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对经济的看法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只要经济出现萧条的迹象,国家就会出手刺激经济,刺激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放水。
这就容易给很多人形成一个思维惯性,每到经济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觉得只要国家出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逻辑在过去其实是成立的,但是今天可能就行不通了。
为什么呢?
要搞清楚里面的原因,我们就得搞清楚什么是放水?
所谓的放水,其实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印了钱直接发,上一次那么干的还是蒋委员长,今天那么干的有我们很熟悉的阿根廷,其结果就是本币暴跌,恶性通胀,国民财富被洗劫,国家失信,经济主权完全丧失。
所以但凡稍微有点信用的国家,都不会选择那么干。世界上主流的放水模式,主要是借贷,我们的放水其实也是通过借贷来完成的。
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
首先,每个国家的央行都会发行一部分基础货币,这部分货币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社会上流通的现金。这些钱主要用于承担商业银行存取、居民日常交易等支付和流通的职能。比如你卡里有100万存款,你想把它取出来的时候,银行必须要有对应的货币兑付给你。
但实际上这部分货币占比是非常小的,全世界90%以上的货币并不是基础货币,而是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派生货币”。
举个例子:假设我有100万存款,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这就意味着银行可以把其中的90%,也就是90万作为贷款放出去。而借到这笔钱的人,把钱拿到市场上转了一圈,又赚了些钱,但是并没有及时把这笔贷款还回去,因为考虑到可能后面扩张的时候还得用,于是又把90万先存进银行,这个时候银行又可以把这90万的90%,也就是81万作为贷款放出去,如果这81万又按照上面的运作模式来一次,那么这81万的90%又会作为贷款流到市场之中。
这种通过“存款-借款”的无限循环,就可以创造出远高于基础货币的派生货币。
而通过银行借出来的钱到了经济体系里,是可以实实在在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比如我从银行贷款了100万用来买房,这笔钱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了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又把这笔钱用来支付原材料、上下游、建筑工工资、土地出让金等等,相关的经济体系也就运作起来了。但与此同时,与这100万经济发展所对应着的,实际上是我承担起来的100万负债。
而我能够贷到这100万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我把买的这一套房抵押给了银行,万一我还不起贷款,银行可以把我这套房收回去。所以贷款的对应物看起来就好像是我这一套房,但实际上,银行并不是因为想要我这套房才给我贷款,它的本质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看重我未来20年的收益,希望从我未来20年的收益中来赚取贷款利息。事实上,最不希望看到市场上出现大量法拍房的就是银行,因为一旦大量的人无法偿还贷款,银行收一堆房子回自己手里毫无意义,这时候它就可能因为一堆坏账收不回来而遭遇金融危机,甚至引起破产。
所以表面上看,贷款对应的是资产,或者说抵押物,但实际上贷款对应的是居民未来的收益,既然是未来的收益,而不是现在的收益,因而贷款也可以说对应的就是当下债务。
典型的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当时因为美国贷款给了大量信用非常差的人,用以支付他们本来很难承担的房产,这些钱大量涌进了房地产,推高了房价,滋生出泡沫。一旦当居民未来的收益无法支撑起庞大的资产泡沫的时候,危机就来临了。表现出来就是很多人债务还不上,因此现代的经济危机,也常常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债务危机。
居民的债务是这样,企业的债务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
一个企业能够从银行贷到款,表面看是因为企业可以用资产作抵押,通过抵押物不断从银行拿钱扩张,但实际上银行看重的也不是企业的抵押物,而是企业能够不断从市场上赚到钱,然后银行可以从中赚取利息。
而保证企业能够赚到钱偿还贷款,并赚取收益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广阔的市场能够消化企业的商品。
不管是商业资本家,还是产业资本家,他们要想能够赚到钱,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前提,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不断卖出去。也只有这样,负责商品生产的产业资本才有钱赚,负责商品流通的商业资本也才有钱赚,自然而然的,负责借贷的生息资本(即银行或金融机构)也才有利息赚。
所以以往的放水刺激,也就是借贷刺激之所以能够起作用,主要还是因为有市场能够消化这些商品。
我们看一下这个历史过程就很清楚这一点了。之前我们也聊过,1997年左右,我们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差不多20年,那时候我们遭遇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全面性的产能过剩,也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市场,卖不出去。怎么办?没有市场,那就创造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后来开启房地产一路狂飙的房地产市场。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个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住房没有商品化,因此有住房商品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居民普遍不负债,因此可以通过信贷放水的操作,用居民未来的收益支撑起房地产市场。
本来这种用未来收益支撑市场的玩法并不能一直持续,但是好在2000年以后,我们加入WTO迎来了一个广阔的外贸市场。我们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优势也是有条件的,一个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廉价劳动力,另一个就是源于我们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普通商品啥都能造,又全面又便宜。此外我们的劳动力不仅只是廉价,而且还特别善于“感恩”、“隐忍”、“听话”,不会像有些国家那样动不动就游个行,罢个工啥的,因此用起来也是既廉价又顺手。但是这样做的另外一面,实际上又意味着国内工人的利益很难保证,工人的工资始终常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导致国内消费占比也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靠国内消费支撑的内循环就始终支棱不起来。
因为有广阔的外贸市场,所以银行资本也好,市场上的其他资本也好,都愿意投资。银行的钱也没有担心贷不出去的,甚至利息远高于今天的水平,很多企业也抢着贷。国外有市场,国内也有市场,只要有市场,经济就能蓬勃发展,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能卖出去,哪怕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商品降点价、国家给点补贴啥的刺激一下,也能卖出去。
市场的繁荣,能够很大程度的刺激居民的消费预期。因为只要有市场消化商品,工人就能有持续的工作和收入,有持续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就会敢于透支未来的收益,也就是透支自己的信用,以信用举债来消费。这个时候,如果借贷出来的钱又大量涌进房地产推高房价,看着节节攀升的房价,居民的预期又会刺激他们举债买房的意愿,因为这玩意在资产泡沫中看起来会有投资属性,今年买了,明年就可以躺赚,当然就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所以只要市场开始出现萎靡的迹象,经济开始出现疲软萧条迹象,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信贷标准,比如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条件等,通过把钱借出去,让钱流到经济体系里面,以此来刺激经济。
但是,大家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企业通过借贷,从而负债扩张产能,抢占市场,最后这些产能的消化,仍然是要靠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支撑的。归根结底,还是得有一个消费市场能够消化掉商品,放水才会起到作用。
然而,在工业化的社会里,产能是可以快速扩张的,但消费的扩张却是有限度的。在现代经济体系里面,消费市场不仅取决于大家口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你的未来还能透支多少钱,也就是你的信用还能值多少钱。只要信用还在,理论上就可以通过透支未来的钱,以便支撑当下的消费市场。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消费市场上的信用呢?还是一个原理:表面看,是你的抵押物,你的资产维持着你的信用,但本质上,是你未来的收益。
如果你未来的收益突然下降,比如你突然失业,或者你家里面父母已经不能劳动了,从以前全家都在赚钱,变成了现在全家都要两个年轻人养活,实际上的家庭收入就会严重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种家庭收入负担必然是要逐步加重的。
收益的下降,会限制你的信用透支,要么是你不敢再过度举债透支未来,要么是你收入无法维持支出,于是还不起贷款,导致信用破产,无法举债。总之,如果大规模的出现失信人现象,原先支撑信用的抵押物价值就会暴跌,本质上靠未来收益支撑的消费市场就会萎靡,这个时候放水就失灵了。
所以放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就是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信用借贷的方式创造出大量的派生货币,这些派生出来的钱以借贷的方式进入经济体系中,它们进入经济体系以后,必须要有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来支撑资本的投资和生产。因为经济的繁荣和资产泡沫,居民预期良好,于是就会通过举债的方式透支未来的收益支撑这个市场。
到了这里,矛盾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因为居民的未来收益是不可能无限制透支的,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它受什么制约呢?受资本的根本矛盾所制约。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财富集中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资本集中的过程。在私有制的原则下,资本的积累只能是朝着少数人占有的方向进行的,资本的积累就是生产资料的积累,生产资料的积累表现出来就是庞大的产能,而产能所面对的消费市场,又是完全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大多数无产者。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固然可以通过放水刺激,以便大家可以举债透支来支撑消化它的市场,但这又必然造成进一步的产能扩大,生产资料更进一步集中,其结果必然造成未来收益也无法支撑产能的地步。
于是生产放缓甚至停滞,居民未来收益开始下降,这个时候再放水也就失灵了。
那么除了借贷,还有没有其他放水方式呢?也是有的,不过一般的国家不敢那么干。
这种方式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量化宽松。
这玩意就有点类似于大家说的直接印钱来发的感觉了。起初它流行于日本,90年代末,日本也是房产泡沫破裂,政府、企业债台高筑。这个时候急需资金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以前借贷的放水方式也是失灵了,居民不敢举债消费,市场萎靡,有信用的不需要钱,信用差的银行不敢借钱,经济缺乏流动性,大有一触即崩之势。
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开动印钞机,由国家给央行打欠条,也就是发国债,让央行直接印钱来买这些欠条。央行拿到了欠条,理论上变成了一个债权人,而日本拿着这些用欠条(即国债)换来的钱,开始大规模购买政府的债券,企业的债券,以缓解政府和企业的危机。这一点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下场买房的思路了。只不过还没有像日本那样赤裸裸地拿着欠条去让央行印钱。
后来这一招在08年以后又被美国发扬光大,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也开始大搞量化宽松,除了像日本一样发国债筹钱,然后把钱用来买入政府和企业各种债券,以帮助政府缓解财政危机,帮助企业环境债务危机之外,美国还干的另一件事,就是直接给美国人发钱。
比如疫情那一年,美国就直接给失业的美国人发钱,把钱以失业金的方式发给民众。
这种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家可以理解为,由国家背上债务,然后把用国家债务换来的钱发给企业或居民,以保住企业的正常运营,从而保住居民就业,居民就业保住了,他们的未来收益就可以继续支撑着市场运行下去,这样危机就可以得到缓解了。
既然有那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一般国家不敢用呢?
理论上说,反正是从自家央行里借出来的钱,不过是一张借条的事,都是内债,借条可以无限打,印钞机可以无限印。
而且这么做,企业和地方政府是不会反对的,企业拿了钱缓解了自己的危机,地方政府拿了钱继续搞投资,拉政绩,给自家亲戚朋友包工程,赚得盆满锅满,百姓拿了钱,又可以帮助企业消化商品。你看,人人都不反对,人人都高兴。
然而这样一搞,短期百姓能维持工作或生活,有一定好处,但是稍微拉长一点,不管是这种放水模式造成通缩,还是通胀,百姓手里的钱仍然是会快速流进少数人的口袋,因为你经济的循环结构就是这样的嘛。贫富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要么是大家的钱在通胀中贬值,要么是大家在通缩中越来越难赚钱。而最后,国家还背了一屁股债,人民币的信用和国家的信用就会大打折扣,其中蕴含的危险可能很多人都能想明白,既有前车之鉴,我们也就不多说了。
美国敢那么干,是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它印出来的钱,并不是完全由美国民众买单,全世界实际上都在帮它一起买单。日本敢那么干,一方面除了日元同样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另一个原因也是日本海外资本雄厚,几乎是再创了一个海外日本,所以它的币值也比较坚挺,海外还能输血本土。饶是如此,日本的汇率也常年处在若稳若崩的边缘线上,长久去看,早崩晚崩,早晚多半也要崩。
而没有像美国这样的全世界买单的条件,谁要是敢那么干,那可能阿根廷的局面就是可预期的下场。
好了,这篇文章就聊那么多。最后,给大家摘录几段《毛选》中的话,这几句话大家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今天的困境,其实早已隐藏在了这几段话之中了。
在生产运动中,不注重发展经济,只片面地在开支问题上打算盘的保守的单纯的财政观点,是错误的。
不注重组织党政军群众和人民群众的广大劳动力,以开展群众生产运动,只片面地注意少数政府人员忙于收粮收税弄钱弄饭的观点,是错误的。
不知用全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只知向群众要粮要款的观点(国民党观点),是错误的。
不注意全面地发动群众生产运动,只注意片面地以少数经济机关组织少数人从事生产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有根据地的条件下,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上均引自《毛选》第三卷——<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