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轻重”次序提出的背景以及提出的正确性
1956年以后,毛主席退居二线,一线领导者开始进行具体的经济建设工作。但是,一线经济工们不听毛主席的忠告,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大刮“浮夸风”。
毛主席极其迅速的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最早极力纠正他们的问题。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庐山会议,毛主席一直坚持不懈的纠正着一线经济工的“左”的错误。但是,一线经济工们的错误严重挫伤了农民,激化了工农矛盾,严重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1959年,为了重点纠正一线经济工在农业方面的重大问题,为了保障当时占人口80%的农民的生存安全,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毛主席在庐山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要把农、轻、重的关系研究一下。过去搞过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重工业我们是不会放松的,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如果真正重视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安排好了轻、农,也不一定要改为农、轻、重。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
所以,坚持“农轻重”次序,坚持把当时的重点放在农业上面,这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当时纠正一线经济工“左”的错误、稳定农民、保障生存的实际需要的。而且:
我们中国的工业基础当时极端薄弱,我们只能靠本国农业积累支援工业的资金。
农业就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我们独立自主的农业,就没有我们独立自主的工业。
没有农业的支援就没有本国工业的资金来源。
农轻重次序也完全符合当时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是完全科学的论断!
如果有人给毛主席扣“违背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右倾”的帽子,那显然是这种人无知。
首先,毛主席说的很清楚,“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道理,毛主席比你懂,不用你教人家、不用你苛责人家!
而且,毛主席在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就强调:“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
在某些人看来,只有重工业放在次序第一位才是社会主义建设次序的唯一抽象的标准,不符合这个次序就是“右倾”,那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历史唯心主义,是主观主义中的教条主义,忽视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片面强调攻打大城市才能解决“中心问题”、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王明路线如出一辙。
中国五十年代以来六亿人民之中五亿是农民,七十年代以来八亿人民中七亿多是农民。满足当时中国最主要人口——农民的生存需要,以及全国所有人民生存的问题,是当时的基础问题。所以,1957年,主席就说:“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这个农民自给的部分,数量极大”,“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有了饭吃,学校、工厂少数人闹事也不怕”;所以,1964年,毛主席还指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综上所述,毛主席知道优先发展生产资料,不需要某些人教,而且农业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轻重次序、农业为基础符合当时中国农民为主要人口条件下保障人口基本生存的实际情况。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和“农轻重”次序方针的配合
非要给主席扣“不重视重工业”帽子的,非要污蔑毛主席右倾的毫无毛著常识的家伙,再给你们普及一点点毛主席著作吧!毛主席在1964年指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我在这里简要引用主席著作进行分析。
配合农轻重次序方针。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是一对矛盾关系。有农业,人口才能生存,人口生存是进行工业生产的基础保障,把农业放在次序的第一位是正确的;有工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加强基础生存保障建设效率,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次序第一位的农业,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主导的作用。
坚持农轻重次序,重视农业发展,那么农业充分发展,更是有利于工业繁荣。占据基础地位的农业,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例如拖拉机等等重工业品要和农村进行交换,电气设备等等也要服务于农村。有了农业这样的大市场,就可以刺激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的发展。所以,主席早在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的讲话就指出:“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为农业服务。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无论是发展轻工业还是发展重工业,农村都是极大的市场。”
在两大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工农业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而如果坚持农轻重次序,占据基础地位的农业高度发展,也有利于工农业交换的繁荣,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有利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的积累。所以,早在《论十大关系》,毛主席就提到: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坚持农轻重次序,重视农业,有农业为基础,更有利于作为主导性产业的工业的发展。例如,我国那时主要对外出口粮食产品,用来购买国外相对先进的工业设备。正如毛主席所说:“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变成外汇,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
综上所述,有农业作为基础,有工业作为主导,坚持农轻重次序,这并不违背优先发展生产资料,而且恰恰推动了工农业生产资料的并举性发展、兼顾性发展。
毛主席并没有根本否定“农轻重”次序,不要歪曲毛主席的本意
1964年6月16日,毛主席听取国家计委有关“三五”计划设想的时候说:“农轻重次序要违反一下,吃穿用每年略有增加就好。”但是,毛主席说的仅仅是“违反一下”,而不是“根本推翻”。偏偏有人歪曲毛主席的本意,把“违反一下”理解为“推翻这一次序”。
而且,1975年,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经过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央同意的。周恩来提到过:“继续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和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政策。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执行鞍钢宪法,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到1975年,已经取消了1956年以来十多年的“一二线”模式,那时的毛主席虽然身体比较差,工作力度和范围没有1935——1956那么多,但是按组织程序,全国性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极其重大的文件也是要审阅的。周恩来的工作报告,那是大事,按照严格的党的组织纪律程序,没有主席,没有中央高层的审阅允许,周恩来的报告是发不出来的。1975年周恩来的报告提出的就是农轻重次序。显然,那时主席并没有把农轻重次序根本推翻,反而是比较重视。
如果有些人非要说这个报告是违背了主席的意志,没有经过中央批准,那真是和李志绥一个套路,和李志绥一样对党的组织程序毫无常识。李志绥就说,八大毛主席没有参加,八大报告的审阅稿毛主席没有审阅。连党的组织纪律都不懂的李志绥还说他参加过高层机密,显然是无知者无畏。潘汉年一个人,私自见汪精卫,属于个人违反组织纪律,尚且遭到严厉处罚。周恩来作全国的工作报告,那么大一件事,一个全国的工作报告,主席怎么会不审阅同意呢?
正是因为坚持了毛主席的“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如周恩来在1975年的工作报告所说:“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