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陕西籍将士战死井陉雪花山,乏驴岭,村民每年都给他们扫墓
“十月一,送寒衣。”井陉县乏驴岭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村民自发到鸡架岩山,祭奠1937年牺牲的万名抗日英雄。村民徐永峰自2003年以来,就开始搜集国民革命军当年血战乏驴岭(包括雪花山、鸡架岩、马嘴梁、荆蒲兰等地)的英雄事迹,还准备和村民一起为抗日英雄立碑。
89岁老汉为抗日英灵“送寒衣”
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一)上午10时,初冬的阳光照耀着鸡架岩山,满山的灌木丛伸展着密密麻麻的芒刺,在寒风中摇曳,变黄的叶子开始凋落。不远处一个浅浅的小山洞内,89岁的陈拉锁老汉面朝东沟掌方向,把一摞冥纸放在几块石头中间点燃。
“17师的抗日英雄们,你们冷吗?乏驴岭村的乡亲给你们送寒衣来了,你们穿上吧,别冻着了!”陈拉锁蹲在地上,不停地念叨。村党支部书记陈玉良、村民徐永峰、李成良等人站在一旁,也低声说着,“你们牺牲的时候都还穿着单衣……给你们鞠躬啦!”几位村民站成一排,向东沟掌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
鸡架岩山位于乏驴岭南侧,东西走向,头朝东,鸟瞰好像是一个大大的T字。站在山上遥望,东边是雪花山,南边是照天梁山,北面是马嘴梁。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位于鸡架岩南北两侧,北面是正太铁路(1953年改称石太铁路),南侧是一条连接晋冀的主路。从鸡架岩脚下西行10公里,就到了山西娘子关。因此,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陈玉良说,1937年10月重阳节,日军向娘子关进攻,国民革命军38军17师奉命在乏驴岭一带抗击,血战9昼夜,1万多名抗日将士阵亡,很多尸骨被村民埋葬在鸡架岩山的东沟掌。为缅怀这些抗日英雄,75年来,很多村民每年“送寒衣节”,都到这里祭奠英烈。因担心烧纸引起火灾,一般在山洞内祭奠。
现场
38军后人走访先辈战斗过的地方
今年是娘子关抗战75周年,乏驴岭作为娘子关战役的前沿阵地,一直受到国民革命军38军将士后人的牵挂。
11月1日,38军17师师长赵寿山外孙女杨抗美、参谋李文章之女李绥隆夫妇、团长张进修之孙张军兴一行4人,来到井陉县乏驴岭村考察,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款待。
年过六旬的杨抗美女士说,17师的将士大都是陕西人,当年娘子关战役后,阵亡的消息传到陕西,村村挂帐设灵堂,这在陕西许多县志里有记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段历史在一些地方好像被遗忘了,牺牲的万名将士没有留下名字,历史记载也很少。
娘子关战役后,38军转战山西高平、中条山等地。后来,高平为牺牲的37位烈士建立了“陆军17师抗日烈士纪念碑”,山西芮城圣天湖“中条山抗日英雄纪念园”也于2010年9月建成。杨抗美他们来乏驴岭的目的,就是想走访先辈们战斗过的战场,发掘当年战场史料,寻访掩埋英雄的地点,祭奠烈士亡灵。同时也希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为17师抗日英雄立碑,替前辈和陕西父老乡亲了却心愿。
在鸡架岩山,杨抗美代表家乡父老面朝东沟掌哭喊:“17师的英雄们,我们来看你们啦!75年了,我们来得太晚了,请原谅我们吧……”此情此景让一旁陪同的村民无不动容。
鸡架岩山留有很多抗战掩体
陈拉锁老汉虽年近九旬,可他身体硬朗,记忆力非常好。他与几位村民带记者从鸡架岩山西头,一直爬到最东头。
这座山海拔四五百米,山顶地势平缓,除了遍野的灌木丛,没有一棵大树,也少见石头。当年,17师将士在山顶上修建的掩体依稀可见,有的像弹坑,有的像石头垒的围墙。最东头石头垒的环形掩体保存最好。透过这些掩体,可以想象勇士们当年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
村民徐永峰研究17师抗战史多年,掌握了大量资料。他说,当年17师将士们在雪花山、鸡架岩、马嘴梁屯兵,雪花山失守后,转移到鸡架岩继续抗敌,终因武器不如敌军,边打边向西边的东沟掌方向撤退——这是通往乏驴岭村的唯一出路。然而,日本鬼子早已包围了这座山,很多将士在东沟掌遇难。
陈玉良认为,这些勇士是为保护国家和乏驴岭而牺牲的,理应受到敬仰。
徐永峰现场赋诗一首:“重阳日淡乏驴岭,雄师万数战东瀛……往复拼杀九昼夜,尘烟暗卷十里昏……万名将士赴国难,长留豪气贯乾坤……”
事件
部队纪律严明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现年61岁的徐永峰,曾任县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参与过县志编纂工作,发现17师在乏驴岭的抗日情况很有价值。在村民的鼓励下,他从2003年就开始搜集挖掘有关历史资料,无数次上山实地察看抗日战场痕迹,走访健在的老人,整理出10万多字的史料,准备编入村志。井陉县史志办现在也开始搜集这段历史,计划明年5月1日前出版一本书,纪念17师英勇悲壮的英雄事迹。
徐永峰介绍,17师官兵纪律严明,入村后住到各家各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陈拉锁老汉也证实,当时他家住了五六名国民革命军,母亲给他们鲜枣吃,他们坚决不收,还帮母亲清扫院子。
那时已是秋天,阵地前的高粱、谷子都该收割了,阵地旁有一片柿子林,柿子像火焰一般红。赵寿山师长命令部队不准动树上的柿子,说那是山里人的口粮。他对官兵们说:“那些高粱、谷子是会影响我们部队射界的视野,庄稼也会在炮火中毁掉,可惜了农民一年的辛苦了,赶快通知老乡来收割,人家老乡还要过日子啊!”
村民们跟这些官兵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当将士们战死后,他们冒死掩埋遗体。多年来,一直有村民到山上扫墓。
陈玉良表示,杨抗美的到来,让他深感愧疚,决心尽快为这些民族英雄立碑,把鸡架岩建设成红色教育基地,以告慰抗日英雄亡灵。
考订史实
为抗战英烈树碑立传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同乐说,《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一书有这段历史概述:“黄绍竑急令第十七师固守娘子关以东要点雪花山,并以一部向长生口出击迟滞敌人。最初接连克复刘家沟、长生口等处,后遭敌反攻,雪花山守军指挥官疏忽,致使阵地丢失。第十七师反攻,伤亡千余人仍未收复阵地,不得已退守乏驴岭。负责防守雪花山的团、营长因贻误战机,按战时军律被枪决。”
作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一个部分,乏驴岭抗战中壮烈牺牲的17师将士,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应该受到历史尊重。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考订史实,为抗战英烈树碑立传。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亚强表示,17师在乏驴岭一带抗战历史确实存在,他们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抗击日寇,浴血奋战,无疑是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抗日烈士、中华勇士,可歌可泣,值得歌颂敬仰,有关方面有为其立碑愿望,可向当地党委和政府申请。
激战9昼夜
全师仅存两千三百余人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史料称,1937年10月10日,日军向娘子关进攻,国民革命军杨虎城旧部第38军17师赵寿山部从深泽、晋县(现晋州市)以西,转移到井陉地区,在曹泉、荆蒲兰、雪花山、乏驴岭一带设防,抵御从石门西进的日军。自11日起,与日军20师团主力步炮联合兵种约3个团激战9昼夜,给日军以重大杀伤,迟滞了日军西进山西的计划,而17师官兵因数日不得饱食,子弹耗尽,最后仅剩旅长1人、团长2人、营长以下干部不足三分之一,全师仅存百余人。
据中条山抗日英雄纪念园记载,赵寿山从娘子关撤退后,于1937年底到延安会见毛泽东,表示接受中共领导。1938年1月,所部开赴晋东南,接受第二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指挥,同年夏升任第38军军长。194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为解放西北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省长。
附文一:国民党三十八军脱胎换骨记,由杨虎城领导
国民党的三十八军,亦即以杨虎城为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下属的一个军,亦称杨虎城的三十八军。1933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采纳了中共地下党员、第三十八军少校参谋武志平的建议,秘密指示刚刚移驻汉中的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派使联共,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秘密协定。
这个“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秘密协定坚持了两年多,它对红军的发展壮大以及西北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后来的西安事变中,杨虎城的三十八军负责西安地区警备工作,他们按计划解除了西安城里国民党的反动武装,为中国革命再次立下了功劳。
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秘密派出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中建立了中共三十八军工作委员会,在部队中发展了许多共产党员,使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这支部队中得以贯彻。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该军即请缨北上抗日。该军第十七师、第五二九旅和军部教导团开到了华北前线,在保定、井陉、娘子关、忻口等地区与日寇浴血奋战。
1938年3月,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划归第二战区东路军序列,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直接指挥下,先后在长治、阳城、垣曲等地袭扰日军、破坏交通,为配合八路军收复上党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故称第三十八军是“中国抗战九路军”,毛泽东称三十八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模范”。
http://www.ce.cn/culture/history/200902/04/t20090204_18115281.shtml
附文二:蒋介石对杨虎城旧部亲共不满,换人导致中条山崩盘
解说:1940年10月,曾在中条山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第4集团军司令孙蔚如将军接到蒋介石的调令,第4集团军撤出中条山南渡黄河移防洛阳至郑州一线,此前中条山由第4、第5、第14集团军共同防御,其中第4集团军在前几次战役中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孙蔚如奉命率部调防,“铁柱子”移走了,中条山的防务塌了半边天,蒋介石为何要把这根“铁柱子”移开呢?其实蒋介石调开这支“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的旧部队另有隐情。
孙存京(孙蔚如之子):“双十二事变”以后,蒋介石对这个部队是很头疼,这个部队一直跟共产党联系比较紧密。
解说:当时第4集团军,尤其是38军军长赵寿山部下有不少中共人士加入,蒋介石知道后十分恼火,曾多次下令清除中共势力。
孙存京:他派各部队都有特务,发现这名单要求你就直接给你,给我父亲打电报,给杨虎城打电报,谁谁谁是共产党,把这人送到南京来军法处置。我父亲就是给这些人都是发放路费,以后都叫离开部队了,等形势好转的时候,陆陆续续就回来了。
解说:孙蔚如和第4集团军调走前后,中条山的老百姓就嗅出了空气中发生的变化,此前中共领导的抗日牺盟会,曾在这一带很活跃。
杨圣清(中央党校的退休教授,出生在山西运城夏县祁家河镇的七泉村,亲身经历了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国共合作组织了牺盟会,这牺盟会人员就到了村里边,首先就是演剧,再一个就是教唱革命歌曲。我们当时最喜欢唱的就是《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着志士的鲜血。《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歌都是很流行的,当时写的标语,墙上也写的很多“国共合作”啊,“共同抗战到底”啊,像这样的标语很多的。
解说:但不知从何时正在上小学的杨圣清发现,墙上的标语不见了,学生们唱的歌曲也从《五月的鲜花》改成国民革命军的军歌《满江红》。
杨圣清:突然间呢,那些牺盟会的人都不见了,而且学校里边呢,就要我们不要唱革命歌曲,它教我们唱什么呢?唱《满江红》,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教我唱这,这个歌唱起来,我们小孩子才上一年级的,就听不懂。
解说:年幼的杨圣清不知道1939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全会上,两次提出要“溶共、限共”。这年12月,时任山西省主席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发动了袭击牺盟会等中共抗日武装的“十二月事变”国共两党又一次撕破了脸。
杨圣清:阎锡山呢,就下命令要部队消灭这些游击队,后来这些游击队就退出59团就退到晋东南,同时38军这个第4集团军的,1940年10月间呢,也被蒋介石调离中条山地区,他就怕它受共产党的影响。
解说:此前指挥中条山作战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曾到过延安,在前几次中条山作战中,卫立煌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合作甚密。
杨圣清:他是反对反共的,主动跟共产党合作的,坚决合作的,另外他还给了很多武器的,在这武器方面还有很多支援的。
解说:蒋介石知道后,威胁要撤去卫立煌河南省主席的职务。
杨圣清:他(蒋介石)是认为他(卫立煌)反共不得力。
解说:卫立煌一怒之下躲到峨眉山撂挑子不干了。
杨圣清:“中条山战役”开始前,他到重庆去述职嘛,述职就受到蒋介石的批评,最后他一气之下就到峨眉山去休息了。
解说:卫立煌离开后,蒋介石派国民政府大员何应钦来到第一战区主持军事会议,讨论中条山防务,何应钦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高高在上,对中条山的防务一无所知,他甚至都不知道哪支部队在什么地方。
杨圣清:他提出了“防共”与“去日”,要大家商量如何“防共去日”之策,把这两个是吧,并驾齐驱,两种“防共”和“去日”这两项任务同等看待,而且把防共放在前面的。
解说:公秉藩当时是第34师师长,他的防线与云南籍将领唐淮源的第3军相邻,同属第5集团军指挥。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何应钦在洛阳西工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召开了三天军事会议,对日军的进攻毫无警觉,对中条山的防御没有任何新部署,却一再提醒大家要“防共、限共”,把一切失利全推到中共头上。
杨圣清:对形势估计的错误,蒋介石一直认为日本呢,发动“中条山战役”是要攻占中原,是要渡河的,渡黄河的,他把重点放在如何防止日本渡河的问题,而不是放在就是怎么样保住中条山,防守中条山的问题。
http://news.163.com/09/0821/15/5H8JLDTO000120GU_4.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