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10问杨继绳:按王维志的回推法 1961年有可能饿死人吗
一
杨继绳在《墓碑·第二十三章 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 》中介绍了几个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后,第五节着重对他特别尊崇的王维志的“研究”进行了介绍。这个小节用的标题就是《我基本同意王维志的结论》(附八)。下面是一段摘文:
《墓碑》:“王维志,1955年到1959年在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学习人口统计专业,1959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后,一直在公安部三局户政处从事人口统计工作。20世纪六十年代初王维志曾到一些省去核实人口数据,了解了更多的实际情况。80年代以后,到中国社会科院人口所从事研究。他对中国人口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十分熟悉。王维志认为,蒋正华提供的1700万非正常死亡数据偏小,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他的研究结果是,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3300万-3500万人。”
王维志的这个饿死人数据是怎么来的?杨继绳告诉我们:
“他(王维志)是学统计的,当然熟悉数学工具,但他没有用复杂的数学计算。他知道各地报上来的数字是多么不准确,如果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显得滑稽。”
那么,怎样处理这些数据才显得不滑稽呢?杨继绳回答:
这就是“以他多年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对统计数字进行调整”!
现实中,高明的品茶师、品酒师可以凭借长期亲口品尝积累的“体验”,直接“体验”出茶、酒的浓度高低和质量的优劣……,高明的修理师可以凭借长期亲手操作积累的经验,直接“经验”出机械发生的故障……,这样的事情多有所闻。
而统计师用“工作经验”和“亲身体验”取代“复杂的数学工具”直接处理数据,则是王维志和杨继绳新创、独创的一项“绝技”,前无所闻,后无所继!
王维志可能挨过饿,有过挨饿的亲身体验,体验过挨饿的滋味。即使如自称曾经“饿死”复活的张贤亮,虽然有过亲身“饿死”的经历,有过亲身“饿死”的体验,但也只能体验出“饿死”的滋味,而体验不出“饿死”人的数量,即使体验出了数量,那也只能是他自己一个人“饿死”。
如今的王维志,既没有张贤亮亲身“饿死”的体验,更没有张贤亮“饿死复活”的稀奇经历,却亲身“体验”出我们中国上世纪那三年饿死了3300万人,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二
王维志是怎样“体验”出饿死人数据的? 两个字:假定!
原来,在国家统计局1984年公布的人口数据中,那三年的人口数据是如下表显示的:
《墓碑》表22-12 1959-1961年总人口和自然增长情况(万人)
年份 总人口 总人口增加数 自然增长人数
1958 65994 - -
1959 67207 1213 +677
1960 66207 -1000 -304
1961 65859 -348 +249
《墓碑》:“中国政府已公布的上述数字相互矛盾,三年累计,按总人口增加数计算,减少135万人,按自然变动算,却增加622万人,两者差额为757万人。究竟哪个对呢?王维志认为,这两笔数都有问题。”于是:
“王维志做了以下假定,1959年按自然变动计算,人口增加677万人。1960年和1961年共减少2163万人,比原来统计数减少1348万人多减少815万人。王维志将这多减少的815万人调整到1960年和1961年两年里。即将1960年的原统计总人口减少1000万调为1500万,1961年原统计人口减少的348万调整为663万。见表23-13。”
《墓碑》表22-13 王维志调整后的三年总人口数和自然增减数(万人)
年份 人口数 人口增减数
1958 65994
1959 66671 +677
1960 65171 -1500
1961 64508 -663
于是,1959—1961的三年人口数和人口增减数按照王维志的“经验和体验”,就这样的假定出来了。
三
王维志的“体验”为什么要从调大人口减少数据入手?这里有个诀窍,因为人口的增减取决于两个数据,一个是出生人口,一个是死亡人口。
出生人口数 - 死亡人口数 = 人口增减数
在这个等式中,出生人口数大于死亡人口数,人口增;反之,则人口减。在出生人口一定的前提下,人口减得愈多,死亡人口愈多。这就是王维志为什么要将人口减少数大量调多的缘固。下面就派上大用场了。
《墓碑》:公安部公布的三年的出生人口是:1959年1647.4万人,1960年1389.3万人,1961年1188.6万人。 如前所述,当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可以得到国家的供应指标,出生人口漏报较少,所以假定这些数字是准确的。当年的出生人口减去当年的自然增长人口,就是当年的死亡人口:
1959年死亡人口=1647.4-667=980.4万人
1960年死亡人口=1389.3-(-1500)=2889.3万人
1961年死亡人口=1188.6-(-663)=1851.6万人
三年总死亡人数是以上三项相加,即5721.3万人。
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三年死亡人数是3602万人。王维志这一“体验”, 三年死亡人数就多出了2119.3万人。(《13问:如何面对这个降伏“饿死3000万”的核武器》)
其实,公安部不但有出生人口数,也有死亡人口数。不过,死亡人数太少,不合他的需要!
四
多“体验”出2千多死亡人数,将总死亡人数“体验”成5721.3万人,并不是王维志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将死亡人数转换成饿死人数。怎么转?
杨继绳:“在这总死亡人口中,扣除正常死亡人口,即这三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即饿死人口)。”
王维志就是按照杨继绳这个理论进行转换的。怎样求得正常死亡人口?他将1958年的死亡人口781万人作为“那三年”的正常死亡标准,又来了一个假定,假定每年正常死亡781万人,“则1959-1961年三年正常死亡为2343万人,总死亡人数5721.3万人中扣除正常死亡的2343万人,则非正常死亡为:5721.3-2343=3367.9万人。即三年饿死3378.3万人。”
为表述简明,整理制成下表:
表一、王维志“体验”出的三年饿死人情况
公安部的 王维志体验 计算出的 王维志设定的 转换成的
年份 出生人口 出的增减人口 死亡人口 正常死亡人口 饿死人口
1959 1647.4 677 980.4 781 199.4
1960 1389.3 -1500 2889.3 781 2108.3
1961 1188.6 -663 1851.6 781 1070.6
合计 4225.3 —1496 5721.3 2343 3378.3
五
饿死3378.3人就这样被王维志轻而易举的“体验”出来了,问题是经不经得起检验,具体的说,是经不经得起1964年普查人口的检验。
1964年6白30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72307万人
其中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国外华侨2849万人。
中国大陆人口69458万人。
下面我们再回头看看《墓碑》表22-13
王维志调整后的三年总人口数和自然增减数(万人)
年份 人口数 人口增减数
1958 65994
1959 66671 +677
1960 65171 -1500
1961 64508 -663
《墓碑》:“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回推,1961年人口应当是64508万人,……。”
1961年末到1964年6月30日,只有短短的2年半时间,人口却比2年半后的大陆普查总人口69458万人少了4950万人。
王维志是怎样从1964年中的69458万回推到1961年末的64508万人,杨继绳没有提供王维志“回推”的具体方法,也没有提供王维志回推出的1964—1962年的各年总人口数量。本人根据1964年的中国大陆普查总人口和国家公布的自然增长率作了一个“回推”运算。计算公式是:
上年总人口 = 本年总人口 - (本年总人口 × 本年自然增长率)。即:
1963年总人口 = 1964年总人口 - (1964年总人口×1964年自然增长率)
回推出的结果:1961年的总人口是64428万人。比王维志“回推”出的数据64508万人少80万人,差距不是太大。(见表二)所以,估计王维志很可能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回推的.
表二、1964年6月至1961年总人口的“回推”情况
1964年6月总人口 69458 (普查数据)
1963年末总人口 = 69458 -(69458 ×0.02764 × 0.5)= 69458 – 960 = 68498
1962年末总人口 = 68498 -(68498 ×0.03333)= 68498 – 2283 = 66215
1961年末总人口 = 66215 -(66215 ×0.02699)= 66215 – 1787 = 64428
有了1961年末和1962年末的总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62年的出生率 37.01‰,就可以计算出1962年的出生人口了。
1962年平均人口为:(回推出的1961年末总人口64428万人 + 回推出的 1962年总人口66215万人)÷ 2 = 65322万人
1962年出生人口为:65322 × 37.01‰ = 2418万人。
因为出生人口有个十月怀胎的过程,所以,1962年出生人口的十二分之十都孕育于1961年。这就是说:
1961年为1962年的出生人口孕育了2015万个胎儿。
而1961年出生人口为1188.6 人(见三小节的公安部出生人口数据)
1961年怀胎和生育的妇女高达3240万人!
与历年比较,完全可以这样认为,1961年是我国人口生产开始大跃进的一年。可是,按照王维志的“理论”,1961年同时又饿死了1070.6万人。(见表一)
这两个如同水火互不相容的数据能同时和谐相处于一个国度吗?绝对没有可能!有饿死千余万人,便不会有3千余万怀胎和生育的妇女。有3千余万怀胎和生育妇女,就不可能有1千余万饿死的人!
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