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逝世60周年纪念日。自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作为共产党领导干部楷模的焦裕禄,曾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生于山东省博山县(今淄博市)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2年6月,焦裕禄曾被日寇抓去坐牢。1943年2月又被押送到辽宁省抚顺大山坑煤窑当苦工。1943年6月,焦裕禄逃出虎口,8月辗转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就流浪到江苏省宿迁县双茶棚村的一个地主家当长工。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家乡当了民兵,曾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1947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被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后,焦裕禄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做发动群众的工作。1949年春,焦裕禄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1950年夏,焦裕禄被提升为中共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2年春,焦裕禄被调任青年团陈留地委宣传部部长。1953年夏,焦裕禄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同年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临时公路总指挥、一金工车间主任、调度科科长。1962年调任中共尉氏县委副书记,12月起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时值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焦裕禄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了兰考面貌,虽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市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逝世,年仅42岁。
焦裕禄逝世一个多月后,中共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在悲痛中为了完成焦裕禄生前的最后嘱托,写了一篇题为《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文稿,把兰考人民除“三害”的经历进行了一下全面总结。当他带着文稿来到《河南日报》编辑部向“党的生活”专栏的编辑说明来意后,该编辑却说:“‘七一’快到了,写个党的好干部吧!”回到兰考后,刘俊生把去《河南日报》编辑部的经过向分管通讯报道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卓兴隆作了汇报,卓兴隆一听让他写“党的好干部”,就说:“咱焦书记不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到的好干部吗?”于是,曾经常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很快就写成了一篇题为《一个党的好干部》的文稿。当刘俊生把这篇2000多字、仅写了焦裕禄二三事的文稿送到《河南日报》编辑部后,“党的生活”专栏的编辑看完文稿,在深深被感动中建议刘俊生把文稿再增补一下,然后推荐到第一版,因为“党的生活”专栏只能发表二三百字的文稿。当刘俊生把作了增补的文稿送到《河南日报》编辑部、并由“党的生活”专栏的编辑交给了副总编辑翁少锋后,翁少锋看完文稿,感动之余对刘俊生说:“因为你写的是县委书记,要通过省委,不过你没必要在这儿等,就放心吧!”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刘俊生写的这篇看到的人都说好的《一个党的好干部》的文稿,最终也没被刊发。
1964年5月17日,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县召开全省沙区造林会议,按照会议安排,时任中共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的张钦礼第二个发言。张钦礼介绍了兰考县的造林情况、成绩和经验,还介绍了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县除“三害”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许多感人事迹。当介绍到焦裕禄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张钦礼已泣不成声。参加会议的许多同志都流了泪。主持会议的王维群副省长听了张钦礼的介绍后,高度评价了焦裕禄同志,提出应该很好地学习焦裕禄。参加会议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觉得焦裕禄是一个值得认真宣传的重大典型。趁着休息时间,他采访了张钦礼。张钦礼有声有色的介绍,深深打动了鲁保国,他立即向新华社河南分社领导作了电话汇报。开完会回到分社后,他又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
8月29日,张钦礼给河南省委写了一份《关于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事迹的报告》。省委副书记赵文甫读了这个报告很感动,在“四清”工作会议上,表扬了焦裕禄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精神,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他学习。会后,有关部门编印的《四清简报》编录了赵文甫副书记的讲话。新华社河南分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引起了他们对这个典型的极大关注,征得新华社同意,正式认定焦裕禄是一个重大典型,准备进行深入采访,突出报道。同年10月,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张应先和记者鲁保国、逯祖毅赴兰考采访。在通讯干事刘俊生的陪同下,三位记者历时半个多月,先后走访了数十位焦裕禄的生前好友和老农民。在搜集掌握了大量素材后,张应先等撰写了两篇文稿。
11月19日晚上,新华社播发了张应先等撰写的2000多字的通讯稿,20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的左下方刊发了这篇通讯稿,肩题是《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主题是《焦裕禄同志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河南日报》在刊发张应先等撰写的“地方稿”时,即赶写了《学习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社论,在22日一版与“地方稿”一并刊登在头题位置。《河南日报》编辑部还于当天打电话给中共兰考县委,让刘俊生来报社一趟。刘俊生到了报社后,《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接见了刘俊生,并告诉刘俊生,说《河南日报》准备开辟一个专栏,题目是《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请他为该专栏撰稿。此后该专栏曾一周一期,刊发了刘俊生撰写的宣传焦裕禄的四篇文稿。1965年1月,《河南日报》农林部副主任黎路和《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记者薛庆安来到兰考采访,经过20多天的努力,撰写成了题目为《焦裕禄同志,兰考人民怀念您!》的长达4000多字的通讯,并发表在1月27日的《河南日报》第二版上。由于当时全国到处都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此通讯发表后,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再无宣传焦裕禄的文章见诸报刊,焦裕禄也因此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知。
1965年秋,新华社总社准备在西安召开分社会议,讨论下一步报道计划。为了能先找到一个突破口,主抓国内工作的副社长穆青决定和同行的记者冯健绕道河南。在郑州新华社河南分社,穆青给分社记者周原布置了去豫东重灾区采访当地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是如何摆脱贫困的任务。穆青离开后,周原马上启程前往豫东。他最先到达的是穆青的老家杞县。后又来到兰考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卓兴隆知道周原的来意后,把他领到了新闻干事刘俊生的办公室。刘俊生张口就说道:“兰考开展除‘三害’斗争,把俺们县委书记都活活累死了!”周原一愣,忙问:“谁?”“焦裕禄!”说着,刘俊生从床底下抱出了一堆破棉鞋、破袜子、破衣服,又从立柜上取下一张破藤椅,然后告诉周原,这些都是焦裕禄的遗物,并指着藤椅上的一处窟窿说:“焦书记肝病发作时,就找件硬东西,一头压着肝部,一头顶在右边的椅靠上坚持工作,日子长了,就顶出了这个窟窿。”接着,刘俊生向周原介绍了焦裕禄的许多感人的事迹。深深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的周原在兰考采访了12天,在离开兰考之前,对刘俊生说:“一个多好的县委书记!等穆青社长来了,你要好好介绍,争取用最典型最生动的故事打动他!”
周原回到郑州时,正好穆青一行刚从西安返回。周原向穆青汇报了“发现”焦裕禄的情况后,虽然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已经发表过写焦裕禄的人物通讯,《河南日报》不但刊发了另一篇写焦裕禄的“地方稿”,而且还配发了社论,但穆青找来那份《河南日报》看了一遍后,仍决定去兰考。
就这样,穆青于1965年12月17日驱车来到了兰考,随行的有周原、冯健、杨居人等记者。在县委会议室,听了张钦礼、刘俊生和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等对焦裕禄的生动介绍,看了焦裕禄的遗物后,穆青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穆青在他后来写的采访笔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我们在兰考采访期间,深深感到兰考的干部和群众对焦裕禄同志的怀念是真诚而深厚的,县委的所有同志谈起焦书记来,最后总是热泪盈眶几次说不下去,县委书记张钦礼说一次哭一次,实在令人感动。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保存了焦裕禄同志生前穿过的一双袜子和一双棉鞋,袜子一补再补,鞋子也破得不像样子,这些遗物生动地说明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的品质。”于是,穆青断然决定:“重新报道焦裕禄!像这样的党的好干部不组织力量宣传出去,是我们新闻工的失职!”接下来穆青等人先是去了黄河拐弯处的险地东坝头,之后又去了韩庄、张庄等村子进行采访。穆青等人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都被焦裕禄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兰考成为穆青一行人情感无法承受之地,他们在这里吃不下、睡不着,开口就想哭,去哪儿都泪流。最终,穆青决定,离开兰考,去距此地最近的开封写稿。
到了开封后,穆青一行住进了开封交际处(国际旅行社)。在当晚讨论怎样写焦裕禄时,穆青首先对两个问题作了“拍板”。第一个问题是写不写“灾荒”?因为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就是不要说大的自然灾害,就是飞机失事、山体滑坡诸如此类,都是不能随便报道的,要报道,必须要有上面的指示。但穆青想:焦裕禄上任的关口,正是兰考灾害最严重的时候,县里的火车站天天挤满了外出逃荒要饭的灾民,这都是事实啊!焦裕禄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来到兰考,带领兰考人民顽强抗灾,喊出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如果不写灾荒,又哪来的焦裕禄呢?于是,穆青决定:“写灾荒!”第二个问题是写不写阶级斗争?因为当时是“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写阶级斗争,风险很大。但穆青想,兰考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饿死人还是靠双手改造环境,确实没有搞阶级斗争。没有的东西怎能乱写?于是作出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接着,穆青给每个人分配了任务,周原写焦裕禄通讯初稿,冯健写一路跑下来的豫东抗灾全景通讯,另外两个人写评论。穆青不停地在几个房间走动,像个“监工”。当他走进周原的房间,看到稿纸上有一句“他心里装着全体兰考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话后,不禁击掌叫绝:“好!这样的话多来几句!”一天一夜没有停笔,一万二千字的初稿,周原挥泪一气呵成。穆青看了这份初稿后,感到“悲而不壮”,于是决定亲自动笔进行修改。改写到第9稿后,穆青、冯健带着这份初稿回到北京。
据《穆青传》(张严平著,2005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载:当穆青去向新华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汇报采访焦裕禄事迹时,很忙的吴冷西却说:“没空。”穆青说:“只要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的汇报后,吴冷西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站起来,连声说:“写!发!”对穆青提出的一要写自然灾害二不写阶级斗争的意见,吴冷西也完全同意。同时,吴冷西还让穆青先在新华社内部作个报告。结果那场报告,台上的穆青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哭声一片。接着,稿子先由冯健修改,再由穆青修改。稿子改到第5遍,他们拿给了吴冷西。吴冷西看了稿子,一边流泪一边说:“多少年没有看过这么感人至深的作品了。”但是他觉得稿子的结尾“哭坟”一段写得太悲惨,太压抑,因此建议:“应该有一点昂扬的气概,尾巴不能耷拉下去,要翘起来。”尽管穆青还真有点舍不得删那段动人心魄的结尾,但认为吴冷西的建议是正确的,便忍痛割爱。第7稿改好后,穆青再拿给吴冷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期间,兰考县新闻干事刘俊生接到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朱波和周原的电话,按其要求,将焦裕禄的有关遗物和照片送到郑州的新华社河南分社。
当周原等带着稿子来到兰考时,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刚一念就泪流不止,念不下去了。卓兴隆接过来念,他哭得更厉害。周原只好自己念,中间几次哽咽无语。就这样,一篇稿子换了三个人才念完。在场的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外,认为事实全部准确。
但稿子最后决定要发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兰考的灾荒,实事求是地对待所谓阶级斗争等敏感问题,吴冷西感觉难以最后做主。于是他就带着穆青找到此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当面陈述了他们的观点。彭真听后当即拍板:“发!”就这样,1966年2月6日,署名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由新华通讯社电传到全国。7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早把这篇通讯播送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民日报》和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全文刊发了这篇通讯。从那以后,学习焦裕禄的高潮迅速在全国掀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