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个双耳不闻窗外事的逍遥人,一定会听得见那一声声滚滚惊雷。
今天这个平台爆雷了,明天那家上市公司爆雷了,雷响之处,血肉横飞,哀嚎远播。
引火索,十有八九是债务,只有债务才有这么大的威力,所炸之处,体无完肤。
曾几何时,我们是一个崇尚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国度,信奉无债一身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也一直倡导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到1969年5月11日,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那月,我们的《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们实现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是当做一件极其光荣自豪的事情来宣传的,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因为那时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面,我们国家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有人说没有债务是不是不发展啊,大错特错,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说:“毛泽东主义时期的中国,从1952-1972年,每10年的增长率高达64.5%。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像许多西方记者错误地告诉读者的,是以‘蜗牛速度’向前发展。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成就几乎是在毫无外来援助和支持的情况下由中国人民独立取得的,因而这种成就就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这都不叫发展,那什么才叫发展?那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不举债的传统,一个人如果经常向人家借钱是不太光彩的,证明你没有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本事,你日子过得不好,靠借钱过日子,是会被人笑话的。这一传统是怎么被打破的呢?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1981年1月,国家确定开始发行国库券,慢慢开始了既有内债也有外债的日子,而债务的全面膨胀是与后来国有、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以及住房市场化分不开的,企业变成老板的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毕现,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资本规模的扩张,实现规模扩张的最便捷途径是借贷融资,这种资本冲动控制不了,就象毒瘾一样,看看如今爆雷的那些企业,动不动负债几百亿,让人难以理解,难道企业不知道债是要还的,债多了是还不起的这些道理吗?他知道,但利令智昏,这就是资本的魔性。还有一个就是住房市场化,开始老百姓是不接受的,我们一直都是住的单位分的福利房,为什么要去市场上买房?于是就有人不厌其烦地讲一个美国老太的故事,告诉人们应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象美国老太学习,用借债的方式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金融资本也开始闻风而动,纷纷成立住房信贷部,为个人借贷大开方便之门。慢慢地,慢慢的,美国老太成了国人效仿的榜样,借债买房成为国人的不二选择。于是这多样因素相互簇拥着房地产业大发展,房价越来越高,借债越来越大,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据说房地产业吸纳的金融资源已经75万亿了,快要占全部金融资源的40%了,又据央行的数据说居民家庭住房贷款50多万亿了,家庭负债率快要60%了,我们由唯一的一个无债的发展中国家,大干快上,跑步成了一个高负债的国家了,眼瞅着就进入高负债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了。
现在中国债务的基本情况如何呢?一个叫国际金融协会的组织透露,中国的债务规模超过40万亿美元,已经超过GDP的300%,约占全球总债务的15%。这些债务包括大型企业的境外负债、中小企业银行借款及民间借贷、政府平台融资、居民家庭借贷,而实际上这些国际机构可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GDP可能是夸大的,而债务可能是压缩的,因为中国债务来源的渠道非常多,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债务问题远比这个国际组织的报告严重的多。即便这样了,依旧有不少的经济专家认为中国的债务总量不是问题,结构才是问题,还有人认为世界发达国家都是负债助推起来的,经济的增长而消弭负债规模庞大的危害,债务总量怎么就不是问题了?债务总量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看一个经济体是不是过度负债,看的可不就是债务总量嘛。你都300%了,背负着这样的沉重,你的经济能增长到哪里去?不累趴下就已经不错了。
前几日路上碰到一个搞民间借贷的朋友,问他最近忙什么呢?“放款!”“放什么款?”“政府平台!”我很诧异地问:“政府平台不是银行都争着进吗?还缺钱?”“缺的很呢!”听至此,我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了2013年5月4日华夏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橡胶大杀局:百万吨库存倒逼价格雪崩》,这篇文章报道了橡胶业当时惨烈的状况:37万吨橡胶积压在青岛保税港区,旧橡胶发霉长毛了没人买,新橡胶没地方入库,仓库外面露天堆放着小山一样,那些不能入库的橡胶只能滞留在港上,有时半个月才能停靠卸货,一度发生船货“堵港”现象。弃货、违约,相互踩踏,血雨腥风。这一切,跟银行信用膨胀密不可分。市场向好时,银行争相为橡胶贸易商授信融资,据文章介绍,2011年山东省银行贸易融资余额由上年一季度的187.58亿美元激增至440.52亿美元,增幅达135%,推动着橡胶价格一路上扬,最高到了5700美元一吨,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橡胶市场一路狂泄,风光不再,赔不起的胶商开始大量弃货违约,银行的融资也还不了了,把融资货甩给了银行。形成了一次橡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橡胶贸易大佬们自叹把橡胶圈玩坏了,直到今天也没有能够爬起来,甩给银行的坏账直到今天也没有清理完毕,以至于银行的行长们一听到橡胶两个字都头痛的要命,文章说,“行长们宁可只拿基本工资,也不想冒险。”
橡胶行业不好吗?很好啊,全国那么多的汽车保有量,每辆汽车都有四个轮子,都是橡胶做的,汽车轮子磨损了就要更换,这是多大的需求啊,前景一片广阔。然而,任何有着广阔前景的行业都有其自身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玩坏了,最终还是要听经济规律的,所谓那些要逆经济周期逆发展规律的说法都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狂妄,经济规律饶过谁?
每年的春天,各行各业都在播种,都在铆足了劲搞开门红,作为放贷主体的银行也在搞开门红,它的开门红主要就是向社会注入负债,提供信用,社会的负债就是它的资产,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相安无事,社会负债越大,银行利润越丰厚,所以银行的放贷冲动是天赋的,为什么那么多有来头的人都想获得一张金融牌照?就是看中了银行嘴里的这块肥肉。然而现在,在社会负债规模如此庞大的情况下,每一笔新增贷款严格地说都是多余的,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负债这么多了,为什么社会还象患了资金饥渴症一样,到处喊着“缺钱”、“缺钱”?说到底,这并不是社会真实的需求,不是价值规律下的正常需求,而是病体之下的虚幻的需求,只是一剂止痛药,起的唯一作用就是麻木社会的神经。你在债台高筑的时候,你也在埋一个雷,是雷就可能爆,不是不爆,时候未到,当债台达到一定压力的时候,雷就会在瞬间起爆。当雷爆响的时候,其中的关系人没有幸免,不管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没有人能够抵挡那种自由落体的下落,它溅起的残渣甚至可能伤及路人。橡胶行业这些年遭遇的债务违约硝烟未尽,它已经让这个行业一蹶不振,但由于它容量小,行业规模不大,参与者也不太多,因此造成的影响不太突出,行业外的感受不是太明显。如果发生在影响广泛的其他重大领域,恐怕天台上早站满人了。
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忘却了祖宗的嘱托,步入了一片债务的地雷阵啦。我们已经听惯了那一声声惊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继续闻听一个又一个惊雷的炸响,这豪无意外,我们躲无可躲。而那些把我们引入地雷阵的人,早已鞋底抹油开溜了。
如果你爱惜自己,离那个美国老太太远一些吧,终有一天会明白,那个美国老太婆是万恶的资本势力派来诱惑我们的老妖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