱼最初来到维多利亚湖中的传说,如今被当地人具化成一个画面:一个男人,一个水桶,一条鱼。
各种科学论证在之前已经貌似完备,科学家们的结论是,把鱼留下。
现有资料表明,尼罗河鲈鱼于1954年被当时坦桑尼亚的宗主国英国引进维多利亚湖。当时,英国人的考虑是,解决坦桑尼亚日益严重的粮食匮乏问题,同时提升湖区的经济效益。
没有人料到,尼罗河鲈鱼的引进,造成上百种原生鱼类完全或几近灭绝──后者在美洲和欧洲的水族馆中寻求庇护,并苦等有朝一日能返乡复育。
本职工作是猎杀鱼类的当地渔民,竟给这个新来的庞然大物起了一个名字——“猎杀者”。
不过,尼罗河鲈鱼在经济上的表现的确一度优秀。巨大的食肉鲈鱼被捕杀后送往鱼肉加工厂。清洗、去骨、切片、冷冻、检验,它们成为昂贵的美食,登上欧洲人和日本人的餐桌。每天,有200多万人食用着维多利亚湖里的鲈鱼。
湖畔因为鲈鱼而变得工厂林立,成千上万的当地人或邻国人在这里找到工作。还有妓女,她们的顾客是开着飞机来,带着鲈鱼走的飞行员,每一次服务收费10美元。
2003年,尼罗河鲈鱼在欧洲的销售产值为1.69亿欧元。令人咋舌的经济效应,只不过是一次“微不足道的科学实验”的结果。但那些经济效应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湖区渔民为加工尼罗河鲈鱼而伐树做燃料,湖岸植被遭破坏,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被直接排入湖中。航拍照片中,湖水变成灰暗却又泛着诡异油光的墨绿色。那是由于富含磷、氮等化学物质的工农业污水,引起大规模绿潮现象。
与此同时,湖中的尼罗河鲈鱼则遭重金属和化学物质污染,成为达不到欧盟和日本鱼类食用安全标准的“毒鱼”。制作鱼干的土法露天工厂里,被氨水熏瞎了右眼的妇女转身走进一排排木架的掩映中。木架上,摆满了发黑的、看不清本来面目的“鱼肉”。
被超市和餐厅拒绝的鲈鱼滞留在渔港,成了当地人的果腹物。由于产量巨大,更多的鲈鱼尸体里则渐渐爬出了蛆虫。
坦桑尼亚最终没能从饥荒中走出来。人们甚至开始渴望战争,因为那样才能带来彻底的改变,或者至少,带来更多金钱。
飞机开始载着货物来到坦桑尼亚,然后空空如也地离开。留在坦桑尼亚境内的,是军火。
飞行员始终只是忠实地执行任务,不论是带走鱼,还是送来枪支。忏悔只是埋在心里的个人体验──同样的飞机,平安夜前夕带给欧洲孩子们的是新鲜葡萄干,带给东非孩子们的则是炮弹和伤痕。
一切被摄像机镜头锁在一部名为《达尔文的噩梦》的纪录片中。在短短半个世纪里,维多利亚湖沿岸的居民们经历了太多。他们无从选择,只能将一切归咎于“丛林法则”。
“谁更强大,谁就能活得更好。”这是他们的信条,而这信念或许并不仅仅来自尼罗河鲈鱼的启发,“在我们眼里,欧洲人,就更强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原本只是用于解释生物圈中的遗传和变异。斯宾塞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演绎成了社会学理论,而一些弱肉强食,则与“适者生存”无关,更与发展和进化遥不可及。
“拎桶人”引来生态灾难(图)
半个多月前,泰斯·戈尔德斯密特来到北京,提醒中国注意避免外来物种引发的生态灾难,因为“拎桶男人到处都是”。“一个拎着装满幼尖吻鲈水桶的男子,单枪匹马便造成世界上最大热带湖泊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他享誉欧美的著作《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变化也许翻天覆地,却常常悄悄在水下进行,以至于泰斯·戈尔德斯密特在来到位于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的4年当中,对此毫无知觉。尽管,他们这批来自荷兰莱顿的生物学家偶尔也会出乎意料地捕获一条重达几十公斤的尖吻鲈,并明显感觉到盘中的弗鲁鱼日益见少,“但从未想到尖吻鲈会对弗鲁鱼的种群造成危害”。1985年4月的一次捕捞,捕获物出奇得少,其中的鱼种组合也非常古怪,以前从未错失的鱼种不见踪迹,而深水鱼奇多。这一前所未有的现象让这位生物学家隐隐觉得,或许,导致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就是尖吻鲈?在剖开的尖吻鲈的肚子里,果然看到塞满了弗鲁鱼,有的完好无损,似乎还面带诧异的表情。
常年在维多利亚湖姆万扎湾捕鱼的人们一段时间以来就感觉到某些不同寻常的变化:以前网网不落空的弗鲁鱼,现在已经屈指可数,取而代之的是堆成山的尖吻鲈。
弗鲁鱼属丽鱼科,在维多利亚湖的种类繁多,有食泥类丽鱼、刮藻类丽鱼、剁食叶子类丽鱼、碎食蜗牛类丽鱼、剥食蜗牛类丽鱼、食浮游类丽鱼、食昆虫类丽鱼、食对虾类丽鱼、食鱼类丽鱼、食幼体类丽鱼、刮鳞类丽鱼等等,而且每类丽鱼又分不同的品种,有的甚至多达130多种。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美丽绝不逊于塞伦盖蒂平原和波澜壮阔的非洲陆地生态系统。
1954年8月,肯尼亚的一名渔业官员把乌干达阿尔伯特湖的尖吻鲈放入了维多利亚湖,30年中,尖吻鲈像贪得无厌的吸尘器一般扫荡着整个湖泊,至少有两百个本土鱼种灭绝,丰富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永远地消逝了。
体型硕大的尖吻鲈是食客的盘中美味,而弗鲁鱼身材细小,不受人们欢迎。一位谙熟东非湖泊的生态学家,曾强烈反对引进尖吻鲈的计划,他在文章中详细探讨了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他认为,操控一个几乎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万万不可,向鲜为人知的生态系统下手简直一无可取之处,而在各种操控行为中,引进外来物种是最铤而走险的举动,因为覆水难收。
弗鲁鱼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维多利亚湖水域,有的鱼种只出现在一小部分湖区甚至姆万扎湾的一个小湖湾里。分布如此受限的生物,毫无疑问,更易遭受灭顶之灾。
生物学家和环保者在这场争论中一败涂地,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水产技术专家和官员们根本不把他们的忠告当做一回事。
泰斯询问过一位坦桑尼亚人,尖吻鲈对他有何意义?对方回答:“如果没有尖吻鲈,我们靠什么维生?它解救了我们。”
尖吻鲈总是栖身于开阔的水域和深湖区。泰斯发现,和尖吻鲈生活习性接近的食鱼鱼种率先消亡,其他鱼种紧步后尘,最后幸存的是食浮游动物的鱼。
尽管35亿年的生命演化中,在地球上生活过的99%的物种已经消亡。但是,维多利亚湖的有脊柱生物灭绝规模之大,时间之短,令人震惊。
只有数种弗鲁鱼在尖吻鲈的大嘴下生存了下来。一些身材细小的弗鲁鱼,也许因为更灵活,游得更快,从而获得逃生的机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姆万扎湾出现了泰斯从未见过的弗鲁鱼,它们似乎找到了逃避尖吻鲈的窍门,其形状和行为也与以往不同,这种不知名的弗鲁鱼究竟是如何逃脱捕杀而生存下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荷兰泰斯·戈尔德斯密特著张晓红、邱丽芸译花城出版社出版
全球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泰斯:留心那个“提桶的男人”
2007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只身材小巧的麻雀飞进了北京某家饭店的花园,停歇在一棵石榴树的枝头,低头拨弄自己的羽毛。不远处,一位正在散步的外国客人对这只麻雀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迅速地判断出,这只雀不属于中国本土品种,它的祖先,应该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被长途跋涉的英国殖民者无意或有意带入中国境内的欧洲雀的一种。
这位外国老人,就是来自荷兰的泰斯·戈尔德斯密特教授。他作为国际公认的进化生物学和维多利亚湖丽鱼科鱼生态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他目前关心的问题之一,正是外来物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就是类似刚才提到的那只欧洲雀,外来物种的引入有多种原因,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疆界的打破和人为的运输、交通。例如曾经有一位欧洲人在1890年把100只欧洲的八哥带入美国,结果引发了美国有史以来有文献记载的最大生物入侵案。今天那些八哥数量已经有2亿多只,每年给美国造成的各种损失达到8亿美元。
泰斯教授亲眼目睹了同样的问题。1981年,他来到位于东非的维多利亚湖观察丽鱼科鱼,却无意间成为了这里生态系统崩溃的“目击证人”:“一个提着装满幼尖吻鲈水桶的男子,单枪匹马便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湖泊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
入侵物种所造成的恶果导致整个生态系统贫瘠枯竭,泰斯教授认为,未来50年,这种破坏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现在99.9%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目前我们能看到的1400万物种,其实只是40亿年前生物物种中的很小一部分。”
震惊、思索之余,泰斯教授写出了《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这本书,运用难以数计的趣闻轶事阐明他所关心的进化原理。这本书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关注,如今他又把它带到中国。泰斯教授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更加重视入侵物种的威胁。提桶的男人比比皆是,包括中国,用一个塑料桶,就会改变千百万人的命运。
您刚到维多利亚湖时,当地还没有被污染,对吗?
至少我们当时是这么想,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的维多利亚湖没有受到破坏,但是位于乌干达和肯尼亚的湖区应该已经受到破坏了,只是我们并不知情,因为没有科学家在乌干达和肯尼亚境内工作。其实我本人最初到维多利亚湖,是以进化学家的身份和眼光去做研究。当时我身边还有些生态学家,他们比较务实,已经意识到过度捕捞会破坏生态平衡,但是没想到尖吻鲈的引进会给当地带去什么影响。
您在当地一共呆了多久?
我在那里生活了五年。
您最初是以进化学家的身份去维多利亚湖,是什么契机促使您改变自己的视角,开始关注入侵物种方面的问题?
那是在1983年,当地的渔民中间流传着一个传说,他们打捞主要用一种“竖网”,就是竖着放进水里的渔网。但他们把网拿起来之后,发现上面有很大的洞,据说是被某种巨大的鱼怪刺破的,但是没有人见过这个“鱼怪”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鱼怪”就是体形巨大的尖吻鲈,重量可达一百多公斤)。后来一些商业的拖船开始打捞尖吻鲈。而我是在很久之后,才开始考虑应该把尖吻鲈也纳入研究计划里来。其实我是一个新达尔文论者,开始研究的是最新的生态变化的动向,和达尔文当年的研究一样,但我突然从一个新达尔文论者变成了一个灭绝论者,开始关注物种是如何灭绝和灭亡的(笑)。这可能是一枚硬币的另外一面吧,但这两面是相互关联的。
环保主义者的立场很高尚,但往往不太受欢迎,因为普通人只希望提高眼前的生活质量,比如维多利亚湖的渔民要吃饭的,他们不会考虑“物种多样性”这种学术问题。就您自己自身的经验来讲,有没有和当地渔民发生冲突的情况呢?
当然有冲突,因为我是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自然保护主义是从一种非常奢华的立场出发,我意识到当地的渔民非常缺乏蛋白质,所以需要大量食用这些鱼类来补充。但我不同意一些鱼类技师的论点,他们认为应该大量增加蛋白质的生产,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你也许在四十年或者五十年之内有蛋白质享用,但四五十年之后,你还有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策略。
我还想补充一点,我很反对引进外来物种,因为把两个本来各自独立的生物系统联系起来,却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种冒险。我们不能够以牺牲长期效应,来满足短期效应。
但是尖吻鲈的引入的确为当地带去了经济利益,某些相对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会认为他们不得不牺牲一点环境,来换取更好的生活,作为一个西方的生态科学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现在尖吻鲈已经生活在维多利亚湖中,想还原以前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些尖吻鲈从湖中驱逐出去。我们可能会想,当地的非洲人会受益于这些尖吻鲈的引进,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正是这个现实让我很愤怒。本来引进尖吻鲈的本意和宗旨,是为了帮助当地非洲人,但是打捞上来的90%的鱼都被出口到欧洲、以色列和美国,是欧洲人在食用尖吻鲈,而经济利益实际上进入了工厂主的腰包。当地渔民可以靠出售尖吻鲈来赚钱,工厂的工人也可以有份工作,这可能是比较积极的一面,但普通的非洲人却没有从中受益,他们根本消费不起尖吻鲈,因为价格非常昂贵。
您进行这个工作的时候会不会遇到阻力?
我也知道有些人并不喜欢我们这种立场,但是我要声明一点,我不是一个反全球化者,全球化的确有很多正面作用,但让我愤怒的是,对当地非洲人这种极端、惨无人道的剥削。当地人并没有受益于繁荣兴盛的尖吻鲈市场,真正控制市场的是一些印度的后裔和欧洲的贸易商。从这个意义上,我可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我希望我的理想能让当地政府有些意识,而且来改变这种状况。
您以前来过中国吗?
没有。这是第一次。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来到中国宣传入侵物种的问题?您是担心发生在维多利亚湖的事情会在中国重蹈覆辙,还是中国的什么特殊地方吸引了您?
就像我在讲座中说的,中国在发生巨变,过去十年间,中国和欧美的贸易越来越多,这种双边贸易的增加,带来入侵物种的机会和负面影响也大得多。普通民众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有生物学家才会关注,但是入侵物种确实会彻底地改变当地的生态系统。比如看《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的参考书目,就有点让人隐隐担忧。中国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人才济济,那么参考书目里至少应该有三分之一,是中国科学家撰写的入侵物种的书籍和论文。但实际上,大部分论文都是由欧美科学家写的。
其实许多发达国家,当年为了发展经济也都付出了破坏环境的代价,例如荷兰,您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从破坏环境到保护环境的经验呢?
首先要有意识,所以我希望不仅仅是这本《达尔文的梦幻池塘》,而是以后有更多的书被译介到中国来,让人们意识到引进外来物种的后果。我现在手里拿的是两本非通俗读物——《生物全球化》(Biological Globalisation)和《侵略生态学》(Invasion Ecology),我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和政府领导者多阅读这样的著作。
第二点是合作,我认为像生态学著述的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比如经常组织社会研讨会,把政治家、经理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更加关注生态问题。
再有我想讲讲:如何防止入侵物种的进入。入侵物种进入的渠道有三,第一是气候的变化;第二是打破自然的疆界,比如把维多利亚湖的鱼放到中国的湖里;第三是通过贸易和运输。如果你意识到这三条途径,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贸易和交通带来的入侵物种是最危险的。
由于气候的变化或者自然进化,引起的物种的入侵是很难消除的,因为物种都有一种天然的选择系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控制贸易和交通带来的入侵物种。荷兰虽然在生态和自然保护方面走得比较靠前,但并不是说荷兰就没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现在看到的这幅图(泰斯教授打开一本学术书,指着一幅海滩的照片),就是荷兰的一个沙滩,上面栖息的都是从美国引入的一种贝类,由于这种美国物种侵入,使得荷兰的海滩物种非常贫乏。所以我不知道昨天晚上在饭店里吃的贝到底是美国物种还是中国物种。
请用一句话,给中国的读者推荐一下这本书值得他们去看的原因是什么。
在我的书里,有这样一章,叫“提桶的男人”,我不想写一本带有判断性的书,但我想让公众意识到,一个小小的水桶,就能够改变世界上第二大热带湖,和3000万人的生活。我现在有一句最有概括性的话了:“提桶的男人”比比皆是,在中国也有。
文/丁小如 摄影/本刊记者 高鹏
维多利亚湖——达尔文的噩梦
维多利亚湖面积有694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位于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交界处,形状像一只浅浅的碟子。湖中的本土丽鱼品种非常丰富,鼎盛时期有300多种。从1960年开始,当地政府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均收入,从埃及引进了具有极高食用价值的尼罗河鲈鱼,又叫尖吻鲈,大批量投放到维多利亚湖中饲养。
尖吻鲈大量繁殖,三十年来就像贪得无厌的吸尘器一样扫荡整个湖泊,期间至少有200个本土鱼种灭绝,而人民的生活也没有如政府所料发生改变。“一个提着装满幼尖吻鲈水桶的男子单枪匹马,便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湖泊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
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而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更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当生命之网不断灭掉物种,整个网将变得摇摇欲坠,灭绝掉足够的物种就会撼动整个地球上的生命结构。
“鲈鱼效应”与文化的多米诺寓言
| |
|
1981年泰斯.戈尔德斯密特前往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观察丽鱼科鱼,即一种以惊人的速度繁衍成新鱼类的鲈形类小鱼。这位生物学家从事研究时,目睹了动物区系里发生的可怕灾难,大批的尼罗河鲈被引进,它们迅速灭绝了上百种丽鱼科鱼类。
戈尔德斯密特巧妙地把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崩溃的故事、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探讨、以及他作为一个周旋于官僚、传道士、渔夫之间的研究者的亲身经历编织在一起。生态系统的崩溃,然而渔业却欣欣向荣,数百万非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戈尔德斯密特运用难以数计的趣闻轶事阐明他所关心的进化原理,无论是为了研究专用船只计划的陆用运输而测量铁路隧道,还是为其中一位助手寻找合适的嫁妆,或是体验疟疾引发的幻觉,林林总总,戈尔德斯密特的旅行是一次进化生物学和坦桑尼亚文化盘根错节的旅行。他妙趣横生的叙述使人感动犹如阅读一本小说。 目录中文版序
第一章震撼
第二章独缺食眼鱼万象中的分支
第三章马亚拉国家公园温泉弗鲁鱼的先祖
第四章水泡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
第五章手上之吻物种起源
第六章嫁妆性选择和性别差异
第七章生态龛生物群落结构的起源
第八章杀戮战场
第九章救星压力下的生态系统
第十章神谕
续篇
终篇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生物全球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再无视入侵物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描述东非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尖吻鲈的影响。食肉鱼尖吻鲈重量可达一百多公斤,在殖民时代告终之际被引进维多利亚湖,是人力刻意为之,意在为非洲人提供食用价值高出本土类鲈鱼丽鱼的鱼种。
意念之间,一个拎着装满幼尖吻鲈水桶的男子单枪匹马,便造成世界上最大热带湖泊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让人惶恐不安。尖吻鲈兴旺发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繁衍生息。尖吻鲈于1954年被引入,三十年来它们就像贪得无厌的吸尘器一般扫荡整个湖泊。期间,至少有两百个本土鱼种灭绝。复杂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在环保主义者眼中丝毫不逊于伦勃朗的绘画,却永远地消逝了。
相反,渔业技师们的目标实现了。事实证明,捕猎尖吻鲈,肥得流油。虽然生物多样性已然锐减,但是贫瘠的生态系统仍在继续产出。生物学家本来以为若干丽鱼物种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灭绝,不期它们卷土重来,呈浩荡之势。它们似乎找到了逃避狼吞虎咽的尖吻鲈的窍门。其形状发生变化,其行为可能有所改变,最微小的进化细节一一呈现,在达尔文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现实进化范例出现了。尖吻鲈乐于徜徉于开阔水域,那里惟有少数物种得以进化,何其不幸也。
在全球化的今天,“拎桶男人”比比皆是。因此,把尖吻鲈引进维多利亚湖可以被看作是生物全球化的象征。本土物种灭绝,入侵物种的恶果导致整个生态系统贫瘠枯竭,其重要性不亚于由于破坏像雨林和珊瑚礁之类生物多样性环境而造成的灭绝。在未来五十年里,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会同气候变化和破坏自然生态而招致的灭绝一样造成巨大影响。中国也在所难免。
过去引进的外来物种彻底改变了中国生态系统的结构。滇池和太湖的鱼群即可为例。在两座湖泊里,曾栖息着大量绝无仅有的物种(即特有物种)。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人本身。我们几乎难以想象,曾几何时,栖居于中国森林的熊猫和长臂猿多于原始中国人。如今,惟有一小片南方原始森林存留下来,惟有极少数真正的食物专家熊猫和长臂猿在此栖息。然而,中国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亿。人类拥有大脑袋,靠两条腿四处走动,从而索取新领地。况且,他们一路走来,吃光用光。荷兰人如此,法国人和中国人同样如此。人类天生就是全才。实际上,你甚或可以认为,人类是一种头脑灵活、一门心思控制自然环境以便满足私欲的陆生尖吻鲈,中国人也在其列。它是一种机智灵活的物种,在纷乱无序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展壮大,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乱上添乱。它是熊猫和长臂猿之类无力自卫的食竹动物的入侵物种,直至自绝于它亲手酿造的环境问题。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2007年7月于阿姆斯特丹
后记
自从本书荷文版于1994年问世后,弗鲁鱼的进化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完整。维多利亚湖一万二千五百年前曾经断流干枯的发现,证实了弗鲁鱼以惊人之速进化的设想。土壤样本,其中包括成年日久、采自维多利亚湖最深处的沉积物,含有陆地植物的花粉和种子。这就意味着,几百个物种的起源时间不超过一万二千五百年,而根据最新的估计湖里曾有五百多个物种。果真如此的话,这种鱼进化新物种的速度在业已发现的脊椎动物当中是最快的。
有迹象表明,维多利亚湖的面积在一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大小不等,但它从来就是一个连成一体的水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爆炸式物种形成是在无地理障碍的情况下发生的,而鱼类统统无法逾越地理障碍。根据传统的异域性模型;无物种形成可言,新物种在周边湖泊了进化,水位上升之时,新鱼种找到大湖的路,但是物种形成发生在同一水湾里。
1984年,华莱士.多米尼阐明自己的信念:雌性对雄性的性选择在新丽鱼物种的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向来感觉他所言不假。当某一特种鱼类的雄性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形态,经过性选择的物种形成可以快速出现。
雌性可以对某一颜色形态产生好感。最终会出现不同类别的雌性,她们对呈现特殊体色的雄性各有偏好。如果颜色偏好变成绝对偏好,那么每一种不同体色的雄性,连同对该体色明显持有好感的雌性,形成一个新物种。
当时,我和先行者们都发现了呈现不同颜色形态的新物种。这就是我为什么着迷于卵斑假说的原因,它或许也可以解释爆炸性物种形成。这些口育鱼中性活跃的雄性臀鳍上统统长有卵子图案。而这些图案的起源原因肯定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雌性选择长有仿真卵斑的雄鱼。这样一来,雄性臀鳍上的二维仿卵的起源原因肯定是由于挑三拣四的雌性。栖居于某一特定水湾的某一雌性种有时产下小卵,而栖息于另一水湾的同一物种产下大卵。在我看来,栖居于不同水湾的巢域型雄性的卵斑与雌性卵子大小相仿。也就是说,前提条件是:雌性继续选择长有最逼真仿卵的雄性,而栖居于不同水湾的鱼类很少移居。某些物种的卵子拟态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雄性臀鳍上的卵子形态和大小如鬼斧神工,精确得匪夷所思,甚而连颜色也极其逼真。在这样的情况下,雄性卵斑特征的地方性差异就有可能充当物种形成的导火索。一旦栖居于不同水湾的雄性卵斑特征产生分化,其他特征,如:性活跃雄性的颜色图案或者行为会随之趋异。
物种形成或许确实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并非如此。否则的话,我对大量物种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应该发现了卵子大小和卵斑大小的直接联系。我反而有别的发现:浑水中物种的卵斑大于雌性的卵子。反其道而行之,清水中物种的卵斑小于卵子。看起来,卵斑的外观是一种折中方案,既要吸引同种雌性,又要避免招摇过市,引起食鱼类鸟和水獭的注意。卵斑特征趋异导致爆炸性物种形成,该假说不具备普遍效力,尽管少数物种有可能如此起源。我断言,诗性真理坚不可破,科学无可摈弃。斯豪森(Seehausen)是我的接班人之一,他另有高见。他巧遇一种机制,借此或许可以解释大量岩栖类弗鲁鱼种,甚而可以解释其他生境中的鱼类。
斯豪森是细致研究岩栖类弗鲁鱼的第一人。他发现,岩栖类栖居于那些岩石丛生的湖岸地段,或者聚集于维多利亚湖众多岩石岛中的一座附近。这些物种中的雌性通过该物种的颜色形态特征来识辨同种雄性。同域性孪生种中的雄性代表性体色是离光谱中心最远的两种颜色,他们出没于岩石生境。体色或蓝得耀眼或红得瞩目的孪生种反复出现。研究者在孪生种身上发现了相同的二色现象,在这些岩栖类鱼的单一物种身上有同样的发现。经试验证明,太阳神(学名为“Haplochromisnyererei”)是一种岩栖类鱼,其中的雌性偏爱拥有这两种颜色形态中一种的雄性。遗传学家表明,新物种可以如此飞快地、反复地形成。
我在前丈中写道:“倘若两个同种种群的雌性对其配偶身上的第二性征外观不产生相同的好感,两个种群的雄性有可能进化出不同的外观。在某一区内,起初呈紫色的雄性可以变成蓝色,而另一区内的雄性可以变成红色。由于这种装饰性趋异现象,种群之间可以形成繁殖障碍……挑三拣四的雌性因而在新物种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弗鲁鱼的情况或许同样如此。”如今,新物种起源的可能性更加大,甚至大可不必有什么“紫色的发端”或者不同种群的存在。某一物种内部的同域性颜色形态最终可以进化成新物种,可这并不是说该物种的形成机制是过去一万二千五百年间惟一运转的机制。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流失和滥伐森林现象,维多利亚湖的水质持续变浑。这对雄性体色的能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影响到以体色为基础择偶的雌性。水质越清澈,岩石生境中的近缘物种数量越大。
一种以上颜色形态的物种也出没于这些清澈透明的湖区,而少有出现在浑浊的水里。本书描述了,数百个弗鲁物种如何由于尖吻鲈和可能的过度渔捞而灭绝。近来对岩栖类物种开展的研究理当给人希望,因为至少有两百个物种似乎在岩石生境中幸存下来。这一次,威胁其存在的不是尖吻鲈,而是日益浑浊的水质。在混沌的水里,雌性更难分辨或者根本无法分辨雄性的体色,性选择所致并维持的颜色差异消失了。结果导致不同弗鲁鱼种的个体进行杂交。在非比寻常的情况下,这一杂交现象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是在岩石附近将发生截然相反的事情的概率更大。由于雌性越来越无法在黑暗中辨别同种雄性,越来越多的物种将走上穷途末路。迄今为止,几乎从未有人思考过物种就这样灭绝的可能性。不过,可以想见,如果交流中断,物种有可能永远消亡。倘若水质开始再度变得清澈透明,新物种或许有一天重见天日,这一想法倒是让我们寄予希望。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
Go forth and multiply
一往无前,生生不息
Mar 2nd 2006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WHAT makes for a successful invasion? Often, the answer is to have better weapons than the enemy. And, as it is with people, so it is with plants—at least, that is the conclusion of a paper_______① published in ★Biology Letters[1] by Naomi Cappuccino, of Carleton University, and Thor Arna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both in Canada.
怎样才能成功入侵?答案常常是:拥有比敌人更好的武器。人是这样,植物也是如此——至少,《生物书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这么认为的,是来自加拿大加里敦大学的纳奥米•卡普奇诺和渥太华大学的索尔•阿纳森。
The phenomenon of alien species ★popping up[2] in unexpected parts of the world has grown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________② as people and goods become more mobile and (1)►plant seeds and animal larvae have ★hitched[3] along for the ride◄. Most such aliens blend into the ecosystem in which they arrive without too much fuss. (Indeed, many probably fail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at all—but those failures, of course, are never noticed.) Occasionally, though, something ★goes bananas[4] and starts trying to take the place over, and an invasive species is born. Dr Cappuccino and Dr Arnason asked themselves why_______③.
过去的几十年,随着人和货物的流动日益频繁,植物种子和动物幼体也乘机“搭便车”四处播散,世界各地无意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大多数都轻而易举地融入了所到之处的生态系统。(事实上,许多物种可能还没有站稳脚跟——当然,人们从未注意到这一点。)不过,偶尔也有某些物种疯狂繁殖,开始企图占领原有物种的生长空间,一种入侵物种就这样形成了。卡普奇诺和阿纳森对此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One hypothesis is that aliens leave their predators behind________④. Since the predators in their new homelands are not adapted to exploit them, they are able to reproduce unchecked. That is a nice idea, but it does not explain why only certain aliens become invasive. Dr Cappuccino and Dr Arnason suspected this might be because native predators are (2)►sometimes “pre-adapted” to the aliens' defences◄, but in other cases they are not.
有人推想,外来物种摆脱了原先的掠食者,而在新的“家园”,现有的掠食者又没有发现它们也合口味,因此这些物种得以肆无忌惮地繁衍。这种观点好是好,不过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特定的外来物种才具有入侵性。卡普奇诺和阿纳森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土生土长的掠食者对外来物种所具有的防御机制有时产生“预适应”,有时又不产生。
To test this, they had first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list of invaders. That is not as easy as it sounds. As they observ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lists of invasive species published by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clusion of a given species in the lists (3)►may not be entirely free of political motivation◄”. Instead, they polled establishe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alien species, asking each to list ten invasive species and, for comparison_________⑤, ten aliens that just ★rubbed along quietly with[5] their neighbours. The result was a list of 21 species widely agreed to be invasive and, for comparison, 18 non-invasive aliens.
为了证实这一猜测,他们必须首先列出一些已经确认的入侵物种。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正如他们所说,“虽然政府部门公布了许多入侵物种名单,但是把指定物种归入此名单也许多少有些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此,他们调查了外来物种领域一些有名望的研究人员,请每人举出10种入侵物种,以及10种与本地物种能和睦共生的外来物种用于对照。最后得到的名单中包括21种被广泛认可的入侵物种和18种用于对照的非入侵性外来物种。
Having________⑥ established these lists, they went to the library to find out what was known about the plants' chemistry. Their aim was to find the most prominent chemical weapon in each plant, whether that weapon was directed against insects that might want to eat the plant, bacteria and fungi that might want to infect_______⑦ it, or other plants that might compete for space, water, nutrients and light. Botanists know a lot about which sorts of compounds have what roles, so classifying constituent chemicals in this way was not too hard.
名单确定之后,他们就到图书馆查询这些植物的化学性质,旨在找出每种植物所拥有的作用最为突出的“化学武器”。这种“化学武器”的攻击对象包括可能吃掉该植物的昆虫,使其感染的细菌和真菌以及与其竞争生长空间、水、养料和阳光的其它植物。植物学家对哪些化合物有哪些作用都了如指掌,因此这样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不太难。
The researchers then compared the chemical arsenals of their aliens with those of native North American plants, (4)►to see if superior (or, at least, unusual) weaponry was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invaders' success.◄ Their hypothesis was that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would have chemical weapons not found in native plants, and which________⑧ pests, parasites and other plants would therefore not have evolved any resistance to. The more benign aliens, by contrast, were predicted to have arsenals also found in at least some native species.
然后,为了弄清外来物种的成功入侵是否得益于“超级武器“(或者至少是超常武器),这两位研究人员将已知外来物种的“化学武器库”同北美土生土长的植物“化学武器库”进行了比较。他们推断,具有高度入侵性的物种拥有土产植物所缺少的“化学武器”,对这种化学武器,害虫、寄生虫及其它植物都不能产生任何抵抗力。相比之下,入侵性较弱的外来物种所具有的“武器库”可能至少同样存在于某些土产物种。
And so it proved. More than 40%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had a chemical unknown to native plants; just over 10% of the non-invasive aliens had such a chemical. Moreover_________⑨, when they looked at past studies on alien plants that had examined how much such plants suffer from the ★depredations[6] of herbivorous insects, they found that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reporte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native species with which that alien shared its principal chemical weapon.
猜测因而得到了证实。40%以上的入侵物种含有一种土产植物所没有的化学物质,仅10%多一点的非入侵外来物种含此物质。而且,他们在看了以前一些关于外来物种的研究(已经查实这类植物受食草昆虫的损害程度)之后,发现损害程度与土产植物的数量密切相关,而外来物种所含的主要“化学武器” 与这些土产植物相同。
For alien plants, then, the real secret of success—also as in human warfare—is surprise. (5)►It is not that the chemicals concerned are more toxic in any general sense◄ (indeed, successful invaders are often rare in their own native habitats). Rather_______⑩, it is that the locals just don't see them coming.
那么,对于外来植物而言,其成功的真正秘诀——人的竞争也是如此——令人感到惊奇,它不在于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毒性更强的化学物质(的确,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在其原有生长区域内往往很罕见),而是因为本地掠食者根本没有察觉它们的到来。
NOTES:
[1]Bilology Letters 《生物书简》杂志
[2]pop up =happen suddenly, arise 突然出现,突然发生
[3]hitch v.搭便车:He hitched across Europe.他搭便车横跨欧洲。/Let’s hitch a ride.让我们搭一次便车。
[4]go bananas (口语)发疯,神经错乱
▲辨析▲——top banana 与 go bananas
top banana 本指喜剧的主角( chief comic ),现在多半都指老板或上司( boss or supervisor )。
例如: He is a top banana in this corporation. (他是公司的老板。)
但是 go bananas 系指激动、疯狂、神魂颠倒( wild, crazy or excited )( banana 要用复数。)
例如: The drugs ( marijuana ) have made him go bananas. (毒品大麻使他神魂颠倒。)
此外, to drive ( someone ) bananas (或 nuts )意思也是使人发狂,只是动词要用 drive, banana 也要用复数。
例如: He has driven his wife bananas ( nuts )(他逼得他太太发疯。)
[5]rub along (with)(跟某人)关系维持得不错;相处得不错:My wife and I seem to rub along (together) all right.我太太和似乎相处得还不错。
[6]depredation n.(常复数)抢夺,劫掠,蹂躏:The depredations of war/of the storm can still be seen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event.战争/暴风雨蹂躏的痕迹,事后数年仍历历在目。
★★BACKGROUND★★
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人类引入或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就成为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外来物种在有的文件中也称之为非本地的(non-native)、非土著的(non-indigenous)、外国的(foreign)或外地的(exotic)物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