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经济视点

吴易风:毛泽东论苏联经济学范式

吴易风 · 2013-11-20 · 来源:
120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次就苏联经济学范式论述了经济学和哲学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留下了十分珍贵而又非常丰富的理论遗产。

  【按:吴易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顾问。他的主要著作有《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三人合著)、《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二人合著)等;主要论文有《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等。

  在40年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吴易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学研究贡献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经济问题。他对这些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精辟独到的创新见解。

  本文是为“纪念120周年”的供稿。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次就苏联经济学范式论述了经济学和哲学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进行了重要探索。这些重要探索凝聚在他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1959-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之中。这些批注和谈话,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留下了十分珍贵而又非常丰富的理论遗产。

  一、 苏联经济学范式

  苏联经济学范式,可以是指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可以是指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也可以是指毛泽东当时研读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对于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毛泽东给予极高评价。对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毛泽东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局部问题上也提出了批评意见。对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毛泽东对其中正确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对其中错误的观点给予尖锐的、严厉的批评。

  本文所说的苏联经济学范式,不是指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也不是指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而是特指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以下简称苏联教科书)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

  二、 对苏联经济学范式的基本估计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理论界曾就苏联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范式危机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有的经济学家对苏联经济学范式采取彻底否定的立场,主张"从根本上抛弃"苏联经济学范式;提倡"范式转换",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转换到现代西方经济学范式。

  与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现在全盘否定苏联经济学范式不同,毛泽东当年对苏联经济学范式采取分析的方法,既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肯定的是苏联经济学范式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否定的是苏联经济学范式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苏联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已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作了全面的回答。他说:"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 ①毛泽东对苏联教科书的总评价是:总的说来,这次读的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是若干观点有严重错误,部分地、又是严重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还不能说是完全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有严重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书。

  对苏联教科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毛泽东表示赞赏。例如,在苏联教科书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时,毛泽东说:好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苏联教科书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地方,特别是迎合帝国主义口味的地方,毛泽东则表示坚决反对。例如,毛泽东揭露说: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说话、写文章都尽量合乎帝国主义和敌人的口味。其结果是敌人舒服,自己的阶级被蒙骗。这是欺骗群众和欺骗各国共产党的行为。

  三、从经济哲学视角审视苏联经济学范式

  经济哲学是应用于经济学的哲学。毛泽东熟练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高度审视苏联经济学范式。

  (一)研究经济学要应用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当然也是研究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可是,苏联教科书说明问题不从分析矛盾入手。毛泽东指出:说明问题不从分析矛盾出发,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一个最大的缺点。当作一门科学,应当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

  苏联教科书不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只讲二者的相互作用;不承认矛盾是动力,而是说"团结一致,十分稳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 毛泽东认为,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毛泽东指出:"这样一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定了,辩证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事物的两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他说:"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 毛泽东以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的两重性为例,说:"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毛泽东关于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的两重性和对立统一的论述,对经济学家认识事物,特别是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改革开放,社会就会停顿,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的相对稳定形态,社会主义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认真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这一根本性问题。

  (二)研究经济学要研究客观经济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任何科学都要认识和反映客观规律。政治经济学当然不能例外,它必须研究客观经济规律,揭示外在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规律。问题是,苏联教科书总是从规律出发,借助演绎,用规律自身来说明自身。毛泽东在评议苏联教科书这一缺点时说:"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他还指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毛泽东论证了规律的可知性和经济规律的可知性,批评了思维不能到达存在彼岸的不可知论观点。他说:客观规律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是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对立的。但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驾驭这些规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毛泽东指出:"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 他举例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过去是八年到十年出现一次,经过多次反复,就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规律。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同马克思时候的危机不同,有了变化。过去大体上是七八年或十年来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8年到1959年,十年中美国来了三次。具体情况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规律仍然存在。规律可以认识,但也不能把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说得太容易。苏联教科书说,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就能"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经济规律。 毛泽东说:"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 毛泽东这样总结了认识规律的过程:"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主观运动规律和客观运动规律的关系。他说:"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毛泽东论述了普遍规律和和各国具体特点的关系。他赞成苏联教科书关于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的论点,说:"这个提法好。一八四八年有一个《共产党宣言》,在一百一十年以后,又有一个'共产党宣言',这就是一九五七年各国共产党的莫斯科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就讲到了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问题。" 客观规律不能违反。毛泽东从这一理论高度批评当时国内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刮起的消灭商品生产的共产风。他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

  (三)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要不要联系研究生产力,要不要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全面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作了完全肯定的回答。他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毛泽东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问题,他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 政治经济学联系研究生产力,不是以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联系研究上层建筑,也不是以上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为政治经济学联系研究生产力和联系研究上层建筑确定了一个重要原则。他说:"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苏联教科书虽然在个别地方也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存在,也讲要克服这个矛盾,但是它不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更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此不同,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毛泽东不仅重新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而且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苏联教科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与以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对此,毛泽东批评说:"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 毛泽东将斯大林的说法同苏联教科书的说法作了比较。斯大林说,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发生冲突。毛泽东说:"斯大林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 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是否有可能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有可能转化,但是转化是有条件的。他说:中国的经验,在无产阶级力量强大,有广大农民援助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双方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需要不断加以解决。他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也需要不断解决。某一种生产关系这个时候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过一个时候就不适合了。

  对于苏联教科书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毛泽东予以肯定。他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有一部分人力求保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要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差别,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

  (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平衡和不平衡

  毛泽东批评苏联教科书没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苏联教科书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技术。 对此,毛泽东评论说:"这段写得不对,既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问题是他们这种平衡和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 在从论述技术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进而论述经济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时,毛泽东指出:"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

  毛泽东这样阐述了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决。" 苏联教科书在个别场合不得不提到苏联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落后造成局部比例失调现象。毛泽东指出:不只是局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在总结这方面经验并谈到我国情况时,毛泽东说:"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针对苏联教科书不讲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不讲按比例和不按比例的矛盾,毛泽东指出:"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教科书不讲这个观点。"

  (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量变和质变

  苏联教科书讲到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具体制度时,说要"彻底巩固"。毛泽东说:"彻底巩固"这四个字看了不舒服。任何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怎么能彻底?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毛泽东还说: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巩固它,但是这种巩固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永远地巩固下去。认识不到这一点,反映这种制度的意识形态就会僵化起来,人们的思想就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毛泽东指出:"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毛泽东不仅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存在量变和质变,而且预言共产主义阶段也同样会存在量变和质变。他说:"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 与量变和质变问题相联系,毛泽东还提出了所有事物皆有"边"的思想。他说:"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 ② 毛泽东提出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个"边"。他划分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了。"

  (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利益问题上公与私的辩证关系 利益问题和利益关系是经济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研究。苏联教科书反复地突出个人物质利益。毛泽东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这本书很多地方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这本书没有体系,可是在这点上却有体系。他们说,这个问题和物质利益有关,那个问题也和物质利益有关。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试问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物质鼓励出来的吗?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一句话是讲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分割开来,总是片面讲物质鼓励呢?

  毛泽东认为,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苏联教科书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尚未彻底克服。绝大多数工忠实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但同时也有一些工不老老实实地对待自己的义务。毛泽东针对这一段话说:要使一部分不老实对待自己义务的人转变过来,也不能光靠物质刺激,还必须经过批评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毛泽东分析了当时苏联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实质,说:"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毛泽东阐述了利益问题上公与私的辩证关系。他说:"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毛泽东认为物质鼓励原则和精神鼓励原则都重要,不能偏废。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有物质鼓励,又要有精神鼓励。他全面地分析利益问题和利益关系,认为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惟一的原则,还必须有精神鼓励原则。"同时,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和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

  四、论经济学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苏联经济学范式之所以存在严重缺点和原则错误,从经济哲学上看,原因在于缺乏一贯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指出:"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这本教科书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 正确的哲学思维是经济学家写出好的经济学论著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批评苏联教科书没有辩证法,指出:"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在毛泽东看来,像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才是完整、严密、系统的科学著作。而像苏联教科书,还不能算作科学著作。

  毛泽东研究了苏联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了苏联不同社会阶层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他说:他们那里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停顿的时间太长,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高薪阶层,农村中出现了富裕农民。因此必然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这些人的意识形态。事情总要从两面看。既有高薪阶层,就一定有低薪阶层;既有富裕农民,也一定有非富裕农民,而且后者总是占多数。有低薪阶层、非富裕农民,就必然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两种世界观、方法论的相互斗争,是必不可免的。毛泽东相信,辩证法总要代替形而上学。他说:一种上层建筑如辩证法,代替另一种上层建筑如形而上学,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一个社会阶层的统治代替另一个社会阶层的统治,就要革命。总的趋势是这个革命不可避免,但是目前的革命条件还不成熟。苏联教科书认为,在苏联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

  这个结论是这本教科书缺乏一贯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型表现。对于苏联教科书的这个结论,毛泽东的评语是:完全不对。当时,毛泽东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从理论上指出苏联教科书的这个结论完全不对。现在,则是苏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事实证明了苏联教科书的这个结论完全不对。历史和事实证明,苏联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成了资本主义在苏联全面复辟的内在原因。导致资本主义在苏联全面复辟的外部原因正是通过这一内在原因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经济哲学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毛泽东经济哲学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毛泽东的经济哲学和从经济哲学视角对苏联经济学范式的评论,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今天仍然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9.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0.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朝鲜领导落泪
  8.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